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閱讀心得體會600字
詩經的閱讀心得體會600字篇1
中華經典——《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詩經》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詩經》所蘊含的寶貴哲理,可以成為我們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名篇《碩鼠》。《碩鼠》是一首政治諷喻詩。這首詩運用比擬手法把壓榨人民的統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發誓要離開它,表現出了無比憤慨的階級對立情緒。這個比喻把剝削階級貪婪、殘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識反映得淋漓盡致。同時,作者又加以夸張,突出了“碩鼠”由于貪吃而體態肥碩,借以突出了剝削階級的貪得無厭,使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這首詩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疊“碩鼠”,把剝削階級丑惡的面目揭露無余,也強烈地抒發了被剝削者切齒痛恨他們的仇視情緒。令我為之感慨萬千。
更為重要的是,這首詩每章的末兩句“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表達了一種向往、追求沒有剝削、壓迫,充滿歡樂的人間樂土的社會理想。這就是人們抗拒階級壓迫和剝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思想感情。后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片樂土。
是啊!這些不勞而獲的人不種不獵,卻占有大量財富,過著寄生的生活,而勞動者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太不公平了!
勞動最光榮!我鄙視那些不勞而獲、巧取豪奪的人!!
詩經的閱讀心得體會600字篇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長出來的,要不是因為獫猶的緣故,我不會長期鎮守在邊境地區,而是回到故鄉。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歷史永久,搜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詩經》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從民間和皇室上收集并編制而成的。之所以稱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把詩、書、禮、易、春秋化為五經的緣故,就是大家所說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詩經》的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風,風在詩經里面包括了15個地方,也就是15國風。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風類型;第二部分是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 鹿鳴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澀難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礎的人才能領悟;第三部分是頌,頌主要用來贊美國家的或是舉行祭祀儀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鎮守邊疆的士兵返鄉的詩。講述的是一個士兵以采豌豆為開頭來抒發相思之情。這首詩經專家考證創作于西周時期,不過,可惜作者不詳,因為先秦時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級語文書中《采薇》的節選,被譽為詩經中寫的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寫出了出征和回鄉中的景物和情懷。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樂景寫哀情,又以哀景寫樂情的典范。對比了出征前的楊柳依依和現在的大雪紛飛,來說明自己離家之久,思念之深。
經常讀詩帶給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是我們中國人永不褪色的記憶吧!
詩經的閱讀心得體會600字篇3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里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后人無法忘記。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并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么,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并得到永恒!
詩經的閱讀心得體會600字篇4
在一個雨雪紛飛的日子,戍卒終于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里看不到一絲歡愉,只感到一片悲涼。長久的戍邊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難以彌合的精神創傷,他是懷著一顆破碎的心走向故鄉的。他憂傷地想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年我離開家鄉的時候,正是春天,柳絲低拂;而今天呢?“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鄉,卻是雪花漫天飛舞的冬天了。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遠,味之無盡。
這四句是詩經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這兩組疊詞,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態、大雪的飛舞飄揚描繪得十分具體生動,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個戍卒的內心世界。
“楊柳依依”表現他春天出征時對故鄉、親人戀戀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們聯想到他在征程中經受的許多磨難,并襯托出他在返家時滿懷哀傷悲憤心情。
讀了《采薇》,想到詩歌中士兵們有家不能歸,戰爭讓多少人流離失所,讓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慶幸,慶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專心學習,可以享受家庭帶給我的溫暖。我希望世界上從此沒有戰爭,永遠充滿著和平。·
詩經的閱讀心得體會600字篇5
這是一首贊美舞師的詩歌。
“簡”似乎是模擬鼓聲的,類似于現在的“鏘”。“鏘鏘鏘鏘”,鼓聲雷動,舞師們踩著鼓點入場,在中午時分,于公侯的庭院之上開始了“萬舞”表演。
這群舞師,身材極其威武高大。他們先表演武舞,手執干戚,動作雄武威猛;然后又表演文舞,手里拿著龠(三孔笛)和翟(野雞長尾),意氣風發。表演完畢后,大貴族下令賜給他們酒,以表酬慰。
最后一段比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后卻用了一個“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興。在《詩》里,這個句式一般是隱喻男女之愛的。誰和誰的男女之愛呢?后文說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結合前文,研究者們基本認定,說的是觀看了舞蹈的女子。
萬舞,是周代的公侯貴族們祭祀之時表演的舞蹈,大概脫胎于氏族部落時期的祭祀舞。它是禮樂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萬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兩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顯男子氣概的,文舞又能演繹出上流社會的風華雅致,因此大概觀看舞蹈的女性會情不自禁引發情思。
我覺得最后這一段,大概是想通過對觀看的女子們心動的描寫,側面進一步襯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從舞蹈開始到結束,雖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終如果收尾于“公言錫爵”,似乎意猶未盡,有點虎頭蛇尾,氣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既然氣氛烘到位了,怎么結尾才能把這種舞蹈帶給觀賞者的心靈震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呢?用女子對舞者的傾慕吧!就像現在觀看了愛豆演唱會的女粉絲瘋狂地吶喊“我要給你生猴子”是一個性質的……
詩經的閱讀心得體會600字篇6
這是《詩經·衛風·竹竿》里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在《詩經》中有很多我喜歡的篇章,如《子衿》、《雞鳴》、《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并不是更負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說并不是很有名聲,廣為人知的篇章。它的詞句也不算最優美的,事實上在《詩經》內的大部分詩句也都偏向質樸清雅。可我依然選擇《竹竿》里的一個短句“淇水在右”來作為新摘錄本的題目。
《竹竿》大致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她回憶起家鄉的河流,少女時出游的情景,但現在已遠離了這些回憶,只能駕車出游,以解思鄉之愁了。因而我覺得這首詩很動人。那衛國女子懷念故鄉,也是在懷念著故人,少年時玩耍嬉戲的快樂回憶啊,她悲嘆著,許是在嘆時光吧?
我發覺,世人的年華,也終像那條淇水。沿著河畔歡快地跑過去,就再無回來的路可尋了。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總會遺失什么寶物,很久很久以后才驚悟沒有好好地揮別。可是沒事的啊,請你看那“淇水在右”。故鄉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于為什么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這是因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鄉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為左,南為右。”淇水是向著南方而流的。僅管我知道淇水離南城并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并不是真的流到南城來,只是我的一廂情愿罷了。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而現在我只愿傍故鄉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托著我無數想象和美夢,感悟和思緒的詩篇呢,所以我私自決定把它作為我的摘錄本的名字。還但愿原作者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