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初中讀書體會
直接點說,看完的感觸就是以女人為時間軸線,貫穿這個家族興盛、衰落、滅亡,男人作為主角,重復的姓名,重復的性格,重復的孤獨,延續著、呼應著、輪回著、演繹著、推動著個書的前進,不同時期的奧雷里亞諾和何塞·阿爾卡蒂奧身邊發生著不同的故事,見證著馬孔多小鎮的變化,而馬孔多又和本書的男主角一樣,從始到末,合上本書又回到原點。
作者對于每個人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內心孤獨的描寫比較細膩,讀起來個家族就像跳不出的怪圈,不同的故事相同的孤獨。找不到本書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
查過本書的背景還有看了幾篇別人的讀后感后,發現了原因:相同姓名相同孤獨命運的“奧雷里亞諾和何塞·阿爾卡蒂奧”身上帶著的不同的故事,是當時拉丁美洲的真實映射,馬孔多人們思想的固守陳規折射出當時個社會的狀態,間接指出落后的原因。我覺得是這些不同故事的進展,才是本書獲獎的重要之一,當然作者以這種手法的描寫同樣令人驚嘆不已。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
1、解放思想,快速地接觸新事物,認可新事物,不要固壁自封,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
2、多與別人交流,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累計,能消化就消化,消化不了的找朋友談談心。
3、自身的努力大于一切,最近看到的一句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只有讓別人感覺你有利用價值,別人才會與你交朋友,高看你,而這一切就是自己的拼搏上進為基石。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云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復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心得體會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并不預示著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當我看完《百年孤獨》這篇小說時,頭腦中依舊處于十分興奮的狀態。情節的設置如電影一般精彩。先祖們的形態各異的性格和作風,現實和幻想的交錯,結尾處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贊嘆。可以說,從”魔幻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評價這部小說,不是很恰當的。它只描述出了這部小說的吸引人的表現手法而已。但是,進一步而言,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與歷史的變遷。詞句之間隱含著悲痛的與現實脫節的,或者說與現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導的當代現實的脫節感。可以說,這是一個來自拉丁美洲的呼聲,一個來自千百年來,從世代重復的節奏中變革出來的呼聲。
在文中,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現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語,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語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卻無法被正視和記錄下來。當吉普賽人在很多年之后,依舊用望遠鏡,甚至磁鐵,等”新發明“向馬孔多的人民進行宣傳時,人們依舊熱衷于此。這是否和中國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類似呢。
可以說,第三世界的苦難給了第三世界文學不竭的源泉。在內部矛盾,以及潛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馬孔多為代表的較為自然發展的群落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著。它就好像是一條在茫茫大海中行駛的一條小舟,乘風破浪,在向著一個不知名的目標前進著。而這大海則是千變萬化的世界史吧。
我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是在一個專業老師那里看的。當時看著這個題目就覺得有種脫離現實的魔幻般的感覺,而我對這本書的作者并不了解。在人文課上,老師也講過這個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盛轉衰,又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為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為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于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著戰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著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著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后,這件事消失。
這小說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后寫照,在此向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
往往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著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又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并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這種執著探索的精神著實讓我敬佩,不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獲。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閱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可能有時,讀著讀著,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著我們繼續閱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