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觀后感
《邊城觀后感篇1
《邊城》是我國文學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卻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瑯瑯“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致。“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永遠那么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邊城觀后感篇2
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留下了才成為少女的翠翠壽終正寢,任翠翠如何呼喚“爺爺”,他也不應了,他這一生未離渡船,盡了本分,唯一遺憾也就沒能看到女兒、孫女的幸福……
在茶峒中人的幫助下,翠翠還是許給了岳云,但最后作者只說了一句“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茶峒這座仍然在,翠翠仍然在等那個使她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渡船依然在兩岸間搖擺,小城依然淳樸,小城依然冷清,依然揪著我的心。
《邊城觀后感篇3
透過對電影的觀賞,也使得我們對《邊城》這部小說的背景和資料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得了解。
小說主要表現了三種感情,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感情,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這三情構成了文章的主要脈絡。
爺爺和翠翠的感情相濡以沫,翠翠對外公關心備至,外公對翠翠親情無限。天保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的競爭,正大光明的做了競爭,哥哥走車路占了先,就必須要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哥哥為了成全弟弟,出外闖灘,意外遇難,表現了他的手足情。
《邊城》中描繪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想待,相互友愛。表現了湘西自然之明凈,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
但湘西人民的人性中也有陰暗的一面,那就是天命的思想,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才使得儺送雖然再面臨碾坊和渡船時選取了渡船,選取了感情,卻由于無法戰勝心中的痼疾,不能消除由迷信導致的隔膜,而最終有情人難成眷屬,釀成了杯具。
《邊城觀后感篇4
——也許明天那個人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不會回來。
閱讀《邊城》這本書已經是很多年以前,書中描繪的美麗圖景已隨著時間逝去而風化。唯一還印象深刻的只有文章最后這句話,也許明天那個人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不會回來。
通過沈從文先生的文章,你幾乎能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竹樓在煙雨朦朧的大背景下顯得更為瞄下,而始終占據這張畫布最重要的一個身影,一個女孩懷著希望憑欄遠眺,等著那個不知什么時候回來的人平安歸來。
文章女主人公翠翠在遭受親人離開的痛苦后仍然在等待,等的東西是什么,是她心愛的男孩子,亦或是一種希望。我更相信是后者。人生本就是一個漸漸習慣分別的過程,再親的人,再愛的人,都會有和我們分手的一天。與其一直在低靡,不如嘗試著去等待。
等待遙遙無期,多年以后你是否還記得我們當初的模樣?
《邊城觀后感篇5
《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于一九三0年,正處于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蕩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里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里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斗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著翠翠一家,眼看著翠翠一天天長大,看著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說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說,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后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斗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為難。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渦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注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后又說:“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么遙遠,在那呼喚著我們…
《邊城觀后感篇6
爺爺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幫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實爺爺說的并沒有錯啊,要么主動上門提親要么對著翠翠唱歌表達愛意,他并沒有說翠翠究竟唉不愛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問清楚,她是否喜歡他?為什么后來儺送和船總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頭上?“那老頭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儺送的這句話真的很過分,天保自己有主動權啊,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爺爺在起初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天保究竟他與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為爺爺不知道到底儺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歡翠翠。爺爺得要讓翠翠自己選擇啊。
后來爺爺多次到船總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說,只能拐彎抹角的打聽,可是儺送和順順的態度讓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爺爺“不干脆”,他們自己呢?爺爺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經很主動了!
翠翠畢竟是女孩子,情竇初開又怎會知道怎么處理自己和儺送天保之間的事情呢?儺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見是他靦腆地躲開了。可儺送竟然生了氣。
好多人說儺送出去以后不會再回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爺爺死后,順順已經主動讓翠翠住到他們家里去了,當作是儺送未過門的媳婦。說明他已經同意翠翠和儺送的婚事了。茶峒畢竟是儺送的家,他必定會回來。
希望翠翠和儺送都可以勇敢一點。
《邊城觀后感篇7
剛剛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感觸頗深。
小說并不長,卻把我帶入了長長的思考當中。小說以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當時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基本,以渡船人的孫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而展開。
小說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夫的孫女翠翠,其父母迫于內心的道德壓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與老人相依為命。雖然身世有些許凄慘,但也許是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長大的原因,觸目為青山綠水,翠翠卻依然長得天真活潑,單純害羞,惹人憐愛。她不諳世事,只懂得乖巧地盡力幫忙爺爺守好渡船。就是這種樸素的美麗,也使得當地船總的兩少爺都喜歡上了翠翠。
愛情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能夠輕易擁有的。大少爺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儺送與翠翠,但卻不幸溺死,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與儺送之間形成了隱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操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的向人試探,更加深了船總順順與儺送對他的誤會,使得儺送好幾次見面都表現冷漠。翠翠的羞澀,本應是翠翠美麗的一面,但卻讓儺送錯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沖倒了白塔,爺爺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許真的再也聽不到曾觸動她的歌聲了,也許美麗的愛情終究注定在悲劇中讓人留下遺憾。原本只要說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這樣在讀者眼前生生地錯過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樂,卻就這樣在現實中硬生生地被錯過了。
這似乎也在啟示我們,很多時候,該勇敢時候就千萬不要懦弱。
之前我聽有些同學說過“《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主義的幻滅’”,我做不出如此深奧的評價,但我卻能深刻感受到沈對他自己筆下世界的向往。那里的人民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幫助與理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錢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后從腰間拿一小束草煙扎到渡客包袱里的場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過路人使用他的藥方,喝那一碗解暑的涼茶;我仿佛可以聽到竹篁里黃鳥與杜鵑的叫聲,和回蕩在山間如竹雀叫聲一般的儺送的歌聲;我仿佛能感受到滿眼碧綠,流水潺潺的愜意與悠閑。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尋得的世界。
《邊城觀后感篇8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它展示了一種近乎野獸純厚的個性,一種素樸真實的人情美。
沈從文的小說中永遠隱藏著湘西人民生活中不可言說的悲,那么邊城也毫不例外。小說從翠翠,天保,儺送三人的情感糾葛為情節線索,展現了湘西人民深刻于骨中的悲劇性格與美善純樸。作者把自我飽滿的情緒投注到邊城子民身上,描繪了鄉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著重塑造了作為愛與美化身的翠翠形象。更有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大佬天保的豁達大度,二佬儺送的專情熱血,順順的慷慨豪爽,楊馬兵的熱情質樸。作者用細膩柔情的筆觸,塑造了這些美麗善良的湘西人民,似乎世間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賜予了他們。作者卻不只是有意無意中,開始了對湘西人性中的美和善的悲劇性思索,他們的哀樂,同樣無一不讓我潸然淚下。天保為成全翠翠與儺送而死,儺送掙扎于兄長與愛情之間選擇遠走他鄉,老船工奔走于翠翠的婚事而于風雨夜里長眠不起,更有翠翠愿花盡一生等待儺送歸來。這等等的故事,又讓我思索,為何純樸善良的湘西人民,卻有著無盡的悲哀。讀完這本小說,卻讓我掙扎于對湘西人民善良性格的欽佩,對他們無可避免的悲劇生活的哀痛。甚至想在最后文上一句,究竟是什么造成最后的悲哀,卻也無從回答。
《邊城》也同樣是一部風俗文化小說,是沈從文濃郁的懷鄉情結的藝術結晶。小說的前三章便集中筆力描繪湘西的風物景觀和風俗習慣,幽碧的遠山,清澈的溪水,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河里上下行的船只,河邊的吊腳樓,原始古樸的碾場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風物,以及端午賽龍舟,捉鴨子比賽和男女對歌定情等風俗,都展現了湘西人民質樸的生活。
正如沈從文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是鄉下人一般,他用鄉下人的筆觸,寫下了一部屬于鄉下人的史詩。
《邊城觀后感篇9
一夜的風雨,吹走了渡船,吹走了祖父,吹走了少女剛剛萌生卻又無果的愛情,吹走了年僅15歲的翠翠天真而又美好的希望……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就連那青澀而又純美的愛情也在萌芽時漸漸沒了影蹤。一切是那樣平淡,就在這平淡之中,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卷——小溪,渡船,溪邊的白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位老人,一個女孩兒,一條黃狗。
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太陽西沉,小船收渡。祖父守著翠翠,開著渡船駛過十五載春秋,笑看花開花落,風起蝶舞。不收船客的錢,卻時刻準備好熱茶供船客解渴,這樣的淳樸,這樣的善良,在溪水的柔波中漾開,緩緩地流進每個茶峒人的心里。
故事就這樣展開了,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淳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溫柔的溪水、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里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翠翠的單純活潑、天真善良,“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她在溪邊玩耍的身影,爽朗的如銀鈴般的笑聲,仿佛把人們帶進了她的世界。可“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祖父的離世,天保的殞命,儺送的出走……殘忍的現實迅速將翠翠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消失得干干凈凈,連一塊碎片也不曾留給她。這個可憐的少女,是否走了一條和她母親同樣的路呢?那凝視夜空的孤單的眸子,又像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一份凄涼呢?
《邊城》有著一種深邃的品格和魅力。沈從文先生用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恬淡的鄉村小景。這里寄予了他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優美中流露出對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他用一種敘述的語調,為故事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引出了翠翠心中難言的“薄薄的凄涼”。
溪水依然靜靜地流淌著,只是沒有了渡船的行跡,顯得有些孤單;小屋依然靜靜地立著,只是沒有了白塔的依托,顯得有些零亂;翠翠依然靜靜地坐著,只是沒有了祖父的陪伴,顯得有些傷感……望著翠翠孤苦無依的身影,我們不禁為她擔憂,命運的轉盤,能否為她停留或是載著她的憂傷一去不復返?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讓我們陪著翠翠一起守望,守望著她遠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