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讀后感心得感受
《菜根譚》讀后感心得感受精選篇1
很久以前就知道一本好書《菜根譚》,卻一直沒能抽時間閱讀。今天通過拜讀領導推薦的這篇文章,讓我再次領悟生活中的一句真理:“遇事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社會生活中沒有什么絕對的公平,每個人可能都會遇到總有吃虧有賺便宜的時候。我也曾經因為在某些小事情上感覺不公平,在家抱怨兩句,我的母親就給我講:“吃虧就是賺便宜,吃虧是福。”母親用樸實的話告訴我同樣的道理。我也時常用這句話告誡自己。沒有誰是傻子,心甘情愿讓你去占便宜,讓你占便宜那說明人家讓著你。占了便宜,不能說你有多聰明,那只能說明人家大度,不斤斤計較。
記得有一個詞叫:寬人律己。現在的人,總是對自己寬容,卻容不得他人的過錯。這樣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朋友只能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點,不要拿自己的三觀和標準去衡量別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誰都有犯錯的時候,要用大度的胸懷,去容納別人。
啥叫做人?真誠+厚道+善良=做人。不管和誰相處,真誠才能走進人心,厚道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寧愿自己吃點虧,也不要算計別人;寧愿自己吃點苦,也不要出賣相信你的人。做人,什么都可以舍棄,但不可舍棄內心的真誠,什么都可以輸掉,但不可以輸掉自己的良心。身端影正,厚道做人,踏實做事。為人處事,別為了金錢、為了利益,泯滅了自己的良心。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善良做事,才能獲得成就;善良做人,才會贏得未來。
《菜根譚》讀后感心得感受精選篇2
初讀《菜根譚》,就知道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處世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理解通透的。只能摘其中一些感觸良深的道理,談談自己的淺薄的理解。細嚼菜根,精做百事。
霽天青日,倏變為迅雷震電;疾風怒雨,倏轉為朗月晴空。氣機何嘗一毫凝滯,太虛何嘗一毫障蔽,人之心體亦當如是。
大自然從不停止運動變化,天體的運行也不會受到絲毫阻礙,人的心也要像大自然一樣,一刻不停地變化發展,而不為外物阻礙停滯不前。
前段時間,新冠疫情襲來,“封城”引發了很多擔憂,學生怎么上課?員工怎么上班工作?但很快疑慮就被打消,每個人都開始遠程辦公,線上辦事,每個人都自主地參與到抗疫戰爭中,我亦是如此。
由此看來,“變”就是存活的能力。
琴棋詩畫,達士以之養性靈,而庸夫徒賞其跡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學識,而俗子徒玩其光華。可見事物無定品,隨人識見以為高下。故讀書窮理,要以識趣為先。
琴棋詩畫、山川云物,這些事物本身沒有固定的品性,是隨著人們的見識不同而有高低的領悟,所以閱讀書籍與研究事理,要先提高自己的志趣。
洪應明的悟性與志趣是常人不能及的,他在忙碌采蜜的蜜蜂上看到人情世態,由回巢棲息的燕子感受到清雅的情趣。他認為研究學問的人要有清明的領悟能力,和事物接觸的時候都會有所領悟。
當然,與我一樣的尋常人,也不必過于苛責自己,而今是實踐出真知的時代,在新的環境背景下,對“悟”也需要有新的理解,我認為就是要勤于思考、敢于質疑、遇到問題想過辦法解決。
大概也沒有人會拒絕提升志趣,只是這是一個長遠的過程,著眼當下,一步步積累就好。黃金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玉石從石頭中產生,世界上高深的道理,往往存在于身邊平凡的事物中!
淡薄之士,比為濃艷者所疑;檢啻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
洪應明在書中多次提到不要刻意顯才,他說取得功名、事業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謙虛的美德,這樣才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他勸夸耀自己學識的人不要夸耀自己的財富,誰家灶下沒有生活煮飯呢?
聽過這樣一句話: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積蓄才華,并時常自我反省,是否刻意顯露自己的才華。
有才而不驕,得志而不傲,居于谷而不卑。這大概就是謙謙君子的樣子。
《菜根譚》讀后感心得感受精選篇3
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書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打仗,當看《孫子兵法》;為人處世,《格言聯璧》《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等都是佳作。像這樣傳統文化書籍,街上的書攤常常有賣的。和《格言聯璧》類似,《菜根譚》也語言精練,富有哲理,耐人尋味,流傳甚廣,書中句子長短不一,短的一兩句話,長的成為一段話,文言形式,多對偶,今人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菜根譚》就是一本很好的解讀版本。
這本書智慧非凡。書中傳遞的思想,有儒家的積極入世,奮發努力,也有佛家的吃苦修行,有道家的清靜無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大體上是有益于為人處世的。書中多倡導讀書,為善,寬容等等,有助于讀者正確看待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菜根譚》原文中不少哲理,確實精辟。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是原著中洪應明,還是本書編著者,都有一定的人生歷練,閱人無數,善于從人生際遇、宦海沉浮、是非功過中提煉總結出人生的道理,有助于我們過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只是一些淺顯的道理,《菜根譚》也不會流傳下來。百年之后讀來,依然洞察人性,比如“炎涼之態,富貴更甚于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可以說,概括了多少事。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禮,多出機心。”看透了多少人;“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多么辯證;“閑中不放過,忙中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中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中有受用。”可以當做座右銘。
時代是發展的,原著的觀點有些不合時宜,縱然編著者做了些改良,也要看場合,比如過分主張吃虧是福,退讓等。大體而言,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可以用來指導人生。
《菜根譚》讀后感心得感受精選篇4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的著作,作者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佛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他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書寫出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晶。
《菜根譚》共分前、后兩集,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
作者把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釋家的出世,通俗易懂的闡述出來,使人讀的咀嚼玩味,體會到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等,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讀《菜根譚》,感受書中的博大、淡泊、寬容與善良,習得無處不在的謀略和智慧,得到善意的忠告和警策。
如:修身;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揭示了沒有人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是長期不懈的默默的艱辛付出。
如:應酬;操存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應用要有圓機,無圓機則觸物有礙,何以成旋乾轉坤之經綸!方圓結合,堅守底線而又積極應對。
如:評議:物莫大于天地日月,事莫大于揖遜征誅;子美云:“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康節云:“唐虞揖遜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事來如漚生大海,事去如影滅長空,自經綸萬變而不動一塵矣。對待工作、生活中的問題,用廣闊的視角去看待,用包容的胸襟去擁抱,將會看到別致的風景。
如:閑適:晝閑人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頓令眼界俱空。狐眠敗砌,兔走荒臺,盡是當年歌舞之地;露冷黃花,煙迷衰草,悉屬舊時爭戰之場。盛衰何常,強弱安在。世事變化無常,對得失不必過于喜悲,用平和的心態迎接、化解生活和工作的各種困境。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坐觀天外云卷云舒”,“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真味是淡,至人如常”,簡單的詩句,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彰顯了生活的本原和方向。它們牽引著我們追求靈魂的充實與圣潔,追求情懷的虔誠與溫馨,追求心境的坦然與淡泊,追求奉獻的自甘與堅守。
選上一段空閑的時光,泡上一杯淡淡的苦茶,坐上一個簡陋的椅子,清空自己紛亂的心靈,捧起薄薄的《菜根譚》,緩緩翻動、細細研讀、慢慢咀嚼、靜靜思索,將會收獲到一份來自心靈深處的沉甸甸的禮物。
《菜根譚》讀后感心得感受精選篇5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堅持寫東西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最近聽到兩位網絡小說作者一直在很痛苦的強行堅持更新章節,其中一位有時候坐在電腦前三四個小時卻寫不了上百字,另一位有種想跳樓的抑郁,而這兩位作者的小說點擊量都是非常高的。以前聽到一個人對我說過:高曉松做《曉說》欄目,做了一年之后,感覺身心被掏空了,已經沒有內容和素材可以堅持下去了。
因為,我們一般情況下都是靠知識儲備和思維去寫作、講課、做節目等,卻不知再多的儲備也會消耗掉,思維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比如藝術創作等,多半靠的都是思維靈感,但是思維靈感卻不是想來就會出現的。
我最開始在昊天雅居講課也是如此,講了6次課之后,覺得已經沒有可講的內容了,自己那點儲備都用完了,之后的課程都是靠每周提前大量的閱讀和記憶堅持下來的,可是這樣的知識搬運會使課程沒有任何質量可言。
前面這些說的都是我們一般的普羅大眾,但是對于真正的重量級人物,達到開悟的境界,隨時都能信手拈來,萬法為我所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不斷,所講的一切都是自性生萬法。
這次讀《菜根譚》又遇到了類似的寫作瓶頸,昨天讀到這句《菜根譚》的時候異常的高興,覺得這句話就是至理,可是想要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卻是模模糊糊的,不知怎么理順思路,不知如何下筆,所以就沒有繼續碼字了。
自己隱隱約約的覺察到了,是我內心太亂了、心浮氣躁了,果不其然今天情況更加嚴重。導致這種狀態的原因,其實就是被物累俗情所纏縛,以前找不到原因,現在卻是可以很快的明了清楚。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只有心不躁動、心不浮動了,才有可能頭腦清明、內心清晰、智慧涌現,看的才更加的通透、更加的長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堅持做什么,也就是淡泊明志與寧靜致遠。儒家《大學》也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而讓狂心頓歇的第一步就是止,修止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打坐、拜佛、跑步等,這三種方式對我來說都很有用。于是今天我選擇了跑步,結果跑了十幾公里后,那些因物累俗情導致的狂心不已停止下來了,身心也泰然,思維變得活躍,智慧開始涌現出來。
被外在欲望交織綁縛的太多,好比心靈蒙塵。所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欲望就是灰塵,需要時時擦拭,只要不停的擦拭,才有可能顯見妙明真心、真如自性。
按照物我、身心、智識的修行次第來說,物我層次即是被貪嗔癡強烈的束縛著,出現對物和外境的強烈執著,這是一種深深的習氣,包括各種不良情緒心理等。只有突破物我之境,才有可能進入身心階段,大致體會心是怎樣的存在、身與心的關系、心與性的關系是什么。很遺憾的是,我們很多的修學眾(包括我自己),一直在物我這個階段反復著、跳脫不出來。
明白了上面的法理,對于“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滅除得物累便超圣境”,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