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白洋淀紀事讀后感
《白洋淀紀事》主要反映的是在白洋淀地區,冀中和晉察冀邊區人民群眾的抗日斗爭生活,在當時,老百姓日日夜夜受著日本侵略者的摧殘與折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學生白洋淀紀事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白洋淀紀事讀后感篇1
《白洋淀紀事》描寫的是戰爭時期農民們尤其是廣大婦女們的生活。作者運用樸素淡雅的筆調,將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豐富多彩。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村歌》,里面的姑娘雙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僅是對她的同情,更多的是對她知錯能改、心胸寬廣、忠于革命的頑強樂觀的斗爭精神的敬佩。但同樣的,“小黃梨”也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小黃梨”完全是“黑夜中的雙眉”,沒有團隊意識,沒有感恩之心,自私自利,不顧大局,膽小,不敢直面自己的過錯,但在這里,作者并沒寫人們的“表里不一”而是直觀地寫出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樸素平淡的筆調卻將農民的樸實、頑強、信任和當時戰爭的激烈反襯的淋漓盡致。
這當中,還有一位“女將”——蒿兒梁女主任。這位女主任和她丈夫的生活背景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分化和戰爭狀況。作者只是一筆勾勒了我們戰士的戰斗情況及生活條件,卻將大把筆墨用在了描寫蒿兒梁的經濟情況、女主任的身份和丈夫的為人處事上,點出了農民生活的艱苦,革命者的樂觀自信,當時社會對女性的不公以及人們為了革命的勝利而甘愿犧牲自我的精神,而這,正是全文的主旨,是作者正義的怒吼。它們并不是什么豪情壯志的誓言,不是什么痛心疾首的悲號,就是一句句平淡的描寫女主任樂觀開朗堅定的家常話,卻透露出了對戰爭的習以為常,以及人民對勝利的渴望和堅信。作者對女主任的身材、相貌描寫,讓我不禁從心底發出了對女主任的贊嘆與崇敬!這是文章的點睛之處。
還有一處,就是這部書的開篇與結尾都有一個“劃船”的老頭。當讀完全文的高潮后,又在結尾部分看到這么一個“撐船”老頭,雖然我并不知道前后是否是一個人,但我覺得心安了——這個好強、樸實、聰明、機智、正義甚至略有些可愛的老爺爺還活著,一瞬間,仿佛一切都沒發生,可《白洋淀紀事》卻沒有了再多的頁數。作者以唯美的筆調拉開了序幕,又以同樣淡雅的筆調為《白洋淀紀事》畫上了句號。雖然整部書都那么低調,可當我們隨意翻開其中的任意一頁,那種在剛讀時從未有過的、像觀看戰爭現場一樣激烈的感覺齊齊涌上心頭——這大概就是孫犁本人的特點吧。
整部書中婦女的形象看似大致一樣,其實又各具特點。在結尾部分,我仍然意猶未盡,不斷想象從今以后農民的生活:這就是白洋淀吸引人的原因,它不是草草的結束了事,而是與開篇呼應,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學生白洋淀紀事讀后感篇2
恍惚間,讀完了最終一章,才驚醒,這么快就讀完了嗎?全書那么多的故事,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有連續性。從開始抗日,人民進取反抗,青壯年上戰場,老弱病殘幼在家拼盡全力保護戰士們,再到土改等等,人民開始識字,有了文化,精神層次也提高了。
那么多故事,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小勝兒》。小金子是楊主任的警衛員,時年19歲。那次,他出發去打仗,走之前,面上帶笑,雄赳赳、氣昂昂的走在隊伍前面,渾身散發著青春活力。而幾天后,一切都變了。上戰場的同志們都死的死,傷的傷,連熱情的楊主任都戰死沙場!小金子負了傷,在家休養。多可憐的孩子啊,青春年少,本該是享樂,社交,與朋友一齊浪,自由勇敢追夢的年紀,卻目睹了無情的戰爭。明明前幾天還一齊騎著高頭大馬,明明前一刻還并肩作戰,“轟”的一聲,那么鮮活的生命就消失了,只剩下破碎的血肉在空中飛射,漫天泥土飄下,被血染紅。
一個孩子,為什么要應對這么殘酷的事實?
這就是戰爭,無比殘酷,無比血腥,冷漠無情得令人膽寒。為了不讓更多年輕的生命遭受摧殘;不用為國負傷卻只能躺在暗無天日的泥洞里;不必每晚擔驚受怕睡不著覺,被噩夢侵襲;英勇的戰士們拼命御敵,倒下也咬掉敵人一塊肉,殺出一條血路,一條血腥卻拯救所有人的路。
年輕的孩子啊,振作起來,撐過這一次,你就是一個真正的戰士了。
學生白洋淀紀事讀后感篇3
白洋淀,一個極其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小到在讀這本書以前根本不明白這個地方。同樣的,白洋淀里的人們也是不為人知的,這樣的主角在中國各地都有,但也正是因為千千萬萬的這種人,才使中國多年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這一本書看下來,里面全部都是發生在抗日戰爭年代的故事,里面的白洋淀以及周邊地區飽受日本軍隊的折磨,可是就是在如此低落的年代,白洋淀里面的人們卻依然堅持著對生活的無限期望,這份期望甚至是連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無法比擬的。同時,他們對于自我的祖國的熱愛也同樣令我震驚,他們有些人主動參軍,為國家盡自我的一份力,有些人雖然沒有上前線作戰,可是他們卻各自又各自的辦法,努力為抗日事業做出貢獻。
說到中國的抗日英雄,也許大多數人會立馬想到,像董存瑞,邱少云一樣獨當一面的傳奇人物,可是,像白洋淀里的男女老少一樣,在不為人知的地方默默無聞地在背后努力在的人有很多,沒有他們,也許抗日戰爭就不會成功,也許就沒有像此刻一樣的和平生活,他們對于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不可或缺的。
在最終,我想說:我們雖然處于和平年代,可是我們要對祖國充滿熱愛,要在背后默默無聞得為祖國做出自我應當的貢獻。
學生白洋淀紀事讀后感篇4
生活在安逸時代的我們對戰爭沒有過多的認識,如今的和平生活也漸漸讓我們淡忘著那些戰爭年代的故事。在冀中平原的一個小村莊里,抗日的烽煙逐日蔓延,一群樸實淳厚的農民們挑起了抗日的重擔。
這個小村莊很平凡,確切說這一本書中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跡可言,僅有一些樸實的農民兵奮斗著。也許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就義讓我們難忘;又或許黃繼光堵槍眼的赴湯蹈火;也有劉胡蘭的15歲舍命為國家。革命需要英雄,可是革命的勝利同樣需要千百萬平民百姓的付出。如果說英雄們是一盞光芒四射的明燈,驅散四周的陰霾,那么覺悟的人民群眾即是緩緩升起的朝陽,更是讓黑暗無所循行。
眾多情節中,我一向對其中一個耿耿于懷:講述的是一個剛剛年滿15歲的小伙子,原生,在同村人秀梅的指導下走上了抗戰之路的故事。在早些年原生的父親就給原生定下了婚事,一個大他5歲的農村女子,小五。原生跟隨部隊一走就是好幾年,秀梅成了村里的干部,其實很多婦女應對的都是這樣孤寂的生活,丈夫常年在外打仗,杳無音信,那些明事理的婦女還好,覺得自我的丈夫為國家做了貢獻,感到無比光榮,盡管丈夫犧牲在戰場。可是總有一些頑固的落后派不會這樣認為,而原生的妻子小五就是這樣一個人。戰爭,時間過得多快,每個人要想的,要做的,又是多么豐富啊。小五漸漸不安靜起來,先是經常和婆婆吵架,之后經常住在娘家,偶爾回家一次,就和婆婆吵架,秀梅在勸說小五時說道這樣幾句話:"光榮不能當飯吃、當衣穿;光榮也不能當男人,一塊過日子!這得看是誰說,有的人窩窩囊囊吃上頓飽飯,穿上件衣裳就混得下去,有的人還要想到比吃飯穿衣更光榮的事!"盡管是句句在理,可是對于小五來說這些話并沒有對她產生影響,還是毅然決然的和原生離了婚。其實這一故事的小插曲反映的就是封建的落后思想對人們的生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對我國抗戰的不自信,但值得慶幸的是之后我們勝利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也許我們都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我們都是普通人,可是我們需要堅信我們在做好普通人的同時也能創造出屬于自我的輝煌人生。作為新時代下的大學生,我們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我們遠離了戰爭的煙火,那么我們更需傳承白洋淀的精神,譜寫出我們的青春華章!
學生白洋淀紀事讀后感篇5
在《白洋淀紀事》中,作者孫犁用清新自然的筆墨,刻畫出了一位位英雄的精神。與別的戰爭作品不同,它沒有血性的場面,而是用樸素的語言記錄下了這感人的事跡。
孫犁的筆下,有過于自信卻聰明勇敢的老頭在葦塘;有愛夫心切勇敢與敵人斗爭的一群聰慧女人們在蘆葦的海里;有個待鄉親如自己的家人,敢于對抗不良風氣的婦女秀梅在河灘蘆葦叢中命令戰士原生去卡槍;干部和全村的男女機智地躲過敵人的搜查,中年男子卻永遠堅定地躺在了那里……可最令我感動的便是趙老金老人。
趙老金是個愛憎分明的人,平日的他寬心,看得廣,有很灑脫、很樂觀的看法,可自從敵人來了,他便很是愁眉不展,咬牙切齒。他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熱情伶俐的老伴和明理懂事的女兒,唯一不足的就是兩個男孩兒全沒拉扯大就沒了。
老金一家人幫助戰士們,卻遭到敵人的攻擊,二十個戰士最后只剩下兩個人,大娘整日以淚洗面。很多戰士跳下水,被活活凍死,河結冰了,老金砸開河面,打撈著戰士們的東西,打撈著一種力量,打撈那些英雄們的靈魂。
整部作品給我們的感覺就像書中所說:“這里的英雄事跡很多,不能一一記述,每一片葦塘,都有英雄的傳說。敵人的炮火曾經摧殘它們,它們無數次被火燒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