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名著讀后感
浮士德的名著讀后感篇1
《浮士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會現實只是一個方面,其中還有另一個重要內容即“人”的主題。浮士德不斷追求的動因不是來 自社會矛盾的召喚,也不是有些文章認為的來自魔鬼的誘惑,而是來自浮士德內心的不平衡,是他的內心痛苦促使他不斷追求。他的痛苦不是源自他對外界與物質的不滿足,而是源自他對自身狀況的不滿足,他想改變自己生存方式中的各種缺憾,追求更符合人性、更為理想與健全的人格。只有從“人”的主題看 《浮士德》,才能還《浮士德》以完整性;只有從“人”的主題人手,才是找到了打開《浮士德》的鑰匙。
浮士德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了了之的,因為他不是為了尋求社會矛盾的解決,而是追求一種健全而完美的人格。他否定了不完美人格的各個階段,最后找到了最健全、最完美人格狀態的生存方式。“人”的主題,是18世紀德國美學所探討的主題,也體現了歌德本人的美學思想。如果說現實的內容在 《浮士德》中是零散的、被分割的,那么“人”的主題則是一貫的、整體性的,這才是《浮士德》作為一個整體的統一所在。它也極符合歌德本人的創作思想。歌德曾指出,“藝術家應該通過整體向世界說話”,而這一整體“他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他自己心靈的產物”。根據這段話,我們認為浮士德的活動可以被劃分,現實可以被分割和組合,但歌德要表達的思想應該是統一的,浮士德形象應該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形象出現的。這是符合歌德對人的看法的。他曾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系著的能力的統一體。藝術作品必須向人的這個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這種豐富的統一體,這種單一的雜多。”如果我們仍然說,浮士德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應該說,這只說出了浮士德形象的象征意義。其本來意義,即對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的追求,如果回到《浮士德》本文的話,將會更為清晰地展示出來
浮士德出場時是一位老博士,他已精通了當時的哲學、法學、醫學和神學四大學科。學識淵博,聲望在所有的博士、碩士、法律家和教士之上可謂功成名就,炫世耀人。老博士應當心滿意足。可事實恰恰相反,浮士德出場,時值深夜,他中宵倚案、煩惱齊天。他不是對家庭不幸和自然災禍的煩惱,他的煩惱是他靈魂痛苦的外顯。精神勞動這一生存方式的種種缺憾造成了學人理性發達,而感性生活貧乏,使學人遭受了全面人性被片面化的痛苦。浮士德的諸多痛苦是從事精神勞動的人與生俱來的,是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不能超脫的深層苦難。浮士德的痛苦與追求,常有精神勞動者的普遍特征,甚至擴展為即使對全人類也具有普遍意義。難怪郭沫若先生慧眼獨具,稱《浮士德》是一部關于人類靈魂的歷史。
浮士德的名著讀后感篇2
十八世紀啟蒙文學中,涌現出許多優秀作品,如《格列佛游記》《論法的精神》《陰謀與愛情》《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其中,《浮士德》的探索象征著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初這三百年間歐洲資產階級精神發展的歷史。
《浮士德》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學者階段,愛情階段,政治階段,追求古典美階段和改造大自然階段。
在學者階段主要有三處令我印象深刻。首先是浮士德的葉公好龍。學者浮士德終日探究自然的規律,但直面規律化身的地靈時卻嫌它丑陋。其次是渾渾噩噩。浮士德作為學者,在書齋中度過了幾十年,到頭來卻是變得迂腐,而且既無成就也無名利。魔鬼靡菲斯特譏嘲他這一類的俗人竟想消化這千百年來嚼不爛的發酵面團。第三處是虛偽。當有學生前來懇請傳授學問時,靡菲斯特代替浮士德化身為滿腹詩書的學者,把一心求教的學生忽悠得團團轉。作者通過這部分告誡我們,人生意義和追求不能僅僅局限于學問的積累,也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完善自身。
在愛情階段,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追求到了女子格麗卿,兩人墜入愛河。但在這期間,兩人皆因愛情而犯下錯誤,愛情變成了悲劇。作者通過愛情階段告誡我們,不能過分追求官能享受與個人主義,必須到更高的境界去實現理想。
在政治階段,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領下在羅馬帝國中當上了大臣。皇帝需要錢財,他就發行紙幣解決了財政問題;皇帝需要歡樂,他與靡菲斯特就用魔法舉行了化妝舞會,把焰火化作火山爆發;皇帝需要看戲,他就用魔法把海倫與帕里斯召喚。但是最終也僅僅是個弄臣而已。作者以此諷刺了那些把改革希望寄托于君主身上,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的知識分子。同時也讓我認識到,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能依靠別人,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在追求古典美階段,浮士德渴求得到深愛時的海倫。最終海倫消逝、只留下一縷薄紗,隱喻著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留下的只是美的形式,作者以此否定了用藝術力量改造社會的方式。這告訴我們,實現人生的意義,不能僅靠藝術熏陶,更要在藝術的指引下投身社會實踐。
在改造大自然的階段,浮士德在海岸封地中進行圍海造陸工程,開始投身于改造大自然的實踐中。浮士德在開疆拓土、移山填海、民眾安居樂業的偉大理想中沉迷了。他認為只有每日將自由和生存爭取,才能夠將這種自由和生存來盡情享受,在這里將有為的時光度過。他見到扎根于自由土地之上的自由者的臣民,預感到了崇高的幸福,他此生的痕跡將與世長存。他對此感到了滿足,接著,他便倒下了。
浮士德的死是因為滿足,浮士德之所以活著是因為不滿足。浮士德的精神,正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人不正是這樣的嗎?人只要奮斗,就總是難免會犯錯。但只有追求,人才能夠實現自身。在我看來,正是有了人生追求,生命的步伐才不會停止。人的毀滅正是因為絕對追求的停止。追求在前方,步伐永不止,生命方不息。
人生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我曾在知乎上問過這個問題,回答寥寥,而其中有一條回答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四個字:吃喝嫖賭。高考后的暑假,我閱讀了幾本文學作品,雖然描寫細膩,但內容總是圍繞著愛恨情仇,我不禁有些迷茫:生的意義可以是什么呢?僅僅是感官的享受嗎?人生意義究竟是什么呢?直到我閱讀了《浮士德》。它給我提供了一個方向,讓我意識到人生意義可以是改造大自然、建設人類社會。作者通過對浮士德探索過程中的失誤進行批判,讓我明白到無論是脫離實際的知識追求,還是低級的官能享受與狹隘的個人幸福追求,抑或是為王權服務的妥協道路,都是不可取的。在當代,有許多重點高校畢業生、國家未來的棟梁選擇了金融和股票方面的泡沫,而非基礎科技研究的磚石。我不禁疑惑:長久以往,國家是否還能長治久安繁榮依舊呢?我們不得而知。
在當下,進一步改造大自然已不合時宜,我們更多的選擇是發展基礎科學、改進生產技術、減少環境污染,使人們都安居樂業,這是樸素而又偉大的人生追求。人生意義也可以在實現人生追求的過程中逐步實現,這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未來。創造中實現自我,追求中實現本質。路在腳下,向夢想大步前進。
浮士德的名著讀后感篇3
“其實這個城市也是空蕩蕩的,你孤獨地站立在石頭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帶著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猙獰的臉。圍繞在你的周圍,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聲。《浮士德》中惡魔靡菲對上帝說:這個世界就是苦海,永遠不會改改變”這個一段說明了《浮士德》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的黑暗。
讀了這本書讓我了解了社會的黑暗的一面,書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讀高中時得了奇怪的病,同學們不但沒有幫助他而是看是嫌棄·欺負·羞辱他,因而從此放棄了自己最愛的畫畫。但在好友滕汐告訴了他一個關于立志的故事,從此他開始奮斗最后成為光彩要人的畫家。這也告訴我以后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對,在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徹徹底底的證明了。
“或許這個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臺和關系上位,有的人卻幸幸苦制作專輯卻無人過問。
有的人出生家才萬貫,有的人天生自卑,連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別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卻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報。”那么我們因該要奮斗起來還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奮斗起來可以讓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羨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將永遠的把你踩在腳下!這個就就是社會的殘酷,在學校中就常常有這樣的例子,在畢業考試中那些比你分數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遠的踩在腳下。因此我們因該學會努力,把那些在我們之上的人踩在我們的腳下。
世界絕不會因為你做了什么而改變,但是你卻因世界而改變。
這個星期的任務是《浮士德》。
歌德這個老頭子聰明得過分,他還永遠有18歲的小姑娘的可愛,這倒罷了,可18歲的小姑娘也愛他。怪不得他壟斷了歐洲的愛情。
我總覺得浮士德有些強迫癥(歌德老先生你不要罵我啊!)當然了,他的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歡那個老和浮士德搗亂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實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覺得他應該是披著斗篷,帶著兜帽,時而戲謔,時而冷笑,時而罵娘,時而跳腳的大酷哥一枚。
他應該是冷笑地說:“尊貴的朋友,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樹常青。”omg,實在是太給力了!
我尤其振奮于他即將帶領浮士德開始訪問小世界時說:“我祝賀你開始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這句話我的小宇宙就燃燒了,激動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簽個契約。
歌德你實在是太偉大了!創造出這么酷的男二號!深深后悔自己不學無術,如果勤奮些不就早一點讀到這么棒的書了么?哎,相見恨晚啊!我太失敗了,學外國文學可現在才讀經典,慚愧啊!
浮士德的名著讀后感篇4
《浮世德》它讓我看到了這個現實社會下存在的矛盾、無奈、悲慘……
書中講述了5個都市少年,他們懷揣著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愛與恨的印記。池海翔這個總被人家稱作是怪物的男孩,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獨自默默地承受現實給他帶來的一切慘痛。最后,他還是成功了,站立于萬人之上了。紀瀾一個矛盾的女生,不愿與最好的朋友滕夕分開,卻背地里把滕夕的書桌推翻在地,讓書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趕忙撿起書本,用雙手擦干凈。滕夕的突然昏倒,讓紀瀾緊張不已。她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存在的原型,因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會嫉妒對方比自我優越的條件,從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雖然,她是矛盾的。但,她還是選取那寶貴的友情,縱然滕夕已離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終還是愛著滕夕的。而滕夕,有著出眾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實的家境,這一切都使人羨慕。這樣完美的女生,卻愛上了一個與她截然相反的男生。這些都不能說明什么,因為感情是沒有界限的。直到最后,滕夕的離去,她的心里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個叫煙焰的男孩。煙焰,其實本質是好的。可由于,父親被車撞后,肇事司機逃跑,家里就開始背負著沉重的債務。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搶劫,都是為了他的家,為了滕夕。然而,當他明白那個肇事司機是滕夕的父親后,他茫然了。他不明白該
如何去應對滕夕,他想對滕夕說:別走,等我出來。可最后還是沒有說出口,直到她的離開。煙焰只能算是個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后一個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慘的。從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媽收養。但是,他厭惡姨媽那異樣的眼神。于是,覺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謂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學校附近的一個酒吧里當妓。他被那些肥肉橫生的老男人私養著,做著一些骯臟的事情。就算是這樣,他也不后悔,只有能靠自我生存下去就滿足了。而,當他愛上了自我的老師,他決心退出那個渾濁的世界時,已經不行了。那個世界不允許他的離開,除非他在人間消失了。縱使這樣,他的感情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不被世俗承認的東西,是無法在這個世界存活的。就是他們的感情一樣,心愛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這一次,他最后能夠毫無牽掛地繼續做著令人作嘔的事情。
浮士德的名著讀后感篇5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劇。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謝的奇葩,閃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的爛熟。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莎士比亞有“莎學”一樣,在世界范圍內研究《浮士德》也以形成“浮學”。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永遠不安于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這本書寫的是,在天國里魔鬼頭子與上帝打賭,魔鬼認為,人類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渾渾噩噩,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傻瓜,瘋子,而上帝確認為,他很快就會從渾噩中醒來,成為人類的圣人,帶領人類走向幸福。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賭可以讓他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間,經歷了許多事情,但還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后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很老并且雙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靈美好的家園,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靈魂魔鬼抓進地獄,而是由天使護送上了天堂,因為他幫助了人們。
本書分為第一節和第二節。這本書都是在講浮士德怎樣幫助大眾,又怎樣被魔鬼危害等等后來遇到了瑪格麗特這個人,兩人一起飛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誰也不敢說讀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惡,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獄,你將萬劫不復,為了人類的幸福·美滿而奮斗吧!相信吧,你最終會飛往天堂,與思念的人在一起幸福·美滿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