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讀書筆記感悟
但是,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出處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給予他多么大的傷害,他的靈魂背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獲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回應。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只因為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涅赫留朵夫本來是一個純潔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愛情的青年,貴族家庭把他養成了種.種壞毛病,貴族社會和沙俄軍界紙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風氣又使他墮落。促使他去損害馬斯洛娃。聶赫留朵夫本身對于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但最終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積極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圣經的教訓,并且發現在其中有他必須的、重要的、且是喜悅的東西。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風景。
復活的讀書筆記感悟篇2
對于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在學生時代有粗略的讀過,卻沒有耐心的去將它看完,至今仍是一個遺憾。工作后,借著學校所舉行的讀書活動的良好契機,我決定再一次領悟《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一位著名的小說家。從近代歐洲乃至整個世界范圍的文學來看,能與托爾斯泰比肩同聲者,實無幾人。《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嘔心瀝血十余載的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復活》的簡要內容是: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妓女葉卡捷琳娜瑪絲洛娃被控偷竊嫖客二十五百盧布的案子,陪審團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發現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時誘奸的養女。于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同她在獄中相見,并表示愿意和她結婚。后來,聶赫留朵夫和瑪絲絡娃的道德都“復活”了。有個好的結局。
小說名曰《復活》顧名思義,其中必有人“復活”。那幺“復活”的人究竟是誰呢?是聶赫留朵夫?還是瑪絲洛娃?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對此,評家眾說紛紜,不過,細品全書后,就會有所知曉。
聶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負。他對自己所擁有的貴族特權極為不滿,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起初,他對姑母家的養女卡秋莎瑪絲洛娃的愛是真誠的。后來,他參軍當了軍官,軍營生活卻使他墮落成為一個吃喝玩樂的花花公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誘奸了自己當初曾熱戀過的姑娘。此后,他在罪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見卡秋莎之前,他正與一個有夫之婦私通,同時又有一個貴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棄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論,準備接受母親的大家遺產。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極大地震撼了他的心靈,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發出的哭聲,更是觸動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滅的良知。他痛悔過去的劣行,開始走上精神“復活”的道路。
為了贖罪,聶赫留朵夫多方替瑪絲洛娃奔走上訴,并打算同他結婚。比如,他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感到不滿并持批評態度;對他曾想與之結婚的貴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虛偽心生厭惡。對他探監時耳聞目睹的專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惡痛絕。于是,他的精神“復活”進入了第二階段,即從對自己的罪惡的認識上升到對整個統治階級的認識,從對瑪絲洛娃一人的同情轉到對整個勞動階級的同情。這時,他頭腦中的貴族階級思想逐漸為宗教制農民思想所代替。他認識到,農民貧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階級所霸占。于是,他身體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給了農民。應當說,在這一點上,“懺悔”的貴族聶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輩——《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瑪絲洛娃的上訴被駁回,聶赫留朵夫對統治階級及其法律的本質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漸“復活”,伴隨瑪絲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亞流放地的遙遠路程。
在西伯利亞的三個月,是聶赫留朵夫徹底醒悟的三個月。他最終認清了統治階級吃人的本質,然而令他苦惱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戰勝它的方法,甚至連該怎樣做才可以戰勝它也不能理解。無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書》,不料卻從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為了擺脫苦難,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遠承認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懲罰他人,也不可糾正他人。聶赫留朵夫從此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復活”了。
同樣,女主人瑪絲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復活”歷程。不過,她的“復活”卻完全沒有聶赫留朵夫的那種贖罪的味道。當聶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監時,她所“復活”的僅僅是她當初的那個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時仍處于“墮落”之中。她習慣性地沖他媚笑,還索要盧布。聶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監時,特意向她表示懺悔,并提出同她結婚的要求,這一切引起瑪絲洛娃對往事的回憶和對他的仇恨;回憶的大門一經打開,瑪絲洛娃便逐漸從渾渾噩噩的生活中蘇醒過來。聶赫留朵夫第三次見她時,她同以前相比已經判若兩人。聶赫留朵夫在日記中說她正在“復活”,的確不無道理。不過,瑪絲洛娜的“復活”雖始自聶赫留朵夫的“懺悔”所引起的對美好往事的回憶,但她的最終完成卻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觸之后。她受到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響,學到了他們敢于為理想獻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對她的發自內心的愛情,更使她意識到了人的尊嚴和自身的價值。她重新愛上了聶赫留夫,卻不愿因此耽誤他的前程而甘愿同西蒙松結合。少女時代的卡秋莎終于回歸。她的純潔的道德也失而復得。瑪絲洛娃在精神上徹底“復活”了,或者說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
讀完《復活》之后,我終于有所了解,終于明白了為什幺命名為《復活》。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有罪嗎?其實,他們并沒有什幺錯,關鍵在于這個社會,當時的社會是一個濃厚的利已主義社會,土地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這個社會造就了他們的命運,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適應于這個社會,不得不屈服于這個社會,聶赫留朵夫本來是一個善良的人,起初他認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這卻不被周圍人認可,反而遭到嘲諷。比如,每當聶赫留朵夫思考、閱讀、談論上帝、真理、財富、貧困的時候,他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不合時宜的,而且是有點兒可笑的,母親和姑姑會以一種溫和的嘲諷的口吻稱他為我們最可愛的哲學家;可是當他讀長篇小說,說的話語,上法劇院看輕松喜劇并開心地講劇中的情節的時候,大家反而稱贊和鼓勵他。當他認為必須節省開銷,穿舊大衣,不喝酒的時候,大家認為這是一種怪癖和標新立異,而當他把大筆的錢用于打獵,或者用于布置一間與眾不同的奢華書房的時候,大家卻稱贊他的鑒賞力,送給他許多荒.唐的東西。當他是個童男,并想將童貞一直保持到結婚的時候,他的親人擔心他的身體是否有毛病,當他的母親知道他從同事手里奪過來一個法國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并不感到傷心,反而高興。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兒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結婚,心里卻感到恐懼。聶赫留朵夫起初作過抗爭,但抗爭起來煞費力氣,結果,聶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別人。不可否認,瑪絲洛娃的命運也是由社會背景造成的,本來一個純情的少女卻淪落為一個妓女。因此,我們讀文章時,特別是小說,不要隨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們的命運和社會背景聯系在一起。
《復活》不失為歌頌人類同情心的最華美的詩章之一,值得我們品味。
復活的讀書筆記感悟篇3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我讀過之后深有感觸。
《復活》主要寫了一個出身于貴族家庭的少年聶赫留朵夫,誘奸了姑媽家的女仆卡秋莎,之后又將她拋棄了。卡秋莎的命運就此改寫。多年以后,卡秋莎被人冤枉,說她毒死了客人,而身為公爵的聶赫留朵夫正好是法庭的陪審員。當她得知了卡秋莎的悲慘命運后,感到非常愧疚。于是,他為她四處奔走,后來還跟她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卡秋莎,卡秋莎再一次愛上了他。不過為了他的名譽和地位著想,她拒絕和聶赫留朵夫結婚,最后,她和西蒙松結為連理了。
聶赫留朵夫曾經在年少的時候,犯下了錯,導致了卡秋莎的不幸。當他再一次見到卡秋莎時,他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便下定決心,幫助她脫罪。期間他遇到了很多挫折:家人的埋怨,朋友的不解,甚至還有外人的嘲笑,但這些都沒有阻止他拯救卡秋莎。在聶赫留朵夫身上,有一個獸性的人,還有一個善良的人。當他犯下錯誤時,便是內心獸性的人占了上風;當他無怨無悔地幫助卡秋莎時,他的純真的、正直的靈魂便占了上風。同樣,對卡秋莎也是一樣,一開始,命運打到了她柔軟的肩膀,使她過上了醉生夢死的生活。最終,她又重新愛上了他,但此時此刻,卡秋莎不再自私了,她拒絕和聶赫留朵夫結婚,決定和西蒙松在一起,而得知卡秋莎拒絕原因的聶赫留朵夫,也沒有為她流淚,因為他善良的靈魂已經統治了他整個身體。
這部小說展示了法庭、監獄、官僚機關的腐敗,抨擊了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農民極度貧困的現狀,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已經走到崩潰邊緣的俄國封建社會。
我覺得當時的法庭簡直太不公平了,他們冤枉了一個本應該無罪釋放的女孩,并把真正應該坐牢的人放了出去。當時的法官遲到了卻還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裝模做樣地宣判。當時的法官用錢就可以買通,他可以宣布一些無聊、無謂、的假話,他的一舉一動都展現了他大腹便便的心理,每一句話都可以使一些公正的人遭到懲罰。所以當時的俄羅斯為什么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就是因為社會太腐敗,當時人的心理太陰暗。人的心理陰暗,誰還來把俄羅斯變美好呢?人類是高級動物,不靠我們,難道還靠動物們嗎?直到現在,還有一些貪官會拿著民脂民膏養肥自己,但還好現在的治安越來越緊,大家的心理越來越清醒。要不然,中國得成什么樣子,會有多少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審判,從而因為法庭而走向了監獄。想想當時的天肯定也越來越灰暗。
復活的讀書筆記感悟篇4
假期里,我們跟隨著老師的足跡,去尋找封面樸素平淡,隱藏在茫茫書海中的絕世名著,這不亞于大海淘寶,卻讓人時時刻刻等待驚喜降臨。而這一本《復活》就是我和爸爸辛辛苦苦“淘”到的。乍一看,書的封面有些許老舊,原本幽藍的背景上刻畫出一道道刺眼的白痕,厚厚的書頁已經泛黃。但這并沒有影響我對它的喜愛,抱著它,就像懷揣一件巨大的禮物,讓我十分興奮。
回到家,懷著喜悅的心情有些惶恐的緩緩翻開書,我立即被故事中的人物所吸引:一串串優美的文字在腦海中回蕩。我貪婪地閱讀著,那感覺如久旱的甘露滋潤大地,如涼爽的塵封撫慰驕陽,如溫暖的柔光融化冰冷……書頁翻動的沙沙聲如蝴蝶展翅飛翔的余音,淡淡地回響在耳畔。我敬佩聶赫留朵夫的犧牲,悲憤瑪絲洛娃的冤屈,憎惡貴族草菅人命,同情百姓的遭遇……
一天,兩天,一個星期……我一個不停的讀著。最后,在合上書那一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是多么慶幸中國廢除了封建制度,而這樣的封建制度,又讓多少老百姓被迫受到壓榨,應不公平的政府而受到殘害。一家人被迫分離、在監獄過得生不如死、無辜受到不公正的評判……而貴族們卻坐享其成,享受老百姓辛辛苦苦、勤勤懇懇的勞動成果,干自認為正確的不公正評判……而本應應依法行使的官僚們卻嗜血成性、背信棄義、口蜜腹劍、麻木不仁、貪贓枉法,這樣腐敗的社會令人憎惡……哎,瑪絲洛娃就是其中的受害者,為了生存,也為了報復誘奸她的聶赫留朵夫,進了妓院,過起了渾渾噩噩、醉生夢死的生活,后來遭人誣陷,入了獄。在見了聶赫留朵夫之后,隱藏在心靈深處的善良也覺醒了。她積極幫助別人,最后為了不拖累聶赫留朵夫,她嫁給了政治犯西蒙松,讓我感覺到了她內心崇高的精神!
但可喜的是,貴族聶赫留朵夫意識到了貴族們的可怕,人性覺醒了,他不僅幫助他曾經誘奸過的姑娘卡秋莎(瑪絲洛娃),還為了贖罪與他結婚。而從此,他又理解了許多無辜犯人的悲慘經歷,并想方設法將他們無罪釋放。而從這些犯人中,他發現貴族最自以為是上等人,但他們是骯臟的,其生活,趣味是卑劣的,他終于意識到,真正的上的人是革命者勞動者。他放棄土地,不要仆人,離開闊綽的家,搬進公寓……在那一刻他純潔善良的一面覺醒了。
我覺得,這本書揭露了形形色色官僚與貴族的丑惡,也揭露了封建時期的腐敗,而書本最后“一個瘋瘋傻傻的老頭子”則借寓了作者托爾斯泰的心聲!
復活的讀書筆記感悟篇5
聶赫留朵夫凝視著那盞油燈的火光,想得出神。他想到生活里的種種丑惡現象,又設想是人們能接受這些箴言,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于是他的心充滿了一種好久沒有感受到的喜悅。
替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寫出這話,我也是思緒了很長時間的。這本書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他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時,于美麗純潔的少女卡秋莎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后,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并誘奸了卡秋莎。這也是卡秋莎后來墮落,成為妓女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在為瑪絲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后就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兩個主人公都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在我讀這本書時,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因為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我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于要唬奪我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那還要法院干什么呢?同時,聶赫留朵夫與卡秋莎的愛也讓我感動。她愛他,認為自己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她和西蒙一起走開,就可以使他恢復自由。她由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高興。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高度的真實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情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覺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復活的讀書筆記感悟篇6
復活?是哪種性質的復活,是生命,即肉體的復活!還是……?是精神,靈魂的復活!小說講的是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和農奴私生女卡秋莎·瑪絲洛娃這兩位曾經心靈純潔的青年,由于家庭背景,社會現實,個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潰爛,在這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斗爭下,“精神”復活了的這樣一個過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當時社會的代表,被人拋棄,失去親子之后被主人攆走。走出那個“家”后,正如書中所說:“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人,從上了年紀的警察局長到監獄男看守,個個都把她看作玩樂的對象。對于任何人來說,除了尋歡作樂,除了肉體上的淫欲,世上其它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她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自暴自棄,吸煙喝酒,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作風的糜爛,似乎當時的女人充當的角色就是玩物,階級分層是那么的明顯,低層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
而作者開始塑造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還是當時官僚階級的代表之一,與女主人公成鮮明的對比。可是當他與卡秋莎在法庭上意外重逢后,埋藏在他心里最深處的那個純真的天使出來了,就這樣純真,善良與獸性般的思想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前者勝利了,對卡秋莎所做的事,他有濃厚的犯罪感,為了卡秋莎的案子,他四處奔波,不辭辛苦。為的就是贖罪。對此,我震撼了,在那樣的社會下,精神的復活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啊!人沒有徹徹底底的,人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要么是萬丈深淵,要么是人生路的充實。他做到了,源于他心中本有的淳樸,善良。在他解決土地問題上,為贖罪所做的一切及他與政治犯交流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不滿。
看了這本小說,結合其背景,讓我覺得當時俄國的沙皇專制與我國的封建制度有幾分相似之處。生活在這樣制度下的人變得冷酷無情,階級性強,面對他人悲慘的遭遇無動于衷,或是應該的。《復活》書里所提到的牢獄里的許多人,都是被那些權勢的人隨便安個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費光陰甚至是生命。在官場上,人人趨炎附勢,戴上極其虛偽的面具;而低層的窮苦人民只能更加貧苦,社會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沒有,大多數人只是默默地承受著他們認為他們應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認。其中,小說里提到的一個人克雷里卓夫----南方一個富有地主的兒子,讓我欽佩。他成績優異,本是一位科學家,偶然的他接觸了革命宣傳,目睹革命者受殘酷刑法,他因此參加了民意黨,四處奔波,被捕做牢后還患上了肺癆病。在生命即將結束,他不后悔,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為的是盡自己的一份力,毀滅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制度,他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熏陶,還有如此正義,明智,勇敢的行為!試問:在當時又有幾人能做到?
勇于向這種制度挑戰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精神復活了也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彼此發自內心的愛是難能可貴的,是“復活”的前提!只有愛才能感動人的心田,才能呼喚出 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純真與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