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的心得體會200字
飄的心得體會200字篇1
去年旅游時見媽媽在看《飄》,于是,等到旅游結束后,我也看了一遍。
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國南部塔拉莊園的莊園主的長女——斯佳麗·奧哈拉小姐,小說首要講她從5歲到28歲所歷程的一切,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只是她從不想用腦子思考,在我們看來顯得有部分笨,但她并不蠢,她了解自我想要什么,然后用心去爭取,只是因為她不太用腦子思考,又十分的任性,另外也不中意學習,往往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事的本質,使得她從一開始就使自我迷失了方向,當她真正思考了解這一切時,她卻已經流失了她所擁有的一切。
我很為斯佳麗感到惋惜,我對斯佳麗的總結是:她很精明、有堅強的毅力、有頑強的斗志、有反抗的精神、有勇氣和自我的命運抗爭,缺點是:固執、任性,她不是一個好媽媽,沒有很好的照看自我的小孩,實際她也是一個小孩;她因為太年輕了,始終看不透事的本質,不中意思考,而這些則注定她悲劇的一再產生。
斯佳麗的悲劇告訴我們,要珍惜你所擁有的,不用對不實際的東西抱有幻想,到頭來,你什么也得不到,就象玫蘭妮臨終時對斯佳麗所說的,“好好對待瑞特,他是真心愛你的。”
這本書里我最敬佩的人物也是玫蘭妮,一個被斯佳麗看來及其平庸并且不漂亮的女性,當我看到她快死的時間,真為她難過。玫蘭妮是一個只看一個人優點不看其他人缺點的人,哪怕一個人僅有一點點優點,她都會將其放大,認為是一個好人,即使她身材瘦小,弱不禁風,內心里卻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她非常精明,博學,卻從不在人面前顯露,面對自我的丈夫阿希禮的懦弱和不切實際,她用一顆包容的心對待他,從不指責自我的丈夫,她能夠看到事的本質,這一點斯佳麗永遠也比不上她。我很贊同瑞特船長對她的評價,我非常中意這個人物,即使她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其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令人總也忘不了她。
一本好書不僅可令看到里面凄美的愛情故事,還可令看到當時美國上流社會的社交方式,以及他們的禮儀,還有當時美國戰爭年代群眾的處境,,好書真的可令給人以啟迪。
飄的心得體會200字篇2
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長假。放假的第一天,我便再一次捧起了我最喜愛的那部小說——《飄》。
記得上一次讀《飄》,應該是一年以前的事了。那時,我偶然地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關于《飄》的文章,內容不記得了,但讀后卻記住了“飄”這個好聽了名字。于是很快,我就到書店把它買了回來。懷著一股好奇,在幾天的時間里一口氣將它看完了。我想,這應該是我所讀過的最能吸引我的一書了吧。
《飄》是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遺世之作,自問世以來,便靡全球,并且暢銷全球,而主人公斯佳麗與瑞特·巴特勒在美國南北戰爭及重建的背景下展開的愛情故事也成為歷久不衰的愛情經典。
當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我深深地被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所吸引著,而這一次,更能吸引我的,則是小說中作者所塑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勇敢無畏、為生存用盡手段的斯佳麗;英俊優雅頗具紳士風度的韋爾克斯·阿希禮;善解人意的玫蘭妮;投機倒賣,發“國難財”卻又機智幽默不乏紳士風度的巴特勒……這些個性鮮明的平凡小人物身上,都散發出一種獨特氣息與魅力,吸引著我。
而在這些人物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斯佳麗。
這位從小深受南方文化傳統熏陶而血液里卻流淌著叛逆因子的女子,在戰爭前一心只想著如何憑借自己的美貌吸引全縣所有青年才俊特別是阿希禮的目光,而戰后,為了生存,為了她所視為生命的土地,她用她那稚嫩的肩膀承擔起了一切,包括養活她情人和她情敵在內的一大家人。
為了生存,她開槍打死了闖入塔拉莊園企圖搶劫的北佬軍官;為了保住塔拉莊園,她可不擇手段,搶走自己親妹妹的未婚夫;為了三百美元,她也可以下嫁給“流氓”巴特勒……
在她以前所熟悉和生存的世界被戰爭徹底顛覆后,她并沒有因此而倒下,而勇敢地站了出來,“以自己的豪俠氣概去征服世界”。
盡管斯佳麗的手段卑劣,愛錢如命,但這一切都只是生存,為了挑起整個奧哈拉家族的重擔,盡管她有時會怨天尤人,垂頭喪氣,但她卻永遠不會喪失對生活的勇氣與希望,無論處境多么艱難,她都不會放棄。
“After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說得真好!畢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了,這是故事結尾斯佳麗面對深愛自己的巴特勒最終離去時說的一句話。“明天,我一定有辦法留住他!”看,這就是斯佳麗的信心與勇氣,無論怎樣,永不言棄。如同梁靜茹在《勇氣》中所唱的那樣:“我是宇宙無數超級勇氣美少女。”這,就是斯佳麗的豪俠本色,無所畏懼,一往無前。
《飄》所帶給我的,是一種信心,更是一種勇氣。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一個人在戰斗,就像斯佳麗那樣需要獨力去撐起塔拉莊園。但《飄》讓我懂得,即使一個人,只有你的勇氣還在,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只要你的信心不垮,就必定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讀《飄》,讓我懂得。
飄的心得體會200字篇3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蕩起伏、扣人心弦。每多讀一次就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受,余味猶存
文中的思嘉是一個很與眾不同的女孩,獨立、自我、有想法有作為,但是她的愛情觀卻讓許多人不認同。起初,活潑美麗的她愛上了艾希禮,艾希禮在她的心目當中可以說是十分完美的,可是生活就是這么不盡如人意,她沒能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不知是什么原因,她選擇了十分喜歡自己的查爾斯,可是不久查爾斯在戰爭中去世了,同時一個名為瑞德的男人向思嘉表達了愛意,后來思嘉又因為錢,陸續嫁給過兩個男人,一個是妹妹的未婚夫,還有一個是瑞德,原以為會一直愛艾希禮的思嘉最終愛上了瑞德,可是最后瑞德卻沒有了信心在維持婚姻,與她分手。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瑞德,他放蕩不羈但又不失自我,一身的痞子氣但又不失男子漢的愛國豪情,而且居然他還出身名門(美國西點軍校炮兵專業畢業生)。瑞德看起來像個玩世不恭、唯利是圖的老痞子,但是從華貝兒口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瑞德是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人。
他對思嘉的愛是十分真切的。他對思嘉可以算得上是一見鐘情,在那場舞會后他就再也沒有忘記過那個較小倔強的身影。他想保護思嘉,寵愛思嘉,照料思嘉,讓她事事稱心,而思嘉卻一次次地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恒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思嘉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愛思嘉,但他更了解思嘉,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思嘉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他最終還是選擇放棄了這段短暫的婚姻。
事實上,思嘉是個很幸運的女孩,她想要的似乎什么都得到了,雖然她有些手段不正當,只是她卻永遠不知道要珍惜,使得幸福與她一次次的擦身而過,當她真正意識到自己愛上了瑞德時,瑞德卻已經對她絕望了,一個人在感情的道路上走遠。
這本書將一段段凄美的愛情故事與戰爭結合在了一起,讓人不僅不覺得乏味枯燥,還讓人有一種為之動容的感覺,當時的社會環境使得這一個個年輕人變得不再是自己。也許沒有了這一切的背景,一切都會更簡單,不是嗎?
飄的心得體會200字篇4
初讀《飄》,覺得作者不知道在講些什么,只知故事是從一場宴會開始。后來,再次讀了一遍,或許是成長了,便讀出了整個故事的曲折、復雜。
縱觀全文,我覺得,最喜歡的人物還是思嘉,盡管她任性狡黠、殘忍貪婪,但同時在她身上表現出的還有她的嬌艷美麗、精明能干。她不像當時的婦女們,她們那么拘謹,又是那么迂腐,而思嘉不同,她是只活潑又不受束縛的鳥兒,在那樣一個昏暗的社會自由自在翱翔。當她錯誤地給艾希禮套上自己精心編制的“禮服”時,她的愛便錯了;當她不明白自己的情感,消耗盡瑞德的愛時,她又再次錯了。好在,思嘉很堅強,當她兩次犯錯時,她想起父親的話:“世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正面自己的情感,不再迷茫、猶豫,她相信明天,明天她就能把握住愛。主人公思嘉便是那么一個有些孩子氣,卻又堅強,擁有希望的人。
就像艾希禮所說,媚蘭是那樣脆弱膽小,而思嘉卻是那么勇敢。雖然思嘉在愛情上失敗了,但是她的生活,她的努力,顯而易見得成功。當艾希禮把媚蘭托付給思嘉時,盡管心里很不滿,但她還是遵守自己的諾言,細心地照顧媚蘭。在戰爭期間,人人都過得很困難,思嘉卻靠著自己的努力養活了媚蘭還有自己的一家人,雖然很多是靠欺騙弗蘭克得來的。或許,有人認為她真是狡猾,手段卑劣,但我卻不能認同,思嘉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救所有的人,她不能讓父親的家業毀于一旦。思嘉是那么努力,她執著、勇敢地保護著所有人。
飄的心得體會200字篇5
《飄》是以美國南北內戰為背景的一部愛情小說,堪稱史詩級著作。小說信息量很大,包含了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的政治、經濟,及老南方的莊園奴隸制度,讓我們在感悟人生和愛情的時候對當時的美國也有了一個宏觀的了解。
小說中女主角斯嘉麗的愛情故事被奉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曲折多變的情節,傳奇的人生經歷,更重要的是她性格上對人的感染。小說中女主角的性格概括起來可以用幾個簡單的詞形容:任性、自私、虛偽、狡詐、貪婪,當然還有堅強、獨立、美麗、敢于創新、勇于追求、熱情等積極方面。種.種對她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到很多。
最著名的當然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這句話總的概括出女主的性格和小說的基調,勇敢樂觀、積極向上。無數讀者從這本小說、從斯嘉麗身上獲得了勇氣和力量。她在事業上獲得了豐碩成果,在愛情上卻坎坷曲折,在她的身邊有一個她愛卻不能在一起的男人,和一個愛她卻無法得到她的心的男人,百轉千回,最終當她意識到她對前者的愛只是虛幻,對后者才是真心的向往時卻為時已晚,心愛的人還是離她遠去,切合了小說的`題目及主旨——“飄”(gone with the wind),一切隨風而逝,但她還是以一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開始自己的生活。
在新舊時代的交替中,她學會了適應,學會了變化,勇敢的走出舊時代,邁向新時代。這也正是小說向我們揭示的主旨:戰爭之后,以往的社會生活已一去不復返,如果不積極適應社會變化,一味活在過去的記憶中,那么一陣風吹過之后,將什么也不會留下,正如過去的生活一樣隨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