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讀書心得
孔乙己讀書心得篇1
讀完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心境不禁有些沉重。
孔乙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生活拮據又死要面子,迂腐卻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終還是被冷漠的社會和麻木不仁的人們所吞噬。
在酒館里,長衫主顧鄙視的笑孔乙己窮酸;短衣幫麻木不仁地拿孔乙己的痛苦作為笑料;掌柜見孔乙己慘不成樣的樣貌,沒有人性的拿他取笑作樂……孔乙己當然是不幸的,分明是偷了別人家的東西,在被人嘲笑時,卻又死要面子,據理力爭,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便是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罷了,然而又讀到后面,卻又發現孔乙己是個善良、熱心的人,還總使得旁人發笑、快活,但他自我卻又一次又一次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嚴重的打擊。
孔乙己是在笑聲中出場,卻也是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的秋天甚是悲涼。旁人鄙視、嘲笑孔乙己也就罷了,連“我”這樣的一個小伙計也甚鄙視他,說話都不愿與他多講幾句話,足見這個社會對于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是多么冷漠,人們是多么的麻木不仁。最終,“我”都沒有親眼所見或親耳聽到孔乙己的死訊,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孔乙己看來是必死無疑。
人們的自私麻木逐漸把自我本性中的善良和寬容泯滅了,人們同時也忘記了:一個人越是能寬容別人,就越是有愛心和同情心,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敬重。
讀完《孔乙己》,心中也感慨萬千:人活在世上,必然會有坎坷,歷經不幸,若是有本事,得多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忙他人;若沒有本事,也不能對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投去冷笑與取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尊重、友愛、給予幫忙……
孔乙己讀書心得篇2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講述了一場充滿歡笑的悲劇。生活在封建社會,魯鎮的孔乙己,常去咸亨酒店飲酒,他也是酒店里一個陪同短衣幫站在一起的長衫顧客。孔乙己雖然曾受過教育,卻好吃懶惰,導致他最后的慘境。孔乙己是一個讓讀者們感到既可悲,又可憐的人物。
孔乙己為了顯示自己是讀書人,便時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 之詞,讓人們感到十分厭倦。可是,他那“又臟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讓讀者們對他產生同情。孔乙己從 “竊書”,到最后被人打斷腿,讓我感到了一絲憐惜。然而,一個游手好閑,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會冒著生命危險來“竊書”,此事讓我既驚訝,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學的精神。 然則,當人們取笑他“撈不到秀才時”,我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孔乙己作為一名書生卻無法得到社會和同胞認可的無奈和悲傷。
即使他變得多么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計自己的臉面,依然保持著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態度來面對世人,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悲哀,這也偏偏體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里,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雖然孔乙己有能力,但是因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無所有的悲劇。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比孔乙己生活的那個年代條件好多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財富及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卻有許多靠著父母的溺愛,家境優勢而生活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會選擇懶惰,工作時常拈輕怕重,挑肥揀瘦。也就是這種人,最后必將會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有很多像孔乙己這樣矛盾的人,雖然有學歷,但是找不到謀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許多沒有學歷,照樣可以致富的人。比如,麥當勞現任總裁是查理·貝爾,因為家境貧困,15歲便輟學,來到一家麥當勞餐廳做清潔工。他的勤奮好學被老板看賞,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訓,實習。磨煉幾年后的貝爾,僅僅19歲的他,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店的經理。之后,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終成為麥當勞公司的總裁、首席執行官。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夠像貝爾一樣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遠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貝爾的一半,只好學但不勤奮。我領悟到了只有好學和勤奮兩者并存才能有成功的到來。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們對事態的淡漠造成了社會的殘酷,最后我們最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魯迅把孔乙己設定為一個被同胞冷漠,被社會拋棄的標志性人物,這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對不努力者坎坷際遇的不忍。這也讓我們深深地反省自己,當自己放棄一個機會時,有多少人為了這個機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偷懶時,有多少人在外面嘔心瀝血地工作。如果,就因為我們的 "懶”,而像孔乙己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謀生的機會,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希望的到來,也將會逐漸地毀掉自己。
孔乙己讀書心得篇3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講述了一場充滿歡笑的杯具。生活在封建社會,魯鎮的孔乙己,常去咸亨酒店飲酒,他也是酒店里唯一一個陪同短衣幫站在一齊的長衫顧客。孔乙己雖然曾受過教育,卻好吃懶惰,導致他最終的慘境。孔乙己是一個讓讀者們感到既可悲,又可憐的人物。
孔乙己為了顯示自我是讀書人,便時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之詞,讓人們感到十分厭倦。可是,他那“又臟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讓讀者們對他產生同情。孔乙己從“竊書”,到最終被人打斷腿,讓我感到了一絲憐惜。然而,一個游手好閑,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會冒著生命危險來“竊書”,此事讓我既驚訝,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學的精神。然則,當人們取笑他“撈不到秀才時”,我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孔乙己作為一名書生卻無法得到社會和同胞認可的無奈和悲傷。
即使他變得多么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計自我的臉面,依然堅持著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態度來應對世人,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悲哀,這也偏偏體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掌控自我命運的。雖然孔乙己有本事,可是因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無所有的杯具。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比孔乙己生活的那個年代條件好多了,我們完全能夠經過自我的努力去獲取財富及追求幸福生活。可是,在現代社會中,卻有許多靠著父母的溺愛,家境優勢而生活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會選擇懶惰,工作時常拈輕怕重,挑肥揀瘦。也就是這種人,最終必將會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有很多像孔乙己這樣矛盾的人,雖然有學歷,可是找不到謀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許多沒有學歷,照樣能夠致富的人。比如,麥當勞現任總裁是查理·貝爾,因為家境貧困,15歲便輟學,來到一家麥當勞餐廳做清潔工。他的勤奮好學被老板看賞,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訓,實習。磨煉幾年后的貝爾,僅僅19歲的他,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店的經理。之后,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終成為麥當勞公司的總裁、首席執行官。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僅有努力了才能看到期望,而不是看到期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夠像貝爾一樣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遠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貝爾的一半,只好學但不勤奮。我領悟到了僅有好學和勤奮兩者并存才能有成功的到來。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們對事態的淡漠造成了社會的殘酷,最終我們最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魯迅把孔乙己設定為一個被同胞冷漠,被社會拋棄的標志性人物,這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對不努力者坎坷際遇的不忍。這也讓我們深深地反省自我,當自我放棄一個機會時,有多少人為了這個機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偷懶時,有多少人在外面嘔心瀝血地工作。如果,就因為我們的"懶”,而像孔乙己放棄自我的夢想,放棄謀生的機會,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期望的到來,也將會逐漸地毀掉自我。
孔乙己讀書心得篇4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說《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對于這個簡單而又復雜、平凡而又特殊的問題,每個人有著不同的解說:有人說,生活是不斷需求的過程,而非享樂的過程;有人說,生活像果盤中盛著的收獲與失落;有人說,生活就像洋蔥會讓你落淚;還有人說,生活是由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不同的人對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觀,對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孔乙己是個人很可憐,用"可憐"這個詞,也許會讓人感到很老套,但是我想不出別的詞語。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后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之乎者也,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這是多么諷刺!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著離開了人世.也許死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從孔乙己這一面我發現,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么的輕描淡寫。
而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
再來說說現在。照理,時代發展到今天,"科考"應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轍的現象仍是層出不窮。中考,高考,這場場考試,都是獨木橋。成千上萬的學生要從這里經過,沒有真正的本領,抑或是沒有充分的準備,只得被迫跌進河底,甚至今生永遠都爬不起來。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時好的太多太多.我慶幸我生在21世紀,這是一個人性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愛的時代.
孔乙己讀書心得篇5
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又或許是命運的捉弄,選擇了你,成為最不幸的人,你是別人嘲笑的把柄,是科舉考試的仆人,是千千萬萬深受迫害的文人之一,你就是孔乙己,
為什么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經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我“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實是在欺騙自我,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么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么要舍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么要為自我的“偷”而找借口呢?你確實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么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柜”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凄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明白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一樣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為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注定?若時光能夠倒流,我會對你說:“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么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脫科舉對你的殘害?
可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說、去笑,盡管那使你難堪,難道應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后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著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愿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期望你能永遠脫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仿佛遺憾什么、惋惜什么、又仿佛虧欠孔乙己什么。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凄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丑陋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