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影響力的讀后感
《影響力》這本書主要是講述了六個強大的影響力武器,即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它們從本質來說是人類思維捷徑的另一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寫影響力的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寫影響力的讀后感篇1
剛剛讀完影響力。感覺體會還不夠豐富,就不直接發到評論區了。先存在這,慢慢改。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我毫不吝嗇使用這樣的詞句。
這本書給我的一個最大的體會就是:西方研究方法的說服力——數據加上實驗。
我很希望能夠學會這樣的方法來處理事情。用數據和事例,而不是用假設,以為,甚至是道聽途說的一面之詞。這是一個可怕的習慣。
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有句老話叫,先做人,后做事。
誠然,不過我想套改一下的是,會做人,會做事。也就是說,連人都能做好了,做事情理論上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這本書就是一本研究人的行為習慣的書。
很多的原則都很有意思,舉個自己的例子吧。
我今天到一個部門辦個手續,理論上只要自己帶了照片,就不用在那里洗照片。拍個免費的數碼就行了。
雖然門上有這么寫。但是,我看到幾乎所有的人都拿了個交過錢之后的小牌牌。我就在想,哦,估計必須得交錢。
看到門上的字之后,我還是不放心。于是,就問照相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毫不猶豫的說,你的照片不行,因為你這是打印的。
于是,我毫不遲疑地就交了錢。
等到照片出來之后,我一比,和我自己帶的照片一樣。我可以不用交這個錢來辦照片的。
為什么,我毫不遲疑地交了呢?
回到書中的幾個原則:
一是從眾。
二是盲從權威。
三是特定的“因為”句式。
在這三個因素的趨勢下,我掏了錢。雖然我很鄙視自己的這種行為,但是還是做出了這樣的行動。
這本書,講的就是這些道理。你為什么會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決定。
寫影響力的讀后感篇2
這是一本__年前的書,原本三年前就該讀完它的。那時,我一個同事是讀書狂人,他的書單大約比我看過的小說還要多,影響力似乎是他推薦的,也不一定,時間太早了,我已經記不清了,記得住的只有那群人。
那會兒的我很虎,什么都不懂,工作中拼了命的表現,什么事都做,什么事都搶著做,好似一支空心的竹子,但凡有點風,就放肆、拼命、肆無忌憚的搖晃著。《影響力》就是那會兒買的。“暢銷書”、“風頭很盛”,是它的標簽。買回來就翻了幾頁,深以為然,深刻反省自己的順從性,覺得這簡直是人性一大弱點,太危險了。
后頭又添置了幾本書,不知道怎么回事兒,這本就被拉下了。直到前天才被重新翻了出來,總想著讀完它吧,不至于辜負我當年下單時那么大的心勁兒。
古典少俠在《躍遷》中給知識做了三種分類:一流知識是源頭,薄薄幾頁紙便是一門思想,供世人研究;二流知識是大拿們對一流知識的解讀;三流知識是迎合,把你想聽的、聽得懂的東西講給你聽。《影響力》似乎可以歸到最后一類。
《影響力》講了一個現象:人的順從性有幾個不同的影響因素,互惠、承諾和一致、喜好、稀缺、權威和社會認同。完了,就這么多,沒有來源,沒有出處。這樣的一本書居然被稱為當今社會心理學被引述率之冠,Are you kidding me?
我不懂心理學,不過我想心理學研究的也許不只是現象。
好像現在沒有人看《影響力》這本書了,仿佛一下子銷聲匿跡了。而我只有默默的吐槽自己曾經錯誤的選擇。
現在的我還是很虎,很多時候依然放肆,但跟以前還是會有區別——至少我不會再買同類的書了。
寫影響力的讀后感篇3
不可否認,這是我看過的又一本經典的書,對得起我兩天的伙食費了。這本書談到了潛藏在各種社會現象背后的社會心理學原理,雖然只是講到了互惠、喜好、承諾與一致、權威、稀缺、社會認同等六條常見的心里學原理,但是已經足以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如果能夠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兩條的話,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讀老外的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寫得很詳細,細節很充分,而且還有大量的案例支撐,具有很大的說服力。這本書也不例外,每一條原理說得極為詳細,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較多,而且大多數例子都是作者在社會上親身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使讀者不得不信。
本書的前面就專門設置有一頁內容結構圖,在閱讀之前瞧一眼,可以減少閱讀過程中迷航的麻煩,當然我們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時間來整理內容結構。首先來解釋下書名,如果不仔細閱讀書里的內容,很少有人會想到作者談的主題的是社會心理學。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驅使,而我們渾然不知,隱藏在行為背后的心理學原理就是一件強大的武器,對社會有著很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力,這些武器即可以給我們思考問題帶來捷徑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聰明人利用謀取私利。作者總共用了六章來講述這六條心理學原理,每一章均從四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心理基礎、案例、應用和對策。書中的內容都讓人信服,上面已經說過了。這本書彌補了我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欠缺,讓我明白了為何我要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為,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決定等等。閱讀一本書最大的滿足感,就是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帶給你不同以往的結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質,我想這本書給予了我這種感受。
現在用社會認同原理來解釋下我為什么買下了這本書。社會認同原理指出,在判斷很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形式,它尤其適用于我們對正確行為的判斷,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正確與否時,我們的看法取決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在當當網上瀏覽這本書時,光看標題的話我是不能確定是否買這本書的,這就是不確定性的表現,一般說來,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在這種猶豫不定的狀況之下,我就去看關于別人對于這本書寫的評價和評分,如果得到的評價高的話,我就可能買,這就是在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社會證據,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見,是不是應該要買。這個過程就體現出了社會認同原理另外一個條件——相似性,當我們覺得其他人跟我們相似的時候,我們就會根據他們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應該怎么做才合適。因此,作為當當網的網友,我有理由相信他們的評論,因為給這本書的評價很高的網友很多,所以我就決定把它買下來。當然,我們得考慮下可能偽造的證據,也許這些評價是專門的托寫的呢?那么,我們覺得是不是上當了呢。還好,我沒有掉入這個陷阱,沒有被人騙。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行為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因為水平問題,只能講下個人的簡單行為。
寫影響力的讀后感篇4
這是一本很系統、很有深度的專業書籍,可以說是說服力方面的權威。但它不像其他學術著作那樣乏味、生硬,本書語言通俗易懂,是人人都可以讀懂的。閱讀前,我對它沒有抱太高的期望。但當我開始閱讀時,我發現第一次讓我感受到書對我有這么大吸引力。
影響是一種行為,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為方式的能力。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為模式”,而過往的經驗,也早已在腦中形成屬于自己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御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于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歷著,也許剛剛經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說怎么會這樣呢”?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收獲挺大,雖然我還只是學生,從未從事過營銷的工作。因為它不是一本鼓吹利用心理學不擇手段的獵食指南,它更大的作用在于揭穿那些不擇手段的“魔術”,確保我們可以在不降低道德水準的前提下更好的保護自己,所以與其說它是為營銷人員而寫,不如說它是為所有人而寫,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要和協調、購買打交道。該書把互惠、承若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短缺做為影響力的重要武器,然后旁征博引,提出大量的實驗證據,有理有據,分析透徹,把一些人們過去常見的現象和迷惑不解的事情用作者的六大影響力武器進行解釋,使我們身邊長發生的不可思意的一些事情做出了實質性的解釋。就拿社會認同來說吧。中國有古話:“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大概講的就是這么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眾的普遍選擇出發,做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擇。
在這六點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所受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等,在中國的傳統道德里,我們傳承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也是這種道理,今日受了他人的恩惠,在將來有機會時,定當設法回報。著名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毛斯也曾說過“給予是一種義務,接受是一種義務,償還也是一種義務”。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為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的工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蘊藏的極大力量。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相互退讓是利用互惠原理來使他人答應自己的請求的另一種方式。妥協也可以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因此人們可以先主動做出一個讓步,以迫使對方也做出讓步,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簡單的技巧可以稱為“拒絕—退讓”策略。
這個原理也使我想到了目前大學擴招后的畢業生競爭激烈,好工作難找,大多數人都想找個既輕松又高工資的職位,這種眼光比較短淺,找工作不能只看薪水,更要看公司的發展前景。也許現在公司很小,但成長速度很快,那么即使目前沒錢賺要給它免費打工也是值得的,撐過了艱苦的起步階段接下來就是享受回報的喜悅了,與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許付出了不一定有回報,但不付出就一定沒回報,具體的選擇就要看各人的價值觀取向了。總的來說《影響力》確實是一本讀起來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領略在商業社會里,商家是如何利用我們的習慣來做生意的,但如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能熟練利用其中的技巧為自己服務,那才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寫影響力的讀后感篇5
這是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作者是美·羅博特。西奧迪尼講述的社會一些成功的社會心理學現象,通過大量的數據和實驗解釋了這一現象,并從中找到了成功的因素并告訴我們該如何應用和堤防。作者從影響力的武器、互惠原則、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感、個人的喜好、權威以及事物的稀缺性來詳細介紹。從中我們可學習到如何讓更多的人接受我們的觀點和想法,讓你不知不覺的按照對方的意圖來走。說白了,就是套路。也能讓我們知道,有沒有掉入對方的陷阱。如果我們了解這些,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當我們遇見事情能夠從容一些。這本書比較適合剛出社會不久的年輕人看。老油條其實對這些都知道,只是沒有作者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這本書我給3.5星吧。就寫這么多吧!
持倉沒有變動,沒有任何交易,有點牙膏錢加倉了中國平安,分眾傳媒。持有的另外加一個格力電器,目前持倉2年。我是一個賴散的價值投資者。股票買完,該吃吃該喝喝,哈哈!世上沒有什么新鮮事,太陽不久后會繼續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