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居里夫人傳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居里夫人傳》。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兒艾芙居里,她是法國人。她把母親的一生都寫了出來。我很喜歡這本書。
1867年居里夫人出生于波蘭一個普通教師家庭。當時波蘭正被俄 國占領,民族的壓迫和生活的困苦,她下定決心要發憤圖強。二十四歲的時候,居里夫人靠自己的努力到巴黎大學學習,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和當時很有名氣的法國物學家比埃爾居里結為夫妻。夫妻二人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進行實驗,研究,最終發現了兩種新元素,一種以她的祖國波蘭命名為“釙”,另一種命名為“鐳”。1903年,居里夫婦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獎。1906年,比埃爾居里因車禍去世,居里夫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艱難度日,之后,居里夫人又因放射化學方面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里夫人負責指導X光照相技術,還開創了激光療法,但是,于長期受到放射性物質的傷害,居里夫人患白血病于1934年去世。
我從這本書中領悟了一些道:做一件事要專心致志,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去做,不要著急,即使失敗了,也不要放棄,只要堅持下去一定可以成功。
居里夫人說過,對于任何一個男女而言,生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一定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我們要相信,在某一件事上,我們是有天賦的,而且,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也都要將這件事做好。當事情結束的時候,你要能問心無愧的說:“我已竭盡全力了。”
我要向居里夫人學習,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
前幾天,我讀了我夢寐以求的一本書,名叫《居里夫人傳》,其中,居里夫人的舉動最讓我印象深刻了。
居里夫人的父母原本都是在波蘭有著極高的地位,但是因為俄皇的占領,是他們一家的地位一落千丈,居里夫人是他們家最小的孩子,但是,她并沒有受到家人的更多關愛,反而讓她感到壓力更大,因為,他的父親被以前的學校開除,母親患病去世,大姐也死了,個家里就只剩下她的父親,哥哥和兩個姐姐。居里夫人無奈之下選擇了去法國留學,雖然非常貧窮,但是她依然沒有放棄,后來獲得了數學學位和物學士。她與她的丈夫比埃爾居里共同研發了“鐳”,為了提煉出純鐳,她把自己的手都燒傷了,可是“老天不負有心人。”過了四年,終于,居里夫人提煉出了純鐳。
在我的心里,居里夫人就是一位科學上的女神,無論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下,她都能堅持工作,當時,她的丈夫只是一個在大學里的無名小卒,他們的工作環境非常讓人驚嘆,那是一間小棚子,四周都不透風,而且棚子的屋頂還是用玻璃蓋的,當夏天時,那里熱的讓人喘不過氣來,到冬天時,冷得讓人沒有知覺。在這樣的工作環境里,居里夫人還是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并且變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
我覺得,這個故事給我的最大啟發就是,一個人無論多么的貧困,只要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就一定會有一番作為的,不計較工作環境,一心一意努力,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今天,我讀了一本關于居里夫人的傳記,我的眼前浮現出居里夫人身穿破舊工作服、手執鐵棒攪拌著鍋爐里的礦渣的形象。她那種對科學矢志不渝的奮斗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懷,深深地打動了我。
掩上書本,我感慨萬千。我既為居里夫人始終如一的堅韌意志所感動,更為她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懷而震撼。居里夫人終其一生,總是不知疲倦不畏艱苦地工作著,甚至因為長期從事放射性研究工作而傷害了自己身體,最后不幸患上白血病而逝世,可以說,她是為科學事業而獻身。作為學生,我們要以居里夫人為榜樣,把她那種刻苦努力的精神發揚在我們的學業上。愛因斯坦曾說過:“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惟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是的,她沒有用她的成就去換取金錢地位,她只是用她的成就為人類造福,多么高尚純潔的品質!居里夫人發明了鐳的提純方法后,完全可以申請專利,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獲得經濟利益,可她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千辛萬苦得到的研究成果公之于眾,她曾說過:“沒有人應該因為鐳而致富,它是屬于全人類的。”她還在自傳里說過:“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需要醉心于事業的大公無私。”她不把科學事業的成功作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手段,而純粹地醉心于科學研究,她所表現出來的大公無私的精神、對名利榮譽的淡泊態度,遠遠地超過許多的科學家,更是一般的人們所望塵莫及的。
我想,我們應該像居里夫人那樣,積極努力地獻身有益的工作,爭取有所作為,而不是把金錢地位放在首位,只有為人類、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才算是活得有意義。
居里夫人這個人物,不管對化學還是物領域都做了不可抹滅的貢獻。愛因斯坦曾經稱贊她,說到:“盡管她只是平靜地敘述,但仍然能讓我們看到她堅強的意志、純潔的心靈、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而公正的判斷。”
她的祖籍是波蘭,卻在法國工作,她從小對數學和化學感興趣,他的父親喜歡科學,受家庭和興趣感染,便對實驗充滿好奇。她在小時候,所有的公立學校都俄國人領導的,他們一味壓制波蘭人的'民族覺醒,上課不能講波蘭話,這種環境對她的道德品質影響,著實令人擔憂。她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走出了村,在她生平第一次走進實驗室時,已經埋下了夢想的種子,她像一匹馬一樣,為了目標奮勇向前,不懼困難。
她按照課本上所講的方法做各種各樣的物和化學實驗,而且往往會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她非常看中一次次的實驗,有時,她會因一個小小的成功興奮,大受鼓舞;有時,于缺乏經驗而失敗,會非常沮喪,她會在實驗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癡迷更是喜愛。
之后,她獲得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于對實驗探索的不離不棄,在1902年夫婦兩人第一次測定鐳的原子量為225,1903年,居里夫人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女性。但殊不知,她在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提取原子質量是一個需要專心,耐心又堅持不懈的品質,失敗數次,從中找出不足之處,再來,這一步步一次次為居里夫人打開了成功之門。
誰都得有一個夢想,誰都要敢追敢拼敢探索,所以,為夢去追,沒有什么不可能!
人的一生中,應該具備很多品質。但到底必須有的品質有哪些,我一直很模糊。得自從我看了真本書后,我確立了一個真正的目標。
中國有一種傳統的美德——謙虛。如果不謙虛,就會華而不實,學不到技術;如果不謙虛,只會說空話,誰又看得上你呢?如果不恥下問,謙虛請教,得到的技術不僅多,而且又廣,更使那些愛找毛病的人無從下手。這正是居里夫人的品格,正因為她謙虛,才得以到達她心中神圣的殿堂。
但居里夫人從不因謙虛而膽怯,她知難而進,在漫長而又艱苦的求學道路上每月只花四十盧布!在無比堅韌地用與自己同高的鐵棒提煉鐳時,臉上露出無比倔強的神色,在……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它是對的,盡管遇到了麻煩,我們都要堅強地走下去!
居里夫人更不會因為勇敢而魯莽。她主意每一個細節,連一個標點符號也從不放過。她的思路太清晰了,斯拉夫式的混亂對她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她認真、仔細,在科學上從沒馬虎過。
近些天來,在中科院的魏振坤大哥個字給我媽媽發的郵件中曾提到過“……謝謝您對我的教導,這些會銘記在我和小晶晶的心中:謙虛、勇敢、謹慎……”
對,就是這個:謙虛、勇敢、謹慎!你認為呢?如果沒有這三項品質的話,誰又會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