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個人收獲
《我們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卻給人一種平靜中的力量與追思,感受溫情的同時又漸漸被觸動。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我們仨》讀后感個人收獲,希望大家喜歡!
《我們仨》讀后感個人收獲(篇1)
文學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鐘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峰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擾,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鐘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并不在于此。因為縱然聲名遠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說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說“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沖動,已經交織成溫柔綿長的親情。錢鐘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著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贊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臺,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在要去奔赴的。
《我們仨》讀后感個人收獲(篇2)
錢鐘書的夫人楊絳是特別喜歡的作家,我讀過她在近百歲的高齡完成對于生命的靈魂的思考的這本書《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談的是讀完《我們仨》這本書的感想,算是個人的總結。
《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敘述了楊絳以及錢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現出的是親情。楊絳的風格就是特別擅長將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麗的“珍珠”。如數家珍般,從容道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極少直接抒情,而是通過這些事情,讓讀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會在我們讀完之后有了很清晰的認識。就像這篇書中寫的那樣,從她的那個“夢”開始,講述了一家人的離合聚散,我們跟著這個“夢”讀完了整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夢”代表著一家人一起走過人生旅程的溫馨。所以我說,楊老的作品是一種享受,讀《我們仨》是一種享受,她能很好的激發讀者的興趣,同時領悟人生的真諦。同時,《我們仨》也讓人了解到楊老的內心的孤獨和對親人的思念,她的堅持是為了讓這段美好記憶得以延續,但思念卻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
這本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暫,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顯得人生的特別意義。人生中注定會有聚散分離,只是早晚的問題,但是到最后這些美好的記憶都會泯滅在塵埃中。想到這里,我更加覺得親情的彌足珍貴,不要等到失去再后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齊整整的時候,記錄下美好的瞬間,盡情的釋放到老才會更加珍惜的時光。
《我們仨》讀后感個人收獲(篇3)
何謂好書,我覺得是讀來不晦澀難懂,不空洞浮夸,語言平實樸素,情感真摯綿長,含義深刻雋永,能發人深思,啟人心靈智慧的,《我們仨》就是這樣一本書。
錢先生一家三口平靜恬淡的一生在夫人楊絳92歲高齡時的筆端緩緩流淌,那時,丈夫和女兒已相繼離世,只留下她一人回憶幾十年相伴的點點滴滴,用這種方式“再和他們聚一聚。”
他們夫婦一同經歷了留學,抗戰,__和社會主義新時期。在國外生下女兒圓圓,在抗戰時期毅然回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困苦,他們始終淡泊名利,鉆研于讀書治學,以一家人在一起為幸福。居所東搬西挪總是局促狹小,夫婦二人直到六十多歲才有了三里河寓所這個寬敞一些的房子,然而在他們心中有親人,有書的地方就是家。
書中描繪的三人各坐一桌看書工作的畫面十分美好;如果有人出差或出國公干,則會記錄沿途經歷和思念之情,并互相交換分享他們稱之為“小石頭”的好玩事情;不看書時常一同外出“探險”,去公園、高校、動物園里“格物致知”。無關乎年齡,他們對一切自然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和興致……
生命并不為美好多駐留片刻,“我們仨”還是走散了。楊絳先生用夢境描述三人相處的最后時光,她亦八十多歲高齡,奔波于愛人和愛女所在醫院,“心上長出一個一個血泡”,這種痛,令人揪心。想到終有一天自己也會和父母、愛人、子女走散,自己也將隨風而逝,便自省要更加珍惜光陰,多做有意義的事。
《我們仨》讀后感個人收獲(篇4)
一周內,斷斷續續,終于在今天清晨,讀完了楊絳先生這本不算長的紙質書。
前兩部分,只是先生個人的感發,無法感同身受,很想放棄。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來的回憶,才讓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長,尋到一個志同道合,琴瑟和鳴的伴侶,攜手走過坎坷的一生,著實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愛得炙熱,情深,容易相傷。你有你的缺點,我有我的不足,兩個不完美的人,走到一處,輕輕相擁,互補而后完整。你人生得意時,有我; 你失意落魄時,有我。無論順境逆境,有你,有熱愛的事業,鐘愛的書籍,縱使身處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錢先生與楊先生的感情,讓人艷羨。
一個家庭的組建,源于兩個相愛的人,而后,有了愛情的結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過,卻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覺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責任,從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來愛TA,照顧TA,父母是無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當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相處方式,才意識到,原來,孩子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親子關系,是我從中學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讀過的書,即便記不住,卻也會在心中留下些許痕跡,當在另一本書中遇到相似的時期,地點,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時,睡去的記憶就會被喚醒,它們如同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珠子,彼此連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簾。
《我們仨》讀后感個人收獲(篇5)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里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著她的孩子,在媽媽眼里,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著孩子的調皮,稚嫩,全部因為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向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為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著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么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說,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在,楊先生應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