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讀后感
《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省第一師范的讀書生活為題材,介紹了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陶斯詠、向警予等一群熱血青年勤奮求學,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追求真理,追求信念的感人故事。
毛澤東小時候學習非常刻苦,把報紙上的空白紙條裁下來訂成本子把不懂得問題寫在上面,一旦弄懂了答案就立刻記錄下來,因此他被同學們稱為時事通。雖然時隔這么多年,但是毛澤東這種不懂就問刻苦鉆研的學習方法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同樣蔡和森對學習也是一絲不茍,每天晚上都要借著微弱的燭光學習。每次放暑假,蔡和森都要借助空閑時間外出擦皮鞋來養家糊口。
他們知道國家的興亡與知識是緊密相連的,國家需要他們這樣的知識青年,需要他們用知識來拯救國家。毛澤東這群有膽有識的青年為了喚醒中國人的愛國之心,竟然昌險在“擁戴洪憲皇登基大會”上發放《梁啟超等先生論時局的主動》這本書,讓更多的人明白復辟之路走不通,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正因為這群有知識有文化有抱負的青年成為了一代革命先驅,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國人推翻了舊的封建社會,使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杰出的偉人,雖然他們的故事已經成為歷史了,但是他們那種追求信念、追求真理勤奮求學的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格是我們永遠追求的。
讀完這本書,我感慨萬分,我們這些新社會的小學生長在紅旗下,生在蜜罐里,整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我們哪毛澤東那樣時時刻刻想著鬧革命,想著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與他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相比,用我們實在太渺小了,我們一定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以他們為偶像,為中國的四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昌盛。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精選篇2)
《恰同學少年》是著名作家黃暉寫的一本巨作。這學期,張老師讓我們班里同學共讀此書。
黃暉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青年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蕭子升等人在湖南第一師范度過的五年半讀書經歷。其中讓我深受啟發的是"感國家之多難,誓九死以不移"這個故事。
故事主要寫了叛國賊劉俊卿為了獲得官位出賣校長和同學們,把《明月上篇》交給了湯薌銘,大批軍隊把學校包圍了,要處罰孔校長,可是在同學們和劉三爹的幫助下,成功脫險。
這個故事中,讓我極為贊嘆的是孔校長和劉三爹。孔校長雖然是一個文人,可是卻有著堅強不屈的氣概,雖然國民黨的實力如此強大,雖然士兵的槍口如此可怕,可是這些完全壓不倒孔校長舍身取義的信念,他愿意與國民黨永戰到底,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投降與國民黨,他臨危不懼,舍身取義的精神,值得我們世人贊嘆和學習。
劉三爹雖然只是一個賣臭豆腐的小販,也沒有上過學,更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可是我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他和孔校長沒有什么關系,他卻不顧自己的生命去救孔校長,他舍身為人,不怕犧牲的精神,讓我十分贊嘆。
在我們中國歷史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英雄好漢,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安全,為了正義,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說:狼牙山上的五位壯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部隊主力安全撤退,他們和日本鬼子抗戰,他們在彈盡糧絕的時候,也不肯向敵人屈服,不投降于敵人,最后他們跳下了懸崖,壯烈犧牲了。
"感國家之多難,誓九死一不移。"這12個字,象征著什么?象征著中華民族無數英雄,為了讓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為了讓祖國變得越來越富強,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堅定不移,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才換來了我們今日的太平生活。
"感國家之多難,誓九死一不移。"我們21世紀的中國還算太平,可是還有許多國家朝我們中國虎視眈眈,美國、韓國、印度等國家。我們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好好上學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長大為祖國做貢獻,讓我們中國科技、軍事、經濟等方面排在世界的第一,不能讓歷史重蹈覆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牢記血的教訓。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精選5篇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精選篇3)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黃暉的小說《恰同學少年》一路走紅,令廣大讀者愛不釋手,并且深受鼓舞和教育。其同名電視劇接連在各地電臺熱播并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作品以獨特的藝術視覺,凝重的思想內涵和高尚的品味敘述手法來解讀那個特殊年代的激情歲月。小說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的學習生活為背景,充分展示了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新一代青年敢作敢為的青春,為理想而不懈奮斗、奮發向上的斗志,志存高遠,改造舊中國與舊世界的雄心壯志。同時也塑造了楊昌濟、孔昭綬等優秀教師的形象,歌頌他們教書育人的創新精神。
看完這看部作品,我們不禁感慨:古老的中國在二十世紀初重新找回了青春,青春的血液又開始在這古老的土地萌芽流動。它所體現的精神讓人熱血沸騰。
全書洋溢著青春活力,健康的氣息,更多的是時代青年的新生、社會教育的新生、苦難中國希望的新生。時代青年的新生是這部作品的濃墨,是主線,沿著它的軌跡,我們一步步深入了解變革中的社會,希望萌芽的社會。恰同學少年時,青春在這開始綻放。
“叫花子開粥廠,窮師范招學生。”橫批:“擠破腦殼”。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精選篇4)
在我的心目中,偉人一直是遙不可及的,可自己讀了《恰同學少年》一書后,我才真正了解到了偉人毛澤東的內心世界。《恰同學少年》講述了青年毛澤東與肝膽相照的朋友,風華正茂的進步青年一起抗擊舊社會封建惡勢力的故事,也讓我看到了多面的毛澤東。有理想的毛澤東在楊昌濟老師給毛澤東上的第一課時,問起毛澤東的理想,他一時不好回答,這是因為毛澤東有太多理想和抱負了,他想當一位學者,投身教育事業。他還想當一名政治家,把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中解救出來。也就是這些了理想,成就了一代偉人——毛澤東。
有才華的毛澤東毛澤東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一篇《論小學教育》使它成為湖南師范大學入學考試第一名。隨后的學習期間,各種文章在《新青年》報上發表,還有那“河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沁園春·長沙”,都足以表現毛澤東的才華橫溢。然而,誰有知道他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有膽識的毛澤東特別是在本書結尾的“猴子石之戰”中,毛澤東以自己過人的膽量與智慧帶領二百手無寸鐵的學生軍與湘軍對抗,讓敵人聞風喪膽,心驚肉跳,全都機繳槍投降,為保衛古城長沙,避開了一場血戰,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毛澤東的青年時代早已過去了,可《恰同學少年》的毛澤東偉大精神,崇高的思想品質,卓越而又超人的才華,傳承在我們心中,言語中,行動中。并將鼓舞著我們青少年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征程中,奮發國強,高歌猛進!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精選篇5)
暑假漸漸臨近尾聲,我也正愁著學校布置要看的《恰同學少年》,還沒看呢。有天中午,就讓我給撞了個巧,剛好有個電視臺正在播放《恰同學少年》,而且一天播好幾集。
以前,我對毛主席并不怎么熟悉,相對來說,我比較喜歡周總理。但是看了《恰同學少年》后,我對毛主席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變。
劇中讓我最深刻的劇情:就是他帶領了200名師大的學生,佩帶著扁擔做的假槍,放鞭炮充當槍聲嚇唬潰兵。城南郊外,四下突然“槍聲”大作,旌旗招展,到處是圍上來的“人馬”和“繳槍投降”的叫聲,潰兵都以為中了埋伏,一時亂作一團。潰兵們終于答應派人去談判。最后毛澤東、蔡和森和蕭子升三人一起去談判。就在潰兵團長命令潰兵“繳槍”時,忽然馬疤子逃了回來,并揭發了他們。而這時,毛主席居然能故做鎮靜的,不緊不慢的倒了碗茶水,喝了起來。那樣子,就好象自己真的是個如假包換的桂兵似的。
就連我這個局外人,看到這個情景,嚇得也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所謂皇上不急,太監著急。可是沒想到,毛主席竟能如此完美的演繹了一段生死之交臂。這足以顯示出他機智勇敢,臨危不亂的氣魄。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到如何去逃避,去躲開它;很少會有人會勇敢的去克服它的。如果毛主席他們,當初也是選擇逃避的話,那我們這些后人還能看到如今的湖南么?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看了《恰同學少年》,不僅讓我對毛主席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知道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危險的時候,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用我們的智慧、勇敢,和臨危不亂的精神去和敵人作戰斗。這樣,我們會比逃避多了一絲希望:化險為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