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體會阿q正傳
讀書心得體會阿q正傳篇1
阿Q雖說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農民一樣,不能脫俗,喜歡欺侮婦女,認為“女人是禍水”,盡管四處流浪,沒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傳宗接代。因為調戲趙家的吳媽而找不到工作,餓得他除了褲子都賣了,被迫去了城里。
阿Q經常被人欺負。有一回,他被別人欺負了,看見一個小尼姑,就拿她來出氣,說了一些很粗魯的話,別人都鼓掌。他以為是別人為他喝彩,實際上是別人在譏笑他的無知與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對現實的性格特點。
魯迅先生是借阿Q這個人物的性格,反映了舊中國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和對舊社會的批判。像阿Q這樣的人物現在還有,也許你就是。20__年奧運會馬上開幕了,我們應該三省吾身,杜絕阿Q現象,為奧運,為中國樹立新風!
讀書心得體會阿q正傳篇2
出自于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以喜劇形式開頭卻以悲劇收場的復雜的人物形象。《阿Q正傳》主要講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過日子,備受欺辱卻用他的“精神勝利法”艱難度日的故事。他是一個有著嚴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農民形象,開頭就寫到趙家老太爺不允許他姓趙,還隨意打罵他,可以看出趙老太爺的蠻橫,但同時也看出阿Q雖然勤勞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沒有得到別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隨便欺負他。
挨打了卻說自己終于被兒子打了,人們嘲笑他頭上長了癩瘡疤,他因此忌諱說光,明明自己沒有老婆,卻還吹噓說“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些都是他精神勝利法的體現。但是這種精神勝利法雖然能夠對自己產生心理安慰,但是卻顯得很卑微,很懦弱,這是說明他無法正視自己的缺點與磨難,而選擇了逃避,正是因為他的一次次逃避與自我安慰才導致了最后悲慘的結局,直到死,他也沒有喊出“救命”這兩個字,他還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會被處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卻有一種韌勁,這種韌勁就是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是靠自己解決,自己承受,無論是精神勝利法還是偷蘿卜,自己追女孩子,進城打工等等,雖然偷蘿卜,偷東西來賣是一種令人發指的行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沒有因為走投無路而向別人搖尾乞憐,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錯了方向而已。
從魯迅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來看,阿Q是革命期間有病態心理的中國國民的象征,同時,阿Q充滿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體現了中國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說中出現的阿Q的“革命夢想”正是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他進城的日子里,親眼見過新鮮的“砍頭”事件等等,大開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為村里人的“統治者”,在讀書人面前佯裝很有見識,為了向村民們炫耀一番,宣稱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軍之中,而革命的人卻將他視為草芥。阿Q本來就是粗淺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這也正說明了,目光短淺深受封建思想殘害的農民無法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這個道理,這是農民自身的局限性決定的。
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當時人們戰爭失敗卻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現實,同時意識到農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創作出來阿Q這個悲劇的人物形象。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夠看清中國備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殘害,希望國民能夠正視失敗,痛定思痛,這樣,才能夠挽救中國。
讀書心得體會阿q正傳篇3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杰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后農民的共同特征,并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述,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贊嘆。能夠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后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范。
可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終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著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只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里咬他的靈魂。”
對于看客,魯迅是銘心刻骨、深惡痛絕的。在日本學醫時看幻燈片,看到外國人殺中國人,而其他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鏡頭極大的刺激了魯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全茁壯,都只能做毫無好處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自我的第一要做,就在于醫治他們的靈魂,從此棄醫從文,為改造國民性而奮斗。
對于看客內心的陰暗丑陋魯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擊,在《藥》中寫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時,那些看客的丑態是:三三兩兩聚集,又圍成半圓,脖頸伸得很長,仿佛多鴨,被無形的手提著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寫人們的那種生了蛆的同情是,跟著祥林嫂圍觀祥林嫂來一遍一遍地聽她阿毛的悲慘故事;在小說《示眾》里,魯迅用整篇小說來揭示看客內心的陰暗;在《阿Q正傳》的前文寫阿Q的丑陋是,從城里回來向別人大談其殺革命黨的見聞,嘴里還津津樂道著“殺頭,好看!好看!”在其雜文中也有多處對這種看熱鬧看殺頭的癖好的批判。那里魯迅再一次用尖銳犀利的語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畫出看客的靈魂。這樣描繪的確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但這段描繪雖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藝術上卻是失敗的,它不貼合藝術的真實。一、以阿Q的
精神境界,他是不會有這樣的思想的。阿Q是個充滿精神勝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說,就是在決定自我生死的畫供時,尚且不明白怎樣回事,還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畫得圓,直到走向刑場,他也沒能像竇娥一樣覺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著“再過二十年又是一個”,連對這個害他至死的社會的最起碼的痛恨都沒有。阿Q太可悲、太可憐了。
可悲又可憐的阿Q怎樣會突然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對看客產生了入木三分的認識呢?阿Q不也曾是一個看客嗎?不要說阿Q,即使是能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有必須認識的比較清醒的知識分子,又有幾人能認識到看客內心的丑陋與陰暗呢?這段描述顯然不貼合阿Q思想的真實,是作者魯迅寫到那里再也忍無可忍,于是將筆鋒一轉,借阿Q的聯想對看客極盡揭露與鞭撻,是作者用自我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這顯然是文學創作的大忌,在藝術上是失敗的。二、即便阿Q有這樣深刻的思想,即便這種聯想的資料對于阿Q來說是合理的,但在當時的狀況下,一個走向刑場就要被槍決的人,也決不會再在內心對看客表現出那樣的痛徹骨髓的憎恨。他可能會痛恨冤枉自我的所謂革命黨;可能依然記恨假洋鬼子不準自我革命以至于落到這天的結局;可能怕讓王胡小D輩明白了笑話;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莊誰
敢犯殺頭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滿意足地走向死地;當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懼。總之,無論如何,在臨死前的最終時刻,他是不會單單聯想到看客怎樣樣的。作者這樣描述在藝術上也是失真的。
也許這一切作者都明白,但寫到那里,作者對看客的憎惡已經難以用理性來控制,也別講阿Q有沒有這么深刻的思想,也別講在此刻有沒有可能去作如此聯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藝術的犧牲,也要把自我鋒利的匕首投槍擲向看客了。也許在那里作者已沒法解決思想和藝術的沖突,只好舍藝術而求思想了。盡管《阿Q正傳》存在這樣的藝術缺憾,但我們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說,畢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傳》仍不失為我國現代文學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讀書心得體會阿q正傳篇4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寫,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為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現在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己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后,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已后,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著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國,成了奸細。
讀書心得體會阿q正傳篇5
當初決定要開始讀《阿Q正傳》是因為覺得學到魯迅的作品,總感覺應該多讀幾篇他的文章,這樣才能對魯迅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所以我就選擇了這篇小說。《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一篇中篇小說。他在談論這片小說的時候這樣說道:“我寫這篇小說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我帶著一個問題開始了我的讀書之旅,那就是“這篇小說是不是只有批判封建社會中的不良社會特點比如說庸俗,腐敗,而沒有其他的東西了呢?”
《阿Q正傳》很明顯主人公就是阿Q,魯迅塑造了一個非常具有奴性的主人公。簡單來說阿Q的性格就是“見了狼,變成羊,見了羊,變成狼。”在小說中,只要阿Q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物立馬低身下氣的,而遇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雖然試圖取得勝利,但是和別人打起來的時候,立馬說出“君子動口不動手。”從中可以看出,阿Q是一個非常懦弱的人。我覺得魯迅用阿Q這個人物來代替了許多當時封建社會鄉村農民的形象。我覺得這本書的成功是因為魯迅非常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個人物,讓我覺得這個主人公并不是離自己十萬八千里,相反,這種性格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上也能看到。
讀完這本書讓我學會了一個新的詞語,那就是精神勝利法,簡稱阿Q精神。那什么是精神勝利法,比如說自己的錢沒有別人的多,就自我安慰到錢多了又要防偷,又要防盜,一點也不省心。再比如說長的不如人家漂亮,就說人家是紅顏薄命。魯迅在這本書里側面地狠狠批評了這種思維方式。通過這本書,讓我感覺到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但不管怎么樣如果活得像阿Q一樣,那這段人生實在是太失敗了。
整本書雖然篇幅不長,但是卻帶給我很多信息讓我吸收。讀完這本書,我可以回答我之前提出的問題了。這本書確實是在批判封建社會中的不良特點,但這只是書中的一個因素,其實書中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我提到的“精神勝利法”。
讀書心得體會阿q正傳篇6
剛開始讀阿Q正傳時,還認為這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個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可越到后來便越覺得不對了。
阿Q是個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別人打他,他也就只當不孝的兒子打老子。可是別人會怎么想呢?別出心裁人一定會覺得阿Q是個膽小鬼,是個怯懦的人。誰了不會希望自己是個膽小、懦弱的人。
這篇文章是寫給當時的人看的。魯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諷刺了舊社會中國人的懦弱、麻木、無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現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壞精神,是介于好精神和壞精神之間的不好不壞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運用它,它才會真正的好。
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做到時,才可以用阿Q的這種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應該居理力爭,再困難也不可以放棄。
有一點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為阿Q第二。
這就是我的理解。
讀書心得體會阿q正傳篇7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最好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為什么會落后,我們為什么要被帝國主義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么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