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昆蟲記讀后感950字
我讀過《昆蟲記》,上面很多昆蟲秘笈。“昆蟲是好的,害蟲不能保留,密封不怎么好,因為它蜇人后會死去。圓網蛛不友好,上鉤的動物都吃,除了高級動物(人)。不要傷害昆蟲,“亮尾巴”的尾巴可以發光。
有一些人會用解剖,分類等方式把昆蟲弄成垃圾。這本書真不錯。
蟲子也會自殺嗎?當人感到痛苦、絕望時,他們便決意自我了斷,這劇毒的蝎子也有絕望到自盡的時候?可若沒有,這自殺的謠言從何而起?
于是法布爾便親自做實驗,像傳聞說的那樣,把蝎子困在火圈中,驚慌失措的蝎子左沖右撞,被火一燙,又轉向另一邊被燙……終于,蝎子被燙的瘋狂了,豎起尾巴,旋轉著對著空氣亂刺,把尾巴舞的跟劍似的,正眼花繚亂之時,火網中的囚徒卻倒下了,僵直了身體,一動不動。真的是死了嗎?法布爾十分疑惑,于是把火場中僵直的蝎子取出,放在涼爽的沙地上,自己在一旁看著。一個小時后,那被火逼得瘋狂而“自盡”的囚徒悠悠醒轉,又恢復了活力。這就說明,蝎子并沒有自殺,但這一只說明不了,有可能它只是沒把自己刺死罷了,于是又捉了幾只白蝎,然而他們與第一只一樣,在涼爽的沙地上僵硬了一小時后,都“復活”了。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既然蝎子們并沒有刺死自己,那么就是最初看到這件事、傳出蝎子自殺的人被蝎子的假象所欺騙,沒有在蝎子被烤焦前,把蝎子取出,直到蝎子被烤熟。
蝎子一事,再次強調了一件事:這種公眾權威不一定是正確的,要勇于挑戰權威。
法國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曾經說過,在對一個東西說“是”之前,我要觀察和觸摸它,不是一次,而是兩三次,甚至是無休止地,直到毫無疑問。
通過仔細觀察和仔細研究,法布爾寫出了舉世聞名的《昆蟲記》。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文章是《螢火蟲》。螢火蟲以獨特的方式捕食櫻桃大小的蝸牛。螢火蟲狩獵時耐心地在草叢中等待,然后開始接近獵物進行詢問,然后使用它們的秘密武器麻醉工具。這個工具很小,不用放大鏡肉眼是看不見的。螢火蟲用這種麻藥工具在蝸牛的披風上輕輕敲擊,動作輕柔,仿佛接吻而不是攻擊。但只需幾次敲擊,最多六次,就能使獵物失去所有的機動性,從而成功捕獲食物。
在這本書里,法布爾非常仔細和耐心地觀察一切。他一遍又一遍地觸摸它,直到毫無疑問。我們也通過作品認識了聰明的麻醉師螢火蟲!
在法布爾的書中,觸摸這個詞深入我的內心。今年春天,在科學課上,我們每個人都分發了一顆比小拇指還小的大豆種子。我們播下種子后,人們每天都盯著杯子,期待著它。但是一個星期過去了,種子完全不動了。有人說太早,有人說埋得深,大家挖完再說。第八天,種子終于破土而出,像細針一樣發芽了。我欣喜若狂。過了兩天,它的葉子慢慢長起來,大如小釘子,圓圓的葉子和綠色的莖干傲然挺立。下課后,學生們很高興圍繞著這些杯子進行討論。幾天后,它長出了它真正的葉子,它的莖和葉變直了。我們仔細觀察了它們,并把它們記在筆記本上。這些小種子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后來我和媽媽來到櫻花林,觀察開放的櫻花???,一些櫻花是白色的,一些是粉色的。他們看起來真的很特別!我用手輕輕撫摸他們的花瓣,冰涼冰涼。風一吹,樹上的櫻花就落下來了。我撿起花瓣,扔向天空。櫻花雨一個接一個地落下,我們在花瓣雨里快樂地跳舞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要學會用真情去觸摸自然、經典、陽光和雨水。你一定會觸摸到幸福,收獲幸福。
自從我讀過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后,就深深地被它們震驚了。里面寫到的昆蟲的品種很多;會做“圓球”的蜣螂“音樂天才”蟬、兇殘的黃蜂、“亮晶晶”的螢火蟲等。
我最喜歡的就是甲蟲,當我讀到“但到了相當的高度,仍然難免后退。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不但球滾落下去,連自己也被拽下來……有時經過一二十次鍥而不舍的努力,才能獲得最后成功”的時候,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下。一二十次,雖然不是大數目,但對于一只背著一個沉重的大圓球,經過險陡的斜坡,攀登簡直無法上去的地方的小小的甲蟲來說,卻是多么大的挑戰啊!有時,甚至可能將性命都搭上去。
多么值得我學習的小甲蟲呀!想起我以前玩電腦游戲,總是選“簡單”這一級別,跟那只小甲蟲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了。一只小甲蟲,都知“勤奮+努力=成功”的道。而我們呢?五年級的學生,當老師布置幾道難題時,同學們剛開始是蠻起勁的,沒過幾分鐘,就沒耐心了。這些題雖然有點難度,但是也不是困難到極點。況且,也總有做出來的人,為什么別人能做出來,而我們卻做不出來呢?那是因為我們太懶惰了,沒有上進心,只會向簡單的題目挑戰,不敢向困難的題目挑戰
寫到這里,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一個人如果只向容易攻克的題目,比自己弱小的人挑戰,那么,也就是永遠的弱者。
讀了《昆蟲記》這本書,發現里面的內容很豐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蜂,因為它有很多種類,而且每一種類的本領都不同,居住的環境也各有所異,然而它們的共同優點就是非常的勤勞。 看了這本書使我了解了很多知識,我們要保護大自然。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閱讀一本好書,能凈化人的心靈,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更芬芳。每當我得到一本好書,我就會廢寢忘食地看著,細細品味,琢磨其中的奧秘。
一個寧靜的早晨,一縷金燦燦的陽光透過密密麻麻的葉縫照在我的書桌上,顯得十分柔和。樹上,一只不知名的鳥兒歡快地唱起了婉轉的歌謠。我捧起《昆蟲記》這本書,像是走進了書的海洋,與書融為一體,不管時間的流逝,書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住了我的目光……
我不知看了多久,終于合上了書,眼前還不斷浮現出書中那一幕幕奇特的景象,“哇,原來昆蟲和我們的生活這么相似啊!”那一聲聲驚嘆在我腦海中若隱若現。嘰嘰湫湫,嘰嘰湫湫的蟲聲回蕩在我耳畔。
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我似乎有成長了許多,我從一個害怕蟲子、討厭蟲子的小女孩長成了以為喜愛蟲子,甚至敬佩蟲子的“青年”。在法布爾的《昆蟲記》中,我認識了一群全新的昆蟲,它們不像我記憶中的那樣,是富有靈性的。法布爾向我們描述了許多昆蟲的覓食、交配、勞動等,幾乎包含了昆蟲的一生,從中我也能深刻了解到法布爾觀察昆蟲時多么仔細,用心;我能想象到法布爾為了觀察螞蟻,一動不動地拿著放大鏡在草叢旁待了一下午的艱辛;為了撲捉一只小蟲,氣喘吁吁地追趕著,絆倒了也不管的執著……法布爾的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
《昆蟲記》中,我認識了喝樹汁的蟬,吃蝸牛的螢火蟲,愛吃萵苣葉的小蟋蟀……我也知道是我誤會了蜜蜂,我不該用相同的眼光對待所有的昆蟲。蜜蜂早出晚歸的采蜜是為了我們,是讓我們喝到那甜滋滋的蜂蜜,它那鋒利的刺并不是為了傷害人類,而是自衛;還有七星瓢蟲,蝴蝶……如果沒有它們,我們會有這么多姿多彩的世界嗎?長久下去,我們能好好地存活下去嗎?因此,我們要保護昆蟲,讓它們更好地造福于我們的子孫后代!
多么可愛的小生命,多么有意思的《昆蟲記》!我希望人們能把昆蟲當作永遠的朋友,保護它們,與這些小生靈渡過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時光……
黃蜂在建筑上所展現的智慧讓人驚嘆,完美的六棱柱,節省空間又節省材料,可以說,黃蜂在幾何學上是學有所成的。黃蜂在建造蜂巢前,為了讓往后的地下工程省力些,也為了讓蜂巢的未來能持續發展壯大,會先尋找穴居動物遺棄的地洞,然后再開始筑巢。
修筑好蜂巢的大體,黃蜂們便開始清蜂巢,把清出的泥土,用上顎咬住,飛離蜂巢再將泥土丟棄在地面上,清干凈蜂巢,黃蜂們開始完善巢的功能,它們用筑巢的紙漿(各種樹皮)制造出許多大鱗片,把這些鱗片疏松地排列,然后疊層幾層,織成一張厚實、通氣又富有彈性的大毯子,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空氣的流通,保證了蜂巢的溫度。
每種蜂的居住地是不同的,工蜂住在蜂巢的上層,養育幼蜂的蜂房則在下層,當繁殖季節到來,蜂房不夠用時,工蜂便把它們小的居室拆除,用拆下來的材料去建幼蜂的蜂房,真是環保的方法啊。
我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昆蟲記》,知道了作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里面寫了他家非常窮,除了一所房子和小小的園子外就一無所有,后來,他的爸爸媽媽就給他了些鴨子,他把小鴨子們帶到神秘的池塘。在那里,法布爾不知不覺的喜歡觀察動物和植物了,特別是昆蟲。
法布爾在寫《昆蟲記》的時候,也像寫作文一樣,運用了許多好詞佳句,寫得栩栩如生,顯得《昆蟲記》這本書里的昆蟲像是活在我的身邊一樣。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昆蟲是寄生在蜜蜂身上的螨蟲——蜂螨。蜂螨這種昆蟲沒一兩天就死了,這兩天的生命里它的全部工作就是繁殖后代。它在繁殖后代時,先是在蜜蜂身上,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它是在蜜蜂巢里繁殖后代的。在蜜蜂飛行時,蜂螨就用法寶——大針子和粘液,抓住蜜蜂的軟毛,飛到蜜蜂巢里,如果把卵產在蜂蜜上的話小蜂螨就會被蜂蜜悶死了,所以,蜂螨要在蜜蜂產卵的時候,滑到蜂卵上去。我讀了蜂螨的故事,我知道了蜂螨在跟蜜蜂飛行時是很危險的,特別是在蜜蜂高速飛行和與地面摩擦的時候,但是蜂螨一點也不害怕,它們是一種喜歡冒險的小家伙。它們不是瞎冒險,而是有自己的絕招,安全地到達目的地。為了不使自己的卵有危險,蜂螨媽媽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學習蜂螨喜歡冒險、善用法寶的精神。我覺得蜂螨很有母愛,為了孩子不怕危險,我們應該孝順父母。
《昆蟲記》這本書還讓我知道了其他許許多多不知道的昆蟲,學到了很多的道!
《昆蟲記》也叫做《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和《昆蟲世界》,英文名稱是《The Rerds abt Isets》,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
昆蟲記是法布爾用盡畢生心血觀察研究昆蟲所寫出的,其中詳盡的講述了昆蟲的特征,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繁衍和死亡。這些樸實的文字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可以感受到濕潤的泥土,高大的樹木,廣闊的天空。那些對昆蟲的細節描寫不得不讓人佩服法布爾觀察得細致入微。
“在金屬籠子里,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后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后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松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在這段昆蟲倒掛姿勢描寫中,足矣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對昆蟲的喜愛。是想若是自己,能否對昆蟲做到這般觀察?
“當我面對池塘,凝視著它的時候,我可從來都不覺得厭倦。在這個綠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會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在充滿泥濘的池邊,隨處可見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戲著,追逐著;有著紅色肚皮的蠑螈也把它的寬尾巴像舵一樣地搖擺著,并緩緩地前進;在那蘆葦草叢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蠶的幼蟲,它們各自將身體隱匿在一個枯枝做的小鞘中這個小鞘是用來作防御天敵和各種各樣想不到的災難用的。
在池塘的深處,水甲蟲在活潑地跳躍著,它的前翅的尖端帶著一個氣泡,這個氣泡是幫助它呼吸用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像佩帶在一個威武的大將軍胸前的一塊閃著銀光的胸甲。在水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堆閃著亮光的“蚌蛛”在打著轉,歡快地扭動著,不對,那不是“蚌蛛”,其實那是豉蟲們在開舞會呢!離這兒不遠的地方,有一隊池鰩正在向這邊游來,它們那傍擊式的泳姿,就像裁縫手中的縫針那樣迅速而有力。
在這個地方你還會見到水蝎,只見它交叉著兩肢,在水面上悠閑地做出一副仰泳的姿勢,那神態,仿佛它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游泳好手。還有那蜻蜓的幼蟲,穿著沾滿泥巴的外套,身體的后部有一個漏斗,每當它以極高的速度把漏斗里的水擠壓出來的時候,借著水的反作用力,它的身體就會以同樣的高速沖向前方。在池塘的底下,躺著許多沉靜又穩重的貝殼動物。有時候,小小的田螺們會沿著池底輕輕地、緩緩地爬到岸邊,小心翼翼地慢慢張開它們沉沉的蓋子,眨巴著眼睛,好奇地展望這個美麗的水中樂園,同時又盡情地呼吸一些陸上空氣;水蛭們伏在它們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動著它們的身軀,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成千上萬的孑孓在水中有節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將來它們會變成蚊子,成為人人喊打的壞蛋。
乍一看,這是一個停滯不動的池塘,雖然它的直徑不超過幾尺,可是在陽光的孕育下,它卻猶如一個遼闊神秘而又豐富多彩的世界。它多能打動和引發一個孩子的好奇心啊!讓我來告訴你,在我的記憶中的第一個池塘怎樣深深地吸引了我,激發起我的好奇心。”…
通過看昆蟲記我了解了大自然,更從字里行間看出了法布爾求真求知的態度。他總是冒著危險去捉昆蟲進行觀察,反復進行實驗,推敲。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數據,進行實驗,分析…一環扣一環。即使失敗也在不斷改進中獲得最后結論。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科學百科,更多的是作者對于世事的思考。文中無不包含了對生命的尊重。我們要學習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自從我讀了《昆蟲記》中“蟬和螞蟻”這個故事后,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勞者。
拉封丹的這個寓言家喻戶曉:一夏天,蟬不做一點事,只終日站在樹梢上歌唱,而螞蟻則忙于儲藏食物。冬天來了,當螞蟻把儲備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陽下曬時,一只饑餓的蟬前來乞討,結果他遭遇了難堪的待遇。
螞蟻驕傲地問:“你夏天為何不收集一點兒食物呢?”蟬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p>
“哈哈,你夏天唱歌嗎?”螞蟻毫不客氣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終,這只可憐的蟬餓死了。
可是,在這本書的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看來,這一切都是造謠。其實,蟬才是真正的生產者。本來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后,便對螞蟻有了一種看法。因為這是法布爾親身觀察的經歷。
蟬的嘴如同微型鉆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貪婪吮吸著樹里的汗液。就這樣,它蚊絲不動,聚精會神,沉浸在歌唱和瓊漿之中。
可是,不一會兒,螞蟻就會和其它昆蟲前來搶奪漿汗,蟬被不罷休的螞蟻趕走,昆蟲們趁機痛飲。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干了,它們又去折磨第二只,第三只蟬……螞蟻真是一個強盜!
蟬卻是個聾子。只要避開它的六只眼睛,哪怕在它旁邊放幾十枝爆竹,它也無動于衷。有句俗語用它身上較合適:“像聾子那樣大喊大叫?!?/p>
書是可以治愈笨的。你看,不看書,哪知螞蟻是強盜,哪知蟬是生產者,是聾子?這故事使我知道:螞蟻是強盜,表現勤勞的人不一定是一個真正的勤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