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觀后感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1
讀《茶花女》這本書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記得那時候是抱著一種隨便的心態去看這本書,但卻被男女主角的愛情給深深地感動,同時也痛恨那個時代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冷漠與無知。
在讀這本小說之前,我一直認為是阿爾芒的父親扼殺了茶花女的愛情,讀完全書我才發現,真正扼殺了茶花女的愛情的其實是阿爾芒的虛榮和猜疑。阿爾芒在巴黎讀完大學取得了律師資格之后,并沒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過著悠閑地生活,在電影院邂逅了瑪格麗特并對她一見鐘情,對她展開了追求。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風月場中追求女人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錢,一種是用情。雖然阿爾芒在那個年代也算是有錢的小資,但是對于一個年花費十幾萬英鎊的而言這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感情還是打動了瑪格麗特,她終究還是成為了他的情人,還讓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愛情。
但面對瑪格麗特的真情,阿爾芒卻不肯相信,去猜疑瑪格麗特。他向他的朋友炫耀,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占有巴黎名妓的虛榮心大過對瑪格麗特的真情。就在瑪格麗特的真情與阿爾芒的猜疑中,他們度過了好多個年頭,直至阿爾芒父親的出現,他勸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瑪格麗特為了自己心愛的人的前途,聽從了他父親的話,離開了他,過回以前的生活。但失去阿爾芒的瑪格麗特,卻不再是以前的那個瑪格麗特了,知道最后郁郁而終。
我們不能夠否認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的愛情,那都是我們能夠看見的,只是他一直都不相信瑪格麗特會真正的愛他,他總覺得瑪格麗特是在戲弄他、踐踏他,他的心胸下載,與瑪格麗特無私的愛比起來,真的那么的自私啊!世間上有多少情侶就是因為對方的猜疑而分開的呢?太多太多啦,所以如果你有心愛的人,請你相信他,哪怕結果會受傷害。
當然阿爾芒真的很愛瑪格麗特,因為愛,他才會害怕失去,才會在確認了瑪格麗特對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寫出這篇感人肺腑的茶花女,只是這個懺悔有點遲了。所以希望所有有情人,要珍惜對方,千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2
這兩天再讀一本小說,名字叫《茶花女》。雖然老早都聽過這本書,但是這也是頭一次認真的閱讀,雖然才看了不到一半的內容,但是她已經深深的觸動的了,同樣的身為女人,就是因為出身,所以她的身份地位,甚至一生差別就變得那么大。
我希望她那偶爾的放縱自己,偶爾的憂傷,偶爾的忘我,偶爾的冷漠,這一幕似乎都曾經在我的心靈深處出現過。
我門是現代人,有些歷史我們是無法去體會的,但是那種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的景象,那種全靠人用口來傳誦出來的東西,仍讓覺得震撼。她為什么會選擇那樣去生活,她是不是有更好的機會可以讓自己的日子變得正常一些呢,她是不是也曾后悔自己最先踏出的那一步呢?這些都不曾得知,這些都隨著她的逝去而變得無影無蹤,最后只剩下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
她又是否想到過,她的生活會在百年后被人們看到,被人們去談起呢?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3
我久聞《茶花女》的大名,卻不曾真正的閱讀過。今天我懷著激動而又好奇的心理,翻開了書的第一頁,接著第二頁三頁…小仲馬那優美的文字和感人又悲苦的故事情節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把書讀完,把每個文字都咀嚼一遍。
今天我把《茶花女》這本書看完了,是一個悲劇。它讓我知道了很多關于人生的東西……
阿爾芒和瑪格麗特那曲折而又悲慘的愛情故事感動了那一顆顆充滿愛或冰冷的心…
瑪格麗特雖然是個妓女,但她的那顆心比任何人都可貴,善良、仁愛、火熱……最重要的是她充滿了愛……她不貪圖富貴錢財,只希望擁有幸福,能和所愛的人在一起……
她有著迷人的面龐和能說會道的巧嘴,雖然她有著一定的孤傲和獨立,但很容易被淚水所融化……她可以為自己所愛的人的前途,光景而放棄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做出重大的犧牲……并為此保守著秘密,直到快死為止……她是一位可憐的女性,一生都沒有得到過自己的所愛,但是她心中愛的火花卻使她的人生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
我最喜歡里面的“亞芒”這個人物,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雖然“茶花女”是個交際花,但他還是和她在一起了。交際花也是人,她們也需要“情”。最后是亞芒的父親摧毀了這段美麗的愛情,當他知道悔改時,“茶花女”已經面臨死亡……
我覺得雖然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存的權利,但他們不應該干涉年輕人的感情生活,可以適當提提建議,絕對不可以說“我不喜歡他(她),不許進家門!”……
這樣會搞的兩敗俱傷。
還有就是“茶花女”的干爹,是一個伯爵,因失去女兒痛不欲生;又因“茶花女”和自己的女兒非常相似,所以認她為干女兒。經過種種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們都打開了心結,但幸福過后來臨的總會是痛苦:當茶花女覺得和亞芒結婚時,傳來了伯爵辭世的消息,茶花女有一次受到打擊。最后因肺病去世……
一個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一段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部可歌可泣的愛情史詩。《茶花女》,一首悲歡離合的愛情頌歌。茶花用來形容茶花女瑪格麗特是最好不過的,美德、艷而不妖、對愛情不離棄,茶花就是瑪格麗特的真實寫照。
很久以前我就聽別人說過《茶花女》這本書,但我家只有英文版的,所以一直沒有讀過。暑假,我來到魏老師家看了許多書其中就有我渴望已久《茶花女》。
看過這本書后我終于知道了這本書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雖然它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色彩,但它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真摯的感情。
剛看茶花女的時候我并不知道這是在說什么,只以為茶花女就是街頭賣花的女子,后來才知道她是一名職業妓女,之所以叫茶花女是因為她從來只帶茶花。一 個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帶紅色茶花,另外五天帶白色茶花。沒有人知道這顏色變幻的原因。在巴爾榮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稱作茶花女。這名字就叫開了。雖然她是 名妓女,但我從她的話語中能看出來她是非常向往美好生活的,因為她是那么的愛花,不知道他為何對話情有獨鐘,也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她身背一大筆 債,光靠一個人是無法還清的,這可能就是她當妓女的原因吧。
看完結局,想不通小仲馬為何把結局寫的如此悲傷,催人淚下。在茶花女生前她的一切都那么奢華,但最后也只能在冷漠中死去,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先前喜歡她的人便急于拍賣她的物品。她就像一堆沒有用的垃圾,被人們遺忘,無聲無息地消失。
相許瑪格麗特人生中最值得自己高興的事就是認識了阿爾芒吧,但阿爾芒雖然愛她但并不理解她,覺得她在欺騙自己,阿爾芒給了她許多快樂,但也給她帶來了不少的痛苦。
小仲馬塑造的茶花女的確是一個可悲但又在痛苦中掙扎的美麗女子,最后希望瑪格麗特的靈魂能夠重生遠離那陰暗的社會,能夠每天快樂的生活著。
在茶花女的那個年代,妓女處于社會的低層處于社會最黑暗的地方,那里充滿著污穢、雜亂。然而,瑪格麗特卻是黑暗中衍生的一朵艷麗的茶花,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光芒,至少,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
成為妓女,是迫于無奈的,若是這些弱勢的女性在那個年代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生活,那么妓女就不會存在,但事與愿違,人定勝天這句話不適用于這一群體,而今也如此。許多人還是會歧視這一行業的人,殊不知她們也有著世人無法承受的悲苦,她們想擁有一個理想都不能,她們被‘妓女’兩字深深地束縛著,即使那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是我們每天伸手可及的平常。
瑪格麗特深受阿爾芒的感動,渴望通過純真的愛重新開始,但是,阿爾芒的父親反對他們的愛情,迫使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瑪格麗特忍痛犧牲自己來之不易真愛,離開阿爾芒回到了過去的生活。阿爾芒誤會她,認為瑪格麗特貪戀財富放不下過去,憤然折磨羞辱她,她終于在冤屈、疾病之中含恨死去。
故事從她遇到男主人公阿爾芒開始。
然而,一切美好的故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遭到了外界的反對,兩人之間也時常存在誤解和矛盾,再加上瑪格麗特咳嗽病癥越來越嚴重,于是這個悲慘的故事逐漸走向高潮。阿爾芒的最后一封信是這樣的:
“親愛的瑪格麗特,我希望自己能像一個百萬富翁似的愛您,但是我力不從心,您希望我能像個窮光蛋似的愛您,我卻又不是那么一無所有。那么讓我們大家都忘記了吧,對您來說是忘卻一個幾乎無關緊要的名字,對我來說是忘卻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沒有必要告訴您我是何等悲傷,因為您完全知道我是多么地愛您。別了,瑪格麗特!您感情豐富,不會不理解我為什么要給您寫這封信,您絕頂聰明,不會不原諒我的這一舉動。”
最后的這些遺書一字比一字煽情,一篇比一篇動人,讀起來聲聲哀怨,字字血淚,回腸蕩氣,酣暢淋漓,讓人欲哭無淚,欲罷不能。但如果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些字眼分明可以讓讀者看到作者對那種壓抑人性、摧殘愛情的虛偽而又殘酷的道德觀念的批判和鞭撻,聽到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痛楚的吶喊。
《茶花女》自問世以來風靡全球,是最為浪漫動人的愛情小說的代表,以其為藍本的舞臺劇、電影更是層出不窮,影響力至今還是風尚尚存。歷史上的茶花女原名阿爾方辛·普萊希,后來改成了瑪麗·迪普萊希,因家庭的墮落,她12歲跟一賣藝老頭四處流浪,耳濡目染她顯得早熟許多,后只身來到巴黎打工,受到燈紅酒綠環境熏染下,她改了名字成為了巴黎交際界紅極一時的“女王”。
我們沒能看到當今世界的黑暗,沒能體會到這一群體的無奈、惆悵與悲哀,但是看過《茶花女》之后,心境必然多少也會受到熏染,看似成天紙醉金迷的生活讓人羨慕,背后卻是如此不堪入目,她們的悲哀在看過《茶花女》我們似乎多少能理解了。瑪格麗特這一朵艷而不妖的茶花,在世界盛放過。
我喜歡茶花,當它凋謝之時,花瓣是不會分開的,永遠都會扣在一起。自古以來花兒的凋謝總給人一種悲涼、凄慘的感覺,那種“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惆悵,但茶花,卻是連凋零也依然如此美麗,即使是生于黑暗之中的茶花也如此。
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是活動在上流社會,寄居他人籬下,過著荒淫驕奢生活的交際花。用小仲馬的話來說,她“既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貞女,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娼婦”。她善良、美麗、聰明,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
當然不止她一個,古今中外的文字名著為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藝術形象,而瑪麗特則完全可以躋身其間而毫無愧色。最聞名遐邇的愛情故事當屬梁祝的“化蝶雙飛”,牛郎與織女的“鵲橋相會”,許仙與白素貞的“斷橋相遇”,董永與七仙女的“天仙配”,還有《紅樓夢》中的“金玉良緣”“木石前盟”,國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無數或喜或悲的愛情故事,哪一個不是撼動人心,芳流百世?它們猶如天上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匯成愛的銀河,成為不老的傳奇!
《茶花女》這本書已經看完了,她心愛的男人,竟然對她由愛生恨,想盡辦法的折磨她。不過其實對于兩個相愛的人,要是想折磨對方其實很簡單的,因為他們都太在乎對方了。
我想其實這就是真正的愛情吧,不在乎對方是誰,不在乎對方的身份地位,在乎的只有對方的心。故事悲慘凄涼,但很真實的寫出當時社會的封建思想帶給許多人莫大的痛苦。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是一部很適合青春期少女少年們閱讀。
這樣的凄美的愛情悲劇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在上演,也許我們應該慶幸的是,真愛,永在!
一座冷情的墓碑前,站著一位孤獨的神游者。清風揚起,吹動墓前那束永不凋謝的茶花,一片花瓣,飛向它該去的地方。如果可以,請允許我也讓這座墓獻上一束茶花,帶著這樣的寄語:茶花不朽,真愛永恒!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4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成名作,她開創了通俗劇的先河。使得人們對世俗情感有了一個較深的理解,也使得人們心中的一些世俗偏見有了一定程度的轉變。
《茶花女》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巴黎名妓悲情的的一生。這里采用了倒敘的寫法,男主角那痛苦悲傷的回憶,使得情節看起來更加煽情。巴黎名妓瑪格麗特是一位貌美鐘情的女子,她生活在一個充滿金錢和色欲的骯臟的社會里。在這樣的環境中,任何一個純潔的生靈也會身不由己而走上歧途。往往這種人又正是被人們所忽視的,甚至是歧視的。而誰又知道像瑪格麗特這樣柔弱女子在那荒淫無度的生活下,內心感受又是怎樣的呢?
瑪格麗特是位貌美的女子,她也正是靠著這點姿色去討好那些貴族以維持生計。但她的內心世界其實是很空虛的,沒有人能給她真愛,沒有人能去理解像她那樣的人,為此使我想到了妓女這個討人厭、而且又是很可怕的名詞。
在小仲馬那個時代,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貧富分化嚴重,不少人為了生存只好走向極端,而當時的一些妓女就是這樣情非得已,但生活所迫只有出賣肉體才有一絲希望。這樣的生活可能是寢食無憂,但是這些妓女們還是要盡量力擺脫這種生活,她們依然是向往那種平淡自由的生活畢竟只有那樣的生活才有可能幸福,那樣的生活才有可能做到真實的自己,那樣的生活才有可能擺脫世俗的偏見,就像普通的百姓一樣。
瑪格麗特正是為了這樣的生活,寧愿舍去一切和心愛的人一起過上平淡幸福的生活。但世俗的偏見的力量就是那樣的強大,男主角甬迪的父親因為她有損于他們家的名譽,毅然要求瑪格麗特離開他的兒子。人都是自私的,但那位遭人賤視的妓女用自己的幸福無私的換取了一個家族的名譽。
瑪格麗特和甬迪兩位悲情戀人最終還是擺脫不了世俗的偏見,陰陽分隔,這本著作讓我們重新審視了妓女這個特殊的人群,在我們對這些人警惕和批評的同時也情給予一些的憐憫吧,畢竟沒有人甘心墮落,沒有人愿論位唾罵之人,只不過有苦衷罷了。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5
茶花女寫出了一段豪邁感人的愛情故事,更寫出了作者給讀者生活和社會的正確認知的寄托,真正的文學是教化人心,洗滌邪惡的欲念,而不是用華麗的詞語去點綴附庸權勢而獲利;或是點燃人們妒忌仇恨來泯滅善良的種子。讓人們以此為鑒中學習生活,達到與世不爭而能自我奮進的生活態度;書中有提到一本書《瑪儂·萊斯科》不知道寫的是什么也很想看,不過現在沒有什么時間。妓女的命運怎么就是這樣的凄愴呢我們現在試問現在的那些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他們是怎么想的呢?
現實總是殘酷的,我們只能去面對!
畢加索是個天才,要是畢加索愛上茶花女會是什么樣的結果呢?
從總體上來講,作者的寫作出發點是希望通過一個誤入歧途少女的悲慘命運來告訴世人,當人用名譽換取了財富之后就永遠無法用財富來贖回名譽,如同小說里說的一個放高利貸的在盤剝了數千人之后,拿出財產救助了別人就以為還清了良心與名譽上的債務,那同樣無法彌補他的可恥行徑,終將得到命運的懲罰,這個就可以看出小說結論的悲劇性。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6
她們本該有機會繼續存活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上,但是她們并沒有讓世人看扁自己,而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明一切。說了那么多該說一下《茶花女》了,瑪個格麗特是一個風華絕代的名妓,備受法國社會中的女子的羨慕和男子的愛慕,在她身患肺病的時候,年輕的阿爾芒愛上了她,二人墜入了愛河,但是上天似乎喜歡捉弄人,二人的愛情遭受著各方的壓力,人們似乎認為妓女就不應該有自己的愛情,不配得到真愛,這其實是多么荒謬的看法。
事情經歷了眾多的誤會,瑪格麗特終于帶著阿爾芒的誤會,帶著遺憾和悲傷離開了這個看似美麗的世界,而留給阿爾芒的將是無盡的懊悔與痛苦,這個故事傾注了小仲馬的許多心血,也為他講自己的故事流傳下來起了一個很好的作用,有親身經歷才能將自己的感情傾瀉出來,進而才能更好的將故事中人物寫得如此真實。也許小仲馬是為了彌補自己的失去之過,為逝去的美好愛情祭奠,他在用文字記載愛的美麗與永恒。
故事是美麗的,故事也是悲傷的,只是主人公已離我們而去,這個故事其實也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愛得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愛情面前人人平等,我們要相信有愛就有方向,有愛我們才能更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和人間的真情。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7
你的生命如茶花,正如茶花,美麗而脆弱。
或許你的存在本就是一次錯誤,但那唯美的生命卻是如此值得。你年輕貌美,風情萬種,是多少伯爵獵艷的對象,你原以為,你的生命就是為此而來,這是你唯一能生存的方式,你不求改變,渾噩度日,讓人為你那柔弱的身體而嘆惋,而擔憂。
可是,當那個人出現的時候,你變了,他的瘋狂愛戀最終俘獲了你那最真的芳心,你聽他的話,因為你愛他,你開始努力控制自己,調養自己的身體,把所有的希望都給了他。我覺得那時的你真的好美,就像一朵嬌艷的山茶花,經過雨水的沖洗,褪掉了花瓣上的污濁,迎著燦爛的朝陽綻放光彩。
然而,世間的無情又再一次將淤泥濺進你的花瓣,深深的,沒辦法再洗凈。但你的蕊已經純潔,你的心里再不會那么空虛,可是這愛,卻是一種折磨。于是那山茶花開始枯萎、腐敗、凋零,就這樣,無聲無息的離去……你多想再看他一眼,聽他安慰的情話,然而這種期盼換來的是他的嘲笑、報復。你的心傷透了,你再也堅持不下去了,終于倒在了床上。
這個世界又開始了對你的無情的報復,逼債、無情的拒絕讓你看清楚這個社會的冰冷,你絕望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你曾擁有的幸福,那甜蜜的幾個月……這使你在微笑中離開。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8
“她從來只帶茶花。一個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帶白色茶花,另外五天帶紅色茶花。沒有人知道這顏色變幻的原因。在巴爾榮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稱作茶花女。這名字就叫開了。”這就是茶花女。
我感受著瑪格麗特的悲劇,期間不知有多少回想哭的沖動,竟沒有流出一滴眼淚。這也許就是瑪格麗特在我心中的定格。讀完小仲馬先生的《茶花女》,我的心情許久不得平靜。也許是一口氣讀下來的緣故,又或者是由于作者是有過類似的親身經歷,整個故事異常真切。頭腦里清晰地呈現著茶花女美麗圣潔的面容——因為“她的一生是罪人,而她死時是教徒”。
瑪格麗特是個天使,她生活在最骯臟的領域,卻保持著茶花般潔白清新的氣質,她富裕奢侈卻又一無所有。命運待她不公,試問誰想成為人們蔑視的對象?一個軟弱的女子,在那樣的生活環境里,哪有能力抗爭?直到阿爾芒的出現,才帶來了茶花女生命的陽光。偉大的愛情似乎總免不了缺憾,也許還是致命的。不是因為阿爾芒負擔不起茶花女的生活,而是茶花女竟然為他改掉了過去奢侈的生活習慣并愿意與他過上樸實幸福的平淡生活。我所敬佩茶花女的也正是這一點。阿爾芒遭到父親反對后未動搖對茶花女由衷的愛,他立場堅定,甚至不惜與父親反目;茶花女對阿爾芒的感情也始終如故,但她表現得更無私,她為了阿爾芒的幸福,為了阿爾芒家庭的利益,毅然決定離開他。可想而知,茶花女離開小村莊的那天晚上,是多么得撕心裂肺啊! 最不忍心讀的是茶花女臨終的日記。在日記里,她向阿爾芒述清了一切,字里行間到處可以體味到她對阿爾芒真切的愛。失去他,茶花女便覺生活已無希望,一切也可告以完結。于是,她放任自己,以至病情逐日加重。直到死神就站在她身前時,她還一心惦戀著阿爾芒,多想臨死前再見他一面,卻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償。
在看看馮夢龍筆下的杜十娘,她的命運和茶花女驚人的相似,她的那個百寶箱里還有著驚人的財富。從何而來,那是她血淚的見證。她是用她的屈辱換來了物質上的富足,心中卻無限向往美好的正常人的平靜的生活。她同樣聰明、美麗、善良。李甲對她的感情開始也是真的,但是自古以來,煙花女子的命運都是血和淚寫成的,杜十娘也不例外。李甲一面對自己的家人心存畏懼,一面是又把杜十娘看成了一個待價而沽的貨物。當孫富要高價購買杜十娘的時候,李甲的丑惡嘴臉就一覽無余了!李甲的丑惡用心是一舉多得,既擺脫了負擔,又得了一大筆錢,這就是我們的謙謙君子!杜十娘終于明白,自己離開了一個小的丑惡的地方,最后還是逃到一個大的罪惡的地方罷了。她帶著她對命運的絕望、憤怒、屈辱跳進了江里。她至死最終無依無靠。杜十娘是那樣的愛生活,可是生活到底又給了她什么?——絕望!
杜十娘比茶花女不幸的多,因為她的一生沒有遇到人性的美好的東西,而至少茶花女遇到了,這一點美好的東西讓她的一生有意義。
還記得金庸名著頻繁出現的經典語錄:“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又或是作者的言語:“一顆只能用世間最澀的淚才能打開的心,曼儂?萊斯特,面對瑪格麗特?戈蒂耶,最終只有慚愧。”
茶花女的觀后感篇9
“一個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但當你不珍惜它時,生命將變得毫無意義。”這句話說的多么的確切啊!當我閱讀完法國作家小仲馬的成名之作——《茶花女》后,我悟出了很多道理。
《茶花女》主要講述了一個出生在巴黎的美麗少女瑪格麗特的悲慘故事,瑪格利特從小被誘騙淪為交際花,人稱“茶花女”,雖然她曾經一次次的想要重新做人,但由于社會的歧視,她得不到真誠的愛情,在絕望中墮落,身染重疾,最后悲慘離世。
讀過這本書的大多數人都會同情書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也會對那個殘酷的社會給予批判。可我卻覺得,導致瑪格麗特悲慘命運的除了社會,還有她自己,她最后在絕望中把生命看得毫無意義了。我覺得即使生處于悲慘的厄運中,也不能如此糟蹋生命,自暴自棄。全身癱瘓且雙目失明的保爾,寫出了《在暴風雨中》;高位截肢的張海迪,自學完了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翻譯了許多外文名著;盲聾女海倫,沒有向命運屈服,成為了世界聞名的作家……他們的一生都在努力著,拼搏著,奮斗著,他們即使面對不幸的命運,仍然將人生過得如此精彩。而茶花女卻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將生命看得毫無意義,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惋惜嗎?生命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那么,就讓我們都來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