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讀書筆記和心得
故鄉讀書筆記和心得篇1
歸鄉了,又回到了故鄉。
故鄉變了,那陰晦的氣氛彌漫在了黃昏的天空,風掃湖面,蕩起一道道波紋,而氣氛卻壓抑得令人窒息。好一派荒涼的景色
“到鄉翻似爛柯人”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回想起舊時代的荒涼,眼前便不由得浮現出這么一幅景象,若近若遠,若即若離。恍惚間,把我帶回了那封建社會的黑暗——“叫,老爺”。閏土的一席話,不僅讓作者,也讓讀者深感悲哀;
朋友們都被時間隱去了,被仆人取代了,那兒時純真的友誼,再難尋覓。
正如文中所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靠人們的感覺、信仰、精神走出來的。然而,走上這條路,就再也不能回頭。看見昔日的故鄉變得如此荒涼、昔日的親人、朋友們已變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
色早已被人忘卻……不變的只有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群星。
故鄉讀書筆記和心得篇2
魯迅,是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獨特的豐碑,他如炬的目光關注我們災難深重的民族,透視著那些在黑夜里昏昏而睡的著的靈魂,他是一個孤獨的夜行者,他舉著猩紅的叛逆大旗,一騎絕塵……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干的形象,閏土知道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向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個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后為自己的貧窮而非常自悲,他從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閏土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了。魯迅以閏土的變化,從而向罪惡的社會發出血淚的控訴。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故鄉讀書筆記和心得篇3
看了《故鄉》這本書后,長媽媽、閏土、孔乙己……這些人物都讓我無法忘懷,特別是《故鄉》這篇文章中的閏土,讓我對他無法忘懷的原因當然是他童年與中年的巨大差異。
童年的魯迅,因為家境不錯,是個小少爺。他雖然豐衣足食,但卻是寸步難行,哪兒都不準去,童年的閏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須要去看瓜田。他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魯迅雖然豐衣足食,但他失去行走的自由。而閏土沒有被限制自由,他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看那廣闊無邊的海洋法,而魯迅只能在院子里看那“四角的天空”。
在《故鄉》這本書中,魯迅的童年沒有自由。我覺得沒有自由和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相差不了多少。大人總覺得吃得好、穿得暖、學習好就是一個最好的人,而這些往往是我們最忽略的。
《故鄉》,這是一部令我回味無窮的書。魯迅先生把它一生所經歷的那些讓他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的人、事、物全部都記錄到了這本書中,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的人生經歷。這本書非常好看,希望大家也去看看。
故鄉讀書筆記和心得篇4
魯迅回故鄉,是為了買房搬家,接自己的母親和侄子;魯迅離鄉,是因為故鄉的人和事。
豆腐西施楊二嫂,說話時的尖利,順手牽羊的貪婪,骨子里頭的勢利;中年閏土的寡言少語,辛苦麻木……還有那些沒有寫進去的人和事,是不是也類同呢?
教高中語文的劉老師說,魯迅的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廣大農民在夾縫里的生存的真實狀態,面對殘酷的剝削,生活的艱難拮據;傳統封建思想的等級觀念,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嚴肅正經的講解,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心中那份對文學的摯愛,具體說是對魯迅的敬意。我聯想到歷史課上的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或許跟小說的背景有那么一點關系吧。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并且在思想上開啟了民智,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但是卻有其局限性和不徹底性的,在社會的底層尤其是農村,甚至在上層社會,仍然還存在著封建殘余,比如后來的袁世凱復辟,掀起“反孔復古”的逆流,就是例證。而《故鄉》中的楊二嫂、中年閏土便是社會底層的典型代表,他們在封建思想的樊籬下甘于庸俗,保持著封建統治下固有的國民的奴性。
如今,當我再次翻開書頁,有關《故鄉》的往事也如同潮水般涌來,在我平靜的內心擊起一簇簇浪花,晶瑩剔透。
我還在沉思著,試圖磨練一雙犀利的眼睛,像托爾斯泰一樣洞察世界,像契訶夫一樣捕捉人間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