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及心得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后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后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里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有的人說拆墻,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后園里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園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么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及心得篇2
《呼蘭河傳》從第一眼就給我展現了一種全新的風貌,它與我平常讀的書截然不一樣。以前讀的書再怎樣悲傷也不像它所描繪的那樣荒涼,再怎樣荒涼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樣死寂。生活在呼蘭河的人們,是徹徹底底的杯具。
我為蕭紅筆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們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沒有色彩和花樣,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應對他們好比應對一堵厚墻。他們一生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可那樣忙碌,到底是為了什么?
蕭紅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邊的人一個個像被抽去靈魂的木偶,早已對生活麻木了。他們固執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樣的僅有蕭紅的祖父。祖父是一個樂觀的人,他從來沒有絕望過,成天開開心心的,并且他還保留了一顆童心,蕭紅每次調皮地做“惡作劇”,祖父發現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和蕭紅一齊哈哈大笑。如果換作別人,恐怕早已把蕭紅教訓一頓了。所以,蕭紅算是幸運的,她有一個令她驕傲的爺爺,關于祖父的記憶是她極少有的幸福回憶。
比起蕭紅,我們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喝玩樂無一不全,時常還能得到零花錢,城市里有好多公園,里面娛樂設施一應俱全,五花八門、妙趣橫生,和那灰頭土臉、死氣沉沉的呼蘭河沒法比。此刻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呼蘭河傳》從多個方面給我們描述了作者蕭紅童年時代的人間冷暖,蕭紅用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看待這個世界,我們能夠聽見蕭紅在哭泣,在吶喊,在試圖喚醒人們的心靈……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及心得篇3
與其說《呼蘭河傳》是一部小說,不如說它是一篇自傳。書中那零零碎碎,并無干系的一則則故事,我仿佛看見了那個自由與痛苦并存的女孩;看見了那塊喧囂熱鬧卻又貧瘠愚昧的土地。蕭紅文字的魅力正在于此,沒有大肆的鋪張渲染,但卻一點一滴在讀者心中勾勒水土、描繪人情。
蕭紅的命運注定是自由不羈卻又坎坷多舛的。她的孩童時代是孤獨的也是自由的。祖父是她唯一的“玩伴”,是唯一一個愛蕭紅,帶給她溫暖的人!他一手建造的小后園,成了蕭紅童年時的游樂場。那里沒有糾紛,沒有爭吵,樂趣卻藏在每顆草,每朵花中。那兒的春天,蕭紅拔白菜,摘黃瓜,采倭瓜花心,追蜻蜓,溜蚱蜢,賞蝴蝶,好不快活;夏天的傍晚時分,五六歲孩童的臉上全然不見了白白凈凈,唯見“關公上身”,滿臉通紅,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成了“金須老者”,這全是晚霞,哦不,是“火燒云”變的戲法;秋天,那充滿樂趣的后園,就要封閉一陣子了,園中的花草,黃的黃,敗的敗,他們都倦了,園子也倦了,顯得異常凄涼;冬天,大雪冰封了呼蘭河,儲藏室成了蕭紅那時唯一的樂趣,一冬天下來已經被翻了個“底朝天”,在這白茫茫的世界中,這似乎顯得彌足珍貴。
走出這片自由自在的樂土,《呼蘭河傳》展現更多的則是貧瘠的土地,愚昧的人性。
他們情愿為一個云游道士的破戲法,拿出200吊錢,也不愿花個一二十吊錢請個大夫。小團圓媳婦,便是在那封建社會中的受害者。她婆婆為使她“聽話”便對她施暴,手段殘忍至極,更使用各種迷信手段,將小團圓媳婦折磨致死。在那種社會中被迫害的人數不勝數,或許他們都和小團圓媳婦一樣,成了封建,封建的犧牲品。
那里的人是孤寂的。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看熱鬧的機會,絕對抓住呆板枯燥的生活中任何一個精彩瞬間,即使很少。就連大泥坑淹死了一頭牲畜,也必然會引起一群人的圍觀,
生活中的繁瑣小事也會引起一場唇齒間的戰爭。人們似乎永遠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靜安寧。
蕭紅以記敘文的清晰條理,抒情文的濃厚意境,以及嫻熟的寫作技巧,穩重而輕盈的文筆,鑄成了其巔峰之作。蕭紅的一生很短暫,也被很多人詬病。但是我覺得“文品即人品”,通過文字,從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純粹的、善良的卻又很可憐的姑娘。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及心得篇4
蕭紅,原名:張乃瑩。她是近代文學巨匠,也被公認為“文學洛神”。在她病逝的前一年創作了呼蘭河傳。
在呼蘭河傳中,有許多事情發生。家鄉的路上有個大泥坑,大雨之后變成一個泥潭,來往過路的人路過時就像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卷起袖子要緊牙根,全身精力集中起來攀著人家的板墻摸索的過去,時常還有牲畜掉入大坑而喪失性命,有的說拆墻,有的說種樹,就是沒有一個人想把坑填平。寫出了當地人們聽天由命的思維和自欺欺人的特點
小團圓媳婦的死顯露出鄉民們的冷漠,家鄉人的愚昧與思想的固化害死了這個年幼的生命。寄宿在家的二伯,性格孤僻,行為異于常人,有東西吃時,不給就罵,給了又不要。常常只和麻雀,大黃狗聊天,卻很少和人們說話。磨坊里的馮歪嘴子,一到秋天馮歪嘴子就做起了黃米年糕,三銅板一條,時常送給作者吃,家里也會給些饅頭,豬肉給馮歪嘴的孩子吃。
家鄉人們的愚昧思想沒有給蕭紅帶來什么影響。蕭紅對于祖父的印象是非常美好的,小時候祖父在院里種菜澆花的時候,是不是會幫倒忙,種菜時把菜籽踢飛,把韭菜當野草割掉,祖父也沒怪她,還把掉井的小豬用黃泥裹起來烤給作者吃,吃的滿手是油,隨手擦在衣服上,祖父也不生氣,非常疼愛蕭紅。祖父還教作者念詩,沒有課本,全憑口頭傳誦,可見祖父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相比小團圓媳婦,作者生活的家境有著天壤之別。
此時蕭紅的心境已經是非常的寂寞了,多年在外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上體弱多病,使得作者心里有著強烈的思鄉之情及對于祖父深深的懷念。
矛盾先生說《呼蘭河傳》不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竄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及心得篇5
《呼蘭河傳》是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于1940年12月20日在香港完稿。
蕭紅從小就經受家庭的暴力,唯有祖父憐愛她,從不打她,因此讓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也是她作品寫得好的因素之一。
文學巨匠茅盾評價這本書:“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作品中的“呼蘭河”是作者的家鄉,也是她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記憶所在。其中蘊含了作者全部的生活與歲月的延伸。在1940年孤單寂寞的她轉去香港,進入她最懷念自己故鄉和童年的時候。于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呼蘭河傳》不僅包含著蕭紅真摯的情感,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是一部純粹的鄉土小說。
《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是散文的作品結構,打破了對人物、情節、結構的處理方式。描寫“大泥坑”時,完全沒有按照“講故事”的形式,更沒有明顯的情節發展,而是通過各種人物作對比,體現了小城人們的麻木不仁。小說從第三章起,采用了兒童(作者兒時)的視角對后花園進行了一系列的描寫。那里是作者小時的樂園,印記著作者兒時的回憶。在作者的眼中,一切植物、動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不禁讓我感受到:沒有嚴格的管控,沒有父母的催促,孩子們也能變成仙境里的鳥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于自己地藍天中。小城的人們一個個都有著迷信,土神用奇怪的方法給人治病,小團圓婆婆將媳婦折磨至死,有二伯遭受欺辱去跳井上吊,反而成了眾人眼中的笑料。
蕭紅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成就了這篇佳作。正如著名文學評論家楊義說得一樣:“整部小說可以說是扔棄了傳統小說的框架,寫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有聲有色的世俗畫和風俗志。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及心得篇6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創作此小說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和童年,于是,蕭紅以自我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它是一部比較獨特的長篇小說: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然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
第一章寫呼蘭河的自然風光以及它的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有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獸和小孩,可居民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當拆墻,把道路加寬;有的說應當種樹,泥坑有水時扳著樹走。卻沒有一個人提議填平這個坑,盡管填坑并不難。
第二章寫當地人們"精神上的盛舉"——風俗民情。小城故事多,每到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跳大神的跳大神,扭秧歌的扭秧歌,放河燈的放河燈,看野臺子戲的看野臺子戲,看廟會的看廟會,十分的熱鬧。
第三四兩章寫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鄰右舍。第三章主要寫我的祖父,祖父已年近七十,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里僅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里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后花園游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的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歡樂。第四章主要寫我們的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喂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著很歡樂的生活;廂房里還住著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還住著個趕大車的胡家。
第五六七章分別寫三個獨立的故事,三個不一樣的生活杯具。天真活潑的小團圓媳婦的死,孤苦無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貧困的磨官馮歪嘴子的不幸。
第五章主要寫胡家的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婆婆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為,都說應當打。胡家就越打越兇,時間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奄奄一息。老胡家聽了跳大神人的話,又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眼見她被滾燙的水燙暈三次,幾天后最終死去了。
第六章主要寫"有二伯"。有二伯是個老光棍,性情古怪,與人不大愛打腔,卻喜歡同石頭、麻雀、黃狗談天。聽祖父講,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他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被人罵"絕后",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悲痛的大哭起來。
第七章主要寫管拉磨的"馮歪嘴子",他不但會拉磨,還會做年糕。馮歪嘴子沒有舉行儀式就有了孩子,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人見人夸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馮歪嘴子的幸福生活沒有得到祝福。大家的贊譽瞬間變成詆毀,都說王大姐壞,謠言層出不窮,馮歪嘴子受盡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常常含著眼淚,但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絕望。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了活著的期望。
無意識地違背了“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小團圓媳婦在看客的麻木中被整死了,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馮歪嘴子則以含淚的微笑活了下來。
作者用孩子的視覺、散文詩一般的語言娓娓道來,是這部長篇小說的一大特色。讀這部小說,猶如欣賞散文、咀嚼詩歌一般的令人蕩氣回腸。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及心得篇7
“呼蘭河這小城里面,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聽說有二伯死了······ ” ——前序
讀作家蕭紅的傳記《呼蘭河》,就像走進一部孤寂惆悵的史詩。
被譽為“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的民國著名女作家蕭紅,站在寂寞的香港土地上,用凄婉的筆調將滿腔思鄉之情寄寓在對呼蘭河這座小城的真實記敘中。
凄苦可謂是小說的主情調。蕭紅在小說中寫到的小團圓媳婦、王大姐是民國時期千千萬萬勞苦婦女的代表,她們的悲慘結局深深勾起我對特定時代的女性命運的思考。爭取婚姻自由在村民的眼中甚至具有“犯罪”的性質,換言之,女性就如一枚棄棋,如一個玩偶任人擺布。如老胡家的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初到老胡家時成天樂呵呵的,甩著一條長辮子,可是當她的婆婆給她下馬威時,左鄰右舍都表示贊賞,連有二伯都說:“介年頭是啥年頭,團圓媳婦都不像個團圓媳婦”。于是這可憐的姑娘受盡折磨,被用鞭子抽昏、用烙鐵烙腳心,打了一個多月,又被“跳大神”“用開水洗澡”“豬肉黃連”等治病手段冠冕堂皇地害死。小團圓媳婦令人悲憫的命運將呼蘭河小城中人心的麻木、迂腐、迷信、丑陋暴露的淋漓盡致,人們的良知深受封建社會傳統思想的毒害,既可憐又可悲。
在凄苦的黑暗社會中,到底還是有一絲光明和希望的。正如蕭紅慈愛寬容的祖父給她人生帶來的溫暖和關愛一樣。“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盡管殘酷的現實給作家的童年生活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可我堅信,每當她回憶起兒時與祖父相依相伴的美好時光,就會從中獲得溫暖和力量。
作家蕭紅一生都切身體會著身為封建時代女性的凄苦和悲慘,她經歷過四段婚姻,在十個城市中徘徊流亡,盡管她英年早逝,但她的孤獨矜持、堅強剛毅,在現代文學史上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后序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及心得篇8
在即將升入九年級的這個假期,我饒有趣味地捧了一本《呼蘭河傳》細細來讀。在密密麻麻的人物事件中,唯有住在磨房里的馮歪嘴子令我尤為難忘。
馮歪嘴子日日夜夜打著梆子,有陽光的日子,那絲蔓的長勢就瘋狂起來,形成兩個世界,馮歪嘴子孤零零的生活在花園以外,偶爾租父或老廚子去找他聊聊,提前離開只剩他一人自言自語直到重新去干活。
從秋天來了以后,馮歪嘴子就又和園子重逢,說來他的為人也并不差,時不時還會偷偷給作者家里不讓多吃的粘糕。一次好奇的行為,讓作者無意知道了馮歪嘴子成家的秘密,也使得呼蘭河人民繼小團圓媳婦之死后倍受訪傳的重大事件。人們四處傳著王大姑娘的不好,卻也沒有激起馮歪嘴子一家什么行為,他們的生活似乎越來越好:搬進草屋、等待小兒子出生… …
然而上天又給了馮歪嘴子重重的一擊,他的女人產后死去,留給他一個看似活不久的小兒子。馮歪嘴子并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他不知道人們用絕望的眼神看待他、不知道自己身處絕境、不知道自己就要完了,雖然他也時常悲哀,但仍以一個男人的臂膀支撐這個家。
馮歪嘴子在“看笑話”的環境中,頑強的戰勝了這一切,隱藏自己的痛,帶給孩子們和鄰居們一如既往的樂觀。這也真正傾注了作者蕭紅的愿望和祝福。
近來,一系列事件不由得讓人產生對生命脆弱的深深憂慮。天津大爆炸,陜西山體滑坡,貴州地質災害… …再如早先的印尼海嘯,汶川地震,馬航失聯,世界各地的恐怖襲擊… …我們的地球怎么啦,我們人類怎么啦……
若干年前,中華民族處于最苦難的境地,自然條件差,生產力發展滯后。然而,如馮歪嘴子 一樣的國民,他們依然樂觀,依然堅強。掩卷深思,我恍然明白:正是這樣的民族,歷經幾千年滄桑巨變,她百折不撓,她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