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貓鼠小學讀后感
《狗·貓·鼠》原載1926年3月10日《莽原》第1卷第5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第一篇,也是魯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墓坟埵笮W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狗貓鼠小學讀后感(精選篇1)
最近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名著《朝花夕拾》,它的作者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又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是艱深的,多讀風遍,就會有了一些感悟。正如《朝花夕拾》的第一篇——《狗·貓·鼠》。就是這部散文集里的一篇佳作。
《狗·貓·鼠》這篇文章通過對貓和鼠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常引用寓言說明狗貓結仇的來源,其實是在嘲諷社會上那些無中生有的`結論。文中:一、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放走,又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么?可是有這么一副媚態(tài)!但這也許是限于天分之故罷,假使它的身材比現(xiàn)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種態(tài)度。這段話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寫出了反動文人的殘忍和媚態(tài),不禁人拍案叫絕,使我感受到作者對貓以及和貓有著同樣品質的人的煩感。魯迅先生富有諷刺性的文章也反映了愛憎分明的胸懷。:至于凡所遇見的諸貓,最先不過是追趕,襲擊,后來卻愈加巧妙了,能飛石集中它們的頭,或誘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頭喪氣,文章層層深入,把推廣手法活化,語言十分巧妙。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記不清當時是怎樣一個感想,但和貓的感情卻終于沒有融合,到了北京,還因為她們傷害了兔的兒女們,便舊隙夾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貓的話柄,也從此傳揚開來。這幾句話用詞準確,讓讀者也一目了然。
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中心,中間穿插描述童年時代的生活,脈絡也十清晰,魯迅巧妙的運用了往事挾擊了那些侵略我們國家的人們,他也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為國家的士氣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狗貓鼠小學讀后感(精選篇2)
魯迅的寫作風格一直很犀利,就像一把鋒利的標槍,總能準確地刺穿當時無能統(tǒng)治者的喉嚨,《狗·貓·鼠》就是這樣一篇文章。
文章中對“狗”的描寫并不多,影射目光短淺、自以為是的人,而是用大量的筆墨描寫貓和鼠。貓的性情殘忍,喜歡捉弄弱者,雖然和獅子老虎一樣,但帶著讓人厭惡的眼神,貓自己如果身材再高一些,也不知道是什么樣的傲慢。
這種比喻影射了當時反動文人的丑惡嘴臉。起初,魯迅恨貓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它們在我的耳朵邊盡嚷的緣故”,真正讓他恨起貓的是他最喜歡的隱鼠被貓吃掉了。
魯迅在文章中對老鼠的描寫也很有趣。特別是“老鼠數(shù)銅錢”,描述了老鼠遇到敵人時的絕望和恐慌,體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和非凡的洞察力。
那些大老鼠顯然是令人討厭的,它們愛破壞和偷竊,而那些貓,雖然有教養(yǎng),卻對自己的事毫不在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愛擺架子,不稱職。
隱鼠是一種有趣而無害的小東西,它弱小而可愛,就像“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但是“慰情聊勝無”,給魯迅帶來了“墨猴”的幻想和幸福。
雖然作者后來得知隱鼠沒有被貓吃掉,但他仍然討厭貓。與其說魯迅討厭貓,不如用“貓”來表達他對反動文人、反動政客的殘忍、無恥行徑的仇恨和蔑視。
魯迅為人正直,但他生活在一個黑暗、腐敗和不平等的時代。他把筆當作標槍,猛撲在黑暗、腐朽和麻木的現(xiàn)實中。《狗·貓·鼠》這篇文章生動有趣,卻又富有深刻的意義,足以使當年所謂的“狗、貓、鼠” 無處可遁。
狗貓鼠小學讀后感(精選篇3)
這篇文章花了近一半篇幅來批判那些虛偽做作、打著“公理、正義”的旗幟還自鳴清高的學者,又通過童話故事來暗喻那些人就是沒眼力的狗。接著才真正地開始說起仇貓來。
先說它們的性情不好,在捉住獵物后偏要盡情玩弄,“頗與人們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脾氣相同”。再則便由“我”攻擊那些在夜里配合嗥叫的貓層層深入至“精神分析學說”和厭煩封建禮節(jié)的思想與拒絕同奉陪作揖、變相詐財之小人交往的堅定決心。
本文說好,是心理描寫精彩,而心理描寫的精彩還得從“我”那小隱鼠說起。先談幼時的夏夜,祖母在小板桌旁給“我”講故事《貓是老虎的先生》,“我”在猛然發(fā)現(xiàn)書上躥下只貓來后心里是有些竊喜:貓沒教給老虎上樹。然后由“我”床前貼著的花紙“老鼠成親”聯(lián)想這隱鼠成親的畫面:紅衫綠褲,尖腮細腿,新郎新婦,執(zhí)事賓客一應俱全。可是那些隱鼠不歡喜別人來觀禮,于是“我”只好怏怏睡去,這里的心理描寫透出一股孩子氣的天真和自我安慰。后來又以敘事的手法寫“我”和“我”救下的小隱鼠的故事,其中插入小墨猴的傳說,給文章平添不少趣味。隨后語調急轉直下,談到“我”聽長媽媽說那隱鼠是被貓吃去時的悲憤和仇恨,于是“我”開始報復貓了。從先前的攻打到得知“我”那隱鼠是被長媽媽害死后對貓的態(tài)度轉為客氣,過渡自然,在最后一段重申人性,說中國的官兵御侮保家,不愿掃清敵人而寧可先穩(wěn)住自己的飯碗。由此,加深文章的批判性和思想性。
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敘述,語言平實直接,寫得很隨意,向讀者活脫脫展現(xiàn)了一個孩童的內心世界,我邊讀也會邊想起自己童年時那些在大人看來不值一提卻予我有重要價值的小事,品析之后,感同身受。
狗貓鼠小學讀后感(精選篇4)
一只小小的隱鼠,一個弱小的生命,也帶給小小少年無窮的想象,及與弱者和平相處的滿足:作者想象它是傳說中的黑猴,對隱鼠的照料是他的精神寄托,而“當我失掉了所愛之時,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
我想這就是作者仇貓的原因吧!其實不以為然,更多的與貓的本性相似,他總是捕食了雀鼠,卻又不肯一口咬死;不是和獅虎同族,卻有這么一副媚態(tài)。想想看,難道這不是人們的真實寫照嗎?他頗如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頗與人們的拍馬屁相似,在弱者面前表現(xiàn)得如此傲嬌,可在強者面前瞬間鞠躬盡瘁,這樣的貓能不令人厭惡嗎?也許作者寫仇貓的緣由就是為了讓有些人明白,產(chǎn)生羞愧之心,從而改正!
這樣一來,我們不得不說魯迅的文采極其高超!他沒有直接的說明人性的丑惡,而是以貓為喻體,就好比小故事的諷刺手法寫的生動形象,讓人通俗易懂,從而讓某些人產(chǎn)生羞愧而改正。
我們還不得不說魯迅的方法十分精巧!凡是遇到貓們搗亂之時,魯迅便站出去,在門口大聲叱道:“噓,滾!”平靜即回書房,這樣他就長保著御侮保家的資格。那為什么說是好呢?首先,知道貓的偷魚肉、拖小雞、深夜大叫的行為,人們自然十之九是憎惡的,而這憎惡是在貓身上。假如魯迅出而為人們驅除這憎惡,打傷或傷害了它,它便立刻變?yōu)榭蓱z那憎惡便倒在魯迅身上了。對比后的懂得,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會覺得魯迅的`悟性極強。其實這方法中國的官兵就不好用了,他們總不肯掃清土匪或撲滅敵人,因為這么一來就要不被重視,甚至于因失其用處而被裁汰,但是如果能將這方法推廣應用,魯迅大概也可也總渴望成為所謂指導青年的前輩吧!
狗貓鼠小學讀后感(精選篇5)
不曾發(fā)現(xiàn),狗和貓原來是有著過節(jié)的冤家;也不曾知道,魯迅先生原來是仇貓的。
現(xiàn)在讀了《狗·貓·鼠》才知道有這么一回事。
魯迅先生仇貓是有著正當理由的:一是貓欺負和折磨弱者,二是貓有一副令人仇恨的媚態(tài),三是它們的嗥叫令人心煩。然而這些都不是魯迅先生起初仇貓的原因;那是后來才添加進去的。
令幼年魯迅仇貓的原因很簡單:它吃了魯迅心愛的隱鼠。真是單純!后來知道隱鼠是被長媽媽踩死的,魯迅這才恍然大悟,但仇貓的感情非但沒有減淡,而是更深刻了。
為什么呢?因為這里的貓不是單指貓,更是指那些媚態(tài)的貓——那些現(xiàn)代評論派的人。魯迅先生借自己的仇貓而用辛辣的筆調無情諷刺了現(xiàn)代評論派文人的媚態(tài)的貓式的嘴臉。
看到這,我不免為貓抱不平。仇貓的人的確很多啊!我們身邊就有不少人經(jīng)常打貓、趕貓甚至吃它們。但是,貓本無罪,為何要仇貓呢?
誠然,貓有著一些令人討厭的惡習,如玩弄獵物、有時很嬌媚。但是這畢竟只是它們先天的秉性,是無法改變的。人為什么要給它戴上媚態(tài)的貓的臭名?常說人在進步,但借本無傷人之力的文字語言,借那些只能嗥叫的動物去攻擊人,這絕不是進步的表現(xiàn)。又如狗,和貓根本沒什么深仇大恨。有時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貓狗逗著玩的情形,而不至于恨之入骨,見了貓就窮追不舍。然而人卻偏要說看哪!狗不是仇貓的么?魯迅先生卻自己承認是仇貓的,而他還說要打‘落水狗’!這是所謂的君子應有的言行嗎?這是人的墮落啊!
人類的進步,往往伴隨著血腥無情的戰(zhàn)斗,我想這應該是正常的吧。但是把戰(zhàn)斗擴展到其他生物上,指桑罵槐般戰(zhàn)斗,未免有點放肆。
貓也罷,狗也罷,不過是一些無辜的生靈。自人類會走路、會打獵那一天起,它們就已經(jīng)追隨人類了。然而作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如今卻被用作人與人斗爭的工具,那是它們的不幸,也是人的不義。同一搖籃下,人與動物之間應該多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