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的名著讀后感800字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長篇小說,是一部文字優美,情節蕩起伏、扣人心弦,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對于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
我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美麗而任性,并不是一個被大家歡迎的人。她會耍手段,但很堅強,很熱情,是個活潑可愛的女人。
她喜歡幸福和富裕的生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想的愛。但命運不那么簡單。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
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后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斯佳麗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她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干、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
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里,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赫思嘉在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斗志的人。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希望,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希望會成為我們的一種動力。
這種希望會促成文化、技術的發展,在失望的時候,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 “Trr is ather day”。
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斗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會想起這句話。
雖然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糾紛,但我們不應該放棄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正像赫思嘉所說的:“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我們可以休息,但我們決不能放棄。
讀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一輩子。讀了《飄》這本書,的確令我醍醐灌頂、受益菲淺。全書不論是華美流暢的語言描寫,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都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真不愧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女主人公的愛情觀,使我感受頗深。
思佳麗,這一在美國動蕩年代所誕生的出色的人物,她的優秀個性散發出無窮的光芒。她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對生活頑強抗爭,從不屈服。她處事雷厲風行,精明能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她對愛情的執著。她所擁有天使般的臉蛋和魔鬼般的身材——用修飾中國古代美女的話那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使得多少青年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她對這些毫不在乎,她對愛情瘋狂的執著。但是出于無奈,她分別嫁給了兩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當再一次見到她鐘愛的艾希禮時,依然像少女般瘋狂地愛著他,不顧一切的向他傾訴鐘情。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女子對愛情忠貞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以《孔雀東南飛》為例,一對男女要表現對愛的忠貞就要結為連枝,他們的愛情是與婚姻緊密相連的。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當他們的愛情遭受別人的破壞時,為了表現對愛的執著,他們只有“自掛東南枝”了。然而思佳麗卻不一樣,在她的愛情觀中,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分離的,或者說是一種精神上和ròtǐ上的分離。她不在乎彼此都有的婚姻,拋開一切大膽的去愛艾希禮,爭取自己的幸福,她并未將愛情套上禮義,道德的枷鎖,她的愛情永遠是自奔放的。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吧。愛的本質是不因表達方式的變更而變化的。
《飄》這篇小說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短暫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說。米切爾以南北戰爭中的南方社會為背景,用她女性的細膩,精確地把握了人物復雜的心活動,成功的塑造了斯嘉麗這一復雜的人物形象。
戰爭前,他們都是上流社會的莊園主家的小姐和紳士,談吐得當,舉止優雅,文質彬彬。戰爭開始的時候,斯嘉麗對此并不感興趣。在她的世界里,只有永遠參加不完的野宴和舞會,只有追求者們不斷的奉承。在她的體內有著父親勇敢的愛爾蘭人血液和母親高貴的法蘭西純正血統。她以一個遼闊的農場陶樂為家,有上百的黑奴供她差遣……這就是斯嘉麗——一個驕傲而又與眾不同的大小姐。可是戰爭改變了一切,使本該參加舞會的男人成為了扛槍戰斗的士兵,使本該在花園里享受陽光的女人成為了在田地里耕種的農婦。有些莊園主帶著錢財乘船遠去;有些莊園主精神崩潰;有些則樂觀面對現實——斯嘉麗就是第三種人。
有人說她任性狡黠、殘忍貪婪,而我卻對她十分欽佩。我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總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不顧世人的眼光,毅然的向著目標前進,她開木材廠,開酒樓,似乎這世上沒有什么事是她斯嘉麗﹒奧哈拉辦不到的。我欽佩她的勇敢,為了保護塔拉莊園,不管他人的看法,甚至不擇手段,這是內心多么強大的人才能做到的呀! 我更欽佩她的樂觀,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在故事結尾:瑞特離她而去,而她卻無力去挽留,便告訴自己:“trr is ather day”(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斗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
每個人都有軟弱的一面,斯嘉麗,內心如此強大的人,她的精神支柱竟是一個看似弱不禁風的玫蘭妮。玫蘭妮是我另一個喜歡的人物。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和斯嘉麗的性格有著天壤之別:斯嘉麗,勇往直前,敢愛敢恨,有時自私自利;玫蘭妮卻事事為他人著想,寬容,善良。她相信她身邊沒有壞人,對任何人都是以禮相待的。但她又是勇敢的——當她看到斯佳麗為了保護莊園殺了一個“北方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尸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她是堅強的,她是博愛的。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干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干活,當戰爭終于結束,她痛恨的“北方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多少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方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不管是斯嘉麗還是玫蘭妮都有著自己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學習斯嘉麗對于喜愛的事物,要勇敢的去追求,哪怕結果是失敗也不能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學習玫蘭妮凡事都用廣闊的胸懷去包容,而不是斤斤計較,學會信任別人;學習她們的堅強,使自己的內心更為強大。
她的父親曾經是塔拉莊園的主人,她曾經是如此富有、美麗,她曾經被無數人包圍、呵護,她曾經是個徹徹底底的大小姐。但是,不幸的是,戰爭爆發了。打破了她彩色的生活,于是,她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只屬于她自己的新生活。無論是痛苦也好,煎熬也好,她掙扎,她不屈服。她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些終究是成長了她。她名叫斯嘉麗——瑪格麗特所創造的,獨特的,唯一的,有著不同于一般人魅力的,存活于亂世里的佳人。
有許多人,是討厭斯嘉麗的。說她自私,說她任性,說她謊話連篇恬不知恥。可是我偏偏喜歡她,喜歡她狂野的愛爾蘭血統,還有那種絕不對生活妥協,堅定地不可思議的意志。我知道,她和梅蘭妮是徹頭徹尾不一樣的人。梅蘭妮很完美,溫婉善良,不認為任何人身上有什么不高尚之處。可是,她不能生存,她不存在。她只是一種夢想,美好而飄渺。
斯嘉麗卻不一樣。當戰爭打破她的生活,當她的母親去世父親發瘋,當她差點失去塔拉莊園,當她每天受凍受餓。她決定站起來,作為家里的長女,作為斯嘉麗。她知道自己不再是塔拉莊園的大小姐,她決定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在這個亂世中生存。需要她照顧的人太多,想逃避卻不能逃避。
所以,村上春樹說,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所以,卡勒德·胡賽尼寫,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我想,斯嘉麗,其實也是一瞬間成長的吧。她說,她活在一個比死還痛苦的世界,一個無她容身之處的世界。她還來不及享受她的青春。她真實,公然與世俗對抗。她工作,在這個女人毫無地位的時代,做得甚至比男人更好。她從不用道德禮教來偽裝自己,不顧世俗的冷眼,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們罵她,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說她不該下地,不該工作,不該在懷孕的時候還走上街,說她驕傲,說她不知羞恥。可是他們卻看不見她的掙扎,在那個時代的堅持。看不到她從一個什么事都有別人幫忙做的大小姐,成長為這樣一個勇敢、堅強、自立的女人。別的女人都成天呆在家里,哭哭啼啼懷念自己的丈夫兒子,假裝還可以繼續過以前的生活,遵守著可笑的那種所謂的道德規范。只有斯嘉麗,她知道,這個時候必須成長,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她打破規矩,她懷抱希望。她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想,現實有些時候比小說還來得更加殘酷一些吧。雖然我們也許再沒有什么機會卷入戰爭之中,也許再沒有什么機會為了生存親手收割食物,也許再沒有什么機會去經歷她所經歷過的任何一點。但是,你畢竟只是個普通人,你有時也會害怕會不安。你有時也會找不到自己的勇氣,會迎合世俗會隨波逐流。
這個社會之于每一個人都是殘酷的,甚至世故,甚至虛偽。它在前進,也逼著你前進。有些事,你明知不對,卻不反抗。你漸漸戴上面具,漸漸變成復制人,你的心漸漸變得不堪一擊。你終于還是妥協了,等著別人來打破沉默,過著你以為的和平生活。可是你要知道啊,現實中梅蘭妮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你只能去成為斯嘉麗。和平年代,并不是意味著真正的和平,也許還有比戰爭更可怕的東西存在著,并且發芽開花。
所以,讓?保羅說,在黑暗的時代,不反抗就意味著同謀。所以,別害怕,你不必害怕。在挫折、苦難、不公、冷漠、腐朽面前站直身子。去與世俗對抗,不用管旁人的冷眼,改變你能夠改變的。去做個真實的人吧,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堅強、勇敢,去創造一個屬于你的塔拉莊園吧。
我想,你會愿意看到一個新的世界的。我想,你的真實你的勇敢會讓你不孤單不遺憾的。我想,從今天開始的話,明天不會太遠。人總該抱有希望,至少,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今天,我終于把《飄》這本書看完了。雖然大人們說這本書不適合小學生看,可我看完之后,仍深有感觸。 《飄》以南北戰爭的南方社會為背景,以思嘉麗的三次婚姻為主線,譜寫了一部壯美動人的愛情圣詩。
1861年,佐治亞州種植園主的社會圈子里的美女思嘉麗聽說自己的意中人亞士利即將和美蘭妮結婚,感覺倍受打擊。一氣之下就任性挑逗美蘭妮的哥哥韓查,并答應了查的求婚。婚后一周,查入伍,在軍中病故。 1864年,思嘉麗為了籌到300美元的地產稅款,不惜勾引親妹妹的未婚夫甘扶瀾,同他結了婚后來,一個黑人搶劫了思嘉麗,甘扶瀾同其他的三k黨人聚在一起要為她報仇,北軍派兵鎮壓,多虧白瑞德帶他們轉移才脫身,而甘扶瀾卻被打死白瑞德來向她求婚婚后兩人雖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但思嘉麗仍然念念不忘亞士利后來他才明白亞士利懦弱無能,根本不能適應時代天翻地覆的變化,倒是自稱與她同類的白瑞德值得她去愛。但等她明白這個道后,白瑞德以離她而去。思嘉麗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他找回來。因為此時她才28歲,依然年輕美麗。
倔強的思嘉麗是戰后美國精神的象征。面對被戰火毀掉的家園,她堅定不屈,毫不妥協;面對親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淚,努力振作。她愛土地,并向土地一樣承受苦難,飽含激情……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這本書不太適合小學生看,可我還是大力推薦這本書,愿廣大讀者都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