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心得
心得是指作者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或某個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怎么寫好阿q正傳心得?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阿q正傳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阿q正傳心得篇1
當我寫下題目的時候,我想我可能要寫一點“大逆不道”的東西了。
時間回到大一,我初次接觸《中國現代文學史》這門課程。時至今日,我對該課程依然保持著足夠的熱情。那個時候,田青老師給我們傳授或來自課本或來自生活的知識。最讓我們亢奮的是,她為我們演繹一些經典作品的語段,用她幽默的語調生動反映作者的思想,這個文學內涵夯實的老太太給我們的大一生活注入了不一樣的色彩。尤其是談到魯迅,她“前衛”的思想使我們在歡快的氛圍中一步步接近周先生。
我記得期末考試時有一道關于《阿Q正傳》的基礎題,是要求記住《阿Q正傳》的“目錄”——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從中興到末路、革命、不準革命、大團圓。當時的我并不像現在這樣“清醒”,并沒有認真關注作品的內容和內涵,只是死記硬背的記下了“目錄”,以此為考試服務。誰能想到時隔兩年我又翻到了這個影響文壇多年的篇目,更令人驚喜的是我有幸觀看了岑范先生導演的改編自《阿Q正傳》的電影。
在第一章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為阿Q作傳的四點困難——文章的名目難,立傳的通例難,阿Q的名字難,阿Q的籍貫難。第一難是最終“我”以“閑話休提言歸正傳”中的“正傳”二字解決。第二難卻是阿Q的姓氏問題,文中說他大概姓趙,但因他“炫耀”與中了秀才的趙太爺兒子是本家,還比秀才長三輩而挨了趙太爺耳刮子。看到此處,不免慶幸十分。倘使我生在民國年間,姓什么還由不得自己了,得看有權勢的人的臉色,真是夠“媽媽的”了。也有人說阿Q是“依權附貴”,這也未免太過“聳人聽聞”,具體情況如何?恐怕只有那個時代清楚。再看看這個魚肉鄉民的地保老爺,得虧他生在百姓沒怎么“開智”的民國,要是他生在如今,一人一口唾沫也足以淹死他“腐臭”的靈魂和“光鮮”的身軀。第三難是阿Q的名字如何寫,用原文的話說,“人都叫他阿Quei,”“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無人知曉,就連趙太爺的秀才兒子博雅的茂才先生“竟也茫然”。第四難是籍貫,雖說“照《郡名百家姓》上的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但可惜這姓是不甚靠譜的.,因此籍貫也就有些決不定”。
阿Q被人們所熟知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阿Q語錄”。“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我和你困覺”等等,諸如此類,語出雷人。尤其讓人們難以忘記的是“精神上的勝利法”。記得學習此篇時,老師為我們留下了討論講解的作業,我當時還將“精神勝利法”美化了一番,現在想想真是“無知者無畏”啊!其實這是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也是這個原因,阿Q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典型。這是魯迅對國民性批判的整體把握,有“退守”“惰性”“巧滑”“虛偽”“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卑怯”“奴性”和“無特操”等。茅盾先生對阿Q也有一段經典的言論:“我們不斷的在社會的各方面遇見‘阿Q相’的人物,我們有時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不免帶了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飾非的心理,我又覺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國民族所特有。似乎這也是人類的普通弱點的一種。”誠如沈先生所言,即便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阿Q相”的人物也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它成為了人們性格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認,我也有這樣的一些毛病,尤其是在初中至讀大學之前這段時間最為明顯。好在大學是個更大的空間,它讓我們見識了更廣的空間,也讓我們觸摸了更深的領域。盡管人性在后天的成長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陰暗的一面,但良知和規矩始終會束縛惡魔的獠牙。
既然有阿Q這樣的人,就避免不了分析原因。曾幾何時,我們在分析阿Q時將一切都歸根于時代背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是個動蕩的年代,雖統稱為民國,但軍閥勢力割據一方,今日你打他一拳,明日他扇你一巴掌,如此往復,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封建勢力的愚民策略,大多數中下層民眾無心關注國事也無力為國操勞,保持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即便是有人知曉一些上層的變遷也是一知半解,根本沒有理解其實質。文中的“假洋鬼子”“趙太爺”“舉人老爺”等就是假革命真剝削。而阿Q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小丑——畸形的人。他的生活是“茍活式的生存”,“也是‘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統及其生存方式”。他的所謂“自尊”是通過“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這樣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獲得的。
阿q正傳心得篇2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最好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為什么會落后,我們為什么要被帝國主義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么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阿q正傳心得篇3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讀阿Q正傳是因為他的精神勝利法十分的出名,我很想知道什么叫精神勝利法,所以我就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來看,原以為精神勝利法是正能量,但看了之后才發現這分明就是自欺欺人,果然魯迅的文章從來不寫好的一面,他只會把世界上最丑陋,最悲哀的事情投入到他的作品中去。
通過魯迅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剪影,封建,保守,庸俗,這些特點都在阿Q身上,有所表現,至于社會腐敗,則體現在統治階級身上,在這本書里,小人物的嘴臉十分明顯,充滿著市儈俗氣,而那些看客所具有的麻木在阿Q身上的體現,是那個社會最大的悲哀,人們全部麻木不堪,生命的延續,也不知是為了什么,農村人據悉,這真是令人不解,那時的人們攀權附貴,依勢而居,就墻頭草一般,而他們的奴性也是根深蒂固的。
阿Q,因為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分不清自己的行為是好是壞,也分不清別人的行為是好是壞,因此身上也沾染了一些劣性根,他轉移悲劇的方式就是通過欺負弱者來忘卻自己被欺負時的郁悶心情,用魯迅的話解釋精神勝利法:“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精神勝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維系奴隸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瞞自己、騙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
阿Q的精神勝利法純然是奴隸們在失敗面前閉上眼睛,用瞞和騙制造勝利的幻覺麻醉自己,把奴隸的屈辱和失敗的痛苦變成精神上的自滿自足,從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隸。
這不僅僅是批判精神勝利法,更是批判中國的封建社會帶來的精神禁錮,幾千年的腐朽思想,深深根植于人民的心中,在那樣一個時代里,要想徹底將劣性根從人民的骨子里剔除是不可能的,魯迅正是看到了國人的病因所在,才決定棄醫從文,從思想上拯救國人,因此,他的文章筆鋒犀利,目的就是為了能喚醒國人的自我意識,勇于反抗,做自己,人生和社會的主人。
阿q正傳心得篇4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阿q正傳心得篇5
這是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小說之一,它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后農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里面出現的“阿Q精神”一直到現在都被人使用,來自嘲或是諷刺別人。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阿Q從本質上來講,還是一個樸實、老實、勤勞的普通農民,但由于外界對他的嘲笑與輕視,使他不得不以另一種面貌生存。于是,為了使他微弱的自尊心得到保護,他便有了那病態的精神勝利法。那恐怕是一個弱者在那樣的社會上唯一保持尊嚴、努力茍活的一種最低級的生存方式。這或許怪不得阿Q,要怪只能怪他那微薄的的自尊這么不合時宜的跑出來和他的生存底線爭地盤。可自尊有錯嗎?分明沒有。那怎么辦?那就怪他所接觸的吳媽、趙太爺、錢太爺、舉人老爺,要么就小D,可這又怎么能怪呢?倘若這樣,不就把整個世界都怪了個遍嗎?所以最終或許只能怪當時的社會了,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在這樣的社會中,有阿Q這樣的人恐怕就不足為奇了,也沒準當時社會里的每一個人都像阿Q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微薄的自尊中。沒錯,一定是這樣,怪不得他們會那么熱衷于諷刺侮辱身邊的人,那么喜歡看迫害革命黨人的殺頭,那么小人得志的去當看客。
在那樣一種社會里,這一切便都可以解釋清了:有錢就是硬道理,有錢人就是可以不把別人當人看,就是可以隨意侮辱別人,甚至就連他們的同族、仆人都可以仗勢欺人。在那樣一種社會里,有錢便是有了一切,連管土谷祠的老頭子都笑瞇瞇的,連酒館掌柜都“疑而且敬”了,原來見面就躲的深閨里的女人們都來央求他賣她們東西了。
在那樣一種社會里,阿Q這樣的人物是可悲的,在偌大的社會中,他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然而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在那暗無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時興起了革命。而且這股革命的風暴竟然也刮到了未莊,刮到了阿Q的耳朵里。阿Q對革命的實質內容一無所知,卻嚷嚷著要革命。但是,革命這桿大旗早已被一些頭上“帶尖角”的人給霸占了。阿Q被所謂的自稱革命黨的人給拒之門外了。從未見過革命黨的阿Q既神往革命,時刻盼望著能參加革命,又害怕被當官的殺頭。
阿q正傳心得篇6
社會的腐敗,百姓的懦弱,你們敢于拼搏么?
——題記
看完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為阿q惋惜,可這也正揭示了從前中國人的懦弱無能,真如同這阿q一樣,也顯示出了當時中國統治十分糟糕,像阿q這樣的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只能收到別人的凌辱:被有錢人欺負,被嶺村人欺負……十分可憐,只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很低,只能干苦工,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沒有權沒有勢的老百姓只能收到氣壓!也真是如此,阿q變開始封閉自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人的自私,都是掩飾他的害怕,因為,沒有辦法呀,苦老百姓只能如此忍氣吞聲,錢占據了絕大部分!
如今,中國雖沒有當時的社會那樣了,但是也不乏像阿q這樣的人,不愿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接受外面的新鮮,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樣。魯迅先生也正想喚醒這些人們,其實,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只要你能用心體會,就一定能夠了解到的。
這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被踐踏的人權。致使他變成了一個愛逃避的人,遇到了問題,只希望一味的躲在別人的身后,永遠不會正面去解決。
現在,條件逐漸優越的我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阿q了,遇到了挫折,哪怕只是小風小浪,也不敢面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是知難而退并不是壞事,但是也是建立在你實在不能夠去解決這件事情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像魯迅先生手下的阿q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旦碰到挫折,都不去努力鉆研,不曾去認真思考過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開始一味的退縮,那你的人生難道不會變得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味嗎?沒有一波三折的冒險滋味,更是沒有勇于拼搏的精神,那么你的世界將會越來越狹隘,越來越沒有味道。
我想說,就算是過去再怎么努力創造的輝煌,那也只是一時的,也只是屬于過去的,不是屬于現在的,現在的就更需要我們努力拼搏的精神了!我想,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不也正是想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嗎?這或許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但是,人的一生中如果真的缺少了拼勁,那么即使是再完美的人生,即使有再多的華麗裝飾,到最后,終會露出它的本來面目,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拼搏,不斷地進取,即使失敗,那也是為后面的成功奠定的基礎,根本不用怕,因為只要你一直保持,終究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