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讀后感高二必看
我不知道孤獨象征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后靈魂也無法幸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必須背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獨立于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唯一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煉、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于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最佳,并不需反復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里,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恒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名著讀后感高二必看篇2
面對這樣的作品,當你沒有能力讀它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去讀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對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要強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系,不要翻來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這些屏障存在于那里,已經說明你無須去讀它,起碼是當下,無須去讀。就像高中的我,因為好奇買下來它,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為了所謂的一點點虛榮心去閱讀這部作品,很認真地讀,它卻讓我恐懼。翻了兩章,便不敢再拿起來看。
和很多人的經歷相同,我把它放在書架的最頂層,記憶里告訴自己,我讀過它,然而不過如此,因為我沒有看下去。
幾年以后,經歷了許多不想經歷的事情,從一個故作孤獨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開始明白孤獨的人。卻沒有了過往的浮躁,在一個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閱讀它。
你仿佛重新發現了一個被廢棄已久的寶藏。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樣一波一波的撞擊你的心靈。睡夢中還會贊嘆怎么會有這樣環環相扣精彩絕倫的敘事方式。冷靜旁觀的口吻,讀罷卻激起心底最深處的蒼涼。
因為年少的無知與浮躁,我差一點錯過了它。所以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著它,不要讀它。
名著讀后感高二必看篇3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后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后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墻。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于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于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周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么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于此。
名著讀后感高二必看篇4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業后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節時間,不必為完成作業而憂心的假期里,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秀書籍之中,讀后想為它寫點什么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復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后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并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干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復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采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 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于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征著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復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于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后于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復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個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并再也不會出現。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夠夢想成真。
名著讀后感高二必看篇5
《百年孤獨》在“新概念”選手中頗受歡迎,因此我對它一直有著好奇的渴望和虔誠的心態。帶著不成熟的理解和不內涵的見解終于讀完了這本書,像是看著六代人扎扎實實地生活,卻始終離不開孤獨。
或許命中注定吧,盡管在“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這兩個名字的循環中家族看似會繁衍下去,盡管吉普賽人、政府、戰爭、火車和香蕉種植園的到來曾一度讓這個寧靜落后的村莊變得繁榮喧鬧,但整個家族還是逃脫不了“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一棵樹上,最后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的命運。
是文明促成了孤獨嗎?還是人的內心本來就屬于孤獨?
“怎么時間老是在打轉轉啊?”烏蘇拉說道。或許這個家族乃至整個寰宇都是沿著一個無邊無際的圓圈運行的吧,所以人類才注定孤獨,注定看見繁榮昌盛也只是看見了美麗化作的泡影。
在我看來,孤獨的人大抵兩種:自負與自卑。
自負的人通常有自負的才華。他們超出常人而用慧眼看世界,理解層次不同,交流自然成障礙。于是他們干脆自行研究,不理會眾人,似乎形成了至極的境界而求新的突破,領悟常人所不能領悟的玄妙。在常人眼中,這便成了孤傲。而先驅大多是在這樣不能被人理解的狀態下產生的。就像布恩地亞是因為過早地知曉了家族的命運而被視作瘋子一樣,先驅總是孤獨的。
自卑的人大多缺少自負的資本。他們在某些方面低于常人而用更憂郁的眼神看世界,自覺不如眾人,交流也自然隔閡了。
當人們興趣使然地談論著一些話題時,他們只能蜷縮在角落里做聽眾。熱鬧是他人的,他們只會用冷漠的心態面對世人。在常人眼中,這便成了孤僻。就如奧雷良諾在自卑中掙扎一樣,封閉的世界注定與世隔絕的。
自愿地停留在自我狹小的圈子里,自主地抵制著新事物的侵入,也難怪馬貢多一直處在孤獨之中,注定百年之后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但愿這最后到來的颶風,能吹散一切封閉自守的落后。“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于孤獨的世家絕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