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閱讀筆記讀書筆記
老師讓我們閱讀一本考級書名字叫做《三國演義》,其中令我最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第十八篇,趙子龍單騎救主。
這一篇講述了趙云從四更時分起,與曹軍殘殺,往來沖突,一直殺到天明,找不到玄德,又將玄德的家小丟了,心想道:“主公將甘、二夫人及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現在失散在亂軍之中,我還有什么面目去見主公?不如去決一死戰,無論如何也要找到主母及小主人!”四周一看,見只剩三四十個騎兵跟隨。這趙云顧不了許多,縱馬在亂軍中尋黨。那時,二縣百姓,中箭著槍、拋男棄女而走的不計其數,號哭之聲震天動地。趙云正走時,見一人臥在草叢中,細一看,見是簡鷹。趙云急急問道:“看見兩位主母沒有?”簡鷹說:“二主母丟了車仗,抱著阿斗奔跑。被一將刺了一槍,跌下了馬,馬被奪走。我爭斗不得,所以臥在這里。”趙云將跟隨騎兵所騎之馬,借一匹給簡鷹起坐一起去救主母,最后救回了主母。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有困難要互相幫助,如果別人有困難你不幫助別人,你有困難別人也不會來幫助你的,所以困難要互相幫助。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讀書筆記篇2
今年暑假,我又在圖書館中借閱了一本書——三國演義!這本書講述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之間的戰爭,最終晉國奪取天下的故事。這本書中刻畫的個個都是英雄豪杰,但書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幾位。
首先是諸葛亮。他本是山中的一個隱士,之后經過劉備的真誠邀請,才出山擔任劉備的軍師的。他出山后,一向為劉備出謀劃策,每次蜀國經典的戰役都是經過他的指揮才會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
第二是趙云,當年曹操帶領百萬大軍襲來,他為了能保住劉備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強大的武器,單槍匹馬,殺死曹軍數位猛將,幾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還不禁贊嘆說:趙云真是勢不可擋呀!
第三是劉備,他從當年的桃園三結義就能夠看出他的有情有義,在之后的戰斗中有看出他富有愛心,當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棄城敗逃,而他在逃跑路上還關心著老百姓,讓他們與他一齊走。劉備有一個缺點,也是他的優點——重情義,在關羽被東吳所殺時,不聽勸告,導致進攻東吳時被火燒連營,西蜀實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
暑假重讀這本書,令我明白了許多:只要取長補短,移多補少,就能戰勝一切的攔路虎!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讀書筆記篇3
這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內容是:東漢末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徹底地動搖了東漢王朝,中國進入了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
劉關張桃園結義后,王司徒巧定連環計讓呂布來刺殺董卓,曹操大戰呂布,曹孟德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袁本初敗兵折將,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戰,最后劉備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吳三個國家。
作者羅貫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筆,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張飛,一身是膽的趙子龍,還有曹操、周瑜、劉備等人。
我喜歡《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他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諸葛亮聰明過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瞞不過他,像空城計、草船借箭,這都是諸葛亮精心策劃的,太厲害了!據說諸葛亮沒有打過敗仗,真是太棒了!
讀完《三國演義》我覺得諸葛亮非常聰明,我很佩服他。我要向他學習。所以,我一定要認真學習。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讀書筆記篇4
關羽的優點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勇猛、勇敢、有勇有謀、大膽、、重義氣、十分忠誠等;但也有一些缺點,驕傲、固執等。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大意失荊州故事,講的是陸遜給呂蒙出了一個計謀,自告奮勇用謙卑的口氣給關羽寫一封信,恭維一番,關羽因為連打勝仗更加傲慢,瞧不起東吳的將士,以為他們都是窩囊廢,威脅不了他,便把荊州的兵撤走。
結果,關羽果然被陸遜信中的恭維之詞攪得更加傲慢,最后稍不留神,著了陸遜的道兒,丟失了軍事重鎮荊州。勤部敗走麥城,最后還失手被擒,白白犧牲了性命。
讀了這篇故事,我感受最深的是對:勝而不驕,敗而不餒,虛心使人勝利,驕傲使人失敗,這名話,有了很好的理解。我在反思。其實,有時候,自己的行為也像故事中的關羽一樣,十分的驕傲,有時被老師和媽媽表揚一下,便瞧不起同學們和弟弟,這就是驕傲呀!
關羽因為連打勝仗,助長了驕傲的心理,加上聽了一番好言好語,結果驕傲的失去了警惕性,上了陸遜的當。所以,這個故事就給我們一個教訓,要勝而不驕,不要被勝利或喜悅、表揚沖昏了頭腦!俗話說的好,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勝利,驕傲使人失敗。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讀書筆記篇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舞臺,把重多人物刻畫地淋漓盡致,使我不得掩卷長思.....
先來談談曹操,大多數人認為他很奸詐,也有人總結了一句話:“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體現了他做事周到的特點。“寧我負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學。但曹操也有優秀的一面,他求賢若渴,看重人才,無貴賤之分,打破了當時書香門第、貴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規矩。
與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劉備,在此刻的社會上,人們都打趣的說劉備是“哭來的江山”,劉備膽小,當年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今日下英雄,惟操與使君耳。”可把劉備嚇出了一身冷汗。劉備講仁義,愛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關羽、張飛、趙云都在他帳下聽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今......”這就是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再現了赤壁之戰的戰火紛飛,也為三國鼎立定下了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曹操也差點在赤壁之戰中丟了性命。
一個國君要想建立一個好的帝國需要一個輔佐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這就是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事實也證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記、草船借箭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看出了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識”可不行,還需要有“膽”,就像趙云,幾乎百戰百勝,無戰不勝,他也稱“趙子龍”,他其時也為曹操效過力,但之后歸了劉。雖說一代天驕是成吉思汗,但子龍也能夠做了。
我們世紀少年應當具有諸葛亮的“識”,趙子龍的“膽”,這就是膽識。《三國演義》有三絕:義絕、奸絕、智絕。恰恰,關羽見證了義絕,曹操見證了奸絕,諸葛亮見證了智絕。讀了這本,《三國演義》,我獲益匪淺。
三國演義閱讀筆記讀書筆記篇6
文:周詳;夫人出差一周,交代一個任務:與女兒共讀《三國演義》原著。今日讀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多數不識古文,連蒙帶猜的讀過,估摸著錯不到十萬八千里去。但其中有幾句真把我讀懵了,不明覺厲
第一句:“袁紹忿忿而去,若購之急,勢必為變”,“購”字啥意思,沒猜出來。
第二句:“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無比”。連著三詞不懂。
第三句:“滿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囊括”一詞不解。
第四句,允曰:“今日老夫賤降,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賤降”一詞何意?
第五句,是唐妃臨死時前作的一首分手情歌:
皇天將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姬兮恨不隨。生死異路兮從此別,奈何煢速兮心中悲!”其中“煢“(qiong)字何解,也難住了我。
唐妃寫下的“恨不隨“一詞,頓時在我頭腦中冒出一副最有文化內涵的“首長隨行”頭銜的圖畫,是不是就出自這首古代情詩的“少帝隨行”呢?也難怪大國最近一直在提倡砍掉英語增加國學,推行國學入小學,中學,大學。不學古文,真就沒文化,很多事情,看不懂的。
至于本回中還有一句,也就是前些日子,名人念錯最出名的那一句:“燕雀安知鴻鵠志哉”之“鴻鵠”,我吸取教訓,這次沒念錯,也沒解錯。這要感謝北大林校長,為我們普及了古漢語知識。
反正我遇到不認識的怪癖生字,感覺文意也不是特別重要時,比如不重要的古代地名人名,我就“那啥”代替而過。女兒就發笑,爸爸你老“那啥”“那啥”的,有意思嗎?讀書過程中,女兒還經常幫我糾正常用字的讀音。誰叫我操一口川普。
有時候小孩子的問題,總是讓我有點猝不及防。比如女兒問:“唐妃”是誰?我答:“少帝的夫人”。女兒接著問:“少帝多大了,就有夫人?”我真不知道,那就百度百度查吧。一查少帝13歲登基,我怎么解釋這個問題呢,只能說:“也許是古代法律對結婚年齡沒有限制規定。也許有法律的明文規定,但因他是皇帝,法律怎么改都行,想怎么執行就怎么執行。皇帝嘛,年幼也可有妻,年老也可無期”。
第四回提到了兩位大丈夫,一個是丁公,一個是伍孚,死得很慘。女兒不明白:這兩人為啥就說一句不中董卓心的話,卻被牽出去砍頭或挨千刀刮。我想想,猶豫片刻說:“是的,這個世界,堅持一個真理,或僅僅說一句實話,有時候也會冒很大危險——從丟工作到坐牢到殺頭”。所以www.simayi.net很多人選擇“囊括”一生,此處囊括不是“包括”的意思,而是全部被肅清,惶惶然而“不說話”或者“說假話”的意思。不過奇怪的是,自古就有有極少數人寧可慘死,無葬身地,也不想被囊括。借用刺殺董卓未遂的曹操,對陳宮充滿正能量的一席沖天豪氣話語說:“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
還是感慨一下:古文太難,不好學,學不好,好不學。不過還是享受與女兒一起讀書,共同起步的過程。
最后用新學的本回古詞,胡亂造個句。固然文理不通,但重點是新詞試著要去多用,用多了,用熟了,也許慢慢就用懂了,用對了,用順了,用雅了:
今為威福莫比的鴻鵠大志黨的貴誕之日,皇帝承嗣,海內仰望,天下所聞,為萬世統。滿朝臣宰皆囊括,賤降之燕雀,趨之若鶩,贊拜有名,入朝小趨,赤冼上殿。若有人高唱“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之《離騷》,輕則視之輕佻否德,重則定為反教逆國,罪惡盈天,恐人人急購之,愿得而誅之,牽出刨剮之。
想起耶穌對猶太人說的一句話:“你們是殺害先知的子孫。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到你們這里來,有的你們要殺害,要釘十字架;有的你們要在會堂里鞭打,從這城追逼到那城,叫世上所流義人的血,都歸到你們身上,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殿和壇中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看到這里,也許我們會說:“猶太人真壞”。其實,比較比較歷史,在逼迫殺害說真話的先知或義人這個方面,猶太人也許算是世界上相對而言,不那么慘烈的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