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細讀名著讀后感必看
1839年6月3日,虎門海灘上飄起了一團團黑煙,滾滾熱浪向四周擴散,一陣陣惡臭撲鼻而來。四周人山人海,看到此景,無不拍手叫絕。直到25日,才把繳來的鴉片全部銷毀。
19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擴大海外市場,把大量鴉片偷運到我國賣出。鴉片是一種麻醉品,毒性強,長期吸食會上癮,導致精神萎縮。中國當時有200多萬人吸食鴉片,大量的白銀,流入英國殖民者手中。
所以林則徐主張禁煙。他說,如果不把鴉片嚴加禁絕,國家將“無幾可以御敵之兵”,“無可以充餉之銀。”于是,道光皇帝再三考慮,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販毒中心——廣州禁煙。
1893年3月,林則徐一到廣州,禁煙運動立即開展。他在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則徐態度堅決,使英國商人不得不交二萬多箱鴉片,共一百多萬千克。
我感到鴉片流入中國,完全因為道光皇帝的失職。忠言逆耳,道光皇帝同意禁煙是遲了點。那時,鴉片不知已經害了多少中國同胞了。鴉片帶給中國深重的災難。貴族官吏吸食上癮,政治變得更加腐敗;軍隊士兵吸食上癮,戰斗力大大削弱;平民布衣吸食上癮,種種罪惡習由此而生。吸大煙,往小了說,是上癮難忌;往大了說,是禍國殃民啊!多少人因此面黃肌瘦,痛苦不堪;多少人因此而傾家蕩產,妻離子散。
幸虧了林則徐這位忠臣,在關鍵時刻提出禁煙,并經過道光同意,下廣州禁煙。這一舉動,使千萬人擺脫鴉片的折磨,合家團聚;讓千萬人在外國人眼中站立起來,在鴉片的灰盡中站立起來。當時,中國是處于弱態。林則徐關鍵一舉,扭轉了當時整個中國的狀態。
外國人見到這鐘情形,也對林則徐勇敢無畏,果斷禁煙表達欽佩。林則徐虎門銷煙,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的氣焰,表示了中國人民禁毒的決心和堅強意志。
虎門海灘上的團團煙霧,表示著中國已抹去的鴉片歷史。中國會有一個新的開始,中國人會在此時重新崛起,時刻為禁絕鴉片而戰。
林則徐虎門銷煙,會成為光輝的一筆,在歷史上永遠留下痕跡!
成年人細讀名著讀后感必看(篇2)
眾所周知,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的一個血的印記。而《雙城記》真實地描繪了統治階級的兇殘和腐朽。通過閱讀《雙城記》,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統治階級與廣大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體會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愛”。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描繪了十八世紀的一位醫生梅尼特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代爾納的法國青年作證,露西和代爾納因相愛而結婚。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代爾納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卡爾登代替代爾納上了斷頭臺。
卡爾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也是最為復雜的一位人物,他頹廢消極,渾渾噩噩地生活著。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工作后,即使擁有一身才華,他仍然選擇默默無聞的打工。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沒有看到他有一份深沉的感情。他溫柔的,執著的愛著露西,甚至最終為了露西愿意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他讓我們看到了他對露西那深沉的愛:用自己的性命換回自己心愛的女人的家庭幸福與她的笑顏。無論在哪個時代,卡爾登對露西的愛都顯得那么珍惜和高貴。
相較于卡爾登所代表的溫柔與愛,得伐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征。因為親人慘死在代爾納叔叔與父親的魔掌下,所以她一生只為仇恨而活。得伐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也叫人不禁感嘆仇恨的力量。18世紀末的法國,就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了修羅地獄。
小說同樣也贊美了其他角色:梅尼特醫生正直高尚,且善良寬容,是仁愛的理想化身;露西則是愛和溫情的化身;代爾納是給統治階級指明出路的人。這些人物表現出來的種種美德,都是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所熱情贊頌的。
作者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他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他所著的《雙城記》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著這嘲恐怖的大火”也將在法國上演。
我完全贊同卡爾登在臨死前說的:“復活在我,生命在我。"
成年人細讀名著讀后感必看(篇3)
讀了《林則徐傳》后,我不禁為林則徐禁止鴉片、英勇抗敵的舉動而感到驕傲。同時,我也痛恨洋人們企圖利用鴉片來摧毀中國人的身心健康,并占領中國的惡劣、可恥行為。
十九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生產過剩,急需打開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但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并且,當時的清政府除廣州外其它地方不許與外國通商,然而,一個小小的廣州城能容納多少商品貿易呢?因此,進口的工業品沒有銷路,外國商人便轉向了鴉片貿易,使得鴉片這種毒害人的身體健康、摧毀人的意志的毒品在中國大地上橫行,直到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才得到了暫時的抑制。
這群可惡、可恨、無恥的洋人,竟然在中國如此放肆,并且企圖用鴉片蛀空整個中國,真是太無恥、太卑鄙、太下流了。這種強盜手段真令人發指。這群強盜不僅掠走我國大量的黃金白銀及各種資源,而且把我們中國人當奴才使喚。我想,要是我長在那個時代,我會怎么做呢?我會大聲疾呼:“一群強盜!我告訴你們,雖然政府的腰板彎了,但我們四千萬萬的中國人是不會向你們這幫強盜屈服的,我們要同你們抗爭到底,直到把你們趕出中國的家門!”
在氣憤之余,我為我們有林則徐這樣的民族英雄而感到一絲安慰,正是因為有林則徐這樣的英雄,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不會遭受到滅頂之災,才有我們中華民族不屈不饒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想到這,心里產生無比的敬意:“謝謝您,林則徐爺爺,您是我們的英雄,我們民族的脊梁!”
成年人細讀名著讀后感必看(篇4)
《雙城記》這本書是出自英國作家———秋更斯之手。他還寫過《霧都孤兒》《匹克威克外傳》等長篇小說和《圣誕故事集》《董貝父子》等短篇小說。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復活”“金錢”與“暴風雨蹤跡”,這三個故事,小說以馬泰特醫生的曲折遭遇為線索,將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對立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用壓迫和報復組成的一個故事。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復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后,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有人說,《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說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
成年人細讀名著讀后感必看(篇5)
這是一個以兩百多年前的兩個偉大的城市為背景的故事。濃霧彌漫,車燈搖曳不定的倫敦,絕望、頹廢的巴黎的最底層。
對于當時那場發生在巴黎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太多人花了太多的筆墨去描述它。這對法國來說是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甚至對于歐洲,對于整個世界來說也是如此。作者狄更斯,是英國最杰出的現實主義批判作家之一。雖然他沒有親眼目睹,卻依靠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看到的當時的景象。
《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盡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銳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在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溫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復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制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為代價。這錯綜復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仿佛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
作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在狄更斯的作品里,語言的精彩是必不可少的。各種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比、幽默、嘲諷,被運用自如,而作品的藝術性也被送上巔峰。于是,克倫徹先生只得再聽檢察長先生怎樣把史蒂夫先生套在陪審團先生們身上的緊身衣又一件件脫下來,翻個底朝天;最后法官大人站了起來,把那件緊身衣里里外外搗騰了一遍,看得出來,他想為犯人裁剪壽衣。諸如此類精彩的段落,作品里比比皆是。于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每一個中心,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了。我相信這對我們平時的學習,必定是大有幫助的。
有人說,《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說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如果只是表達了這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水準,那么《雙城記》的優勢怎么體現出來呢?在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問題也好,都是為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而設的。這個主題就是剖析這場大革命與民眾之間的關系,看到底是什么引發了這場革命,到底這場血雨腥風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我想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