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1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里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后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和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著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著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
隨著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了兩兄弟:天保和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云”。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后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儺送因為內疚,還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著?!澳莻€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后的一句。
一個淒清的結局,但是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么樸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里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了我讀更多書的欲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啟發。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2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里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著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說的“象牙塔”里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么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獲,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后細細地想,想著想著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于我來說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里更多的是被那里美好的人性占據著,多么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樸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么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妓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于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斗爭,揭示著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么美好?,F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么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里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并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3
他們和都市里的那些猜忌,欺騙,勾心斗角形成鮮明的對比。老船夫成年累月在這溪邊擺渡過往行人,卻不肯收別人一分報酬,實在推托不過就買些茶葉,草煙之類,帶在身邊準備隨時送給那些在 渡途中需要的人。這就是《邊城》里第一章為我們描寫的景和人。這里是怎樣的一方凈土呢?簡直就是一塊未曾受過任何污染的圣地!在哪里才能找到這樣的美景和這樣純樸的鄉民呢?
也許只有在《邊城》中才可以找到,顯 然作者是懷著對湘西無限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創作了這樣的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為我們的心靈增添了一方凈土。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4
——也許明天那個人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不會回來。
閱讀《邊城》這本書已經是很多年以前,書中描繪的美麗圖景已隨著時間逝去而風化。唯一還印象深刻的只有文章最后這句話,也許明天那個人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不會回來。
通過沈從文先生的文章,你幾乎能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竹樓在煙雨朦朧的大背景下顯得更為瞄下,而始終占據這張畫布最重要的一個身影,一個女孩懷著希望憑欄遠眺,等著那個不知什么時候回來的人平安歸來。
文章女主人公翠翠在遭受親人離開的痛苦后仍然在等待,等的東西是什么,是她心愛的男孩子,亦或是一種希望。我更相信是后者。人生本就是一個漸漸習慣分別的過程,再親的人,再愛的人,都會有和我們分手的一天。與其一直在低靡,不如嘗試著去等待。
等待遙遙無期,多年以后你是否還記得我們當初的模樣?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5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女子,我異常向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感情,可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
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里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仿佛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夫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邊城》里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
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
我期望,有那么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夢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6
早不記得什么時候學習的《邊城》這篇課文,也不想去查閱資料告訴我,或許是中學的時候吧,我還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日,看過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記憶,好向往那個優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體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外祖父是個擺渡人。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明白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我對哥哥的死負有職責,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郁郁寡歡,最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課文是這樣的,電影也是這樣的。中學那會兒,我還是個什么也不懂的丫頭,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齡相仿,可我只看情節,看的是熱鬧,看完就算,至于當時教師告訴我些什么,我早已不記得了,模模糊糊有什么淳樸的鄉土民風之類的,還記得那個地方很美。
此刻再看電影,感受頗深。歲月給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我的想法。我的心境隨著電影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我喜歡那個有山有水,民風樸實的小鎮,喜歡那里人們悠閑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著電影,我甚至向往那個地方,想去實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里生活,真美!看著善良的翠翠和勤勞帥氣的儺送燃起朦朧的感情小火苗時,真為她們高興。可隱約中我還是記得這是個杯具,可是我真期望編劇不要破壞這么美的鄉村生活,讓他們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電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個暴風雨之夜,爺爺和翠翠的爸爸媽媽一樣永遠離開了她,只剩下翠翠守著那個茅草屋,守著那只渡船,好在唯一忠誠也很通人性的大黃狗依然不離不棄。電影畫面停留在那條清澈見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條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讓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憂郁、期待的眼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一樣。山依舊,水依舊,翠翠大了些,孤單無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樣,很多似曾相識的風景,一年又一年將我遠遠拋棄,越來越遠,永遠不能把我帶回那個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中。我不得不承認,原先回憶只屬于過去,永遠只能是過去……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7
爺爺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幫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實爺爺說的并沒有錯啊,要么主動上門提親要么對著翠翠唱歌表達愛意,他并沒有說翠翠究竟唉不愛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問清楚,她是否喜歡他?為什么后來儺送和船總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頭上?“那老頭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儺送的這句話真的很過分,天保自己有主動權啊,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爺爺在起初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天保究竟他與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為爺爺不知道到底儺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歡翠翠。爺爺得要讓翠翠自己選擇啊。
后來爺爺多次到船總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說,只能拐彎抹角的打聽,可是儺送和順順的態度讓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爺爺“不干脆”,他們自己呢?爺爺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經很主動了!
翠翠畢竟是女孩子,情竇初開又怎會知道怎么處理自己和儺送天保之間的事情呢?儺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見是他靦腆地躲開了。可儺送竟然生了氣。
好多人說儺送出去以后不會再回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爺爺死后,順順已經主動讓翠翠住到他們家里去了,當作是儺送未過門的媳婦。說明他已經同意翠翠和儺送的婚事了。茶峒畢竟是儺送的家,他必定會回來。
希望翠翠和儺送都可以勇敢一點。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8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于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淀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布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著等待的味道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贝浯?,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愿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著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盡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閑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著他再次出現于渡口。等……
邊城3000字的觀后感篇9
幾千年來,自《桃花源記》后,遷客騷人從未停止對那個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的桃源的追求,李白也曾說“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源東?!倍遥行艺业搅苏嬲龑儆谖易约旱摹笆劳馓以础薄獜纳驈奈南壬摹哆叧恰芬粫校嗝磻c幸啊!
沈先生的本意并不在于要引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只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碧溪岨的一個小城鎮為背景,將當中幾個凡夫俗子,一個純真姑娘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恰如其分的說明,表明“一種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每次讀沈先生的文章,總是有種溫和的觸感和一種“家鄉的味道”。 “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情早已深入骨髓。他的字里行間無不充斥著絲絲鄉愁。戀一溪清泉,愛一艘渡船,看一座白塔……隨手一揮即成景,卻無處不撩撥著人的心弦;一點點的回憶,一幕幕的畫面,構成了《邊城》引人入勝的意境;一位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即便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也難舍這戀戀親情;而這交織的情,懵懂的心,單純的她不知是否能等回想等的人;茶峒的吊腳樓,大老和二老,癡情的歌,無情的結局,不知使多少人黯然淚下。
一方水土一方人,鳳凰的從文,鳳凰的人。如果不是懷著對生養他的家鄉的厚厚之情,拳拳之心,怎能寫出如此打動人的文字呢?沈從文已經不是在寫作,只是在寫實,因為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最美的田園,心靈的歸宿,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地方。也許只要你是愛家的、戀家的人,都會在書中找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自己,和一段不可能忘卻的記憶。
《邊城》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我心底最后的寧靜。無論我身處何地,都帶著這份清純的回憶。它改變了我,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考量,一路行來,當緩緩行進,心存一份清純;它教我做人,洗去浮躁,靜靜觀視,心有一處平靜。它改變了我對未來的臆想,去學習尋找,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去學會選擇,在你我需要選擇的時候。沈先生給我們留下的不只是白紙黑墨,而是永遠都無法品完的一種思想。
鳳凰之水,不及九寨;鳳凰之城,不及烏鎮。 然而鳳凰之美,不局限 于風光,更在于沈從文先生賦予它的一個無比淳樸的,自由的,溢滿了生命力的靈魂。正是這一種靈魂吸引著無數人去探尋。清清平平,也許這就是“桃源”的最好解釋,簡單地說——悟懂了桃源的含義也就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寫到這,我不覺已與沈先生一起,一同看著那撐船的祖父和伶俐的小黃狗,依靠在那平靜的茶侗之鄉水邊的吊腳樓上陪翠翠等她要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