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古人而設立的一個節日,多以消災,祭祀等為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以下說法:1、紀念屈原;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3、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兩個標志性習俗是扒龍舟和食粽。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論文中考證認為:先民以“龍”為圖騰,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游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特色。
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按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卦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帶,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鬼祛貴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節。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吃粽子寓意
1、人丁興旺,因為“粽子”的諧音是“中子”,“粽子”也是“眾子”的諧音,所以寓意人丁興旺。同時,還寓意光宗耀祖,因“粽”和“宗”音比較相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
2、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不忍看到國家滅亡,在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楚國百姓,為了不讓屈原被魚蝦吃掉,爭相劃著船去打撈尸體,并把自家做好的米飯撒入江中;從此以后,每年端午節,便有龍舟競渡、吃粽子的習俗。
3、高中功名,因為“粽”和“中” 音比較近,有“高中功名”的意思,寓意學士考中功名。在古代科舉在秋天,則在端午節時,想考取功名中第的人都會吃粽子,寓意高中。
因此,每個節日都有著獨特的習俗和寓意,如在端午節期間,我們要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藥、打午時水、洗草藥、防風箏、纏五彩繩、佩香囊等習俗,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端午節祈福平安、自然崇拜等,寓意和象征。
端午節都有哪些名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1、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2、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3、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4、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5、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6、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7、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8、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的禁忌有哪些
端午節禁忌一:不可以行房事
說道端午節的禁忌,那么,一定不可以忽視的就是行房事的,這個主要的是因為,古人是將農歷五月稱之為毒月,而端午節則是屬于九毒日之首,毒氣攻身,邪氣旺盛,如果說在九毒日期間行房事,則是容易造成泄氣入侵,從而出現生病的情況。從科學的角度上來看,則是因為在毒月期間天地氣場不正的時候,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心,如果說在這個時候行房事,則就是比較的容易對人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的。
端午節禁忌二:不能吃娘家粽
在端午節不少的地區也是有不可以吃娘家粽的說法,因為在舊時是屬于比較的重男輕女的,也都是會覺得嫁出去的女兒是屬于潑出去的水,也就不屬于自己的家人的。因此不少的老人說端午節回娘家,吃了粽子,一個不剩。意思也就是說,吃了娘家粽則就是會給自己的娘家帶來不好的影響的。雖然說這種是屬于封建迷信的說法,但是建議也是需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的。
端午節禁忌三:不能下河游泳
在有的地區端午節也是有不可以下河游泳的說法,因為不少的老人會覺得,端午節當天不少的水鬼也都是會在找替身的。再加上孩子下河游泳發生溺水身亡的事情也是比較的多的。所以從安全健康的角度上來看,則就是不建議讓孩子下河游泳的,如果說想要游泳則是建議帶孩子去正規的游泳池進行游泳的。
端午節禁忌四:不能舉辦喜慶事情
在端午節也是不建議舉辦喜慶的事情的,因為,端午節當天也是屬于楊公十三忌,楊公忌日不論做什么事情也都是不合適的。再加上端午節主要的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故此日也象清明節一樣,人為制造出很強的陰氣,而這些陰氣,與陽氣一樣,也會傷害心理與身體比較弱質的人。所以說在端午節是諸事不宜的,更不適合上任、搬家、動工、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也不適合參加娛樂活動等,而歸寧父母,與家人團聚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