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書筆記摘抄
與朋友交往時的準則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不過有時越是基本的道德規范越難以做到,越難以做到這要求就變得越高。當一個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時他所達到的價值層面是最高的。
第二,對朋友要寬容,在朋友有難或犯錯時要幫助朋友。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過,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朋友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最能顯現出來。我想,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個忠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對方。
論語的讀書筆記摘抄篇2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很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到了孔子時代。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別人控制的工具或者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的,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孔子后來也收門徒三千,并對他們教導有方,后來就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一本《論語》讓我感悟很多,里面的許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的讀書筆記摘抄篇3
三天細細讀完,結局淚目,所幸只是小說,正史無從考察,況且現實中人無絕對善惡,教養、經歷、學習、環境造成人與人不同的價值觀和追求,所以書中不論豪杰、先賢,還是酷吏、小人,其行為緣由作者都有鋪陳,力求合乎邏輯貼近現實中的人之常情。而且從小人物見大時局,像史評卻道故事也是作者的小說特點。光這些就已經是當下許多裹著營銷包裝蹭IP熱卻言之無物的流俗之作無法達到的高度。
作者曾寫影評小酌為何中國拍不出好萊塢商業大片(看了不能再贊同,同時個人也認為大市場環境下作用因素還有其他),說文藝工作者肩負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寫各種惡,又不能宣揚惡”,“寫《人皮論語》寫傷了,說以后再不寫悲劇了,可一動筆,根本避不開各種人生難免的悲劇。特別怕給人帶去太多負面灰暗情緒。”生活之中無奈與悲劇何其多,而真正佩服作者,也是非常喜歡他所著小說的原因是,在絕望中常常能讀出希望。即便陰謀密布惡意接踵,也有另一面的人情溫暖,讓人不忘初心,始終有堅信的力量。
一邊讀小說一邊偶爾百度史料就會客觀很多,對硃安世一行人的下場感到悲切,只是因為作者不愧專家,行文功力深厚,遣詞造句富有感染力,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
從《清》被圈粉,關注微博,粉絲寥寥,作者本人也根本不在意這些吧。感覺是個有人文關懷和文化良知的作家,非常敬佩專注讀史著書又對現世懷有關注與熱情的這種作家人格。在這個慢不下來的時代,泛娛樂碎片化等互聯網傳播的次生特點裹挾著日常生活,對于電影或書,除去行家和飯們的真心熱愛,大眾消費還是圖個開心,認真不多也無暇。不禁多想,國內文化產業(電影動漫甚至書籍出版)的振興繁榮,需要時日也需要很多熱愛且認真的人才吧。
《清》3部豆瓣評分都在8以上,《人皮論語》8.7。這個月《清4》上市,支持。
讀書不多,又重度拖延癥,借此自勉,希望有時間有毅力靜下心翻翻歷朝正史。
論語的讀書筆記摘抄篇4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讓我們每星期做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教師告訴我們讀書必須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樣才能把書讀好,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我讀過一本書《論語》這是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完美藍圖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讓我異常喜歡。
記得有一篇是這樣: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他的祖先是名門,到了父親那代家敗了。張衡從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寒,但張衡從不自暴自棄,放縱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聰明,十分好學。經過各種辦法找書來讀,他對知識十分渴望。他喜歡晚上一個人對著天空數星星,滿天星星吸引他漸漸地他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他喜歡聽祖母講嬋娥奔月的故事,他邊聽邊思考,為什么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書,他用幾年時間就全部讀完。張衡和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讀了這篇故事深有感觸,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慚愧。以前爸爸媽媽讓我多寫一些字,我就不高興,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看電視。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心里總有委屈,就明白讓我寫字。有一次,我把作業本上的字寫得東倒西歪。媽媽看見了讓我擦掉重寫,我不但沒有寫好,反而把作業本弄破了,媽媽狠狠地打了我,讓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說出來,才認錯。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嚴厲也寫不好今日的字,我決定以后必須要聽爸媽的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好孩子。
書,使我開動腦筋,使我歡樂,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惡,書增長我知識開闊了我眼界,學會了感恩伴我成長。
論語的讀書筆記摘抄篇5
曾參說了具體的“三省”,但這句話的核心還是在于一個“省”字。生活中的“省”不止于這三處,然而要真正做到自省往往需要極高的自覺性和很大的勇氣。
生活百態,人生復雜,在曲折且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例如:當我們略有成就時,就會飄飄然不知自己為何許人也;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又會自怨自艾。只有這世界撤去喧鬧,我們冷靜下來,愿意正視自己的內心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有什么事做錯了?什么事做對了?做錯的錯在了何處?這才是自省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學會自省,并且學會自省,才會正確認識自己,才會找回迷失的自己,擁有更好的心態。所以想脫穎而出成為優秀的人,就必須時刻自省。
吾人最大之知識,系反躬自省!(賀鈺珺)
論語的讀書筆記摘抄篇6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獲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