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的心得800字
寫心得的過程中,需要對所學的知識、技能或者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有助于提升自我修養和素質。寫好讀《圍城》的心得80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讀《圍城》的心得8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圍城》的心得800字篇1
我喜歡錢老先生的寫作風格,夾敘夾議,語言既諷刺又不失幽默。錢老最厲害的是他的比喻功底,人間百態,兒女情長都在他的筆下變得格外真實。慢慢品味書中的各色人物,確實是一大樂事。錢老先生對人物的塑造很成功,一個人本就是復雜的多樣的矛盾體。
小說的背景發生在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游學歸來。說是到海外深造,令人感嘆的是他學的不是數學、物理、哲學、心理、經濟、法律,而是中國文學,仿佛國文到海外之后會升值似的。方鴻漸的興趣頗廣,卻沒有一門有什么造詣。為了應付父親和岳父,他出錢買了個假博士文憑。雖說現在文憑造假困難,但是學術造假確實屢見不鮮。可見,時代進步了,人的某些個劣根性依然沒有擺脫。
此外,還有一點是方鴻漸的“學藝不精”,我覺得很適應當下的景。網絡世界發達了,人們學習知識應該更加廣泛、自由和靈活,卻還是難出學術上的奇才。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少了,急功近利的人在日漸增多。凡是一門學問,頗受歡迎的是標有某某速成課的字樣,去點開一聽,莫過于是應付考試的“錦囊妙計”,更劣質的也許是一些空泛的大道理,毫無實質性的東西。曾經紅極一時的“成功學”就是的諷刺。最近火爆網絡的14歲天才少女,其背后不過又是一個“成功學”陷阱。
反思我自己,也許就是現實版的“方鴻漸”,興趣頗廣,卻是一事無成。不過,我的內心又是不愿承認的,因為我不是他。
有趣的是,我明知錢老是在諷刺方鴻漸這類讀書人,我對方鴻漸卻是談不上厭惡,而是同情。他在團體中存在感低,用處不大。他性格優柔寡斷,容易被他人算計利用。他沒有什么遠大志向,習慣走一步算一步。以至于他的婚姻和事業都以失敗告終。他的懦弱,他的順從讓他注定失敗。他又有些單純,看不清孫柔嘉的計謀,與孫小姐匆匆步入婚姻。最后孫小姐性格完全暴露,他才有所察覺,為時已晚。
讀《圍城》的心得800字篇2
許多人認識錢鐘書,都是從他的大作《圍城》開始的,我也一樣,不同的是,許多人迷上了錢先生語言的“犀利”,而我對錢先生后續的了解,也僅限于幾篇短篇,對錢先生的其他大作再也不敢高攀。但就我的才疏學淺,卻忍不住妄加評論。
不明白看《圍城》有什么益處,書中所塑造的各個人物,方鴻漸、孫柔嘉、趙辛楣、蘇文紈------除了唐曉芙尚有一點可愛之處外,其他人全部都該一棍子打死的,或奸詐、或小器、或無能、或吹噓、或自戀、或淫蕩、或難伺候、或討人嫌,更多的是影響市容環衛的;不知是不是因為錢先生身上沒有夸人的細胞,貶人的能耐卻大長。這樣的人物設定,從主角到配角到跑龍套的角色,幾乎沒有一個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的,讀來何用?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恐怖”片段就是一個胖女人在
給孩子抓虱子,錢先生把她的手指比喻成五條香腸,閱罷在下頭皮發麻,頓時深切體會到洗頭的重要,不知這是否正是錢先生對我們的循循善誘?如果說許多人喜歡錢先生就是因為我前面提到的語言的“犀利”,那么在我看來,“犀利”無異于“刻薄”。錢先生的比喻非常夠味,但有些比喻實不得當,比如他竟然能將新人比喻為扒手,讀者也只能佩服他的勇氣了。
說起刻薄,似乎也有一個人是以“刻薄”著稱的——魯迅。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錢先生的刻薄較魯迅的刻薄便小家子氣了不少。錢先生的刻薄仿佛不需要有任何人得罪他,只要是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正邪都要被刻薄一番,刻薄就是錢先生的本性。而魯迅就敵我分明,有理有據,需要時信手拈來,不用時揮之即去,刻薄是魯迅的戰斗工具。
要講錢先生對我們這一代的影響,好像有這么一個人每天都在喊著“錢鐘書萬歲”的,他好像叫韓寒。現在的韓寒是挺成功的,至少幾本書銷量都能過百萬,但他學習錢先生偏偏走樣,以致那些先讀韓寒再讀錢鐘書的少男少女們懵懂地將錢先生的刻薄引申為幽默更延長成搞笑,于是一代大師的作品就被當成笑話影響著我們這一代。這當然不是錢先生的錯,但又是誰之過?
讀《圍城》的心得800字篇3
在書山書海中能夠相中一本書著實不易。那是一本裝幀精美而有著民國氣息的一本書,書上題著兩個大字——《圍城》,字底下是一座迷宮,或者說就是一座圍城。當然,深深吸引我的還有三個字——錢鍾書。
我從未閱讀過錢先生的任何文字,不如就以此書為緣,與錢先生的文字世界來一次交流吧。
與外表所具的氣息相同,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
開篇便是留學生歸國的片段。我不禁有些許詫異,之前一直以為國外留學的學生回國后,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并懷著滿腔的熱情拯救國家的,但這一批卻大相徑庭,他們無憂無慮,在國外也只是混水摸魚,拎到個學位后點以此為傲,實際并無真才實學。
這便是我與民國青年世界的第一次交流。
接著便是主人公方鴻漸的幾個生活片段,從他與蘇文紈的交往中,我所看到的,是當時社會的病態,無論是蘇文紈的故作清高,還是所謂“詩人”曹元朗的各種中外混搭,不倫不類的詩句,都顯得疲乏而空洞。尤其是人們以出過洋而自覺高人一等,會念幾句外國話便招搖賣弄,更有崇洋媚外,矯揉做作之嫌。
而隨著交流的深入,錢鍾書先生刻畫人物技藝之高超使我驚嘆,仿佛確有其人,確有其事,所寫的如同一面鏡子,反射的是一群人,更是一個社會。
方鴻漸與孫柔嘉的愛情亦是可悲的,他們的結合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外人的扭合,而非真正的兩情相悅。我覺得,方鴻漸只是在友人的玩笑中與家人的催婚下才勉強結婚的,婚后兩人爭吵不斷,甚至大打出手,皆是強行相愛,卻不深知對方的結果。
閱書畢,書頁上留下的,是我滿滿的批注與思考。與其說我是與錢鍾書先生交流,不如說是與他心中的那個時代在進行交流,我所聞所閱,來自他們;而我的所思所想,寄予他們。
《圍城》中的人們生活空虛而麻木,所以無論行走在哪兒,都只是“看的人好奇,做的人悔恨”,宛如進了一座圍城,從此失去對生活的追求,而只是在形形色色的圍城進進出出。
我不希望這樣。我希望自己能夠找到生活的信念與目標,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愛情與未來的所行,都可以有明確的方向,不因走錯而悔恨,也不會在圍城內外徘徊。
我合上書。雖然與《圍城》的交流暫時告一段落,但它留給我的,卻是難以磨滅的印象,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催人奮進的力量。
讀《圍城》的心得800字篇4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并沒有表達什么。到后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里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里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里,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讀《圍城》的心得800字篇5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后來有斷斷續續讀一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著讀),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后,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不恭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借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范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沉浮,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后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