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在25歲這樣的年紀,僅是看了一遍就來抒發自我感受,不知是否妥當,總覺得時隔兩年還會再看一遍。
“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某種程度上而言,我覺得我像極了渡邊。不渴求被他人解,不是覺得好無所謂,而是無可奈何。解這種事就跟要求別人感同身受一樣困難,所以很多事情自己沒搞明白之前,并太想去向誰訴說。與其做一個表面合群的人,不如徹徹底底地尊重自己的內心。
“那是勞動,不是努力。努力指的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這句話就像一記巴掌,狠狠地甩在了我的臉上。永澤的傲慢及不地道興許使得大多人不太喜歡,我卻深深的喜歡著這樣的永澤,他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劃分的也無比清晰,不可否認他是傷害了些許人,但是他又是如此坦蕩,在我看來,不欺不瞞,坦蕩視人的關系皆是合的。初美也是出于本心的選擇,沒有什么不對等,皆是自我選擇,我們都該有為自己所做選擇而承擔后果的能力。永遠不要同情自己。
渡邊是在和初美的交往中,亦或是在和直子的會面后開始考慮愛與性應是一體的,至于他對直子和綠子的感情,我不太想用愛或責任這樣的字眼去界定。又有誰能通過只言片語去表達歷經生死后的心境呢?他想與她共生,卻又被另一鮮活的生命帶來的溫度所吸引。同時愛兩個人,有有何不可?
最后想說的是,在不能好好對待愛的時候,請好好愛自己。
故事對于有過學生生活的人來說,或多或少讓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當然我也不例外。相對于讀的其他小說,《挪威的森林》描述的故事更加貼近地氣,仿佛就發生在你的身邊,共鳴感十分的強烈。像《百年孤獨》中描述的還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發生在作者想象里,真實世界怕不會是真的,總給我一種“很飄”的感覺。
在看這本書前,記憶中自己應該是看過“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的。為什么說應該是呢?因為電影中情節只能記得個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報還是真的電影也看了。我向來也不深究,也許將來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說不定。
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還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寫書時就已經很喜歡這首歌,這書名也是可以了。看完書后,我決定把電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聽一下(或是),讓內心去感受一下那時那刻。有時候刻意的去模擬一些場景,確實是能讓自己更好的解它。小說閱讀起來十分流暢舒坦,故事很豐富充盈同時有很質樸無華,沒有那些浮夸的跌宕起伏,顯得真誠。書中很多情節描述多少有點色情成份,但給人的感覺卻又那么的自然,不得不給作者點個贊。
有一定閱歷再來讀是最好,能更加深入解故事的內涵。但細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讀過這本書,說不定學生生活會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
一直聽說這本書很出名,就想看看村上是怎樣表達人生的。感覺基調比《人間失格》還抑郁,大概是因為這里面摻雜的人生多一些,死的也多一些喜歡永澤清透的人生觀,但愛情觀是無法茍同,因此真是可惜了初美這樣美好的女子。愛得純真沒有錯,也該灑脫一點,除了愛人生該有更多美好的追求。直子迷失在過去的森林里,面對無法改變的事情就應該改變自己的態度,若能像玲子那樣走出過去的陰影和那么愛她的渡邊在一起,她真的很幸福。綠子是最通透的人了吧,愛就勇敢,不愛就拉到,純真且實在的人生,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了。渡邊是最迷茫的人了吧,連自己想要什么都分不清,拿不起也放不下,或者說是都想要?所以老在直子和綠子之間徘徊,因此迷失了自己。
此外就最難接受的就是里面的愛情觀,大概是文化差異吧。渡邊那么愛直子但又能和任何人相愛,連直子的好朋友玲子也不例外,還是在剛一起給直子辦完葬禮的情況下可以說讓我瞠目結舌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永澤就只能用渣來形容了,綠子有點男朋友還沒分也能和渡邊曖昧。玲子呢,不知道怎么總結渡邊不僅小她19歲,還是愛著她好朋友直子的……
我還是最喜歡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挪威的森林》即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銘。以紀實的手法和詩意的語言,注重表現少男少女在復雜的現代生活中對純真愛情和個性的雙重追求,超出了一般愛情的俗套,而具有更為深刻的人生意義。
那是渡邊20歲左右的青春,是渡邊經歷了無盡的失落與再生的故事。在20歲左右,渡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熱情純真的木月,溫柔漂亮的直子,嫻靜智幽默善良近乎完美的初美,,品學兼優的直子姐姐,不無迂腐的敢死隊,聰明圓滑放蕩不羈的永澤,美麗灑脫真實的綠子,善解人意的玲子,以及坦誠、向往純真的“我”。
小說以“獻給許許多多的忌日”為主題,出場的人物一個個死去,寫出了死給生者留下的只有通過死才能夠學到和體會的東西。通過木月的死得出“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通過直子的死明白了“無論熟知怎樣的哲,也無法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扎出來,并從中領悟某些哲”。正如村上所說“所謂的成長恰恰就是怎么回事”。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無論熟知怎樣的哲,也無法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
連帶與孤獨,開朗與感傷,追求與失落,堅定與彷徨,充實與寂寞,純情與放蕩,無奈與救贖,懺悔與迷惘,這些青春的元素貫穿其中,從而構成了刻骨銘心的成長。
看完了這本書,心情不大好。一部好的作品真的可以打動人心。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我們一直在尋找,又一直在迷失。
年少的感情是美好的,村上大師也一直在描寫它的美好。可大多數人卻終究無法在最美好的年紀遇見最好的愛情。青春留不住,分別的人終究要分別。喜歡綠子的樂觀開朗,生活中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應該會很高興的,無須太多的拐彎抹角。現在每個人都很累,生活正需要簡簡單單的,就想要和一切舒服的人和事在一起。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們無法避免老去,卻可以選擇怎樣活著。我們也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所以學會努力適應它吧!把每一天都當作全新的開始,帶著勇敢繼續前行。
《百年孤獨》里的一句話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和那個人好像發生了好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沒發生。年少的驚艷終究要用一輩子寂寞來償還。可能自己還年少,還沒遇見讓自己心喜一生的人,只希望未來不負遇見。
一輩子太長,我們都是自己的擺渡人。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都是夢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死了一切都變成虛無了。既然活著就好好活著吧!珍惜眼前人。也許未來再過幾年,等自己經歷了一些,再來讀此書,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只希望到時候自己依舊勇敢,依舊帶著對世界的熱愛繼續努力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