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讀物《賈平凹散文》讀后感
先生大我六歲,當是同時代人,他初發作品時,我是文學愛好者,很是讀了些他的文章。后來發現有賣《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下,果然沒令我失望,不僅我愛讀,就連上小學的煒兒聽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歡得不行,總學說: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時就把此書也一并帶去,供煒兒閑時閱讀。回國時,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這本缺了封底的書卻又被帶回。
這次讀《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選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來還真是與他有些緣的。二十年來作者與讀者都在成長,他的文章越來越樸實無華,卻在不經意處會令你發現一些深刻,一些禪意,一些古風,如以下幾段: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這個世界已混沌不清,抨擊丑惡發泄怨憤是一種戰斗,而宣揚純凈也是戰斗。人生的殘缺使我們悲痛和激憤,而在殘缺人生中享受純真美好,更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人生的藝術。
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朋友被朋友們罵著又愛著,是因了這個朋友的真誠和有趣。
他形容一個朋友的長相:滿臉都是頭,滿頭都是臉。(一禿頂朋友)看到此不禁莞爾,想到圈內程主任的那張如彌勒般的佛臉。
這本散文集多為朋友作序,也有寫一些有趣朋友之間的交往,被寫人物大多為陜西文人、書人、畫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頭之人,還有朋友的小兒,竟被他稱為先生,皆因小兒懷有純凈無染的心也。其為友人作文,卻不胡亂吹捧,有一說一,無二是不言雙的。
讀先生的文,發現了許多與先生相同之處,不由竊喜。先生喜飲茶,我亦喜飲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過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氣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歡陶、瓷之器,不過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愛錢、權,我亦鄙薄這兩樣。先生善書、畫,我卻喜賞書畫,先生寫一些微言大義的小文,我卻愛這些文章甚于愛先生的小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先生是文壇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壇之外一個無名的老病號,且得的是同一種病,不是我硬要牽強附會的找與名人的相同之處,而是愛先生的文在先,對先生好奇在后,才發現了這些緣,不由拿來顯擺。
在此以一讀者身份遙祝先生身體安康,多為我輩寫出一些美文來,才不枉了我們來世一遭。
《賈平凹散文精選》讀后感篇二
中國的傳統戲曲對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時常被視為異類。由于家里有人搞戲曲,我從小就對這種傳統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劇和越劇,偶爾也聽聽黃梅戲。至于秦腔,只知道聽起來挺鬧心的。也許是地域文化的差別吧,一直沒興趣去了解秦腔,直到這次拜讀賈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點皮毛。
正如賈先生所寫,“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曲存異。”越劇如同浙江人,吳濃軟語,流暢細膩;而秦腔的個性就如同頭上扎著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著大花坎肩兒,水牛腰上別著細羊皮鞭的秦川大漢一樣:樸實,敦厚,卻不乏粗獷,豪放。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可不是嗎,賈先生雖是寫秦腔,可將整篇文章細讀下來,我不僅能用耳朵聽到振聾發聵的秦腔調兒,還能用眼睛看到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被太陽曬成淺棕色,泛著油光的各樣臉孔,用鼻子聞到黃沙味和著泡饃味的香氣。即使沒聽過秦腔沒去過秦地也沒嘗過羊肉泡饃,但我卻能感受到著一切。
秦腔與秦地秦人息息相關,雖說沖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綿不絕好幾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秦腔從明代中葉發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帶已不僅僅以戲曲這一種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勞苦大眾的生活要素之一。唱戲,聽戲與吃飯睡覺同等重要,沒了這戲就沒了情緒的寄托,開心了或是不順心了都無從開口,這一點,戲曲絕不亞與搖滾。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紐約》里頭的一段----初到紐約的王啟明字大工的餐館里滿懷壓抑的洗著碗,突然不顧一切地吼了兩句黑頭唱段,這是他憋足了勁吼的,引得伙計們直叫好,當然也釋放了自己壓抑的心情,痛快,夠爽。京劇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總之有這樣的感覺----若說越劇是織女手中的繡花針,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間的短哨棒。秦腔雖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風格,男聲雄而有神,女聲秀而有骨,如回響在黃河邊上的威風鑼鼓般有氣勢。
賈先生用滿紙愛鄉之情寫這秦腔,其實何嘗不是在寫秦腔人,戲與人的性子簡直如出一轍。我想,希望在秦川寶地闖出一番事業的人們,務必先聽聽秦腔,別嫌它鬧心,仔細品著,里面飽含著多少最樸實淳厚的處事哲學!
《賈平凹散文精選》讀后感篇三
這次讀《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選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來還真是與他有些緣的。二十年來作者與讀者都在成長,他的文章越來越樸實無華,卻在不經意處會令你發現一些深刻,一些禪意,一些古風,如以下幾段: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這個世界已混沌不清,抨擊丑惡發泄怨憤是一種戰斗,而宣揚純凈也是戰斗。人生的殘缺使我們悲痛和激憤,而在殘缺人生中享受純真美好,更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人生的藝術。
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朋友被朋友們罵著又愛著,是因了這個朋友的真誠和有趣。
他形容一個朋友的長相:滿臉都是頭,滿頭都是臉。(一禿頂朋友)看到此不禁莞爾,想到圈內程主任的那張如彌勒般的佛臉。
這本散文集多為朋友作序,也有寫一些有趣朋友之間的交往,被寫人物大多為陜西文人、書人、畫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頭之人,還有朋友的小兒,竟被他稱為先生,皆因小兒懷有純凈無染的心也。其為友人作文,卻不胡亂吹捧,有一說一,無二是不言雙的。
讀先生的文,發現了許多與先生相同之處,不由竊喜。先生喜飲茶,我亦喜飲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過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氣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歡陶、瓷之器,不過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愛錢、權,我亦鄙薄這兩樣。先生善書、畫,我卻喜賞書畫,先生寫一些微言大義的小文,我卻愛這些文章甚于愛先生的小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先生是文壇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壇之外一個無名的老病號,且得的是同一種病,不是我硬要牽強附會的找與名人的相同之處,而是愛先生的文在先,對先生好奇在后,才發現了這些緣,不由拿來顯擺。
《賈平凹散文精選》讀后感篇四
看賈平凹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因為有個網友說我寫的東西有點象賈平凹的風格,聽了這話,有點受寵若驚,有點興奮,所以趕緊找了“賈平凹作品集”,其中內容包括了三篇長篇小說,五篇小說,十七篇散文。
應該說我的看文章是在進了“紅袖”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看,看和看是有很大的不同,為了看個紅火熱鬧也就馬馬乎乎,一目十行的看,囫圇吞棗的,就好象豬八戒吃人生果。看后沒有任何的感想,也沒有任何的感覺,充其量也就是喜歡,再就是娛樂,但靜下心看文章,象是在品嘗一道美味,品一杯茶,品一杯酒,細細的嚼,慢慢的咽,那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樂在其中,此時此刻和作品融為一體,一會啞然失笑,一會凄凄然落淚,隨著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喜怒哀樂,同喜同悲可以說是最貼切不過了,我看“賈平凹作品集”就是這種體會。
賈平凹的文章內容浩瀚,五彩繽紛,個人內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都會讓我贊嘆,文章中即沒有玄奧的言詞,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是以一個經歷者的身份講述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不炫耀,不張揚,貼近生活,既幽默又平實,最讓我深刻記憶的是他寫給他妹妹生日的一篇散文,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既有條件,讀書萬萬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筑,美術,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與精讀。世上好書,浩如煙海,…………這么多年,兄并不敢奢侈,只是簡樸,惟恐忘了往昔的困頓,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將所得數錢盡買了書籍,所以,小妹生日什么也不送,僅買一套名著十冊給你寄來,乞妹快活。”文章中表達了父母之愛,兄妹之情。讓人為有同感的同時產生敬佩之情。
賈平凹是農民的兒子,是黃土地的兒子,他的作品包含了他對故鄉和母土的深切愛意,也是那黃土地,貧窮的黃土地醞釀和滋潤了他的文章,文章中西北的地域特色,風俗人情,格調清新,明麗自然,他的文章和人格不愧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看了他的文章就好象認識了一位好老師。受益非淺。
《賈平凹散文精選》讀后感篇五
時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讀先生的散文,還是如多年前一樣喜歡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傳言傳。
先生大我六歲,當是同時代人,他初發作品時,我是文學愛好者,很是讀了些他的文章。后來發現有賣《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下,果然沒令我失望,不僅我愛讀,就連上小學的煒兒聽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歡得不行,總學說: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時就把此書也一并帶去,供煒兒閑時閱讀。回國時,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這本缺了封底的書卻又被帶回。
這次讀《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選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來還真是與他有些緣的。二十年來作者與讀者都在成長,他的文章越來越樸實無華,卻在不經意處會令你發現一些深刻,一些禪意,一些古風,如以下幾段: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這個世界已混沌不清,抨擊丑惡發泄怨憤是一種戰斗,而宣揚純凈也是戰斗。人生的殘缺使我們悲痛和激憤,而在殘缺人生中享受純真美好,更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的藝術和人生的藝術。
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朋友被朋友們罵著又愛著,是因了這個朋友的真誠和有趣。
他形容一個朋友的長相:滿臉都是頭,滿頭都是臉。(一禿頂朋友)看到此不禁莞爾,想到圈內程主任的那張如彌勒般的佛臉。
這本散文集多為朋友作序,也有寫一些有趣朋友之間的交往,被寫人物大多為陜西文人、書人、畫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頭之人,還有朋友的小兒,竟被他稱為先生,皆因小兒懷有純凈無染的心也。其為友人作文,卻不胡亂吹捧,有一說一,無二是不言雙的。
讀先生的文,發現了許多與先生相同之處,不由竊喜。先生喜飲茶,我亦喜飲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過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氣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歡陶、瓷之器,不過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愛錢、權,我亦鄙薄這兩樣。先生善書、畫,我卻喜賞書畫,先生寫一些微言大義的小文,我卻愛這些文章甚于愛先生的小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先生是文壇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壇之外一個無名的老病號,且得的是同一種病,不是我硬要牽強附會的找與名人的相同之處,而是愛先生的文在先,對先生好奇在后,才發現了這些緣,不由拿來顯擺。
在此以一讀者身份遙祝先生身體安康,多為我輩寫出一些美文來,才不枉了我們來世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