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的第一章讀后感200字
這幾天我讀一本名叫《昆蟲記》的書,這本書是法國人法布爾的著作。
它主要講的是昆蟲喜歡吃什么?一般喜歡住哪?有什么習性和它們的成長過程。這些都是法布爾親眼所見的。我對當中《泥水匠蜂》這篇非常感興趣,這篇講的是舍腰蜂和黃蜂的資料,在這以篇中主講了許多事例,讓我知道了許多秘密如:昆蟲是無法改變自己的本能,經驗不能指導它們,時間也不能使它們的無意識有一絲一毫的覺醒,如果它們只有單純的本領,那么它們便沒有辦法去應付大千世界,應付大自然的環境的變化。
舍腰蜂一般生存在一百一十幾度左右,可以看出這些小東西的溫度要求是多么的高,煙筒、煉鋼廠、造酒廠是舍腰蜂的最好的住處,吃飯對人們來說是多們短暫,勞工們把帽子放在一旁,舍腰蜂看見便鉆進帽子開始在里面做窩,短短幾分鐘后,勞工們拿起帽子抖了抖,便會掉下來一個完的一個窩,舍腰蜂干事速度之快,我很佩服,也很值得我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我對法布爾真是佩服的五體投體,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讓我們知道了舍腰蜂是利用軟土,做窩的。法布爾是因為幼兒時的著迷,童年時的迷戀和成年時的癡迷,讓法布爾走進了科學的大門。法布爾持之以恒的精神值的我學習,我還要學習他的仔細觀察事物的精神。
世界上的昆蟲都是各種各樣、形態怪狀的,《昆蟲記》這本書中就有許多昆蟲。
說起昆蟲,那可是多的數不清呀,有石蠶、樵葉蜂、黃蜂、松毛蟲……其中最新奇的昆蟲要數樵葉蜂、赤條蜂、紅螞蟻。下面,我就向大家重點介紹一下樵葉蜂和赤條蜂。樵葉蜂是白色的,帶著一些條紋,它常常寄居在蚯蚓的地道里。當樵葉蜂遇到危險時,它會用零零碎碎的葉子把地道里的一段堵住,就平安無事了。樵葉蜂生卵時的巢是用大小相當形狀的碎葉組成的,大了也不行,小了也不行,你們說,是不是很奇怪。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他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t;缺了布料&t;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t;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t;;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t;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t;。多么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先生把《昆蟲記》奉為&t;講昆蟲生活&t;的楷模。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文章把昆蟲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們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但并不局限于僅僅真實地記錄下它們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觀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字里行間無不體現著作者的喜愛,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
生活處處都有有趣的事物,只要你有善于觀察,發現的眼睛。法布爾所寫的《綠蚱蜢》就是這樣的來的。
《昆蟲記》并非刻意寫就,而是作者自得其樂的觀察與寫作的成果。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調:看似平平淡淡,卻反映出作者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樸實清貧,但寧靜美好的鄉間生活。他留下的觀察記錄是不變的,但給讀者的思索卻是多樣的,他沒有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但卻給讀者帶去了知識,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蟲記》不僅僅滲透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爾精神!
自從我讀了《昆蟲記》中“蟬和螞蟻”這個故事后,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勞者。
拉封丹的這個寓言家喻戶曉:一夏天,蟬不做一點事,只終日站在樹梢上歌唱,而螞蟻則忙于儲藏食物。冬天來了,當螞蟻把儲備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陽下曬時,一只饑餓的蟬前來乞討,結果他遭遇了難堪的待遇。
螞蟻驕傲地問:“你夏天為何不收集一點兒食物呢?”蟬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嗎?”螞蟻毫不客氣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終,這只可憐的蟬餓死了。
可是,在這本書的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看來,這一切都是造謠。其實,蟬才是真正的生產者。本來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后,便對螞蟻有了一種看法。因為這是法布爾親身觀察的經歷。
蟬的嘴如同微型鉆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貪婪吮吸著樹里的汗液。就這樣,它蚊絲不動,聚精會神,沉浸在歌唱和瓊漿之中。
可是,不一會兒,螞蟻就會和其它昆蟲前來搶奪漿汗,蟬被不罷休的螞蟻趕走,昆蟲們趁機痛飲。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干了,它們又去折磨第二只,第三只蟬……螞蟻真是一個強盜!
蟬卻是個聾子。只要避開它的六只眼睛,哪怕在它旁邊放幾十枝爆竹,它也無動于衷。有句俗語用它身上較合適:“像聾子那樣大喊大叫。”
書是可以治愈笨的。你看,不看書,哪知螞蟻是強盜,哪知蟬是生產者,是聾子?這故事使我知道:螞蟻是強盜,表現勤勞的人不一定是一個真正的勤勞者。
近段時間,我讀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
它既是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被稱為“昆蟲的史詩”,而它的作者法布爾也此獲得了“昆蟲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等桂冠。在這本書里,人類并不是一個孤立地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蝎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區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這部作品所表述的是昆蟲為了生存而努力的靈性,而法布爾則以自己那詼諧的將它們的大部分記錄下來,這其中有蟬、樵葉蜂、黃蜂、捕蠅蜂、松毛蟲、狼蛛……還有的一些被當做閱讀短文呢。這部作品以它獨特的形式創造了奇跡,一個人幾乎耗盡一生的心血一絲不茍的來觀察那所謂的“蟲子”,這已經是一個奇跡了,而這些寫“蟲子”的書竟然在百年之后還在讀書界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轟動,這更是奇跡中的奇跡!他以那獨特的風格席卷了世界!
在描寫蟬的幼蟲的那一段中,法布爾那觀察入微的精神感動了我——“從放大鏡下,我曾見過蟬卵的孵化過程。開始像極小的魚,眼睛大而黑,身體下面有一種鰭狀物。兩個前腿連在一起組成。”在這一段,作者觀察的那么入微,而這也告訴了我們,無論干什么都要仔仔細細,一絲不茍……
隨后,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這本書,我不但從中學到了昆蟲的知識,而且還學會了做人的道,我愛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