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記讀后感心得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格列佛游記》,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我。
《格列佛游記》是18世紀英國作家、政論家、諷刺大師喬納森·斯威夫特寫的。該書主要講的是一名叫格列佛的醫生隨船隊四次出行時遇到的離奇冒險經歷。第一次格列佛來到小人國,在這里他被當成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牛仍填不飽肚子;第二次格列佛來到巨人國,在這里他變成了巨人的玩偶,并于老鼠和猴子展開斗爭;接著,他來到神秘的飛鳥國,這里的人利用島下部的磁鐵和飛島國領土、海底下磁鐵的力,隨心所欲的移動飛島,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研究的離奇國家;最后,格列佛來到令人感嘆敬佩的慧馬國,這是一個人馬顛倒的世界,格列佛在這里度過了奇妙的3年并經過多次冒險,后來回到英國。
《格列佛游記》讓人回味無窮。作者的卓越想象與超人文采都令人拍案叫絕,但這僅僅是表面,尖銳深刻的諷刺才是其靈魂。《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像一把利劍,直指當時的英國。那時,英國政府專制、黑暗,人們大多奢侈浪費或貪得無厭。富人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窮人的數量卻遠遠超過了富人,因此人們大多過著悲慘的生活,斯威夫特看到各群體的人都如此心甘情愿地被金錢所奴役、驅使,不得要對人的本性生疑。
用一本書喚醒一個時代,用一個思想拯救水深火熱中的小人物,這就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說《格列佛游記》。通過小說我看到了那個爾虞我詐、冷酷刻薄的時期,同時我慶幸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那樣光明美好。
《格列佛游記》,既是一本情節離奇有趣、想象天馬行空的奇幻游記,更是一部荒謬里見深邃、怪誕中引深思的諷刺小說。加拉多大學院里,一個長時間探索從黃瓜中抽取陽光的設計家、一位用風箱排出毒氣治療胃痛的醫生,作者所處的社會上一些充滿迷信的巫術、莫名其妙的邏輯和不切實際的研究之荒謬,被生動而深刻地揭露。
一座飛島,影射了一群脫離實際、荒誕離奇的空想家。這些內容不僅體現了作者用心良苦的刻畫和超乎常人的想象,更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狀況的批判和對真正科學的渴求。但這座飛島真的僅存于一部小說中嗎?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英國還是世界,空想和偽科學的力量早已且仍在對人們的科學素養和社會的技術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格列佛游記》早已警示我們應當思考——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科學?
小時候,我聽外婆講到:人的夸獎和批評會影響水結晶的形狀,讓我對“科學”研究充滿向往,卻不知掛著所謂“博士”頭銜的江本勝那本令不明就里的人驚嘆不已的《水知道答案》,記錄的基本都是偽造和篡改后的試驗結果。在成長并不斷了解到真相后,我不禁感嘆:“偽科學”的研究者和撐腰者為何至今還層出不窮?我們難道不應該摒棄這些研究嗎?我們難道不應該追求有價值的科學嗎?
我們需要的科學,不是自以為是,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利欲熏心。我們需要的科學,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去偽存真、厚積薄發;是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是源于人民、服務人民。我們需要的科學,不一定永遠正確,但是必須要遵循科學范式,要具備科學精神,有論可以立足,能實驗進行佐證,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而非不具備可重復性、可證偽性,甚至給捏造或臆想的結論掛上一面科學的幌子,招搖過市迷惑群眾的研究。我國一些互聯網公司從娛樂、外賣領域的發展,轉向自動駕駛芯片技術、量子計算機編程開發,推動科技發展造福人民,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科學。
當科學素養被提升,當批判精神被發揚,當前沿的科技成就成為人們的談資,當一批批嚴謹求索、虛心務實、博學廣識的莘莘學子走上世界的舞臺,“加拉多大學院”必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將會是矗立起的一個又一個哥白尼、伽利略、鄧稼先。
讀完這本書,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仿佛做了一場奇妙的夢,卻突然被人叫醒了。
在那里,有不到6英寸的小人,他們渺小卻勤勞,成百上千的仆人為巨人一樣的自己制衣、做食,他們十分熱情大方,絲毫不怕“我”吃完他們的食物,用完他們的布料;在那里有許多的巨人,“我”只有他們手掌般大小,被他們當作玩偶,準確來說是會說話的玩偶,為他們表演,逗他們開心;在那里,有一群外貌奇異的人,他們的交通工具是吊車,他們偏愛音樂與藝術;在那里,馬被視作主人,“耶胡”視為仆人,沒有戰爭,只有真誠。
當然,令人印象最深的還是慧S國,那是一個和平的世界,沒有戰火銷煙,沒有明槍暗箭,只有一群單純、善良,不知謊言與欺騙的馬,還有一群好吃懶做,形似人類的“耶胡”。那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是人人都向往的,導致后來的格列佛成了憎恨、厭惡、鄙視人類的人,腦中只有高貴的慧S們的美德和思想,只愿與慧S們長相廝守。是啊,人心險惡,勾心斗角,可是格列佛竟忘了自己也是一個“耶胡”!
這本書具有童話色彩,但充滿了諷刺意義,使人不得不贊嘆作者寫法之高妙。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敗,等級制度的不公,人們的狡詐虛偽,無一不令人厭惡,卻又讓人無可奈何。無止盡的戰爭、侵略又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也許唯有用幻想,才能使作者的心靈得到一絲慰藉和片刻的安寧。
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曾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它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或許這本書沒有過多華麗的字句,但是它奇特的幻想與生動的情節一定會使你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果你的手邊恰好有這本書,就去閱讀吧,你定會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格列佛這3格字一看就沒大不了的,可當我看完這本《格列佛游記》時,我再也不覺得人沒了。
這本書站是小人國利立浦特。小人國的確小,格列佛一只手就能拖動的只海軍艦隊。大致說來這是個十二分的微縮國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雞鴨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復的提醒讀者牢記比例。例如,小人國的國民把他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長七英尺、寬四英尺、有二十二個輪子的木架:
主要的是怎樣把作者抬到車上。目的,豎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們用帶子捆綁住作者的脖子、手、腳和身體;然后用像作者包扎物品用的那么粗的繩索,一頭縛在木柱頂端的滑輪上。九百條大漢一齊動手拉繩索,三個鐘頭,就把他抬上了架車……一萬五千匹高大的御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著我向京城進發……
般小的玩具世界,所雄心和邀寵、政爭和戰事都不顯的渺小委瑣。而龐大的、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也能讓全國的雄心銜接在一起的話,我想這會兒,是世界上的強國了。
而后,格列佛又來到了大人國,他與大人國國王的一段對話,構成對英國的批評,也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思路,并使它們互為評議。《格列佛游記》的諷刺在揭示現狀的,也構成對某些語言的模擬和挖苦。這我之喜歡這本書的緣故。
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說帶向另的諷刺:即對人性的懷疑。
兩次尺度轉換起了某種否定的作用。到了大人國,這點就變的了——格列佛也變成了“小人”:他用少得可憐的幾片小金幣向那里的巨人討好;他弄刀舞劍,展示的勇武;他和王后寵愛的侏儒鬧矛盾、斗心機。但他的討好保護人的行動又實屬迫已——他隨時被任何外在的力量傷害。
如此,對社會現狀的批評便進而轉化為對人性的懷疑。關于“錢”的一段肯綮的評論就實例證。在第4卷,格列佛來到金錢、軍隊警察的馬國,讓他的慧駟馬主明白人何以會義無返顧地去欺騙搶劫、殺人放火等。這是這本書的關鍵。
總之,這本書給帶來了對的點評和諷刺,而讓我喜歡。
一個自幼喜歡旅行的人,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從而隨船周游世界。然而他這一去,卻遇到了可怕的風暴,大多數水手喪身了。最后他又到了一個杳無人跡的海岸。從那以后,他遇到種種不可思議的困難。然而再一次偶然中他終于重返久違已久的故鄉。他就是---格列佛。
讀過這本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本諷刺性的小說。不過,我也深有體會。
格列佛在開端是一個樂觀,純真的人,但是從他從獸馬國回到英國之后,它就變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偏執狂,個腦子都是人類的邪惡的人。讀到這兒,我明白了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是決定他性格的關鍵。格列佛的改變是在他兩個不同的國家受到的影響不同。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改變我們生活環境中一些不好的現象呢?為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而改變。
在這本書中,揭示的很多現象還是當今社會的一種這是寫照,對人性的探討就愈發愈值得現代人去思考了。
在這本書中還暗藏著教導我們學習榮譽,正義,真,節制,英勇,貞潔,友情,仁愛以忠實第一原則。在我們人類的大部分語言中都保存著這些道德名詞,古今作家們都寫出這樣的名詞;我將借助我淺陋的知識去擁護這些道義。
這本書真正寫的是英國社會的種種不合現象,諷刺了英國統治集團的腐敗,但流露出悲觀的情緒。這種諷刺膝形象地寫出了英國與他國的戰爭的失敗,這讓我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勝負在于他的社會是否有封建與腐敗的思想。
在我看來,這本書中不僅有教導人們的內容,還有許多暗藏在語句之中的諷刺。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現在還缺什么道德,我也知道了如何去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