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事跡簡介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事跡簡介精選篇1
鄭丹娜在垂楊柳中心小學任教了25年,逐漸摸索出了“全接納、慢引導”的教育理念
大雪前后,北方降溫。垂楊柳中心小學的德育副校長鄭丹娜裹上大衣,和學生一起跑操。
她右手牽著一名學生,在此前的跑操時間,他總是“到這兒轉一轉,到那兒走一走”,經常跟不上隊伍。
鄭丹娜看到跑道上放著一根塑料跳繩,示意男孩:“你看,跳繩放在這兒說不定會把跑步的同學絆倒,你快去把它拿開。”男孩照做了。
回到班級后,鄭丹娜表揚了男孩:“他特別棒,跑步時看到地上有跳繩,擔心大家被絆倒,給拿到了一邊。大家都要像他學習。”
第二天,男孩開始跟上班級隊伍了。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我會去試探,然后摸索出適合每個孩子的交流方式。”鄭丹娜說。
從1993年至今,鄭丹娜在垂楊柳中心小學任教了25年,從科任老師到班主任,再到如今的德育副校長,她一直站在講臺上,和學生一起寫了幾百萬字的“悄悄話”,也逐漸摸索出了“全接納、慢引導”的教育理念。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事跡簡介精選篇2
孟夏時節,麥浪滾滾,豐收在望。
看色、看粒、看長勢……小滿節氣后,一場全國小麥新品種觀摩會在楊凌舉行。觀摩團追隨著麥浪,實地觀摩了“西農511”“偉隆169”“西農926”等一系列飽含著科技創新元素的楊凌小麥新品種,見證了科技創新引領種業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楊凌示范區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旱區農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在小麥良種繁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創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條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特色發展路子。”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許為鋼說。
以科技創新為窗口,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把楊凌比喻為“旱區種業硅谷”,充分肯定了楊凌在種業科技攻關、種業企業建設、種質資源搶救性保護等方面,為打贏種業“翻身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
如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吉萬全教授團隊正向著優質強筋、抗赤霉病和條銹病綠色小麥“進軍”,馬翎健教授團隊致力于選育釀酒專用小麥等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閔東紅教授課題組則正在全力攻克抗旱節水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技術難題……基礎研究、靶向育種、生物育種正方興未艾。
25年來,楊凌示范區扎實履行國家使命,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能力轉化為區域發展動力,走出了一條建平臺、打硬仗、促開放之路:
建平臺,厚植科技創新沃土——
從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到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從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到中國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從果業、畜牧、食品工程等農業產業創新中心到秦創原農業板塊創新驅動平臺,楊凌示范區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一號工程”,不斷加強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先后建設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97個,成為建設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的“加速器”。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楊凌種業創新中心主任康振生所說,楊凌為農作物種業與現代生物技術集合、促進傳統種業改進,做好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平臺,為我國農業特別是旱區農業發展貢獻力量提供了新機遇。
聚資源,創新實力越來越強——
知名種業企業先正達、科迪華和陜西省雜交油菜中心、金棚種業等種業科研院所、企業紛紛落地楊凌,各類農業科技創新要素持續聚集,楊凌農業創新高地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充分發揮示范區體制優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科教人才智庫作用,大力推進區校融合、協同創新,探索形成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促開放,讓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近年來,楊凌以建設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為契機,充分發揮示范區和自貿區雙區疊加優勢,深入推進國際農業交流、培訓、示范,先后成立了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建設了一批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園區,更多蘊含“楊凌基因”的“金種子”走出國門,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上合組織成員國開出了絢爛的“農科之花”。
25年來,楊凌示范區在小麥遺傳育種與條銹病防控、牛羊體細胞克隆、蘋果抗逆生物學、動物胚胎干細胞研究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區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蘋果等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審定通過的農作物新品種達768個、蘋果新品種12個,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研成果涌現,是楊凌示范區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說。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事跡簡介精選篇3
1993年,從師范學校畢業的鄭丹娜被分配到垂楊柳中心小學當老師,教美術和歷史。第二年,她成為班主任,教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
初為人師,鄭丹娜理解的“教育”很簡單,把學生盯緊了、看住了,把成績搞上去,拿到流動紅旗。面對四十幾個學生,鄭丹娜覺得“顧此失彼,每天能說一車話”。教室在一層,辦公室在三層,她連回辦公室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為了顯得有威嚴,二十歲出頭的鄭丹娜裝出不茍言笑的樣子,繃著臉,把學生“管得嚴嚴的”。學校要求靠右行走,鄭丹娜就告訴學生哪怕兩個人去上廁所也要站成縱列;學校要求保持紀律,鄭丹娜就每個課間到教室里監督。學生們怕她,甚至有小女孩猜測鄭丹娜有60歲,理由是“我爺爺就60歲,特別嚴肅,不愛笑”。
如今回憶起來,鄭丹娜覺得那時不懂教育也缺少方法。她曾經準備了一個剪報本,把從報紙上看到的管理和教學方法剪下來貼到本子上,并經常跑去聽老教師的課,模仿和借鑒,努力讓課堂變得有趣。
1998年,鄭丹娜進入語文中心組,開始專門教語文。
一開始鄭丹娜講課只站在講桌前,局促、放不開。市里的老教師來她的班上聽課,直言不諱地指出:“情感性不夠,缺少感染力,讓人感覺游離在語文教學之外。”老教師告訴她,要想把學生吸引住,先要把自己吸引住。
鄭丹娜決定拿自己的兒子“練手”。那一年兒子不滿一歲,咿呀學語,鄭丹娜每天給他講故事,“關上門,家人也看不見。我就連蹦帶跳,手舞足蹈,特別夸張。”兒子被逗得咯咯笑。
慢慢地,鄭丹娜“放得開了”,感情更充沛,和學生的交流也在增加,上課不再藏在講桌背后,而是敢于站在學生中間,有了溝通和互動。
成為“小豆包們”的“自己人”,鄭丹娜花了幾年的時間。現在,課余時間,經常有一群學生圍著她聊天;小男孩有了“心里喜歡的人”,會偷偷說給她聽;小女孩因為自己個子矮發愁,也會找到她傾訴……
鄭丹娜說,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個南風和北風的故事:南風和北風比誰更有力量。有人穿大衣走過,北風施展威力,冷風勁吹,那個人把大衣越裹越緊;南風上陣,送來輕微的暖風,那個人最終敞開了胸懷,脫掉了大衣。
她希望,成為像南風一樣的老師。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事跡簡介精選篇4
從教時間久了,鄭丹娜慢慢總結出了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全接納、慢引導”。全接納,即接納所有的孩子、接納孩子的所有;慢引導,則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
她引用論語的故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智),子曰:“知人。”
用鄭丹娜的話說,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不過,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
鄭丹娜發現,小學生年齡小,膽子也小,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大多不會主動和老師交流。當時,她在雜志上看到,有位老師在教室里放一個紙箱,學生可以把心事寫在紙條上,放進箱子里。
受到啟發后,鄭丹娜讓學生們每個人準備一個漂亮本子,專門用來寫“悄悄話”。“你可以把想和老師說的話寫在本子上,老師有想和你說的話,就在本子上回復給你。”鄭丹娜和學生說。
后來,學生們開始把自己的心事交付給“悄悄話”,也逐漸對班主任鄭老師袒露了內心世界。
頑皮淘氣、喜歡欺負別人的小男孩寫:我也想改,但是改不過來,這次我又犯錯誤了,美術老師說我了,英語老師說我了,爸爸媽媽也說我了,如果有一天他們都不喜歡我了,我該怎么辦?
性格內向的小女孩寫:我沒有好朋友,他們嫌我沙包扔得不準,打乒乓球跑得慢,我就像天空中一朵孤單的云,這飛飛,那飄飄……
被爸爸媽媽冤枉的男生寫:昨天,爸爸給了我20塊錢讓我買番茄醬,買完我把剩下的錢放在他的錢包里了。后來看到我桌上的錢非說是買東西剩下的,其實,那是我去年給媽媽打工攢下來的。
鄭丹娜借助這些記錄了解孩子們,并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擾。給學生回信安慰、勸解,在班會課上給孤單的小同學“找朋友”,及時和學生家長溝通,把自己童年時期的經歷和故事講給學生聽……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事跡簡介精選篇5
翻開楊凌示范區推廣基地分布圖,不難發現,從三秦大地到西部邊陲,從戈壁沙漠到青藏高原,處處彰顯著楊凌的農業科技含量和示范推廣的成果。在黃淮麥區,江蘇徐州、河南長葛等地種植的“楊凌小麥”穗大粒飽、連年豐收;在陜北高原,“楊凌玉米”個頭碩大、種植廣泛……
去年秋收時節,榆林市定邊縣堆子梁鎮營盤梁村的玉米喜獲豐收,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自從種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薛吉全教授團隊培育的‘陜單609’‘陜單650’‘陜單636’玉米新品種逐年增產,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提及這幾年的收成,玉米種植大戶高海寬喜不自勝。
種植面積從20畝到630畝,畝均種植密度由4000株增加至5500株,每畝產量也從700公斤提高至1000余公斤,年純收入40萬元,高海寬不僅自己嘗到了良種的甜頭,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近20萬畝。
成果轉化推廣是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舉措。楊凌示范區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優勢、育種技術、示范推廣等優勢,充分發揮國家(楊凌)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和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作用,把楊凌農業科技成果送到了千家萬戶。
“楊凌示范區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體系融合,在推進區校融合、一體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征兵說。
不僅如此,楊凌還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旱區農業發展等重大戰略需求,不斷做大做強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文章,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經驗、新模式,尤其是圍繞_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探索形成了大學試驗站、產業鏈、農科培訓等“六種推廣模式”,打通了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25年來,楊凌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700項,并在全國18個省(區、市)建成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350個,年示范推廣面積1億畝,推廣效益達到235億元。同時,圍繞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充分發揮楊凌農科教優勢,探索形成了“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做給農民看,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教會農民干,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帶著農民干”的科技扶貧工作模式,數以億計的農民從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楊凌農高會已成功舉辦28屆,躋身全國5A級農業綜合展會序列并獲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農業展會品牌,為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搭建了重要平臺。
“楊凌示范區探索形成了多種示范推廣路徑,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轉化示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旱區特色農業脫貧攻堅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立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