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后感領悟收獲
略讀《孫子兵法》,似懂非懂,只覺得云里霧里,不知其精妙之處何在。《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作者孫武,字長卿,他對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避實擊虛、致人而不致于人、先勝而后求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正合,以奇勝、是眾寡只用者勝。全文共十三篇:兵勢、軍形、行軍、九變、謀攻、軍爭、虛實、作戰、始計、用間、火攻、九地、地形。
《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主要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后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短短十三篇,卻是孫武嘔心瀝血地花十年創作而成,給后代的我們留下一大筆財富。
作戰講究的是戰術,《孫子兵法》開篇第一章為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正是出于此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真是不變的真。戰場,要分勝負,考場,要分輸贏;官場,要論升降;職場,要論得失。當今的商場不正是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如果拼的只是老本,只是舊定式,那么很快就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所以說很多企業便在創新及高科技領域展開了新一輪的爭奪。就學習而言,難道不需要多變的計策嗎?自學的時間多了,老師也不會像高中那樣壓著你,看著你,于是乎有人開始遨游在游戲之中,有人卻在暗自奮斗;有人很快就能掌握好新的知識,有人卻絞破腦汁還是一知半解。沉迷游戲者忘記了虛實,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只圖一時的快意,孫子的作戰篇和形篇,不正是告誡我們要運籌帷幄,勝兵先勝而后求戰的道嗎?第八篇——九變,講的是隨機應變,出神入化的觀點。孫子曾得出這樣的結論——通于九變之利者,只用兵矣;講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在孫子看來“通變”的重要性不言可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既要用計,又要變通,好的學習方法勝過埋頭苦干,在用知識全副武裝自己的同時又要學會尋找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徑。
孫子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關鍵在于正確地認識戰爭情況。
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強調在敵對雙方激烈對抗的戰爭中要取得勝利,作戰指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了解之上。說明了只有了解敵人的情況,才可以找到方法去對付。如果只是有勇無謀,那么只會是杯具。古有項羽對劉邦,赤壁之戰,都是以弱勝強的鮮明例子。
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即善于根據戰場敵情的變化,去運用適宜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化為轉移。
3、“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孫子》認為:“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爭指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4、要善于觀察敵人并了解敵人行為的本質內容。
《孫子》認識到既要了解戰爭中的現象也要了解現象背后的本質。但是要了解本質通常要費一番功夫。“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它強調認識戰爭情況必須把一切不易注意到的細微現象都收集到,全面了解敵情,并且要對收集到的情報“微妙”一番,即經過認真的思索,以抓住本質,抓住敵人的真實意圖。
文章里說過“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指的是民心。“天”、“地”則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指的是作戰的謀略和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在古代,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讀《孫子兵法》真使我受益匪淺,一遍已不足矣!《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戰略寶典,它已在各個領域發揮其不可比擬的作用。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不過,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日子里仔細揣摩。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始計篇,孫子意思是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
在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和平,同時,也有許多國家處于無盡的戰爭之中,所以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軍事力量是立國和強國的重要條件。可是軍事不是紙上談兵,謀軍事是一種大智慧。《孫子兵法》便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史上在軍事方面的一顆明星。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這部書被譽為“兵學圣典”,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將軍孫武之作。該書雖然僅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可是就是這短短的篇幅,卻深藏精邃富贍的兵家謀略,不是所謂的“紙上談兵”。大多數人認為軍事是“武道”,而《孫子兵法》講究的是“智”,“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智”排在軍事中最重要的地位,可見《孫子兵法》中的大謀略是許多兵書中不具備的,這“智”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這是《計篇》中的一句。它所謂,戰爭是一種用來迷惑對方的學問,告訴人們在戰爭中要善于偽裝,這一點完全為“智”的體現。戰爭中只是一昧追求進攻,以力抗力,把自我的實力、戰術暴露無遺,戰略便會被敵方瓦解,導致失敗。而適當的偽裝卻能夠掩蓋自我的光芒,把真正的實力保護起來,讓敵方松懈,到真正適宜的時候,便能夠發揮實力,一招致勝。
善偽固然好,但把握時機是展現兵為詭道的重要一步。《謀攻篇》中孫子說到“知能夠戰與不能夠戰者勝”,闡述了什么情景下能夠打,什么情景下不能夠打,將領才能得勝,準確把握時機是戰役成功的重要一步。中華歷史上許多圣戰都歸功于天時,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赤壁之戰”。適時利用東南風,取得了火攻的勝利。而在二戰中,引人矚目的蘇聯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也是蘇聯紅軍利用當時處于天寒地凍的冬天,使德軍陷于嚴寒的困境中,最終反敗為勝。《孫子兵法》中的大“智”能夠應用于軍事上,也能夠應用于生活中。兵家的智慧在商業中也同樣能夠成功,如李嘉誠,他的成功也有一部分仰仗了把握時機,在改革開放初期土地不像此刻一般“寸土寸金”,而當時的李嘉誠卻把握了商機,借巨款購買了很多地皮,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價格逐日上升,他也因當時把握時機購買地皮,才能成就此刻的商業大亨。與他一樣的還有酒店業大鍔希爾頓,他在別人熱于淘金時,把握淘金者急需旅店的時機,發展酒店業,而成為酒店大鍔。時機從古至今有多重要,可見一斑。
《孫子兵法》中的大智慧,表此刻與擇機同等重要的還有“仁”。孫武在書中的論述多為談兵打仗,告訴人們戰爭需要謀略,注重四戰,即重戰、養戰、備戰、速戰,這四方面很重要,可是也是孫武所推崇的慎戰,不要輕易打戰。《孫子兵法》中的“智”體現了如何能夠打戰,打好戰,打勝戰,需要用智慧,而這智慧帶來的結果最終都是為了如何少打戰。孫武的這一思想,又體現了“仁”,在我看來更是體現了孫武具有祈盼世界和平,讓人們過上完美生活的思想境界。
《孫子兵法》中的“智”涵蓋了孫武畢生的軍事謀略,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而兵法中的“仁”是他的主張,更是中華民族的主張,如今世界和平儼然成為各國所提倡的。“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兵書的精神寫于短短的六千多字中,讓世人驚嘆,而這書得以流芳百世,名揚內外,多少帝王賢人都視為珍寶,作為中華民族繼承人的我們更應誦讀《孫子兵法》,感悟它的大智慧,呼吁世界和平,同時學習兵法中的謀略,在國家遇到危難之時,能夠貢獻自我的一份力,《孫子兵法》也許是詭道,但它是圣道。
孫子曰:兵者,國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剛開篇就把戰爭與生死之地、存亡之道連系起來,將戰爭的必要性顯現的淋漓盡至。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孫子的這句話,是勝負條件中最重要的五項,正因為這樣,孫子在以三萬吳軍對一百萬楚軍才會五戰五勝,直搗楚都,成就了他的不敗神話。
而他也說過,人多不一定就力量大,還要精,就好比拔河比賽,你以一百個小朋友對戰十個大力士,你覺的有勝算嗎?
百戰百勝,這是戰爭的最高境界,真正做到的軍隊,它將無仗可打,因為誰都不敢向它挑戰。人生正是這樣,你第一次擊敗你的對手,他會增強自已的實力再向你挑戰,你第二次戰勝他,他會有所畏懼,不過還會向你挑戰,你第三次戰勝他,他會對你很害怕,對陣多個對手,勝百場,談何容易。
戰場上,最重要的不是主帥,而是士卒,其次是間諜,第三是主帥,第四是大將,而對他們來說糧食是重中之重,因此就有了大軍末動,糧草先行,正因如此孫子特別重視糧草,因此他的部隊從沒被搶過糧。
孫子兵法,威震世界,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圣經。
“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乃我國最著名的兩部兵法奇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軍事論的最高水平。到了現在,它們已經不僅僅被應用于軍事這個范疇,更是被廣泛應用于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外交、金融、職場、商場、出世等領域。世界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企業家都將其視若珍寶潛心研讀,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創造卓越的人生。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他生于公元前535年,字長卿。春秋時期吳國的著名將領、軍事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為后世兵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盛典”。
說道《孫子兵法》,最有名的當屬火攻篇。既然說到了火攻,就不能不說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8月,曹操率領80萬水軍,在長江北岸日夜練兵,不日將渡江作戰。劉備與孫權都感到了威脅,產生了聯合抗曹的意向。劉備接受了魯肅聯合抗曹的建議,還派了諸葛亮前去東吳游說。
面對曹操,東吳內部分為兩派。一邊是以黃蓋、甘寧等武將為首的主戰派,而另一邊則是以張昭等謀臣為首的主降派。吳侯孫權也不知該如何決定。諸葛亮舌戰群儒,最終說服了孫權,讓他堅定了迎戰曹操的決心。
后來,鳳雛龐士元給曹操獻了個連環計,使他把大小船只用鐵索連接在一起并用木板連接在一起。這事兒讓黃蓋發現了,向周瑜獻計說:“曹軍大小船只用鐵索連接,行動不便,我們可用火攻來擊破曹軍。”但周瑜擔心放火船無法接近,黃蓋便獻上了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了一頓。他被打的皮開肉綻,慘不忍睹。
被打后,黃蓋向曹操修書一封,向曹操詐降。曹操收到降書后,深信不疑,還與送信者約定了投降的時間與暗號。
但后來,周瑜又想起了現在是冬天,只有西北風。如果用火攻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周瑜為此氣的口吐鮮血。諸葛亮看破了他的心事,送給他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并說自己可以設壇作法,借來東南風,從而解除了周瑜的心結,也為聯合抗曹做出了極大貢獻。
到了十一月,黃蓋準備了十艘大船,在里面放上易然的材料,澆上油液,用布偽裝起來,插上約定好的暗號,并在大船后掛了十艘快船,以便換乘。到了深夜,東南風起,黃蓋下令出發。待船只靠近曹軍水寨時,黃蓋讓士兵點火,并乘小船退去。火勢順風蔓延,船只卻又連接在一起,曹軍水寨立刻成為一片火海。在慌亂之中,曹軍士兵被燒死的、淹死的、互相踩踏而死的不計其數。
雖然孫劉聯軍布下了天羅地網,但于重情重義的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這才讓曹操有了逃生的機會。
其實,《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一書不僅僅是一本兵法,更是一本課外讀物,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知識。我決定仔細的讀這本書。你呢?
很多人都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混為一談了。其實,《三十六計》是后人在《孫子兵法》的“謀”中演變而來的。《孫子兵法》更注重的是“計”而不是“奇謀”,這是計算的“計”。就是通過ST的綜合分析,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 “五事七計”,這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而謀略則次之,以少勝多的戰例畢竟少數。是否有你開明的政治,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否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否裝備上領先,是否有嚴明的治軍,是否賞罰分明,是否有強力的執行力,這些綜合的因素才是致勝法寶。我們中國人喜歡諸葛亮式的“奇謀”,放大了這些“奇謀”的作用,其實這偶爾的“靈光乍現”對最后的戰局勝負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如火燒赤壁中,曹操兵敗赤壁就是因為中了“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再加上火攻。所以做好戰前雙方實力的計算,才行。粟裕大將打仗就深得《孫子兵法》的精華,他每次打仗之前對地形地勢都摸的非常透徹,他常常能發揮現有兵力的最大戰斗力,打了無數的勝仗。還有遠一點的,打仗帶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都做到了《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則。
同樣,《孫子兵法》還表現出唯物主義、辯證思想。我們都知道,古時打仗前都會求神問卜辯吉兇,《孫子兵法》對這一做法進行了批判。打仗靠的戰略戰術,而不是這種“可預知勝負”的迷信,這些勝負因素都是客觀的,人為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但是戰爭的勝負,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還有政治經濟,自然條件的普遍聯系,這也是孫武辯證思想的體現。孫武還認為戰爭的雙方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對國家是不利的,所謂戰爭只會“兩敗俱傷”,孫武能看透這樣的本質也真是讓人嘆服的。不僅如此,根據孫武對戰爭過程中的矛盾轉變的觀點,我能看出其對于事物發展的認可。這是不斷變換的,就像尊無說的:“亂了才會想去治,膽怯了才會變得勇敢,弱小了才會想著去變強。”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也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科,如心學,邏輯學,管學等等,他對于中國人民有著深刻的影響,對我們的很多領域都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這就是為什么《孫子兵法》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