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心得800字
史記心得800字篇1
翻看《史記》,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于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杰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 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心得800字篇2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記》的書。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圣”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39;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并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的《資治通鑒》,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并不體現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說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后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松。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
史記心得800字篇3
因為下個學期我們就要開展古代漢語的學習了,而史記作為古代漢語著作的典范,尤為值得我們去閱讀。《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們在初高中時期時都接觸了《史記》的內容,比如《項羽本紀》以及《陳涉世家》這兩篇文章。在學習這兩篇文章時,老師都特意強調過本紀記載的是帝王,世家記載王侯將相。《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吳廣都是“鄉野村夫”,沒有文化,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他們之所以反抗只是因為在趕赴服徭役時因大雨延期遲到,而秦律嚴苛,凡是延期都會被殺,因此陳勝吳廣在半路上決定要反抗,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吁與倡議。利用魚腹中的紙條“大楚興,陳勝王”,助公子扶蘇為王來開展起義。可以說,陳勝吳廣的起義拉開了反抗暴秦的統治序幕。因此雖然陳勝并不是王侯將相,也將他記錄于世家這一部分,正是因為他的貢獻。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可以說是一個失敗者,即使卻被記錄在《史記》中,也應當記錄在世家中,但是太史公司馬遷卻將項羽記錄在本紀中。可以說項羽被破例記錄在本紀中,是由于太史公的個人情感問題。太史公認為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兵敗如山倒,自古以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是卻不能磨滅項羽是個英雄的事實。
所以說《史記》這本書的意義不僅是為我們這些后人記錄下那段歷史。讓我們后人能夠以史為鑒,少走彎路。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的先賢對話,較為直面客觀的了解他們的人生。同時,《史記》中出了許多成語,歇后語。例如,指鹿為馬這個成語便是出自秦始皇本紀中趙高的話。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歷史,并且可以讓我們增長閱歷,豐富知識。
《史記》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史公第一次把歷史人物以紀傳體的形式展現給大眾。可以較為直觀且客觀的給讀者對于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比如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項羽本紀》。第一次接觸到項羽本紀是在語文課本上,但是是節選。因此如果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便需要看看《史記》這樣可以直接了解,不是從百度上隨意找的,真實性并沒有保障。同時,現在各種各樣的“歷史劇”會曲解一些歷史人物來滿足劇情的推進,這在看劇的范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歷史的嚴謹度上就會有影響。
史記心得800字篇4
煮酒論劍、大義凜然,《史記》里的人物哪個不是黜陟幽明。那蕩氣回腸、終生難忘的故事仍為人們傳誦不絕。
《史記》的第一個故事便是五帝的傳奇故事:講了為人們的利益歷盡艱辛的炎帝,聰明機敏、明辨事物的黃帝,明察是非、做事一絲不茍的唐堯,謙讓有禮又以德服人的虞舜,治水有功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禹。他們都具有難得的品德,他們為人類發展進化作出了無量的貢獻。
《史記》中還有一個故事:晉公子重耳流亡時,絕糧斷炊,而他的隨從介子推為了保住重耳的.命,不惜割下打退上的肉讓重耳充饑。當到達晉國成功登基后,其他幾位隨從都得到了獎賞,唯獨介子推什么賞賜都沒要,而且還帶著老母隱居山中,重耳一氣之下下令放火燒山,其實是希望介子推能出山,但是介子推最后還是燒死在了山里。重耳后悔不已,為了表達自己的歉意和謝意,重耳決定將這座山命名“介山”,并且規定每年這時家家都不可以生火,這便是著名的“寒食節”。介子推這種為主人無怨無悔而在所不辭的忠義、一身清風的廉潔令人驚嘆和贊賞。除了堅貞不渝的介子推和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五帝。
《史記》還有許多故事:孫臏和龐涓之間的明爭暗斗;愚蠢至極的秦二世;識大體的藺相如、知錯就改的廉頗;西楚霸王項羽的傳奇;匈奴首領單于殺父自立的殘忍無理;管仲和鮑叔牙的生死之誼;穩重謙和的晏子。這些故事離奇生動,攝人心弦。不愧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據史料記載《史記》作者司馬遷受過宮刑,在古代,宮刑對男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恥辱,但他在欲輕生之前想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終于,他想通了,也終于使他的死“重于泰山”。
《史記》是一部明寫歷史的書籍;是一本體現作者感情精神文明的書籍。看史記,也就是在看司馬遷的內心世界。相信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
史記心得800字篇5
《史記》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話文版。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讀完了這本書。
“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我閱讀《史記》這本書的收獲。
在《史記》里,我讀到了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尊師重道的事跡。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學生宮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陽朝拜天子,孔子明白老子在洛陽居住,為了能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便和宮敬叔一同前往洛陽。來到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當時正在著書立說,聽聞譽滿天下的孔子前來拜訪,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筆,迎接孔子。孔子進入大廳,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后,才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因為孔子態度很誠懇,老子就很詳細地跟他講解古代的“禮制”。孔子學到了很多關于古代“禮制”的知識。
閉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教師。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剛上小學,沒有定性,上課忍不住玩小玩意兒,被教師發現了。教師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來,可是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來玩,教師那雙火眼金睛又發現了,就叫我站起來。本以為這樣我就能夠好好聽課,誰明白,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教師板著臉說:“站起來也能玩,要好好聽課才是。把手上的東西拿上來,沒收!”我看著教師嚴厲的臉,便明白我在課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教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知識,我羞愧地紅著臉低著頭,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講臺前。當我轉過背,發現全班同學都在看著我,當時我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鉆進去,并暗暗發誓以后再也不要這樣了。課后,教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教師批評你,讓你在課堂上站起來,是因為你影響到了課堂秩序,教師期望你好好學習,將來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要記住:尊重別人是在莊嚴自我!”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把自我當成學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學。給我們樹立了尊師重道的榜樣。
相較于孔子,我在學識上是一張白紙,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各方面都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而尊師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