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茶花女觀后感
寫觀后感也是一種很好的反思和總結的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觀點。如何撰寫優秀的觀看茶花女觀后感?這里分享一些觀看茶花女觀后感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觀看茶花女觀后感篇1
今天我真正領略了這部世界名著給人帶來的震撼力我的心在讀后很久仍顫抖不已。我不知道幾百年來它使多少人同情和傷心地落下了眼淚但它確實讓我長久不息地難過和同情。
無疑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壯凄慘的讓人同情的美好的愛情尤其在十九世紀中期資產階級社會早期世態炎涼中赤裸裸金錢關系的那個社會更讓人贊嘆不已。
沒有華麗的文字但那真摯的感情對白卻讓每一個有過戀愛經歷的人身臨其境漸漸地把主人公與自己融為一體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們的戀愛著想為他們的歡樂而輕松為他們的悲劇而沉重。
《茶花女》描寫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取材于當時巴黎一名妓的真實故事。據考證這個妓女名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因家境貧困十五歲出走巴黎由于她天資聰穎關稅便開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場成了有錢的闊佬、公子哥們獵艷的口肉以后便靠容貌和肉體換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終國過度的暴飲、狂歡和不分晝夜的肉欲縱橫而染身肺癆吐血而死二十三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小說的主人公瑪格麗特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為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染上了揮霍錢財的惡習;她瘋狂地尋歡作樂麻痹自己但內心卻討厭這種空虛的生活。這個依舊保持有純潔心靈的淪落女子向往真正的愛情生活后來被阿爾芒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感動彼此深深地相愛在遠離巴黎市區的鄉間過起美滿的田園生活。瑪格麗特受到創傷的心靈也開始愈合并決心徹底改掉過去的習慣永遠和阿爾芒在一起享受一個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爾芒父親的出現粉碎了她的美夢他的虛偽、自私再一次把瑪格麗特推入災難之中。她被迫離開了阿爾芒事后遭到阿爾芒不明真相的種.種侮辱和傷害終因心力交瘁飲恨黃泉。
瑪格麗特一個在巴黎混跡與煙花柳巷的風塵女子一個身染重病沉疴的女子一個過慣了窮奢極侈生活的女子似乎是不應該有真正的愛情的。他似乎只應該有商業的感情而不應該從中解脫出來去收獲真正的愛情靈魂上的慰藉。而一旦獲得似乎就預示著一個悲劇的開始。她們這樣的人平時只能沉醉在紙迷金醉的物質生活中盡力掩飾和逃避真情的流露而一旦確定了真愛歸宿便會毅然去追尋爭取。瑪格麗特就是這樣的女子。
觀看茶花女觀后感篇2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寫的一部著作,而我最近就讀了這本書。
剛開始,我是懷著一種好奇心和一種嘗試的心態才買了這本書。我很想了解那些著名的作家用心寫出來的書會是什么樣子的,但名著給我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自從我看了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對名著的看法。
一看這本書,我就被書中的主人公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是以女主人公妓女瑪格麗特·戈蒂埃的死為開頭,在經過拍賣他的遺產后“我”遇到了他的原來的情人阿爾芒,開始了聽他講述他與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悲慘愛情故事:巴黎名妓瑪格麗特與青年阿爾芒相愛后與他住在鄉間,可阿爾芒的父親責備瑪格麗特毀了阿爾芒的前程,為了阿爾芒,他重新回到了巴黎開始了他的舊生活,可阿爾芒渾然不知瑪格麗特回巴黎的原因,當眾羞辱她,本身就有肺病的瑪格麗特一病不起,最后留下了生命的最后的幾天的日記,含淚而死。
其實一個人一生中金錢多少并不重要,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有份摯愛生可回憶死可享受。
我非常喜愛《茶花女》這本書,希望在我的推薦下,能有更多的讀者對這本書感興趣。
觀看茶花女觀后感篇3
“一個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但當你不珍惜它時,生命將變得毫無意義。”這句話說的多么的確切啊!當我閱讀完法國作家小仲馬的成名之作——《茶花女》后,我悟出了很多道理。
《茶花女》主要講述了一個出生在巴黎的美麗少女瑪格麗特的悲慘故事,瑪格利特從小被誘騙淪為交際花,人稱“茶花女”,雖然她曾經一次次的想要重新做人,但由于社會的歧視,她得不到真誠的愛情,在絕望中墮落,身染重疾,最后悲慘離世。
讀過這本書的大多數人都會同情書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也會對那個殘酷的社會給予批判。可我卻覺得,導致瑪格麗特悲慘命運的除了社會,還有她自己,她最后在絕望中把生命看得毫無意義了。我覺得即使生處于悲慘的厄運中,也不能如此糟蹋生命,自暴自棄。全身癱瘓且雙目失明的保爾,寫出了《在暴風雨中》;高位截肢的張海迪,自學完了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翻譯了許多外文名著;盲聾女海倫,沒有向命運屈服,成為了世界聞名的作家……他們的一生都在努力著,拼搏著,奮斗著,他們即使面對不幸的命運,仍然將人生過得如此精彩。而茶花女卻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將生命看得毫無意義,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惋惜嗎?生命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那么,就讓我們都來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吧!
觀看茶花女觀后感篇4
我久聞《茶花女》的大名,卻不曾真正的閱讀過。今天我懷著激動而又好奇的心理,翻開了書的第一頁,接著第二頁三頁…小仲馬那優美的文字和感人又悲苦的故事情節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把書讀完,把每個文字都咀嚼一遍。
今天我把《茶花女》這本書看完了,是一個悲劇。它讓我知道了很多關于人生的東西……
阿爾芒和瑪格麗特那曲折而又悲慘的愛情故事感動了那一顆顆充滿愛或冰冷的心…
瑪格麗特雖然是個妓女,但她的那顆心比任何人都可貴,善良、仁愛、火熱……最重要的是她充滿了愛……她不貪圖富貴錢財,只希望擁有幸福,能和所愛的人在一起……
她有著迷人的面龐和能說會道的巧嘴,雖然她有著一定的孤傲和獨立,但很容易被淚水所融化……她可以為自己所愛的人的前途,光景而放棄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做出重大的犧牲……并為此保守著秘密,直到快死為止……她是一位可憐的女性,一生都沒有得到過自己的所愛,但是她心中愛的火花卻使她的人生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
我最喜歡里面的“亞芒”這個人物,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雖然“茶花女”是個交際花,但他還是和她在一起了。交際花也是人,她們也需要“情”。最后是亞芒的父親摧毀了這段美麗的愛情,當他知道悔改時,“茶花女”已經面臨死亡……
我覺得雖然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存的權利,但他們不應該干涉年輕人的感情生活,可以適當提提建議,絕對不可以說“我不喜歡他(她),不許進家門!”……
這樣會搞的兩敗俱傷。
還有就是“茶花女”的干爹,是一個伯爵,因失去女兒痛不欲生;又因“茶花女”和自己的女兒非常相似,所以認她為干女兒。經過種種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們都打開了心結,但幸福過后來臨的總會是痛苦:當茶花女覺得和亞芒結婚時,傳來了伯爵辭世的消息,茶花女有一次受到打擊。最后因肺病去世……
一個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一段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部可歌可泣的愛情史詩。《茶花女》,一首悲歡離合的愛情頌歌。茶花用來形容茶花女瑪格麗特是最好不過的,美德、艷而不妖、對愛情不離棄,茶花就是瑪格麗特的真實寫照。
很久以前我就聽別人說過《茶花女》這本書,但我家只有英文版的,所以一直沒有讀過。暑假,我來到魏老師家看了許多書其中就有我渴望已久《茶花女》。
看過這本書后我終于知道了這本書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雖然它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色彩,但它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真摯的感情。
剛看茶花女的時候我并不知道這是在說什么,只以為茶花女就是街頭賣花的女子,后來才知道她是一名職業妓女,之所以叫茶花女是因為她從來只帶茶花。一 個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帶紅色茶花,另外五天帶白色茶花。沒有人知道這顏色變幻的原因。在巴爾榮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稱作茶花女。這名字就叫開了。雖然她是 名妓女,但我從她的話語中能看出來她是非常向往美好生活的,因為她是那么的愛花,不知道他為何對話情有獨鐘,也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她身背一大筆 債,光靠一個人是無法還清的,這可能就是她當妓女的原因吧。
看完結局,想不通小仲馬為何把結局寫的如此悲傷,催人淚下。在茶花女生前她的一切都那么奢華,但最后也只能在冷漠中死去,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先前喜歡她的人便急于拍賣她的物品。她就像一堆沒有用的垃圾,被人們遺忘,無聲無息地消失。
相許瑪格麗特人生中最值得自己高興的事就是認識了阿爾芒吧,但阿爾芒雖然愛她但并不理解她,覺得她在欺騙自己,阿爾芒給了她許多快樂,但也給她帶來了不少的痛苦。
小仲馬塑造的茶花女的確是一個可悲但又在痛苦中掙扎的美麗女子,最后希望瑪格麗特的靈魂能夠重生遠離那陰暗的社會,能夠每天快樂的生活著。
在茶花女的那個年代,妓女處于社會的低層處于社會最黑暗的地方,那里充滿著污穢、雜亂。然而,瑪格麗特卻是黑暗中衍生的一朵艷麗的茶花,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光芒,至少,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
成為妓女,是迫于無奈的,若是這些弱勢的女性在那個年代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生活,那么妓女就不會存在,但事與愿違,人定勝天這句話不適用于這一群體,而今也如此。許多人還是會歧視這一行業的人,殊不知她們也有著世人無法承受的悲苦,她們想擁有一個理想都不能,她們被‘妓女’兩字深深地束縛著,即使那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是我們每天伸手可及的平常。
瑪格麗特深受阿爾芒的感動,渴望通過純真的愛重新開始,但是,阿爾芒的父親反對他們的愛情,迫使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瑪格麗特忍痛犧牲自己來之不易真愛,離開阿爾芒回到了過去的生活。阿爾芒誤會她,認為瑪格麗特貪戀財富放不下過去,憤然折磨羞辱她,她終于在冤屈、疾病之中含恨死去。
故事從她遇到男主人公阿爾芒開始。
然而,一切美好的故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遭到了外界的反對,兩人之間也時常存在誤解和矛盾,再加上瑪格麗特咳嗽病癥越來越嚴重,于是這個悲慘的故事逐漸走向高潮。阿爾芒的最后一封信是這樣的:
“親愛的瑪格麗特,我希望自己能像一個百萬富翁似的愛您,但是我力不從心,您希望我能像個窮光蛋似的愛您,我卻又不是那么一無所有。那么讓我們大家都忘記了吧,對您來說是忘卻一個幾乎無關緊要的名字,對我來說是忘卻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沒有必要告訴您我是何等悲傷,因為您完全知道我是多么地愛您。別了,瑪格麗特!您感情豐富,不會不理解我為什么要給您寫這封信,您絕頂聰明,不會不原諒我的這一舉動。”
最后的這些遺書一字比一字煽情,一篇比一篇動人,讀起來聲聲哀怨,字字血淚,回腸蕩氣,酣暢淋漓,讓人欲哭無淚,欲罷不能。但如果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些字眼分明可以讓讀者看到作者對那種壓抑人性、摧殘愛情的虛偽而又殘酷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和鞭撻,聽到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痛楚的吶喊。
《茶花女》自問世以來風靡全球,是最為浪漫動人的愛情小說的代表,以其為藍本的舞臺劇、電影更是層出不窮,影響力至今還是風尚尚存。歷史上的茶花女原名阿爾方辛·普萊希,后來改成了瑪麗·迪普萊希,因家庭的墮落,她12歲跟一賣藝老頭四處流浪,耳濡目染她顯得早熟許多,后只身來到巴黎打工,受到燈紅酒綠環境熏染下,她改了名字成為了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
我們沒能看到當今世界的黑暗,沒能體會到這一群體的無奈、惆悵與悲哀,但是看過《茶花女》之后,心境必然多少也會受到熏染,看似成天紙醉金迷的生活讓人羨慕,背后卻是如此不堪入目,她們的悲哀在看過《茶花女》我們似乎多少能理解了。瑪格麗特這一朵艷而不妖的茶花,在世界盛放過。
我喜歡茶花,當它凋謝之時,花瓣是不會分開的,永遠都會扣在一起。自古以來花兒的凋謝總給人一種悲涼、凄慘的感覺,那種“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惆悵,但茶花,卻是連凋零也依然如此美麗,即使是生于黑暗之中的茶花也如此。
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是活動在上流社會,寄居他人籬下,過著荒淫驕奢生活的交際花。用小仲馬的話來說,她“既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貞女,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娼婦”。她善良、美麗、聰明,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
當然不止她一個,古今中外的文字名著為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藝術形象,而瑪麗特則完全可以躋身其間而毫無愧色。最聞名遐邇的愛情故事當屬梁祝的“化蝶雙飛”,牛郎與織女的“鵲橋相會”,許仙與白素貞的“斷橋相遇”,董永與七仙女的“天仙配”,還有《紅樓夢》中的“金玉良緣”“木石前盟”,國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無數或喜或悲的愛情故事,哪一個不是撼動人心,芳流百世?它們猶如天上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匯成愛的銀河,成為不老的傳奇!
《茶花女》這本書已經看完了,她心愛的男人,竟然對她由愛生恨,想盡辦法的折磨她。不過其實對于兩個相愛的人,要是想折磨對方其實很簡單的,因為他們都太在乎對方了。
我想其實這就是真正的愛情吧,不在乎對方是誰,不在乎對方的身份地位,在乎的只有對方的心。故事悲慘凄涼,但很真實的寫出當時社會的封建思想帶給許多人莫大的痛苦。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是一部很適合青春期少女少年們閱讀。
這樣的凄美的愛情悲劇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在上演,也許我們應該慶幸的是,真愛,永在!
一座冷情的墓碑前,站著一位孤獨的神游者。清風揚起,吹動墓前那束永不凋謝的茶花,一片花瓣,飛向它該去的地方。如果可以,請允許我也讓這座墓獻上一束茶花,帶著這樣的寄語:茶花不朽,真愛永恒!
觀看茶花女觀后感篇5
《茶花女》這一著作雖是小仲馬的處女作,但是它流露出了作者在封建社會的屋檐下,對剝削制度的憎恨以及對被剝削制度的人民表示深深地同情。這部著作中的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小仲馬筆下派來的一位代表。
她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下做了交際花,當她想改變自己的身份的時候,才明白她早已陷入深淵中,永遠也無法改變,就算她認了公爵為義父,就算她可以得到許多富家子弟的喜歡和錢財,但她仍然無法改變她只是一個交際花,沒有自由的女人罷了。
面對阿爾茫杜瓦堅貞不渝的愛情,瑪格麗特覺得自己有了一絲希望,但她面對阿爾茫父親,她只能選擇放棄。甚至到死還不能得到阿爾茫的諒解。
這是一個悲劇,是封建社會的剝削制度造成的悲劇,也許明天,未來,也將成為悲劇的開始。因為人類,始終是一群自私的家伙!
觀看茶花女觀后感篇6
讀《茶花女》這本書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記得那時候是抱著一種隨便的心態去看這本書,但卻被男女主角的愛情給深深地感動,同時也痛恨那個時代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冷漠與無知。
在讀這本小說之前,我一直認為是阿爾芒的父親扼殺了茶花女的愛情,讀完全書我才發現,真正扼殺了茶花女的愛情的其實是阿爾芒的虛榮和猜疑。阿爾芒在巴黎讀完大學取得了律師資格之后,并沒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過著悠閑地生活,在電影院邂逅了瑪格麗特并對她一見鐘情,對她展開了追求。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風月場中追求女人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錢,一種是用情。雖然阿爾芒在那個年代也算是有錢的小資,但是對于一個年花費十幾萬英鎊的而言這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感情還是打動了瑪格麗特,她終究還是成為了他的情人,還讓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愛情。
但面對瑪格麗特的真情,阿爾芒卻不肯相信,去猜疑瑪格麗特。他向他的朋友炫耀,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占有巴黎名妓的虛榮心大過對瑪格麗特的真情。就在瑪格麗特的真情與阿爾芒的猜疑中,他們度過了好多個年頭,直至阿爾芒父親的出現,他勸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瑪格麗特為了自己心愛的人的前途,聽從了他父親的話,離開了他,過回以前的生活。但失去阿爾芒的瑪格麗特,卻不再是以前的那個瑪格麗特了,知道最后郁郁而終。
我們不能夠否認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的愛情,那都是我們能夠看見的,只是他一直都不相信瑪格麗特會真正的愛他,他總覺得瑪格麗特是在戲弄他、踐踏他,他的心胸下載,與瑪格麗特無私的愛比起來,真的那么的自私啊!世間上有多少情侶就是因為對方的猜疑而分開的呢?太多太多啦,所以如果你有心愛的人,請你相信他,哪怕結果會受傷害。
當然阿爾芒真的很愛瑪格麗特,因為愛,他才會害怕失去,才會在確認了瑪格麗特對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寫出這篇感人肺腑的茶花女,只是這個懺悔有點遲了。所以希望所有有情人,要珍惜對方,千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
觀看茶花女觀后感篇7
昨天,我在圖書館呆了一整天,直到關門,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我總共看了兩本書,一本是<<茶花女>>,另一本是<<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后一本沒來得及看完,其實我本來就猜到也許看不完,但還是想盡力地看。我以前似乎看到誰也看過,不過沒什么印象了,看了一點覺得還是挺有深度的,很可惜沒有看完。原因是我在看<<茶花女>>上花了太多的時間,當時沒有帶表,所以時間沒控制好。而現在我主要想說的是<<茶花女>>。我知道也許許多人已經看過它。
已經記不清是在什么課上老師提起小仲馬的作品茶花女來,這使我產生了一點好奇,想知道這本書到底講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再加上我也聽過一首關于“茶花”的歌曲,所以我就去了圖書館借了這本書,可以說不是十分刻意的去借。只是在翻閱其它的作品時偶然間發現的。帶著種種好奇我開始翻閱這本書,由于作者使用倒敘、插敘等手法來寫的所以我就更急切的想知道整個故事的經過。
可以說我是帶著一種享受的心理去讀這本書的,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外國文學的人,歌德、司湯達、夏洛蒂·勃朗特、屠格涅夫、哈代、盧梭、小仲馬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當然我更愛他們的作品。
當我看這本書時,我是懷著一顆純潔而且神圣的心靈去讀的正如作者也同樣懷著這種思緒來寫這個故事一樣。我以前真沒有讀過這部作品可在我讀的過程中我已不知不覺的被吸引,而且已經與想到發生在男主人公阿芒和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吉耶之間的會是怎樣的結局,我想說“這是真正的悲劇”。
這本書是小仲馬寫的,內容也和他的經歷有關。我記得很早以前我看過它,好象是在預備班,可惜當時看時沒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只模模糊糊地記得一點劇情。于是我打算再看一遍。誰知就陷入了深深地震撼當中。有兩個字可以形容我當時的感受,那就是“心痛”,而且這種感覺越來越深刻。我發覺自己越來越感受到瑪格麗特那顆痛苦善良并且純潔的心。她默默的犧牲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男主人公的誤會,甚至還糟到了他的報復和羞辱。她本來身體就不好,希望能夠快樂地度過余生,沒想到和男主人公的相識卻加速了她的死亡。他猜忌心極重,希望瑪格麗特只屬于他一個人。而他其實根本無力承擔她的醫藥費,但瑪格麗特還是愿意放棄一切和他在一起。然而最后也是他逼死了她,她臨死時身邊幾乎沒有一個人來關心她,只有門外的一群討債的人。他們等著她死,這樣就可以拍賣她的東西來還債。
不管怎樣,當故事開始時,我的喜怒哀樂全都隨著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而變化,在他們身上似乎我看到了真正的愛情——這人類永遠歌頌的主題。在阿芒身上我知道人是可以為愛而癡狂的,在瑪格麗特的身上我明白任何人都會有愛情而且有權利去追求幸福。我和作者一樣都非常的同情這位姑娘,就像男主人公對她的愛那樣,或許這只是不同方式的契合。
可能是因為自己是一個重感情的人,所以才會在讀到一些作品時就會輕易的動情,可是每當讀完一部作品時我都收獲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我也說不清楚,很復雜又很簡單,可這種心情對我的影響卻不小。時而會使我變得憂郁、多愁善感時而又好像給我一股無名的力量讓我有勇氣來面對眼前的一切困難,甚至可以讓我信心百倍的面對未來。
這種心情我時常有,可第一次好像是在我看完《泰坦尼克號》電影后才有的,然后是司湯達的《紅與黑》、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親和力》、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還有中國的古典文化中的瑰寶《紅樓夢》。我并不是想炫耀自己讀了多少書。再說這幾本也不值得一提,只是想說它們也給過我類似的感覺和復雜的心情。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幾乎有好幾次都要落淚。但我終究沒有哭,可心里卻比哭還難受,仿佛自己就是阿芒已遭受了阿芒所遭受的一切。我可以好不夸張地說如果是在一年前或者我在一個安靜的地方一個人去讀,我想我肯定會也為之落淚,雖然不會是痛哭失聲,但也會熱淚盈眶的。(而瑪格麗特為了愛情拋棄了所謂的“愛情” )
我想他們的愛情和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愛情頗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沒落文化和偏見的犧牲品,具有著相同的悲劇命運。寫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對這部作品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或者說是強烈的感情,可能是因為我羨慕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或許“轟轟烈烈”這個字眼用的不算準確,但我也要說那一定是感天動地了,風月場中的瑪格麗特在得到真正的愛情后卻又不得不放棄這可能是她人生中真正的或許應該說是最后的愛情,原因卻是十分的簡單,首先,是阿芒的父親為了自己家族的榮譽,甚至為了自己的姓氏。而讓瑪格麗特放棄這對她來說來之不易的愛情,其次,這位老人已幾乎近似哀求的口吻來勸她放棄,是因為自己的女兒(阿芒的親妹妹)的終身幸福,而這一切阿芒是在瑪格麗特死后才知道的,我想這個故事之所以讓我感動就是這點,在阿芒完全不知事實真相的情況下,瑪格麗特毅然同意了老人的要求,阿芒好像是受到了自己心愛的人的殘忍的欺騙,然而騙她的卻是自己的至親至愛的人。而瑪格麗特卻遭受著失去至真至純的愛情,和至親至愛的人永遠的分離,而且她的愛人還是那樣的恨她,不理解她,甚至侮辱她。
瑪格麗特的死對知道事實真相的阿芒來說可以說是撕心裂肺的傷痛,而對于我來說,看到那里也是想和阿芒一起痛哭失聲,我不知道用什么字眼,也不知道用多少文字能表達出我讀完《茶花女》之后的心情。我想我會用一生記住它的,或許還會把它藏在靈魂的最深處,永遠不會對任何人講起。就到這里吧,因為我已經不能再寫下去了,因為我的心情仍然在最傷感和悲痛中無法自拔。
觀看茶花女觀后感篇8
當我看《茶花女》時,我是懷著一顆純潔而且神圣的心靈去讀的正如作者也同樣懷著這種思緒來寫這個故事一樣。我以前真沒有讀過《茶花女》可在我讀的過程中我已不知不覺的被吸引,而且已經與想到發生在男主人公阿芒和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吉耶之間的會是怎樣的結局,我想說“這是真正的悲劇”。
《茶花女》是小仲馬寫的,內容也和他的經歷有關。我記得很早以前我看過它,好象是在預備班,可惜當時看時沒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只模模糊糊地記得一點劇情。于是我打算再看一遍。誰知就陷入了深深地震撼當中。有兩個字可以形容我當時的感受,那就是“心痛”,而且這種感覺越來越深刻。我發覺自己越來越感受到瑪格麗特那顆痛苦善良并且純潔的心。
她默默的犧牲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男主人公的誤會,甚至還糟到了他的報復和羞辱。她本來身體就不好,希望能夠快樂地度過余生,沒想到和男主人公的相識卻加速了她的死亡。他猜忌心極重,希望瑪格麗特只屬于他一個人。而他其實根本無力承擔她的醫藥費,但瑪格麗特還是愿意放棄一切和他在一起。然而最后也是他逼死了她,她臨死時身邊幾乎沒有一個人來關心她,只有門外的一群討債的人。他們等著她死,這樣就可以拍賣她的東西來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