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
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篇1
我不知道孤獨象征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后靈魂也無法幸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背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獨立于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煉、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于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并不需反復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里,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恒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篇2
以很快的速度看完了《百年孤獨》,印象最大的不是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而是近一百年來布恩迪亞家族里那一種流傳已久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雖然在最后的那場颶風中消散了,可是,這種孤獨感不是因也不會因為墨爾基阿德斯的預言或許是詛咒而消散,這種孤獨感是發自內心的。
家族里的每個人在成熟之前都像烏蘇拉說的那樣很乖,可在胡子長出來之后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這種變革,我認為大概是他們自己的生命到了與自己的孩提時代告別的時候就突然迷惘了。這種迷惘,來源于自己與環境與生命的關系。突然發現自己的生命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沒有了方向,在建立馬貢多之后,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率領著他的朋友們去尋找外面的世界,布恩迪亞上校發動的那三十二場不成氣候的戰爭其實是為了一種高傲,奧雷良諾第二先前的花天酒地難道不是一種空虛嗎,連這個家的主心骨烏蘇拉,誰能說他的內心不也是孤獨的嗎?每個人的孤獨,導致最后的心理畸形,也就演變成了命運的畸形。
人是應該自經歷某些磨難,經歷某些事情,或者是在無風無浪的生活中悟出一種態度,這一種態度可以使我們不孤獨,也許身邊沒有多少人,可不會讓我們為一味的孤傲去發動戰爭,在失敗后把自己鎖在房子里作小金魚。不會讓我們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其實每個人都有書中的&39;那些人孤獨的趨勢,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要不要那樣的活著,像布恩迪亞家族的那些人無病而老死?答案肯定是不要的,我們的生活是現實的,有時候想得太多,會導致這種孤獨的迷惘。
孤獨讓自己把自己鎖起來,自己把自己鎖起來又增加了孤獨感,烏蘇拉不會明白,他想把自己的子孫培養成教皇的想法的關鍵不在于看住他,而是在于教育那種溫暖,家庭的溫暖,生活的美好向往,自己的人生仍是空白,可以在這張白卷上寫下輝煌。這樣,孤獨不會持續一百年。
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篇3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我初次接觸百年孤獨這本書時,覺得晦澀難懂,吸引我的只是書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孤獨,但最終都一一失敗,那張羊皮紙上的語言,仿佛注定了這個家族的命運。
《百年孤獨》描述了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恩怨情仇。其中,我最欣賞的是最具帶入感的便是烏拉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妲。阿瑪蘭妲繼承了外祖母內斂端莊的品質,年輕時和母親的遠房表親麗貝卡爭奪意大利鋼琴師皮埃特羅,卻始終無法阻止皮埃特羅迎娶麗貝卡。終于在婚禮舉辦前夕,阿瑪蘭妲意欲毒死麗貝卡,卻一經失手毒死了自己尚是少女的嫂子。婚禮被迫延遲時,麗貝卡開始愛上了阿瑪蘭妲的大哥,皮埃特羅也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阿瑪蘭妲。情況如阿瑪蘭妲之意,阿瑪蘭妲卻以“我們不再是當年那個繡花寫詩的少女和撫琴奏曲的少年”為由拒絕了皮埃特羅,以致皮埃特羅以自殺結束生命。阿瑪蘭妲痛心不已,燒傷自己的右手,纏上黑紗,任大好青春年華如煙消逝。此后,雖有馬爾克斯上將的苦苦追求,卻依然得不到阿瑪蘭妲對他的真愛。由此阿瑪蘭妲帶著處女之身為自己織起了壽衣,結束了自己的百年孤獨。
阿瑪蘭妲因為太愛而不敢去愛,因為用情太深而心生畏懼,在缺失家人關愛和初戀失敗后,她即使領悟到如何用愛去擺脫孤獨,卻也無聲無息的將自己永遠禁錮于孤獨之中。
愛與被愛都是一種能力,是我們這一生的功課,有能力去付出,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要用世俗的條條框框去束縛自己;也有能力去接受,不要一味的拒絕然后慌亂而跑。
無論是對親人、朋友或者是伴侶,相信每個人都想去愛,也渴望被愛。
愛與被愛就是我們不枉活一世的理由。
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篇4
約半年的時間,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里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放佛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著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為上帝不想讓人們過于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后,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著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里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斗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著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著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么?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么要回來,過著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后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宏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篇5
第一次讀哥倫比亞作品。剛讀沒幾頁。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定有它的閃光點。浮光掠影也罷,仔細研讀也罷。能有這許多的優秀作品可讀,總是幸福的感覺。
<<百年孤獨>>看的真的是艱難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邊不讀了,但現在總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為名著的閃光點。
初讀感覺是人物眾多,無主角與次角之分。帶點神秘與愚昧。現在也沒讀出作者想說什么問題。我也太笨了哦
<<百年孤獨>>。加西來。馬爾克斯用18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小說,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本書的精細之處。
這本書讀起來總有種模糊的感覺。時時交雜著幻想,宗教,神話,傳說等等。人名的重復也讓讀起來有如云山霧罩。
全文的格調是深沉的喑啞的基調。讓人深思生與死過程的繁瑣。
文中人物并無鮮明的主次之分。因為每個人都是這部歷史特定時刻的主角。
僅以我看后的感觀,烏蘇拉。伊瓜朗是這百年歷史長河的見證人。她與她的后代共七代人的歷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豬尾巴的家族史開始,到最后生出小豬尾巴的最后一位奧雷良諾被螞蟻侵食。
她是位性格堅強的女性。無論在家族原始時期辛苦勞作,到家族興盛之時的高山遠矚及至家族頹廢之時仍在苦苦掙扎。她的生命是頑強漫長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輝也是那么的奪目。
她孕育了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在他不屈不擾的.武裝起義之時,始終作他堅強后盾。
在上校對戰爭最狂熱之時的瘋狂舉動,又時時的想勸導他麻木敏感的神經,并為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對戰爭厭倦時,亮出了她母親的胸懷關心他,讓他四處游走的心回歸了家。
如果說男人在攪動歷史,那么他們身后的女人是柔韌的聯系歷史。
烏蘇拉的簡單勤勞和菲南達的理想化貴族化持家都是在家這方寸之地。然而她們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歷史的主心骨。
這本書看下來真不輕松!
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篇6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百年孤獨》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復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樂的。
政客們的虛偽,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復著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幾代人,也重復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后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刮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么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只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于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后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刮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么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云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39;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篇7
《百年孤獨》是一本并不輕松閱讀的書籍,里邊的人物關系錯綜復雜,而且有些名字還是重復出現的,讀的不是很明白。
甚至我一邊讀,一邊懷疑自己,缺乏一定的拉丁美洲歷史知識和文學涵養,以致于很難把自身融入到作品中。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開頭吸引人,結局很意外。
作者馬爾克斯通過描寫一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和盛敗過程彰顯出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沒落和消亡過程來展示整個南美人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節離奇、過程曲折,個人比較佩服作者本人的文筆以及清晰的思維。整篇小說都被一種異樣的孤獨所籠罩,讓人窒息。
書名是《百年孤獨》,書中“孤獨”這個詞出現的次數很少。讀的我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孤獨,想著怎么去理解這個”孤獨“。直到讀完,似乎也沒有很明白。
然后,我去百度了。
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采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想到這里,我似乎也能明白作者為什么能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對他的另一部早有耳聞的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也有了一些期待,有機會也去看一看。
“生命中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要用寂寞來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后是成長。”這是書中的原話。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都是孤獨的。孤獨是陪伴一個人一生的。要學會與孤獨相處,有時間看看這本書,從書中能感受那些孤獨人的魯莽,也許,會激起我們去做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熱烈一些,至少在別人眼中。這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力量。
讀書筆記800字百年孤獨篇8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里,濃縮著一個世界,濃縮著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著世上所有的孤獨。
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從書中的人物身上讀到了我們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屢敗屢戰的、不屈不撓的科學家,他有無窮的想象力和毅力。他是所有科學先驅的反映,狂熱而冷漠,魯莽而冷靜,探索的欲望和放棄的念頭,各種矛盾的性格一個接一個地反映在他身上。
他試著用磁鐵挖金子,他試著用望遠鏡當武器,他試著把水銀熔煉成金子。他的努力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甚至他每天和他住在一起的妻子烏爾蘇也反對他的努力。
但當他揭露了生活中的所有秘密,他被當作瘋子,綁在一棵栗樹的樹干上,很快就被遺忘了。
昔日的煉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用這句話來表達對所有拓荒者的深切同情。
烏爾蘇是個勤奮的工人。在這個偶爾混亂的家里,她是家里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柱。她從來沒有享受過唱歌的樂趣,也沒有享受過玩耍的樂趣,她的勞動把她緊湊而孤獨的生活像拼圖游戲一樣拼在了一起。
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家具迷幻的反光里,出現在樸素的世界里,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鬧聲里。她是空靈的,就像一個亡靈來到地球上,通過勞動來贖罪。最后,隨著她的死亡,她的名字掉進了記憶的深淵。
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著的贊歌。
至于最孤獨的先驅者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一生發動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二次起義,結果卻毀了他為恢復往日生活而創造的戰爭果實。
他逃脫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處決,被任命為革命軍隊的總司令,卻只換來在馬孔多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生活像颶風一樣強大,像靜水一樣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一樣,無論他們生前做了多少事,大多數人死后都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