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篇1】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這部著名的小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家里很窮,為了養活姐姐的孩子們,他在無奈下偷了一塊面包,卻因此成為了苦役犯。出獄后他被大主教感化,從此開始新的生活。他收養了孤兒珂賽特,把她當做親生女兒看待。珂賽特長大后過上了快樂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真愛馬里尤斯,老人不久也去世了。冉阿讓的一生十分坎坷,但他擁有著一顆好的心,他頑強、熱心而善良,并且很愛珂賽特,她好像就是他生命的意義,如綠葉和鮮花的關系一樣,密不可分。
這本名著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暗與明的對比:
作家所講述的這個故事讓人感動而又十分有真實感,冉阿讓的本意也并不壞,他為了家人的生存而無奈,卻只因偷了一塊面包而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這是“暗”的一面,來自人們的鄙視,來自社會的惡意,使他似乎被深深地烙上了苦役犯的標簽,他無論做什么,都不被人們接受,并且伴有無窮無盡的追捕,他的靈魂永不能解脫似的,這是反映當時的黑暗社會的最強有力的一筆!這能讓人感覺到作者深深的擔憂與嘆息和對社會的批判。例如:“我又走到另外一家客店。他們對我說:‘滾!’這家不要我。那家也不要我。我又到了監獄,看門的人也不肯開門。我也到過狗窩。那狗咬了我,也把我攆了出來,好象它也是人似的,好象它也知道我是誰似的。”
作者刻畫的冉阿讓這個人物,是能讓讀者感到深深的同情與不平的,能夠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但人們又怎能不被他的一生所震撼,怎能不被他的高尚精神而感動呢?這便是書中“明”的一面。作者在書中寫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像是平常自然的,但小細節總能讓人感覺到其中的深意,每一件事情仿佛在冉阿讓的高貴心靈的映照下變得熠熠生輝,籠罩上了純潔的紗。作家描繪的細節讓人驚嘆不已,無法不讓人產生圣潔的、純粹的尊敬。作者在述說這悲劇的同時又加入了美好而純潔的愛情,使這整部小說又透露出一絲生機和希望,也讓好心得到了安慰。例如:“馬呂斯和珂賽特都不曾想過這樣將把他們引向什么地方,他們認為這便是他們最后歸宿了。想要愛情把人導向某處,那是人們的一種奇怪的奢望。 ”
《悲慘世界》讓我受益匪淺,推薦大家去讀。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篇2】
欣賞了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不禁感慨萬分,這世間還有愛嗎?可憐冉阿讓,偷了一小塊面包,結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后,原想報復人類,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決定重新做一個善良的人。于是,逃出指定的地點,來到一個貧窮的小鎮,從此開始了他的神圣事業。
由于他的出現,小鎮繁榮了,他成為人人尊重的市長。好景不長,偵察員沙威發現了他苦役犯的身份,從此可憐的冉阿讓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為什么曾經犯過錯的冉阿讓改斜歸正,人們卻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報是什么?拿破侖期間,人們之間充滿著欺騙,巴黎是淹沒一切的漩渦,走進巴黎,就像進了一個無底洞,到處是貧窮的人,有錢人可以欺壓窮人。整個巴黎是那么骯臟、污__……__詐的德納第夫婦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冉阿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又有多少人是善良、正直、無私、忠于職守呢?就像沙威一樣,他維護社會秩序,他使法律發揮威力,他為社會除暴安良,他挺身直立,氣派豪邁,把一種勇猛天神似的超人__威布滿了天空,他發出萬丈光芒,__從不眨眼,確有一種無比偉大的氣概,但他卻無法辨別善惡。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篇3】
在一名無辜者被誤控為冉阿讓后,站在自首與離開之間,站在苦役與猶豫之間,他毅然決絕地選擇了良心覺醒,給人性涂上最濃重的一筆。
寒風凜冽,他只能與鐵窗作伴,朝外望去,將主教的那段早已牢記于心的忠言仔細揣摩了一番,剎那間對那幾句話有了更高的升華,監獄冰冷,渾身的熱血卻沸騰著一個信念——對社會作出貢獻,難道能在這冰冷的監獄實現嗎?不管怎樣,逃出去幫組別人不會降低我善良的身份。
好一個冉阿讓!他用睿智救出了珂賽特并撫養成人。好一個冉阿讓!他用勇氣救起了重傷的馬利尤斯,紛亂的硝煙鐫刻著他的背影。好一個冉阿讓!他用寬容原諒并放走了沙威,良心發現的沙威愧疚的投河自盡。冉阿讓用自己的一個個行動詮釋了善良。
冉阿讓的一生,將道德與勇氣緊密結合,才奏出了一曲曲壯麗的悲歌!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篇4】
1885年,令人尊敬的雨果老先生去世了,這位一生為文學嘔心瀝血,才華洋溢的文學巨匠本可以要求隆重下葬,獨自葬在山水秀麗的地方,可這位一生都在為人道主義奮斗的偉大作家卻特意留下遺言:要用窮人的馬車把他藏到公墓里去。這是為什么呢?怎么會有人放著好事不去享受呢,我十分不解,總有個疑問在腦中回蕩。
偶然間,翻開了雨果老先生的著作《悲慘世界》,曲折的劇情把我的眼球吸引住了……
貧苦的冉阿讓撫養著姐姐與她的孩子,生活所迫,冉阿讓去面包店偷了一個面包,卻被抓住了,判了整整五年刑,他惦記著自己的家人,不停越獄,得來的`結果確是加判十四年。社會的無情與監獄的冷酷使他被仇恨蒙蔽了雙眼。出獄后,他在莫里哀主教的盡力感化下,冉阿讓發誓要成為善人。在他的努力下,他成為了大好人“馬德蘭市長”,為窮人出了很大的力,可世事難料,他被昔日的囚友認了出來。他被剝奪市長的權利,又被關進了監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撫養那位飽經風霜婦女的孩子珂賽特,居然從監獄逃了出來,與珂賽特過著平靜的生活。可平靜沒多久,離家出走的貴族馬呂斯愛上了美麗的珂賽特,而珂賽特也愛上了馬呂斯。在國民自衛軍的反抗中,馬呂斯受了重傷,所幸被冉阿讓救下。可不明是非的馬呂斯知道了冉阿讓的身份——苦刑犯后,居然將他拒之門外。在知道冉阿讓便是他的救命恩人時,馬呂斯與珂賽特趕忙來到冉阿讓身邊,可冉阿讓卻永遠閉上了雙眼……
粗略一看,冉阿讓的一生備受挫折,他的經歷又是如此悲愴,讓人不禁感嘆當時封建社會的無情。可一細看,他的一生確實是為“成為好人”而努力著,他做過好人,他的死便是有意義的。不僅是他,警長沙威雖離開了這個世界,卻懷抱著良心;婦女芳汀雖離開了這個世界,卻懷抱著希望;愛著馬呂斯的愛波那雖離開了這個世界,卻懷抱著愛情。能有意義地離開這個世界,便是無憾了。
正當我在為故事中一個個人的死去而悲嘆時,卻看到了這樣一行字眼:本小說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我震驚了,這居然是雨果那個時代真實發生的!轉念一想,又仿佛明白了雨果老先生的遺言,他是在用身體,來讓人道主義更發揚光大!
然而,在所謂已實現人道主義的今天,一些舉手之勞在如今社會各種不公平待遇下似乎不值一提,可正是這些舉手之勞,如黑暗中的點點星光,給了所有人希望——世界能變得更好的希望。
只要你相信,悲慘世界并不悲慘。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篇5】
今天終于看完了《悲慘世界》,心中感慨萬千,激動不已,但卻不知如何表達我的心情。從前,我只知道這是世界名著,是雨果的作品,也有過幾次想嘗試閱讀,可是看到厚厚的四大本我就動搖了,終于我還是強迫自己認真閱讀,想不到我還真得入迷了,不知不覺,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個19世紀的法國了。這不愧是世界名著,它的美是由內而外的,越靠近就越理解,就越愛不釋手。
主人公讓。瓦爾讓曾經說過:昔日,為了生存,我偷過一塊面包;今天為了生存,我不愿意盜竊一個名字。這是主人公悲慘的命運和崇高的人格。為了姐姐的孩子們活下來,不得已他偷了一塊面包,卻被判為夜間盜竊民宅被送上法庭,做了19年的苦役。在這19年里,他的靈魂上升了,也下降了,正如作者所說:陽光從一側進去了,黑暗也從另一側進去了。偷了幾次東西后,得到主教的感化和教誨,他開始行善,以馬德蘭的名字救災濟貧,造福人民,撫養珂賽特健康成長,原諒沙威,救過馬利尤斯這一切好事都掩蓋了真實的自己讓。瓦爾讓。
或許博愛才是《悲慘世界》的主旨,一個容忍貧窮的社會,一個容許地獄的宗教,一個容許戰爭的人類,這真的是一個悲慘的世界。讓。瓦爾讓因偷盜被判刑19年的悲慘命運,芳婷因貧困孤寂而扔下孤女淪落風塵的悲劇,調皮機靈無家可歸的少年加弗洛什的犧牲這一切的悲劇都與這個悲慘的社會息息相關。因此在這樣一種社會里,愛就如同冬夜里的一個暖爐,溫暖冰凍的心。讓。瓦爾讓對珂賽特有愛,才會使得珂賽特純潔美麗的如百合花。芳婷為了給養他鄉的女兒,賣掉了自己漂亮的門牙,賣掉了自己美麗的頭發,到最后,竟然賣了自己的身體和尊嚴,這種愛令人肅然起敬。
他把馬呂斯從死亡絕地救出,并向馬呂斯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而遭至誤解,從而一個人孤獨的承受痛苦 和屈辱。幸好,作者做了巧妙的安排,在冉阿讓生命將要走向終點時,馬呂斯得知事情真相后和珂賽特及時出現在老人的面前,讓老人在愛的守護下從從容容地走完了最后一程。
自己沒有寫讀后感的習慣,往往都是食而不知其味,但這本書讀后收獲甚多,因此就留個紀念吧!19世紀法國的世界是悲慘的,但有像主人公讓。瓦爾讓那樣撒播愛的人,因此,悲慘就會過去。今天,我們的世界是美好的,博愛更是我們的信念。
世間萬物,有生有滅,輪回不息;
人世百態,有哭有笑,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