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月光讀后感
莫泊桑月光讀后感【篇1】
《月光》是莫泊桑的早期作品,并不引人注意。給我的感覺,那是用散文筆法寫的一篇抒情____小說。這個短篇的主人公馬
理尼央長老,是一個虔誠的教士。他仇恨所有的女人,他認為那是褻瀆宗教的禍水。但對他天真美麗的外甥女的態(tài)度卻是一個例外。他喜歡她,希望她成為從事慈善事業(yè)的貞女。然而,一天他突然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他暴怒了,坐立不安了。晚上10點,他走出去,想看個究竟。月光如水,彌漫田野,先是讓他驚呆了,震動了,“這鋪天蓋地的詩境,讓他一點也弄不明白了?!碑斖馍颓槿顺霈F(xiàn)在遠處月光下,他先是心跳、彷徨,繼之退卻了。心想,既然上帝用如此良夜去保護愛情,難道我們就不容許愛情嗎?他在慚愧中逃回了屋里。
這是月光的贊美詩,更是生命、青春和愛情的贊美詩。莫泊桑確是癡迷月光的。讀他的長篇小說《一生》,大概誰也不會忘記開頭約娜從修道院出來,住在“白楊山莊”那個月夜吧?這個滿懷熱情、耽于幻想的少女,陶醉在山莊銀____月光里,夢想著愛情,在窗前佇立,直到天際發(fā)白、小鳥啁啾!莫泊桑以詩意的筆觸,讓少女的心融入了月____,達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這還是在小說里。在散文中,莫泊桑就不必借用他筆下的人物,而是直接傾訴他對月光詩意的感受了?!端稀罚悄瓷T诘刂泻5暮叫腥沼?,也是我見到的惟一一部莫泊桑的散文作品。他在4月8日阿蓋的日記中,竟以13頁的篇幅,描寫、歌詠月光,引述包括雨果和繆賽等7位法國詩人關于月亮的詩作。他說,他看見一對戀人,攙臂眺望月光下阿蓋內灣的大海,聽海浪輕吻沙灘,瞧月光吻著海波,感到自己心里也渴望著愛情,幾乎苦惱得要高聲大叫。他說:“我只好怪月光擾亂了我的心;我一直相信月亮對人的頭腦能起一種神秘的作用;一個在陽光下規(guī)規(guī)矩矩戀愛的人,在月光下卻會愛得神魂顛倒?!蹦瓷8袊@,他在月光下,讓月光一照,一定是受了傷了!“她有什么迷人的魅力,能使我們心神恍惚,飄忽不定,若有所失呢?”
我看,莫氏提出的問題是個千古之謎。就那么一個____冷死寂的圓球,卻具有那般魔力。人們明知是上當受騙,也甘愿為之匍匐傾倒,至死不悟。那么多條分縷析,全都蒼白無力!這是全世界文學藝術家永遠也道不盡的話題。
莫氏的月光和什么最相像?我的感覺,那是貝多____的《月光奏鳴曲》,如水月光在莫泊桑的字里行間汨汨流淌,夜風下,泛起微微的波浪。
閱讀是一種快樂。我為自己從莫氏的散文和小說里讀出詩意的月光而快樂;更為自己從莫氏作品讀出了他對月光的獨特感受而快樂。所以,我給小說家莫泊桑戴上了“月光詩人”的桂冠。我相信,莫泊桑,這位我從少年時代就鐘情的繆斯,永遠活在月光下的世界里。
莫泊桑月光讀后感【篇2】
莫泊桑賦予了少男少女的純真愛情,以圣潔的美!
愛情也許是每一位詩人、每一位作家都不會回避的主題,因為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莫泊桑自然不會回避,但《月光》的寫法卻十分獨特,因為他是借一位篤信天主教的神甫的角度來表達了對愛情的思考。文中的馬里尼昂神甫為什么一直會有以下的對女人的看法呢?
她是引誘第一個男人的魔鬼,并且在一直不斷地從事著這一應該罰入地獄的勾當;女人是脆弱的、神秘的、撩撥人的生物。他不僅憎惡她們那墮落的肉體,而且更憎惡她們多情的心靈。
請讓我們讀讀《圣經》的開篇《創(chuàng)世記》吧!《創(chuàng)世記》的開篇正是將人類始祖的“愛情”作為罪孽來寫的——
“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的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一根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他的眼前……”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夏娃受蛇的唆使,偷吃了蘋果樹上的禁果,于是亞當和夏娃均遭到耶和華的懲罰——
“耶和華神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謱啴斦f:‘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詛咒。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來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p>
再接下來的《圣經》故事,就是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
人類的始祖偷吃禁果,在《圣經》的解釋中成了原罪。在《圣經》的上帝的詛咒聲中,亞當夏娃的后代們從一出生都背負著他們始祖的原罪,尤其是女人。夏娃因經不起蛇的誘惑,成了一切女人經不起誘惑的象征;夏娃摘了金蘋果再誘惑亞當同吃又成了女人善于誘惑男人的象征。
于是在篤信天主教的馬里尼昂神甫的心中,才會對女人一直懷有偏見。于是在他的眼中,女人的柔情才會是邪惡的,女人的柔情哪怕是修女的柔情也是一個個可詛咒的“陷阱”。于是在馬里尼昂的眼中,他的陷入初戀情網中的外甥女的一舉一動,都是不可理喻的。
莫泊桑月光讀后感【篇3】
莫泊桑是從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堅定不移地堅守了老師的話“作家筆下的文字應該是一字不移的?!弊肿种榄^,透著別樣的情致。莫泊桑是諷刺屆的大師,他是作家中的“苦行僧”,每一篇小說都展現(xiàn)了他卓越的作家修養(yǎng)。正如小說的名字《月色》,小說中也有一縷皎潔的月色,照在迂腐的人心上,凈化了腐朽的靈魂。
小說的主人公馬理尼央長老自認為是一個虔誠的教士,他瘋狂地信仰宗教。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按照一種絕妙的邏輯造就的。他痛恨女人卻又渴望愛情。他仇恨所有的女人,他認為那是褻瀆宗教的禍水。但對他天真美麗的外甥女的態(tài)度卻是一個例外。他喜歡她,希望她成為從事慈善事業(yè)的貞女。在生活中他展現(xiàn)一系列的矛盾,嚴格地看管進入愛河的外甥女,但看見小姑娘和情人站在月色里,他又退縮了。他在想上帝用如此良夜去保護愛情,難道我們就不允許愛情嗎,懷著慚色馬理尼央逃回到屋中,他明白了愛的純潔,為自己感到羞恥。前文蓄勢,后文筆峰一轉,真是讓讀者的心情釋懷。正是這樣一個目光短淺,舉止平庸,毫無出眾之色的小人物將月的贊美詩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至。在他筆下街道山川歷歷分明,春秋自八方而來,只一縷月色卻又讓人心醉。
小說有一半篇幅在展現(xiàn)馬理尼央對柔弱女子的偏見,莫泊桑嫻熟地運用了欲擒故縱的手法,制造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文中的小小細節(jié)又展現(xiàn)主人公別樣的風采。揮著木棍的馬理尼央,嚴肅思考把臉刮出三道口子的馬理尼央,醉人的月色,月色下你儂我儂。作者以旁白敘述,將馬理尼央的種種固執(zhí)、迂腐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幾個形容詞就將馬理尼央的形象概括出來,干練形象。不愧是短篇小說屆的大師,莫泊桑透過紙傳遞給我們浸透心靈的情感。又表達了永遠不變的真理———愛。
雖然是一篇小說,卻讓我讀出了詩的味道,稱莫泊桑為月光詩人一點也不為過,他一直活在月光下的世界里。他借馬理尼央來的困惑來展現(xiàn)自己的困惑,到底愛情的本質是什么樣的。莫泊桑在月色下輾轉,他在月色下笑了,因為月色已經給了他答案“月色會使愛變得神魂顛倒”。文章雖然表現(xiàn)了愛,卻又展現(xiàn)深深的諷刺。透過月色,原先隱藏的人,隱藏的靈魂,都在月色下暴露。想過冰原和奔馬,銅綠的徽章和瀑布,在月色下,我聽見莫泊桑的傾訴,在他的眼睛里。人間再多這樣幾縷月色才好。
莫泊桑月光讀后感【篇4】
莫泊桑之所以不愧于世界級的短篇小說大師,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制造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在《月光》這篇小說中,莫泊桑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極力渲染馬里尼昂神甫對女人的柔情的偏見,這是欲擒故縱筆法的嫻熟運用。在這些文字中不乏精彩動人的細節(jié),請關注這樣兩個細節(jié)吧——
他不再刮下巴了,大踏步走了起來——他在嚴肅思考時總是這樣的。當他想重新開始刮臉的時候,他竟然從鼻子到耳朵接連劃出了三道口子。
他微笑著端詳了一下這根又大又粗的木棍,用他那鄉(xiāng)下人結實的腕力,氣勢洶洶地揮舞了幾圈,然后突然舉起來,咬牙切齒地對準一張椅子打下去,頓時椅背裂開倒在地板上。
“他竟然從鼻子到耳朵接連劃出了三道口子”這一細節(jié),將馬里尼昂神甫“嚴肅思考”外甥女陷入情網這一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的極度惶恐不安與心不在焉的情態(tài),傳神地表達了出來。棍劈椅背這一細節(jié)更是將馬里尼昂對外甥女陷入戀情的極度仇恨與即將要去棒打鴛鴦的決心,繪聲繪色地傳達了出來。
如果循著人物的這一性格的發(fā)展下去,情節(jié)毫無疑問應該就是“棒打鴛鴦”的一場戲了。但是完全出乎讀者的意料,情節(jié)突變,馬里尼昂神甫被征服了,被“皎潔的月光”和“美好的月色”征服了,被月光那“如水的崇高而寧靜的美”征服了,他“頓時產生一種心蕩神怡的感覺”。
莫泊桑接下來的情節(jié),就是借馬里尼昂神甫的感官,極力地渲染了柔和的月光下的柔情的美。月光下的花園、果樹、忍冬樹是醉人的,是明凈溫暖的;田野遠處的夜鶯的鳴唱是迷人的。神甫被征服了,他在貪婪地欣賞著這“柔情”的美的時候,他在對這月光下的柔美產生“無法抗拒的感動”的時候,開始產生了一連串的追問。
正當他在思考“這種崇高的美景,這種從天上投向人間的大量詩情畫意究竟是為誰而設的”的時候,謎底揭開了,答案就是他的外甥女與她的戀人相擁著從遠處的月景下向他走來。
原來如此——“說不定天主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些夜晚就是為了將人類的愛情完美地遮蓋起來吧?”
小說情節(jié)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好一句——“他逃走了,不僅心慌意亂,而且?guī)缀醺械叫呃?,好像他闖進了一座他無權進入的殿堂?!?/p>
這是典型的莫泊桑式的小說結尾方式,和《項鏈》《我的叔叔于勒》一樣的會讓你回味良久的尾聲。
莫泊桑月光讀后感【篇5】
莫泊桑作為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之一,其文必有過人之處。在他眾多短篇作品中,多半不是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批判與諷刺,就是對下層人物的人性之惡的描寫。但在這其中也不乏異類作品,如表現(xiàn)普法戰(zhàn)爭中普通巴黎市民愛國主義精神的《兩個朋友》,以及這篇柔情似水的《月光》。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瘦高個子的神甫,名叫馬里尼昂,與一處法軍的獲勝之地同名。人如其名,這位神甫對宗教有著狂熱的信仰。在他的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按照絕對合理、極其神奇的法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多少個為什么救有多少個因為”。同時他“不自覺地憎惡女人”,因為他認為女人是不純潔的存在,是軟弱又危險的。當他聽說自己的外甥女每天半夜都到河邊與男性約會時,自然火冒三丈,怒氣沖天。于是他在半夜出門,想好好教訓這“放蕩”的姑娘,不料卻被沿途的夜景深深迷住。最后,他看見了在河岸邊的銀霧中漫步的情侶,恍然見悟到了愛情的真諦,羞愧難當?shù)靥幼吡恕?/p>
《月光》中馬里尼昂神甫對愛情的本質一度產生困惑,這其實也是莫泊桑的困惑。莫泊桑借神甫這一形象,從宗教的高度思考了愛情的本質。在這篇小說中,莫泊桑用了近一半篇幅極力渲染神甫對女子柔情的偏見,欲擒故縱,這不僅使得神符最后的頓悟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讀者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柔美的月光凈化了一個腐朽的靈魂,使愛情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那么,月光到底有什么迷人的魅力呢?
文章后半部分,神甫對沿途的小花園、小河、輕霧、楊樹等月下美景感到深深的疑惑:天主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出如此良宵美景?既然夜晚是為了休息睡眠的,為什么要使它比白天更富有誘惑力?為什么月亮要比太陽更清澈、更富有詩意?草地盡頭輕霧籠罩著的兩個人影似乎就是上天做出的回答:要給人間的愛情披上理想的面紗。
既然上天要用如此良夜保護愛情,難道我們就不容許愛情嗎?月色之美,即愛情之美。這就是莫泊桑對愛情的思考結果。
文章表達了反對禁欲主義的觀點,也表現(xiàn)了愛情是圣潔的主題。作為讀者,讀到此處,又能否在這糅合了善與美的月光中,感悟出愛情的真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