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閱讀心得體會
心得可以分享自己在某個階段學習、工作或旅行中的經驗、教訓和不足,為他人提供參考和借鑒。寫孔子的閱讀心得體會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孔子的閱讀心得體會下載,供大家參考。
孔子的閱讀心得體會篇1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的歷史悠久,何其輝煌,那些輝煌被記載在一冊冊書中。可從未被塵封,中華上下五千年,他們一直活在人們心中。
今天看了關于《孔子》的歷史的電影,它狠狠的抨擊著我的內心。將近兩小時的影片,卻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文字,從他口中說出的一句又一句經典無不刻畫了一個鮮活的形象。
最打動我的有兩個鏡頭,孔子被放逐出境,當時連老天都映襯著孔子的處境下著傾盆大雨,氣氛沉重又讓人不禁揪心,拋開妻女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多么不易。馬車走了半路,車輪陷進了泥中,孔子師徒試圖拽馬使其擺脫泥淖,卻不料被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釋然,又令人悲憫,這是一個失意之人最后的暢然!
第二個鏡頭,孔子及其弟子駕著馬車過一個大冰河的場景,不料,冰面開裂了。竹簡都掉進了冰河里。顏回想都沒想直接跳入湖中撈取竹簡,天寒地凍,下著鵝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層冰霜,在這極寒的地方,別說跳入湖中了,生著火都覺得受不了。
顏回一刻不曾停過,他極力擺動雙臂在冰湖里游動,將一卷又一卷竹簡打撈上來。竹簡都撈回來了,可顏回再也沒有上來,永遠被封在了冰層中。孔子一聲又一聲絕望地喊著顏回的名字……牽引著人們的心靈,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孔子后來的生活是在風餐露宿中度過的。就連一碗清可見底的湯,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慘的,可以是光輝的!
跳進歷史的長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個標點,結束最后一個長卷。不讓光鮮的背后只剩空白!
孔子的閱讀心得體會篇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圣”,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后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么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候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是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圣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的閱讀心得體會篇3
孔子,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對我們這些中國后輩來講,是有著多大的影響力啊。
通過電影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來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幾代電影人的夙愿,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拍攝《孔子》是中國電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銀幕形象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的電影人的一種巨大的責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現于電影銀幕上,那是談何容易,更別說,要講述關于孔子的一些事例,對于無法親身到孔子那個時代的電影人,要制作拍攝出如此意義的電影,更是不簡單。
《孔子》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長久影響力的作品,不僅是演孔子的周潤發演技超高,眼神、語言、動作,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尊敬、學習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慚愧,又覺得有些自豪。電影中的孔子,時不時出現一句經典的語言,好多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話,都能體現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爾遇到學過的語句,還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孔子一字一頓的小聲念起來,這讓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電影中還有我根本沒聽過的名句。在電影院時,周圍的個別中老年人卻能接上孔子的話,讓我又有些慚愧,如此偉大的人物,學習的我們,卻局限于課本,而沒有廣泛的了解更多,看來,當代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放眼望向遠方,而不是課本這狹窄的小小文學世界。
孔子的閱讀心得體會篇4
看完《孔子》,感觸頗多。儒家先賢孔子,一開始在魯國為官,這也是孔子一生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與魯國政壇更善于權謀的季孫斯等權勢相比,孔子這個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天真了點兒,知其不可而為之,最終也是吃力不討好,只好背井離鄉在春秋列國之間流浪了14年,當時孔子還不是后世那樣的國際巨星級的圣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過程肯定狼狽不堪。但是過著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孔子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宣傳自己的理念,希望社會能夠恢復秩序(周禮),人們能夠各自安守本分,社會物質比較豐富,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講究同情心互相愛護(仁愛),也即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可以說像孔子這種知識分子并不少見,他們都想入世為官,身居要職,他們想為民請愿,為國出力,但他們幾乎都是政治文盲。他們秉天而行的性格,只能讓他們在政治紛爭中步履維艱,進退維谷,他們不懂得左右逢源,于是處處碰壁。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蘇軾的豪邁奔放,孔明的死而后已,都是這種思想的最好表現。它包含了孔子和隱士們的積極人生觀,告訴我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不僅是一種心態,而且更是一種智慧,命運與機會常常青睞于那些積極樂觀向上的人。同時它又摒棄了那種自暴自棄和不知道“退一步則海闊天空”的人的思想。其實這種思想才應該是古代知識分子的追求。擁有這種思想的知識分子心系國家,同時又不忘了明哲保身。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使遠離朝野,退隱山林,仍然心系著天下黎民。
現在讓我們把問題拉回現實,時代在變遷,古代的知識分子先進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觀在我們現代社會可能不管用。那么我們讀書是為了什么呢?是像周恩來一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嗎?這個目標很可貴,但是太大了。讓我們說點更實際的吧,我們現在的努力學習是為了畢業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是我們現在的學習就僅僅是為了以后的工作嗎?這聽起來會很悲哀,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大學的課程為什么還要那么多,我們直接學我們的專業課不就行了嘛。不是的,看一下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在學馬克思,在學近代史,在學很多方面知識的原因。一門優秀的課程,不止是在讓我們學知識,更是在塑造我們的人格;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我們不能再拘泥書本,而是要經過系統的思維訓練,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才會不再單純從簡單記憶或者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來分析、解決問題。我們讀書,是要讀出一種氣質,塑造適于自己的性格!是要讀出一種氣度,打造忠于自己的人氣!是要讀出一種氣概,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
孔子的閱讀心得體會篇5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么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后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于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里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于有沉書入水然后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里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么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后,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圣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圣人孔子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