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書心得750字
心得是指工作或學習中的體驗和領悟到的東西。接下來給大家分享茶館讀書心得750字,希望對大家寫茶館讀書心得750字有所幫助。
茶館讀書心得750字篇1
在小時候,我初次閱讀《茶館》時,并不能理解這其中蘊含著的深刻的哀傷。但當我長大后,再次閱讀這部戲劇的時候,卻生動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創作《茶館》時,心中既憤怒而又無奈的悲傷。
在整部戲劇中,有兩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釋懷,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中國人。
其一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知道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只是為了讓家里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著,“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著說:“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后過什么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經說過的,“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人活著,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 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與爺爺告別的那一幕,我讀到了老掌柜的無奈,也讀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為了讓孫女活下去,卻也只能與她告別。這一幕與前一段寫老人賣女兒的那一幕又異曲同工之處,離別皆是為了過活。每每讀到這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濕潤,但正當這時小唐鐵嘴便出現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將氣氛重新調動起來。我想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過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澀。不知道到底是該笑還是該哭。正是因為這樣見風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為這樣欺軟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國久久不能振興,甚至險些亡國。想到這些,在看到這個本應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來?
茶館讀書心得750字篇2
記得當初始讀老舍的《茶館》是高中課本上的一段節選。當時,讀后我就有一種受騙的痛感。先前心目中對老舍的“崇拜”頓時“破壞”了。我覺得那是一處“敗劇”。再聽了老師那“無情的分解”后,幾乎痛得沒有知覺,除了失望還是失望。說它是一部鞭撻社會黑暗現實的戲劇,在我讀之前就想到了。因為中國近代大多數著作,都是這個路子。不過,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我也就無話可說;但我覺得還有別的話可說。
為什么我讀了之后會覺得很失望呢?是我的品位不高還是老先生的作品——不,他的作品“理應”是好的,因為都這樣說。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是“人民藝術家”。讀時也是抱著這是“人民藝術家”的作品的想法去讀。就像讀《紅樓夢》因為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我想,許多人讀書就是沖著作者來,而不是沖著書本身來的;或者就是沖著一些對書的“評價”而來。但好書,不一定合每個人的口味。一旦這書不合口味,作者也就受“遷連”了。這也許是我“失望”的原因吧!
我自認為老舍《茶館》在當今大多數年輕人眼中是不為“稱道”的。如果老舍沒“人民藝術家”的稱謂,沒有很多關于《茶館》評論性的“糟粕”文章,是不多人放在眼里的。記得我曾經看過一篇關于《茶館》語言特色的評論文章,好像是《“那點意思”是什么意思》洋洋灑灑幾萬字,說是用得如何好如何妙;如何“有意思”,“真是有意思”。看后,覺得這人真沒意思透頂。它只不過是一句很平常的“暗語”,并沒有那意思,你非要給看出點意思不可;顯得你很會看,能看出點意思來。中國就有這么些‘看客’專把平常事兒非看出點“新鮮味兒”不可。()好比如今這媒體炒作,白的炒成黑的,香的炒成臭的才算事兒。
茶館讀書心得750字篇3
《茶館》是中國話劇的經典,一部不朽的傳奇。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板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老舍把這些人物集中在茶館這個微縮社會中,讓他們各自上演不同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來寫大社會,同時以茶館的興衰來透視舊中國的衰敗。
《茶館》一劇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是多么悲慘,道出了勞苦百姓對生活的憎恨與不滿。可以說,老舍筆下的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這三幕戲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和一些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并沒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些混雜著汗與淚,歌與笑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級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戲劇構思縱橫開闔,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生動描寫,是老舍先生的獨創,帶給了大家這樣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說,《茶館》是“中國戲劇空前的范例”。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里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里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記憶。
茶館讀書心得750字篇4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樣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個性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之后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此刻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在《茶館》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劇末了,常四爺的那段感嘆:
“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但是誰愛我呢?”
我卻以為,這句話,能夠當做劇中大多數人物心聲的總結。常四爺不必說,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當,看不慣洋人愿自食其力;深究王利發,也能夠歸納于這句話之中的,在這個人物避重就輕,懦弱無奈的背后,是對和平年代的單純向往,是對國泰民安的一種本能渴望,而這種向往與渴望在群魔亂舞的社會現實中被壓抑,被限制,使其產生了對于政治的恐懼心理,對于時局的回避態度。除了趁亂而起的既得利益勢力,無論是革命者,農民,民族資本家,都抱著必須的拳拳愛國之心,而《茶館》以描述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無奈,將社會之狡詐黑暗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如今的生活已經與那時完全不一樣了,中華民族的復興正在一步步的實現,我們站在時代的先鋒,應不斷充實自我,不斷發展,只我創新,為中華民族復興獻上自己的力量。
茶館讀書心得750字篇5
《茶館》里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須拍馬。笑過之后,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么世道啊?”
《茶館》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干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 “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于革命的一貫態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茍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說到茶館,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備的表演。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慣,總覺程式化痕跡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后來看眾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念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現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茶館讀書心得750字篇6
這一天,我隨意打開書架,不經意間看到書架的角落里有一本老舍先生寫的《茶館》,這本書好像還沒看過。于是,我就拿起這本書來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這本書寫的是戲劇,一個悲劇,一共分為三個幕,分別寫了清末民初、民國中期,民國后期的人們生活經歷與狀態。這本書寫了一個掌柜王利發的茶館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最后被軍閥勢力逼死的事。同時,也寫了一個農民——康六欠了別人的錢,被迫賣女兒被太監當老婆,結果害了自己女兒一生的事。
我看完這本書,竟然掉下了淚水。王利發一生中都趨炎附勢,見到別人總打招呼,只是為了在亂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話、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讓他順利過完一輩子,結果落得個被軍閥逼到上吊自殺的下場。康六的女兒在太監家里不敢出一聲哼,直到太監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后,仍遭到別人的追殺,被迫一路逃亡。唉,這是傅儀的錯。傅儀統治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人們的生活窮困潦倒,而傅儀卻認識不到這個錯誤,以致于自己做了亡國君王,被剝奪了自由與權利。但這一生是不能后悔的,這就是錯誤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本書中,我為但是社會的黑暗而感到悲哀,為人們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實,這不應該把過錯歸咎于普通百姓上,為了生計,每個人不得不變得狠心冷血。錯就錯在了軍閥勢力的統治衰敗,讓人們無處謀生,只得阿諛奉承,頷首低眉,像狗一樣生活著。
其實,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也并不少。很多公司職員為了搏得老板的器重,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盡各種骯臟的手段陷害別人,抬高自己。這些人難道不像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嗎?但他們并沒有看清楚這是個民主社會,這是個知識決定命運的社會。只要我們有本領,有知識,何愁沒有伯樂呢?何處不是容身之所呢?
親愛的人們呀,拿起你們的尊嚴,拿出你們的本領吧,不要做個絞盡腦汁的陷害別人的人吧,要做一個憑本領脫穎而出的強者。
茶館讀書心得750字篇7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