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
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詞語,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次次的反復回味,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散文時我就被他的清新淡雅的文筆,深厚的道理,以及對人生、世界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之旅才能夠安靜地睡去,一切道理都在夢中顯現。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無數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能夠蹲下來好好想想自我,可是,請不要放下,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情緒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應對誤解,請選取沉默;應對挫折,請選取沉默;應對辱罵,請選取沉默。有時候,解釋是剩余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時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可是數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這本書里有一個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能悟出一個道理。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故事讀一遍都會在人的心中烙一個印。漸漸,一本書的道理都鉆入了人的心中。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而是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他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你、他。
這些文章,初讀時如獲良友,再品時如逢故知。他的文字每次讀后都會讓我的心中充滿寧靜。文如其人,假如他沒有高雅的品味和如此純凈的心,怎樣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挫折,是為了讓你學習智慧;離散,是為了讓你學習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真正的價值。”這樣的金玉良言不是每一天都能見到的,也許僅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他的書里能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課外所找不到的歡樂。感激林清玄,他的文字給了我太多啟示。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2
畢淑敏以她敏銳的目光,寬厚的心懷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邊,給我們講述一個神秘迷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帶我們找到心靈的出口。
畢淑敏的散文不一樣于張曉風。她只是給我們講述一個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瀾不驚的水。
她的特點是能夠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東西,所以她的文章帶著情感。這種情感,是在你無聊時能夠端起它一邊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一邊翻頁,是在你心煩意亂時讓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是在你悲傷難過時看看,找到自我的安慰。
你若能細細體會,必能發現那隱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細膩、一份溫柔、一份執著,對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變的心。
在《孩子,我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駁作者說出的“從未打過人”:“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也許我們曾受到過家長的批評責怪甚至打罵。可是我們明白嗎,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會在母親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對孩子的溫柔、嚴厲、疼愛、生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母親為我們整理房間時,打掃衛生時,我們心中只記得母親的嘮叨埋怨,卻忽略了她心中,對我們的在乎。
我們也能夠學著像她一樣,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一個母親的角度、甚至一個路人的角度,去體會,觀察這個精彩的世界。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3
一個藍色的橡皮泥蘿卜,擺在桌前,預示著自我未滿足的童年。你也許會說:“蘿卜不是紅色的嗎?怎樣變成藍色蘿卜呢?”如果你想明白答案,就來讀一讀畢淑敏的《藍色蘿卜》吧!
蘿卜和童年,兩個完全沒有關系的東西,卻在作家的神來之筆下,顯得密切相關,人的一生有幾個童年呢?答案永遠只會有一個——1個童年。這篇文章中的一位母親,只因為自我的虛榮與粗暴,奪去了自我孩子的僅有童年,請家長捫心自問,自我的童年是否過的愉快、無憂無慮呢?對于我來說,一個初中生來說,童年是遙遠的、是夢寐以求的,在我心中它是比金錢貴萬倍,可是它已離我而去。
畢淑敏是一位感性與多情的心理學者,在文章中,她通常將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使我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這篇便是我的最愛。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文章中孩子被拿走橡皮泥時的情景,但他那時的心境我完全能夠感受,僅僅因為一個“孝”字,他就能忍痛割愛把自我的最愛拋棄了,但他的母親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此,孩子的童年被剝奪。
我相信,上億孩子中,有60%~80%的孩子的童年被家長所剝奪,我從小就被父親所學習我毫無興趣的東西,等我在一次比賽中失利了,父親從不安撫我,反而責罵我,試問,對一樣毫無興趣的事物,你怎能打起精神去學習,更談不上去比賽得名次了,從小我便喜愛畫畫,媽媽極力贊成,可是因為“學了沒用”的理由將我去培養毫無興趣的滑冰!就在今日,我下樓去鍛煉身體,看到一個比我小六七歲的孩童和父親無憂無慮地玩耍,家長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孩子的臉上綻放著歡樂,這場面讓我羨慕不已,竟在一旁發起了呆。再次讀了一遍畢淑敏散文,我仿佛沉浸在母愛的懷抱中舒適不已。
散文的大門為你開著,所有的感動與溫柔,盡在你翻開的一瞬間。愿你把握今日,展望完美的未來!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4
“仰望星空,俯視地下,我發現那種‘地上死去一個人,天上就丟星’的說法,是多么自作多情。天空的星遠比地上的人要多,就是全地球上的人都死了,星空依然光芒萬丈”初看這句話,會有些感傷。
然而每每當我翻開《星空下的靈魂》時,對于這句話也總會有新的見解。其實,我認為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讓我們憐憫,而是借此來告訴大家珍重生命。天空中的繁星不會因一個人的離去而顯得稀疏;地球也不會因一個人的離開而停止自轉;人們也不會因一個人的逝去而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正所以,我們更應當珍惜生命,愛惜自我。
我們總是憂郁,悶悶不樂,也曾所以而頹廢。然而應對周邊的困難與挫折,畢淑敏女士卻是用她那溫潤又不失力度的文字詮釋著她對生命的獨到見解,激發人們的正面能量。
“機遇和成功,其實沒有什么可神秘的。因為,在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一顆種子,焦灼的盼望著陽光。至于它到底是一顆什么種子,在沒有發芽之前,誰也不明白。你的職責就是堅持不懈的給它澆水,保護它不被鳥雀啄食,不因為干渴而失去生機,不會被人偷走,也不會在你饑腸轆轆的時刻,被你把它炒熟了充饑。”
沒錯,這顆種子叫成功。給自我定一個目標,然后等待著它成熟,也就是安之若素的堅守。堅守,一個復雜而又單調的詞。若是沒有人給予你承諾,你忍心看著歲月流逝而過?可是是一種蒼涼中的無望守候,維系意志的只是心的一往無前。
也許某天,種子最終發芽,但你卻覺得自我已為了“成功”付出太多東西了。若是如此,我只能說:付出與結果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自我是歡樂幸福的,也就足夠了……
畢淑敏女士的散文中,沒有華麗的字眼,但時常能讓人眼前一亮。就好比是一件打了補丁的衣服,不美,確實在。讀畢淑敏女士的散文,總感覺字里行間都充斥著正面的能量。這或許就像角落中的糖果紙,你細心地將它們從各個塵埃、廢墟中拾起,七拼八湊后,陽光下,它們也能閃耀的如星光般燦爛。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5
這個月的讀物是《畢淑敏散文》。
由于受之前《張曉風散文》的影響,我先入為主的按照張曉風的方式去看畢淑敏的散文,卻發現她們有很大的不一樣。
張曉風的散文有許多空靈的東西,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云,它的文章華麗而深奧,與讀者間仿佛隔著層紗、而畢淑敏則可愛得多,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充滿活力的,直白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新穎的題材,可她的散文卻帶著種平凡的美麗。她總能發現普通人發現不了的東西、洞穿人的內心,寫出人心有、筆下無的畫面。她把日常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物化成一篇篇美麗的散文,這種樸實無華的文風,實在令我敬佩。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很重要》。當我們總在看貶自我、認為自我不重要時,畢淑敏卻說:“我很重要”。謙虛故然是一種美德,但過度謙虛就會變成自卑。重要不一樣于偉大,不一樣于無人替代,重要只是在提醒我們、提醒我們是生命,有自信的權力。
這是對我們生命的尊重,對我們父母、子女、朋友以及所有關懷我們的人的尊重!
倘若不曾讀到這篇文章,我也許永遠不會想過,我們每一個獨一無二的我們,是世界萬物的精華、是萬物之靈,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要!
就如畢淑敏在《我很重要》一文末尾說的那樣,“讓我們昂起頭來,對著我們這個美麗星球上的無數的生靈,響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畢淑敏的散文擁有一種超然氣質,就如自然一般,無聲無息地包容萬物,凈化著我們這些讀者的思想和心靈。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6
一篇篇動人的文章,一個個溫暖的哲理匯成一本書,讓我深有感悟。
《我很重要》極為令我印象深刻。
我重要嗎?我與作者有著共同的想法。似乎,我與所有人比起來,我與世界偉人比起來,我是地球上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一顆沙,是的!我與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比起來,我不重要;我與比我成績好的同學比起來,我不重要;我與上千個人比起業,我只是個普通的學生,我更不重要。哪怕地球上少一個人,還能夠減少世界上的一點資源……
有時,我確實認為我不是異常重要,我不能為我自我做出異常大的表現,也不能為別人做些什么,甚至有時還會傷害自我,傷害別人。
可是,我對父母來說。我,很重要。對于朋友來說,我很重要,大家不舍得放棄那段完美的友情,對于未來來說,又怎樣能說我不重要?我們都是未來的種子,期待著開花!
對,我很重要!對我自我說,對大地說,對所有人說!
其實,除了我與作者同樣觀點,重要是我對自我的一種鼓力,我只是給予自我一種強大的信心。
畢淑敏也是給予自我有一種信心,要應對生活,甚至應對困難與失敗。要給予自我信心,都說自信是成功的基礎。是的,如果沒有自信,就不能應對生活。
每個人都會念咒,大聲說出“我很重要”。這個咒語不能使你得到富貴,不能使你的錢包瞬時間變得鼓鼓囊囊。可是,它能讓你重新恢復生命活力。
如果是一位病人,對自我說“我很重要”。我要堅持的活在這世界上,我的肩上扛著整個家庭。如果是一位教師,對自我說“我很重要”我要堅持把知識教給更多的孩子。如果是一位失敗的演出者,對自我說“我很重要”。我不能放棄我的人生夢想,加油!讓觀眾耳目一新。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平等,是因為每個人都很重要。
我還在讀小學時候,教師讓每一位同學都擔任了自我想我的工作,等我一回來,一大群同學吵得要我幫他們換表揚信(當時的一種評優評先的獎勵)難道我能說我不重要嗎?
班長一走,全班頓時炸開了鍋,教師一走,更是瘋狂,所以說每個人都是重要的。
期望我每一天都充滿活力,因為,我很重要!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7
剛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封面給吸引了,乳白色的封皮上點綴著幾朵淡紫色的小花,那么清新又充滿詩意。揭開封皮,映入眼簾的淡淡的米黃和著一點深沉的橘色。幾個著重墨色的《幸福的七種顏色》整齊地排列著,整個人好似身臨其境地穿梭在春秋兩季之間,來去自由。
這本書盡管有很多好的文章,可是我最鐘愛的是《提醒幸福》。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畢淑敏對生活的感悟。她說:“我們要學會調節幸福,幸福就像是一個頑皮的羊羔,不明白在哪逗留,當你不留神時它卻悄悄地來了,它也時常和你唱反調,你想要它來時它不來,不想要它來時它卻來了。人生就是這么充滿戲劇性,它有時又像是一盤不細心粘到了芥末的壽司,你總是不明白下一個會不會有芥末。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我聲音的水。這句話啟發了我,我覺得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水,是屬于自我的,獨一無二的。
因為我就是一個充滿幸福的人。在學校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學生,我有朋友,有同學,我和他們嬉戲、玩耍,雖然有時我會和他們吵架、拌嘴,但這讓我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讓我忘記了學習的煩惱,這是友誼的幸福。
在家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孩子,我有最愛我的爸爸、媽媽。有最疼我的爺爺、奶奶。有時我也會被媽媽罵,可是媽媽的罵聲中也是充滿著對我的愛,這是親情的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心很大很大,大的能夠裝下很多人,有教師,朋友,家人,同學,小動物,讓他們一齊感受我的幸福。我仰望天空告訴自我:“我很幸福!讓我們一齊發現幸福傳遞幸福,因為幸福就在你身邊。”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8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我的朝氣與活力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很多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堅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境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云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著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后的平靜,無奈后的超脫,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里,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9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堅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為《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完美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完美愿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并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完美心愿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么,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應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應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樣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我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最終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最終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圣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我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經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僅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臺灣最為多產并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趣味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我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當從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當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禮貌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愿,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讀散文的感受和心得篇10
這兩個月來,陳教師一向要求我們讀林清玄散文。我讀的這本是《在云上》。這本書大致分為金翅鳥首部曲和金翅鳥二部曲兩個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篇開頭都是一首小詩。經過我反復的讀,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感覺思想在不斷翻滾,挺有意思的。可是里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奧,看不懂……
《在云上》這本書,我認為是林清玄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只金翅鳥。有無邊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創造絢爛。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來;只要打開感覺的開關,就能進入生命的完美。
例如,我閱讀了《在云上》里面的這么一段:”有一些鳥,總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總在月光下開放;有一些魚,總在優雅中遨游;有一種心境,總在繁忙中逍遙。守著不能回去的過去,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在紅塵滾動中尋找屬于我的云,追隨著風的足跡,遨游九天之上。絕境中還要飛行,逆境中還要穿云。“讀時,總想寫點什么;讀后,也動起筆來寫過,但總是不能成文。心中焦急,但又坦然。畢竟,像我這樣胡亂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云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盡美世界呢?我只是懷著欣喜之情,賞讀每一篇文章,心中的波瀾起起伏伏。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來,都流暢清新,我渴望能做一個站在云上看人間的人。歡喜,自在,平安,感恩,在云上,什么都能看見。
我還喜歡讀《在云上》里面的這么一段:”我對自我說,跨過去,春天不遠了,我永遠不要失去發芽的心境。而我果然,就不會被寒冬與剪枝擊敗,雖然有時靜夜想想,也會黯然流下眼淚,但那些淚在一個新的春天來臨時,往往成為最好的肥料。“是啊,我們人生總是在不斷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個發芽的心境,即使被深埋于泥土中,只要積蓄足夠的能量,只要堅持一顆等待春天的心境,就必須會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還有一篇《四十歲學用左手》我也很感興趣。這篇散文主要是說作者有一次因為右手積勞過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沒辦法只好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試著做一些事情。從而闡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不論是生活還是學習,當發展到某一個關鍵點上,試著改變想法、做法都是可能的。
這篇散文告訴我們:左腦指揮右手,右腦指揮的卻是左手。左腦的數學及論理功能比較強,右腦的直觀和洞察功能比較強。但一般人都習慣用右手,其實我們有時候還是應當努力地學用左手,雖然開始會做得生疏,但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并且用心一些,從容一些,最終總也能把事情做好。
此刻我為大家朗讀這篇散文中的一段:
”一般人長期使用右手,或只使用右手,必然會使人失去平衡。左腦過度發展的社會,構成了充斥著計算與理性的、貧乏而單調的社會。為了喚起深刻的思考與廣大的想象力,為了喚起藝術的生活與靈性的解脫,我們應當努力開發右腦,使我們成為夢想而平衡的人。開發右腦,就從左手開始!“
最終,我想說:衷心感激林清玄散文《在云上》給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