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書筆記及心得
吶喊讀書筆記及心得篇1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這本書很薄,很快就能瀏覽完一遍,但想要深刻理解其文字背后的用意,卻實是要花些功夫。我本對這樣有些晦澀的小說不大感興趣,但既是高考要求篇目便也得讀了。
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藥》中接近尾聲的一幕。西關靠城根的官地,中間歪歪斜斜橫一條人走出來的細路,路的左邊是死刑犯人的墓地,右邊是窮人們的叢冢。華大媽在右邊的一座新墳前給她的兒子上墳,兒子的墓前零星散落著幾朵青白色小花。夏四奶奶在左邊一個草根還沒有全和的墳前哭泣,而這座墳前卻整齊的擺著一個紅白色的花圈。而死去的二人一個是為革命而獻身的夏瑜,一個是得肺癆死去的小栓,他們離世后葬在同一片土地,化作塵土,已經沒有什么差異,只是世人為尋求最后一絲安慰把他們劃分為“被槍斃的有罪之人”和“因病不幸離世的窮苦人”。究其根本,不過都是像書中寫到的那樣,只是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罷了。夏瑜墳頭的草還沒有長全,小栓的墓就已經在對面立下了,這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對人血饅頭,也是對世人愚昧麻木的精神。夏四奶奶因兒子是舊制度的叛逆者而蒙冤受辱,自覺臉上不光彩,盡管她們二人都是社會最底層的婦女,但因為自己的兒子是被判死刑的,所以她“躊躇”“羞愧”,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她發現墳頂的花圈,不能理解它的崇高意義,只能當做迷信的解釋,認為兒子“今天特意顯點靈”。除了母性的愛憐外,也沒有認識到兒子所從事的事業的真正意義,連作母親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兒子,在這種情況下,夏瑜的犧牲就顯得寂寞了。如今看來,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本身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那就是革命黨人嚴重地脫離群眾。他們非但沒有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斗爭,而且也沒有讓群眾充分認識革命事業的真正意義。群眾不了解他們為什么革命,當然也談不到對革命黨人的同情和支持。這幅畫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的同時,也刻畫了愚昧落后的農民群像,深刻地揭示了底層人民悲劇的根源。
而整本書所想傳達的大抵也是如此。魯迅筆下的自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社會,是腐朽、黑暗的,而他高舉手中的筆桿,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社會矛盾,否定了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這表現他出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迫切希望。他用文字,吶喊著渴望喚醒人們的心聲。
吶喊讀書筆記及心得篇2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終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終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齊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書筆記及心得篇3
魯迅先生的代達作《吶喊》可以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的文章,例如:《孔乙己》《故鄉》等都是魯迅先生的名著。
《孔乙己》中那個因家境貧寒好屹懶惰,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上流社會的人——孔乙己,在生活中以偷為業,在最后因偷了一家有錢人的書,被打斷了腿,最后還是默默的離開人世,這篇文章解釋了“精神勝利”的淵源。
《故鄉》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個書中主人公送小玩在一起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歡喜而凄涼的神情,體現了當時人民麻木。
在《吶喊》這書中,像這些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們看了以后,能清醒過來,同事批評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吶喊讀書筆記及心得篇4
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吶喊》是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可以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津津樂道的文章,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藤野先生》一文是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即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所看到和聽到當時一幕幕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景象為背景,文中較大篇幅敘寫了他的老師藤野先生如何的一絲不茍和對先生的欣賞,只是在魯迅先生看來:學醫只能醫治身體上的疾病,而思想精神上的疾病不是醫學所能拯救的。文章從一個側面描述了魯迅先生強烈愛國意識的蘇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文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于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依舊振聾發聵。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后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篇文章遺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一個"精神勝利法"的淵源,讀者想必也能理解"自欺欺人"是如何的要不得!
《故鄉》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書筆記及心得篇5
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說,我的感觸最大的是,他就是寫的自己。今天我也寫寫自己。
香灰,就是給菩薩點香燃盡之后的粉狀物。極容易造成肺病。就是這么一種東西,我記得小時候就曾經見過我母親,在生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就曾經泡水服過。當然后來病是好了。當時,我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香灰真起了什么作用。后來出來讀書之后,有次回家,我母親也有拿出過這么一小包東西,她告訴我這是求菩薩時得的,但是我母親說她稍微喝點,你就不要喝了。我當時跟我母親說不要喝這種東西,但是我母親還是堅持抿了一小口。
前段時間,我母親身體一直不適,她跟我提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她已經去醫院掛過水了,可是還是沒有好,還要再掛一段時間的水。后來我帶她去醫院做了個比較全面的身體檢查,她很質疑那個醫院,連藥都不配,身體么又不見好,這些醫生到底會不會看病。
后來我媽的一個小姨,那時候兄弟姊妹多,我叫她外婆的這個小姨不辭辛勞特地從南京打聽,幫忙著介紹了一個蘇州的專家醫生,她家的一個親戚也跟我媽差不多的情況的,身體好多了。而我呢,也為此專門打了這位外婆電話了解了這位醫生,跟我媽檢查出來的癥狀其實是毫無關系的另一病癥的專家。我就一直推著拖著。最終也是不了了之。估計我媽會嘀咕,她不嘀咕,這些親朋好友也不會饒了我。
這期間,偶然有一次,她跟我提了我阿姨給她買了一些營養保健品,說是效果非常好,建議我媽,也就是她姐姐也應該用用。營養的保健品真心貴的啊。
做兒子的實在不想像魯迅先生那樣質押衣服首飾換錢買藥。不曉得如何跟母親大人開口,就如當年不知道該怎樣勸解母親不要喝那香灰泡水一般。我對母親的感受想法,就好像魯迅先生當時暗地里笑話閏土拿了香爐和灶臺一樣。
在了解了母親的比較確切的病況后,我跟我母親說了幾點想法,都59歲了,不要上班了,至少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第二呢,多鍛煉鍛煉;最重要呢,從飲食上去改變一下。大半年過去了,上個月我媽打我電話,說想去廠里上班了。我也支持,畢竟一個人呆在家里也會覺著悶。
前兩天,她很開心的說著,她在新廠里面,大家之間都非常談得來。談得來就好。
吶喊讀書筆記及心得篇6
記得讀中學的時候就已經學過了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這是怎樣的一種憤慨……
不知道書店是以怎樣的心情,在銷售排行榜首上寫下“吶喊”二字的,至少對于我來說,這是一種驕傲。盡管它只是一本老書,盡管它的定價遠低于同類書籍,盡管驕傲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吶喊》被擱在一個不起眼的書柜上,倒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我小心地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認真地閱讀起來。雖然讀了《吶喊》已不是一遍兩遍了,但它每次帶給我的震撼卻總是有增無減,仿佛每一次閱讀都是與先生心靈的交流。嬉笑怒罵、悲歡離合,雖然置身于外,卻又深入其間;雖已永遠成了舊的故事,卻永遠能給世人新的啟迪,這大概就是《吶喊》之所以被稱為經典的原因吧!
合上書,突然想到先生離開我們已七十多個年頭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看到當今文壇的風氣,看到他的舊作在某一書店重登榜首,會做何感想:是焦急地吶喊,是失望地彷徨,還是點上一支煙,面對眼前叢生的雜草,冷靜地思考?
其實,我們的作家們,不,書販子們,你們才真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中,你們都做了些什么!看看中國文壇在你們的帶領下成了什么樣!當國外的科幻小說、言情小說大舉入侵中國文壇的時候,你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急流勇進?當博客、論壇使文學大眾化的時候,你們是繼續高昂起頭顱,還是卷起褲腳混水摸魚?當各大榜單被那些快餐文化占據的時候,你們是否想過還擊?當文壇商業化的時候,你們創作時想的是榮譽,還是鈔票?當文壇娛樂化的時候,你們是否有過自我定位:作家,還是名人?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點起一支煙,吞吐著憂慮和感傷。他時而思索,時而疾書,他在用筆和敵人戰斗,他在用心為中國文壇、為迷惘的國人吶喊!
當年先生棄醫從文,為的是根除國人麻木愚昧的封建惡疾,而如今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拾醫術,抓一帖良藥,專治見錢眼開、崇洋媚外的頑癥?
離開書店的時候,又看到了那張排行榜,驕傲已經退去,更多的是擔憂:“吶喊“的大旗將由誰來扛?這時,幾個“紅領巾”人手一本《吶喊》走出了書店。想必是老師建議他們買的吧,《吶喊》登上榜首的功勞多半要落在他們的頭上。
回首,卻看到更多的孩子在“暢銷書”、“口袋書”海洋中迷失方向……
也許,沒被快餐文化污染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吶喊讀書筆記及心得篇7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后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后更名為《補天》),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吶喊》所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便是痛心。書中各色人物的遭遇使我感到了心靈深處的深深的絞痛。至少與我們所熟知的當今社會比起來,那些活生生的人們所經歷的痛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革命,是十月圍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戰士犧牲的場景歷歷在目,他們有的懷揣夢想,和孫中山先生“醫治”中國人腐朽的心靈;有的雖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國家大事,但為了報答恩情,他們義無反顧的走向了革命這條不歸路。他們的作用和魯迅是相同的。他們吶喊,希望腐朽的中國人站起來說不;他們犧牲,為了新中國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為了兩個字——國家。
“吃人”是狂人日記中的一個關鍵詞。主人公認定這個世界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他勇敢發出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下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聲。十月圍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書,教給學生先進的西方思想,創立《中國日報》,帶領學生上街發報紙,搞游行,告訴人們封建的君主專制需要改革,中國人民需要一個新的中國。
然而,麻痹的中國人沒有覺悟,吃人的社會在繼續蔓延。在這樣的社會中,滋生出一種叫做看客的一群人,他們更加可怕,不但數目龐大,而且人數增長極快。他們不動手殺人,用的只是一雙眼睛和一張嘴。
在觀看日本人殘害中國人時,中國洋留學生在笑,他們是一群看客;在看到八大義士在奮力脫險時,他們圍成一個圈,指手畫腳,似乎這不是一場拯救中國的行動,而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功夫表演。
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吁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
《藥》中小栓的父母竟會想到用人血饅頭來治病!拋去這饅頭本身的不衛生以及所帶來的心理上的障礙不談,光是用過這種想法,便使人感到難以理遇??梢姰敃r的中國人已經無知到了一種境界。這饅頭非但沒有治好小栓的病。我認為反而倒加重了病情。因為在后面的場面中我們看到了小栓咳嗽的更厲害了。在這背后同樣封建的社會是元兇。同樣由于中國當時不民主,不開放,使得先進的醫學技術未能流進中國,有非常多的人們死于非命。而且正是由于中國的封建。人民的意識都已經麻痹。甚至使人感到人民有一些的可悲??梢姺饨ńo人們帶來的傷害有多大。
《明天》中小寶的死以及單四嫂子的遭遇便使人觸動。我們又怎能想象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孩子就這么平白無故的死去,一個已經失去丈夫,曾經抱著用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命運的母親,又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她生命中僅有的希望。在這一切的后頭,封建社會的無情便是最本質的因素。一個“醫生”所開的“活嬰保命丸”多少給人的是一種迷信的意味。試想如果當時的中國是一個民主的中國,一個開放的中國。那么西方的先進醫學技術便會進入中國。當時的醫生便會拯救更多的人們,然而正是由于封建,很多的人們都死于非命。
“今天,如果再道何為革命,我會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作革命?!卑舜罅x士至今還讓我震撼。如今的我們雖已不在生活在封建專制的制度下,但再讀魯迅的《吶喊》,你會感受到一種精神叫做——愛國。
雖然只有簡短的兩個字,但它所包含的內容是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懂的東西。“愛”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字,家庭成員間,情侶間……但卻很少提到我與國家之間。我認為我們現在中學生的愛國絕不是停留在表層面上,而是真正的參與者,雖不至于為國家獻出你那條“龍子”命,但也要你在異國他鄉時刻關注著祖國,在祖國有困難時盡你的所能伸出手去援助,這就是我眼中的愛國,很簡單,但要堅持做下來,需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