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网_午夜黄色大片_心得体会格式范文模板

心得體會網(wǎng) > 學習心得 > 讀書心得 >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

時間: 新華 讀書心得

心得是指個人在經(jīng)歷某件事后,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和感悟,用簡短的40字說明心得,就是將所做、所聞、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如何寫出優(yōu)秀的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著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著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于“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科技如此發(fā)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nèi)心之間之間仿佛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xiàn)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jié),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

錢鐘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飽經(jīng)生活,用溫暖的筆墨敘述生活,思念親人。在九十多歲高齡,出版《我們仨》,帶著我們走入她的內(nèi)心,去感受她對親人、對生活的熱愛。

錢鐘書、楊絳夫婦文學、語言學術(shù)造詣深厚,在讀《我們仨》后,不談他們的學術(shù)成就多么斐然,僅去體會她們恩愛溫暖的婚姻生活。

1935年7月,用楊絳媽媽的話說,腳上拴著月老紅線的楊絳與錢鐘書結(jié)婚到英國牛津求學,開始了他們的婚后生活。

自此在整個家庭生活中,我們仨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不管經(jīng)歷什么艱難坎坷,對生活始終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

面對簡單而樸白,清新而脫俗的文字,我不敢妄加評論,唯有深深地感悟。

縱觀錢鐘書和楊絳的幸福婚姻:

一是取長補短,苦中作樂。錢鐘書在學術(shù)上被譽為奇才,但生活上卻“拙手笨腳”,分不清左右腳,拿筷子像小孩子滿把抓,但楊絳從不嫌棄,耐心而有趣的慢慢幫助他。盡管留學生活比較艱苦,但我們玩著學做飯,很開心。鐘書吃得飽了,也很開心。他用濃墨給我開花臉,就是在這段時期,也是他開心的表現(xiàn)。

寓教于樂,錢鐘書竟然學會了劃火柴、做飯等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情。楊絳先生情商高,與外界溝通好,能把生活盡量安排周全,創(chuàng)造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不論生活還是工作都各取所長,將家庭每個人的長處發(fā)揮到極致。

二是相互欣賞,一往情深。錢鐘書打翻墨水瓶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砸了臺燈,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弄壞了門軸,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顴骨上長了疔,楊絳為其治好且不留疤痕。于是他對楊絳的“不要緊”深信不疑。錢鐘書稱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錢鐘書寫《圍城》期間,楊絳不惜做“灶下婢”,鼓勵支持錢鐘書寫作,錢鐘書也將《圍城》獻給楊絳先生。錢鐘書和楊絳說:“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jié)婚,遇見你,結(jié)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三是泰然自若,處變不驚。不管世風如何,不論身份如何改變,他們一以貫之地保持低調(diào)平實的作風,淡薄名利,寧靜超然。大到在上海淪陷期間,飽經(jīng)憂患,也見到世態(tài)炎涼。但他們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錢鐘書哮喘病發(fā),呼吸如呼嘯。楊絳不知輕重,戲稱他為“呼嘯山莊”。小到我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們兩個認為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不過我們都很妥協(xié),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我不嚴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錢瑗每逢爸爸“因病請假”,小兒賴學似的心虛害怕,就用來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

楊絳曾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只不過各家各個樣罷了。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四是互為角色,相親相愛。錢鐘書既是楊絳的老師,又是個弱小的孩子,楊絳是錢鐘書的學生、媽媽、保姆。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yōu)樽畲蟮摹g姇俏覀兊睦蠋煛N液桶㈣ザ际呛脤W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nèi)缬袉栴},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fā)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婚姻家庭中的愛是需要扮演很多角色的,只要愛著對方,什么也愿意去為他(她)想,什么也愿意為他(她)做。

楊絳告誡年輕人:男女結(jié)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并不重要。

正是因為他們的如此種種,才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幸福婚姻和生活。

對于愛情也好友情也罷,我對他們的態(tài)度和做法深信不疑!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3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捧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譯蘭德詩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么,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里,在她編織的夢里穿行,心情總會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nèi)驮俅问ⅲ瓦@么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于是就有了這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nèi)@本書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jié)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qū)ε畠汉腿松铧c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說故事的人。

在書中,楊絳用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無奈、堅強、釋懷,楊絳先生在面對“_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任憑命運的各種不會,她就是笑,把它們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nèi)心是強大的,她沉浸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nèi)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云:“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敘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嘆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著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她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著,沒有盡頭……

感謝楊絳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盡的感動,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及本原珍惜,讀《我們仨》是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4

當我們抱怨這個世界太不公平的時候,靜下心來,尋找生活中最真實、最平凡的感動。歲月是把無情的刻刀,它帶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時光的風口浪尖,只剩下無限的回憶。無法改變的結(jié)局,卻依然要堅強走下去。三個人的時光,一個人的回憶。我不禁感動得一塌糊涂。

《我們仨》是著名作家楊絳的代表作。看到書名就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家三口,事實也是如此,《我們仨》正是回憶楊絳一家三口數(shù)十年風雨生活的一部作品。簡單的快樂卻不能一生平坦,小小的溫暖是如此的令人幸福。

書的開篇第一部,以楊絳的一個患得患失的夢開始,這也許就是對生命將息的暗示。雖然錢鐘書一味的安慰楊絳說,這只是老人夢,自己也會經(jīng)常夢到,但并沒有緩解做這種夢的次數(shù)。夢中,楊絳苦苦尋找錢鐘書,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獨自在昏暗的車站等待,凄凄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說的是那樣的真切又讓人心疼不已。都知道命不久矣,卻能如此惺惺相惜。家,此刻對于他們來說卻變得如此的遙不可及。

楊絳是真真切切堅強的人。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去,她沒有傷心到垮掉。從走上古驛道,到古驛道上相聚,緊張而又嚴密的行程,只要有咱三,就有咱們的家。古驛道上,他們?nèi)齻€失散了。

楊絳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不如在夢中,但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如此文藝的寫作與優(yōu)美的辭藻都掩不了楊絳心中的悲傷。女兒沒了,丈夫沒了,家沒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曾經(jīng)的回憶。

于是,楊絳開始了她的回憶。她和錢鐘書相遇,相知,相戀,到和諧生小孩,以及穿插在之間的平凡的生活,真實得感動。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和我共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愈合”。楊絳再也找不到他們了,只能把他們?nèi)齻€人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看著書中的描述,仿佛自己也成了他們之中的一員,靜靜地感受著他們一家三口幸福快樂的生活。最后附錄中真真切切的書信,更是讓我為之驚嘆,也許在當今社會,這樣和睦簡單的一家三口已經(jīng)不多見了吧。

人生在世,不必有驚世的成績,但必須有自己的追求。人活一輩子,無非是經(jīng)歷出生、求學、工作、結(jié)婚、育子、退休、離世的過程,活得簡單,真實才是快樂。《我們仨》平凡的生活正是給現(xiàn)在的我們一個榜樣。也許有的人會說時代不同,但是不管是哪個時代,生活還是得繼續(xù),家還是會存在。如今高頻率的離婚率,殺妻殺子殺父的事件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拋棄妻子的更是隨處可見,“拜金女王”更是令人咋舌,單親家庭、同父異母、小三小四等都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家”這個詞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一碰即碎。我們該去哪兒尋找我們的人生價值與婚姻愛情觀?

《我們仨》讓我看到了愛情的神話,生活的真諦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靜下心來看看這些正能量的書,給自己的精神家園加加油。真愛是存在的,但必須得經(jīng)歷同甘共苦的艱難歲月之后才會不離不棄;和睦的家也是有的,但必須一家人共同經(jīng)營。生活給不了你想要的東西,就得靠自己去打拼爭取。當我們沒事時,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感動,幸福在我們自己手中。

最后,以楊絳的話來結(jié)束我的讀后感,“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當今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5

這本書大約初二就被我?guī)Щ丶遥o靜地在書柜里躺了幾年,后來幾次搬家,卻一直帶在身邊。高三時間寶貴,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沒有書房,只有一個小柜的空間容許我放這些“閑書”,這本素素的平裝書仍被挑來,在小柜中占據(jù)有一席之地。

我知道我會有這樣的時刻,需要看這樣的一本書。我會需要一些最真摯的幸福和最沉重的苦痛所蘊含的力量,我更加會需要一種淡如秋菊的筆意,安撫我躁動的流淚的心。

果然書非借不能讀也。同學偶然帶了這本書,我按捺不住,借來翻閱,竟放不下了,只得中午晚上各抽一些時間將它讀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屬于他們的細微快樂也常能觸動我的記憶,讓我有會心的感悟。“圓圓頭”(錢鐘書、楊絳之女錢瑗愛稱)還不識字的時候就愛看書,夫婦二人給她買了一本便宜的大開本《丁尼生全集》,任她學爸媽的樣在書上邊看邊亂畫。于是我想到媽媽經(jīng)常談起的我幼時的一件糗事,也是還不認字,就愛拿著書念,翻來倒去就兩個音,還常常不走運地把書拿反,招來爸爸媽媽的哈哈大笑,我卻充當了笑柄還茫然不知。

《我們仨》是以一段夢靨般的古驛道之旅開頭的。我起初不明狀況,并未意識到是怎么一回事,只覺得讓我緊張、慌亂、茫然若失,好似有大風雨欲來。讀著讀著,我猛然驚覺,這是一本悼亡和回憶的書。

書籍輕軟的質(zhì)地也陡然變成金屬一般冷冽沉重。我仿佛看見老人明澈的淚無數(shù)次漫過歲月在她臉上犁出的溝壑,那些層疊的褶,藏著的是磨難,是睿智,是柔韌順從而絕不妥協(xié)的女性的偉大。

從死亡來倒推過去,不論有多么幸福的過去,總蘊著凄愴的心意。讀者憂如此,作者何以堪?季康先生,曾經(jīng)怕黑,怕鬼(經(jīng)歷__之后不再怕了),不擅廚藝,曾是一個被丈夫和女兒呵護的女人。她和鐘書先生一樣是為人坦率平和的學者,而學者家庭確實有令人羨慕的不同于一般家庭的學習氛圍。做學問能讓生活變得簡單,能讓心擺脫眾多外界的煩擾。七十多年,兩人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她伴他、他亦伴著她,飄飄搖搖走過了祖國那些極不安的年代。

古人有“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有“覺幾度、魂飛夢驚”,俱是寫離別寫到了讀之則肝腸寸斷的地步。我最是怕離別的,偏偏不斷地與摯愛的親友離別,或許上天故意整治我吧。即便常常經(jīng)歷離別,我也依然像一只斷裂的藕,那絲愈是被牽扯得長愈是纖弱,而牽扯的痛楚也毫厘都印在心上,好似淚流過后的疤痕。生離尚且如此,而況死別乎?若我是季康先生,必定會自私地搶在眾人之前;回憶太重,我背不起。可或許我總把悲觀的一面想得太沉,朋友亦說,對逝者和過去的追憶,未嘗不是一種宜人的況味。

她確確實實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先生和女兒去世后,她埋頭整理他們的著作,其后自己又寫了一本、譯了一本。平和喜靜的性子叫先生長壽,如今已是97歲高齡了。在老人的心里,回望這一生想必也能夠滿意。飽經(jīng)了磨難反而讓人豐盈,看似不夠多姿多彩的生活卻涵養(yǎng)出清而深的心。

有時我們想通過《瓦爾登湖》或《寂靜的春天》親吻大自然,尋求心靈的安撫。殊不知極其平淡而淺白的生活里,就蘊藏著人們一直在辛苦追尋的,那一朵真正的玫瑰。

在此,祝先生安康。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6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xiàn)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xiàn)代科技環(huán)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lián)網(wǎng)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nèi)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云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后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xiàn)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yè),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nèi)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jīng)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xiàn)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nèi)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fā)”的道理。但在現(xiàn)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于我自己的提示:1、問問自己內(nèi)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實現(xiàn)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2、修身養(yǎng)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yǎng)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溫和內(nèi)斂的性格。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fā)。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5、在現(xiàn)代的物質(zhì)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zhì)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7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2003年由楊絳女士于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鐘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jié)制、內(nèi)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云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jīng)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后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nèi)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回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于是楊先生感覺“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包含著熱淚的眼睛。” 而阿園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jié)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guī)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而這時的鍾書,“眼睛是干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jīng)結(jié)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后一句話是:“絳,好好里。” 在古驛道上,他們?nèi)送当疾ǎ裢獾男量啵裢獾穆L。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jīng)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們?nèi)讼嗑邸⑾嗍亍⑾嗍А?/p>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8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女兒錢媛、丈夫錢鐘書已逝,只剩105歲的楊絳。她提筆寫曾經(jīng)、寫來時的路,同時,也在尋覓歸途。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她和錢鐘書在相遇前,都未戀過他者。初遇,清華大學古月堂門口,一見如故,侃侃而談。

錢鐘書急切地澄清:“外界傳說我已經(jīng)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楊絳也趁機說明:“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錢鐘書后來說“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jié)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他們婚后一起留學英、法兩國。楊絳筆下的錢鐘書有缺點有優(yōu)點,但她一并接納,他的優(yōu)點到她那兒變得很可愛。比如,楊絳產(chǎn)女坐月子期間,錢鐘書弄壞門鎖等,不會修很著急,楊絳卻沒有想過這種事情應該男子去做,而是說:“我會修。”楊絳是位有大智慧的女子,她愛一個人就全心全意去愛,沒有任何計較。

書中,她提到自己與錢鐘書有過爭執(zhí),兩人覺得爭執(zhí)也爭不出什么來,就講定,以后不妨各持己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一商量,就決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們沒有爭吵的必要。”這個很有意思,因為在男女關(guān)系中,不少人認為,要有一方妥協(xié)才會有“和諧”。但楊絳與錢鐘書,他們認為彼此是平等的,無論是精神上、性別上還是物質(zhì)上。

這種平等觀念,在他們家,不僅體現(xiàn)在夫妻關(guān)系上,還體現(xiàn)在父女、母女關(guān)系上。《我們仨》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得出,對待女兒錢媛,楊絳和錢鐘書從未把自己放在父母這一高位上,他們仨亦師、亦友、亦親人。錢媛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楊絳說:“鐘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nèi)缬袉栴},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fā)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而錢鐘書出門前會囑咐女兒照顧媽媽,而不是媽媽照顧女兒。

如今,沒有丈夫和女兒的家,楊絳說:“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一百歲感言》里,楊絳說過:“我今年一百歲,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是的,楊絳在等,等他們仨重聚的那一天。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9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書,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書。開篇即是三人走散,讀來頓覺悲涼。我一直覺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點,即便事實并非總是如此,所以當看到錢先生和錢媛相繼離世,便跟著楊先生一起心痛。當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楊先生萬分之一。

不帶感情色彩地說,這本書記錄的不過是楊先生一家?guī)资陙戆l(fā)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間的濃濃愛意是當今愛情小說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特別是楊先生說:“阿媛是我生平杰作。”以前聽我媽寶貝我時還覺得肉麻,但看到楊先生特別認真動情地寶貝錢媛,并且例舉出阿媛杰出的事跡,我突然理解了我媽。這么認真的夸女兒的楊先生,真是可愛極了。

其實楊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從前便知道錢先生調(diào)皮用墨筆給楊先生和錢媛畫花臉的故事。大多數(shù)時候楊先生是比較端莊的,只有爺倆特別沒正經(jīng),從兒時的玩鬧被錢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頓,小的也揍一頓”,到長大后趁著楊先生不注意就不疊被子不收拾屋子,被發(fā)現(xiàn)了只好像個孩子一樣嘀咕一聲“被發(fā)現(xiàn)了”趕緊去整理房間。大約是他們都是鼎鼎有名的學者,生活中的這些調(diào)皮的點滴,讓他們有一種“反差萌”。這大約是我最近愛讀名人傳記的一個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書中讀得這種痛失所愛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輕拿輕放”。世間有很多“我們仨”,但愿所有的“我們仨”都能像楊先生一家一樣有趣地、和諧地、開心地過完一生。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0

那里煙霧迷蒙,空氣郁塞,雜樹叢生,就是在這個古驛道上,我們仨相守,相聚,相失……

本書作者楊絳用心記錄了六十多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jīng)歷的無數(shù)風雨,編成了一本《我們仨》。

正如楊絳所說,這是一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情感宣泄之作。她在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瑗生命的末了,依然用自我的余熱來溫暖整個家庭,即使三人分隔三地,在客棧、漁船、三里河的家之間,那些魂牽夢縈的最終時光。

所幸,楊絳的人生還是幸福的,即使他們仨已在天地間失散,她仍然能夠擁抱那些年一家三口的幸福溫暖,她依然能夠獨自一人默默思念丈夫和女兒。

《我們仨》,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楊絳說:“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的確是這樣,在錢瑗的眼中,爸爸錢鐘書只配當她的弟弟,有時卻又搖身一變,變成教師,她和媽媽都是好學生。但在穿衣吃飯方面卻又需要被人照顧,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十年動亂期間,楊絳和錢鐘書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而錢瑗必須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貼上大字報,和父母劃清界限。一年之后,他們依然是最可欺負的,而他們仨在如此艱難的境遇下,依然能夠享受舒坦和溫暖。

“我們對坐吃晚飯,其樂也融融,因為我們有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關(guān)懷,說不盡的感激,心上簡便而愉快。”讀到這樣的文字,誰能不動容一家三口無時無刻的相守相助,讓這些苦難在風雨中遠去,只留下舒坦和溫暖,簡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像他們?nèi)菢樱瑹o論經(jīng)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感受到家人纏纏綿綿的愛,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無奈,完美的事物總是容易消逝。一九九七年早春,錢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仨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在人世間失散了。以往的永遠,成了漸行漸遠。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zhuǎn)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相守,相聚,相失。  “家在哪里,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后記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1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只念其一二。”今天聽過最有意義的話,記住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好平平安安度過這漫漫歲月。

真是好巧,剛翻出一篇舊文章來正準備另存為新的稿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居然是北京生活記錄的第一篇。而上段話正是那篇的結(jié)尾。看著自己當初來北京的一些體悟,還有文章中出自楊絳的這句話,真感覺緣分如此奇妙,正愁苦不得解脫的心情,也突然被莫名安撫了一頓。

看這本書前,對錢鐘書和楊絳兩位先生的印象,大概就是兩位學識淵博不求名利的兩位老人。看過書后,對兩位先生的崇敬之情又多了許多細節(jié),譬如愛書如命又熱愛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樸實平和與世無爭的處事風格等等。另外,一家三口經(jīng)營生活和婚姻的小細節(jié),也讓我這個準媽媽有了頗多感悟。

在書中,楊先生大致敘述了從夫妻倆去英國讀書,到后來回國,經(jīng)歷各種戰(zhàn)爭和__運動時期中的家庭生活。雖然有時候時局危急物資緊張,一大家人擠在一套房里應該也不很不容易,可是從文章字句中,卻沒有一絲辛苦艱難的感覺,所有的困難像一陣微風,吹過就過去了,就這么波瀾不驚地度過那些艱難甚至驚恐的歲月。推及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國破家亡的危險是完全不用擔心,家境普通卻也能從容生活,比上不足比下也是有余的。可是,消極的情緒總是不時折磨自己,既不滿意現(xiàn)狀,也對未來憂心忡忡,總是沒法簡單快樂的過日子。這樣的狀態(tài)自己也很不喜歡,卻總是被消極情緒左右,備受其苦。看看楊先生的經(jīng)歷,也許還是得沉浸在某些事務中,才能從憂慮中解脫出來吧。所以重新寫起文章,希望能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2

讀很多的隨記也寫下很多的文字,淺淺淡淡似乎還能感受到那是的安穩(wěn)自由愜意和一種特殊的安靜的力量。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的是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讀后感,有溫馨的親子互動的片段,有親人生死離別的悲痛瞬間。

《我們仨》這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我們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還有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先生一開始就是寫了一家人的生活變化,錢鐘書先生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艱難的磨難后得病離開了,而在他離開之前,他們的女兒楊媛不幸得病去世。我覺得全文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是第二部分吧,這是楊絳先生將他們仨刻畫得最淋漓盡致的部分,有孩子和家長的親切互動,有福氣之間的小吵小鬧,有一家人的和睦溫馨。在第二部分還有涉及到孩子教育的問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等一些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話題。我最喜歡的片段應該是楊媛剛出生和童年的時候,她是很乖的孩子,會逗父母開心,在生病的時候也不想讓父母擔心,這是多么讓人疼愛的孩子。

我我其實是不太喜歡離別的吧,我覺得有時候分別了,就可能再也不見了。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避免不了離別,我們總會不舍的,也有人會坦然面對,他們覺得畢竟在同一個世界不會再也不見的。《我們仨》中楊絳先生在最后描述了她的女兒和她的丈夫先后離世的過程,在這期間她有過悲痛,有過回憶,最后只剩下思念還在她的生命中,這是令人梗咽的結(jié)局。

在最后我想說在我們還年輕,父母還能與我們常言歡笑的時候多陪陪他們吧,想想那個童年不斷搗蛋讓父母生氣的自己,想想那個為了我們上學不遲到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餐的媽媽,那個放棄出差陪著我們出去郊游的爸爸。

我一定不辜負世界的溫柔,做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的人。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3

最近借閱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經(jīng)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fā)。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慣:鐘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借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4

這是關(guān)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了錢鐘書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她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鐘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鐘書只是淡淡地說,老了。

是啊,轉(zhuǎn)眼間,他們老了,兩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里,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里始終洋溢著溫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fā)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jīng)歷為基礎(chǔ),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guī)律,并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了,但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么的勞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松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jīng)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5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么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范,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jié)婚,娶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xù)。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tài),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鐘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jīng)獲得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詞,想起里面那個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guān)注,怕被遺忘就用浮夸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xiàn)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著。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么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么眾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憑什么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沖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夸贊。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聪矚g讀書,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在驅(qū)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后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fā)現(xiàn)我要看的書越多,發(fā)覺自己看的書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jié)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于那種狀態(tài),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么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jié)果,順其自然的結(jié)果,不必去強求的結(jié)果。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說爸爸又嘰里呱啦,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fā)條短信,其實內(nèi)容不過于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fā)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么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里,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點感想在心頭。

說是讀后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么事,只是借題發(fā)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么多,不知道還要寫什么,所以就不寫,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6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xiàn)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并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熏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fā)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復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xiàn)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nèi)说闹螌W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于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shè)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7

整個假期,我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每一次閱讀,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里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后的痛楚與難過。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蘊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敘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里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鐘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后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游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著載著鐘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老倆口相互理發(fā)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lǐng)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jīng)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在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jié){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jiān)視著。晚飯后,她對爸爸發(fā)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8

一直對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渴望已久,或者說應該是看過圍城之后,那個時候就想,能讓鐘書先生念念不忘、至愛終生的女子會是個什么樣子的呢?會是一笑傾人城的絕代佳人嗎?還是書香四溢的文藝女子呢?在網(wǎng)上查過照片,我否定了第一個,但是讀過這本書,無比肯定第二個。

鐘書先生的圍城很生動的比喻過婚姻:“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去”。一直以為,文章更多是作者對生活的至深感受或者作者的托文言志,可是,這并不是您和鐘書先生的真正生活啊。聽說您二位初次見面時,鐘書先生面色潮紅對您說:“我還沒訂婚”,您也局促不安卻雀躍的說“我也沒有男朋友”。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一見鐘情吧。西方一直有個傳說“每個女人都是男人掉下的一根肋骨,男人的使命就是不斷的去尋找著這根肋骨。有的人找錯了或者肋骨不合身,難免會有婚后的紛爭。那在我看來,或許有些不恰當,但您真的是鐘書先生最合適的肋骨,由天定由命成。”

好久沒有真正的心無旁騖的去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我看的很快也看的很慢,想了很多感慨了很少。看得快是因為短短不到四個小時的時間就拜讀完畢,看得很慢是每一個字都認認真真不曾有遺漏。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同”可是這個時候我卻感覺自己真正的和你們仨在一起。看著你們求學的辛苦會心酸,看著鐘書先生的生活懵懂會高興,看著__期間所受的苦難會痛心,看著您開篇我們仨走散了會難過到不能自已。我很難想象您在鐘書先生去世后的生活,正如您所說,您的家沒了,而那只是個客棧。

但是,閱讀全文,卻很難感受到這種強烈的情緒起伏,您很平靜的去敘述、回憶您三位的點點滴滴、生活趣事。祥和、淡然,仿佛他們還在身邊,等著您去做午飯一樣。

一直覺得好書是能幫助人重新塑造三觀的。談過戀愛,也曾像個小女生一樣幻想愛情的模樣。小的時候總覺得愛情就要轟轟烈烈,就像梁祝一樣,沖破時間的束縛。不齒并憎恨平凡無奇,覺得一生沒有波瀾實在是無趣。而今,一方面生活的閱歷,另一方面書籍的熏陶才逐漸懂得,無論曾經(jīng)多少絢爛,終究要歸于平淡。我甚至會覺得梁祝殉情的恰到好處,不然,這么璀璨的經(jīng)歷難免會歸于油鹽醬醋,讓人索然無味。在我看來最美的愛情、最溫暖的生活應該就是您和鐘書先生一樣,一路上有不少坎坷,但兩個人相互扶持,帶著女兒,執(zhí)手相伴到老。

很久沒有覺得自己的語言是如此的匱乏,不能將自己心中所想表達出來。那就留在心里慢慢沉淀,將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留在心間,如果以后幸運的找到屬于我的楊絳時,在與她一起慢慢的重新拜讀,細細品味著這個您留給我們的溫暖生活。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19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單,卻散發(fā)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看著它,突然會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書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Mom.Pop.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我們仨》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可以說是一本充滿著人世間一幕幕悲歡離合的劇本。角色都是如此鮮活,即使化作了文字還是如此活靈活現(xiàn),仿佛就發(fā)生在身邊似的。我們便好比從窗戶紙的孔隙中,悄悄窺視著一戶書香門第內(nèi),一天天發(fā)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歸道山,盡管這故事并不驚心動魄。

當讀到傷心處時,我會落淚;當讀到開心處時,我會歡笑;當讀到離別處時,我會心酸;當讀到家常處時,我則會認同。總之,它能牽動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經(jīng),能將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觸。

這本書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楊絳先生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jīng)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游戲,一家三口經(jīng)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chuàng)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最后的附錄里,有很多張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他們夫妻倆相互理發(fā)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lǐng)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0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jīng)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后,對于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jīng)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

在作者眼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1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后,對于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jīng)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一個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2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2003年由楊絳女士于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鐘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jié)制、內(nèi)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云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jīng)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后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nèi)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回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于是楊先生感覺“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包含著熱淚的眼睛。” 而阿園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jié)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guī)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而這時的鍾書,“眼睛是干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jīng)結(jié)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后一句話是:“絳,好好里。” 在古驛道上,他們?nèi)送当疾ǎ裢獾男量啵裢獾穆L。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jīng)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們?nèi)讼嗑邸⑾嗍亍⑾嗍А?/p>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Mom拍著胸脯說:“沒關(guān)系,我會修。”

Pop自豪的說:“我會劃火柴了!”

圓o說:“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圓o對mom說:“媽媽,你不害怕么?”

圓o對pop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

Mom對pop說:“你太吃虧了,我的字能見人么?”

圓o對mom說:“爸爸,好好休息。”

圓o對pop說:“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有人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

Mom說:“阿圓雖然結(jié)了婚,在我看來,她總像煞是個沒出嫁的女兒,老是和爺娘粘在一起。”

圓o對mom說:“媽媽,該撮煤了。煤球里的貓屎我都摳干凈了。”

Mom曾說:“錢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Pop和園o對Mom說:“媽媽有點笨哦!”

Pop說:“她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

……

Mom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腸肚,以后就不用牽掛了。”

Pop說:“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著爸爸,放不下媽媽。”

圓o對mom說:“娘,你曾經(jīng)有一個女兒,現(xiàn)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對mom說:“絳,好好里。”

Mom說:“現(xiàn)在,只剩了我一個人,懷念著我們仨。 ”

……

他們?nèi)嗽凇肮朋A道”上散失,又在《我們仨》中重新聚首。我在這里,想要安慰楊絳老先生的是,珍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愛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們?nèi)嗽谶@里詩意地居住,在這無邊無垠、永恒長存的時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離。

后記:早在1996年,錢鐘書和女兒錢瑗先后生病住院期間,楊絳就起意撰寫這部回憶錄。這年年底,錢瑗病重,請求母親由她來寫《我們仨》。在護士的扶持下,錢瑗躺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開始一篇一篇地寫。到1997年2月底,她已經(jīng)寫了5篇。楊絳看重病在身的女兒寫得實在辛苦,勸她停一停。沒想到5天之后,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錢瑗就去世了。楊絳接著忙著照顧錢先生。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去世后,她才開始動筆,完成了這部回憶錄。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對于失女喪父后的楊絳來說,家可能就是回憶和思念。回憶是動名詞,思念是現(xiàn)在將來進行時。

翻開書,合上書,我看見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樣,是楊絳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們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楊絳先生在失去女兒后的那句:“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每每讀此,我只能無力地痛心,蒼白地悲涼。人走茶涼,曾經(jīng)被楊絳視為“終于有了一個家”的“家”已經(jīng)不復存在。

楊絳在書中苦心經(jīng)營的這個家,處處都是溫情溫馨。那細碎微小的愛讓人暖心,三心連一體,所以“我們仨兒是不尋常的偶遇。”“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千千萬萬個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個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為這個樸實的家,“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回憶是美好的。“我們常一同背詩,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nèi)绻涯骋蛔滞耍鬁愑覝悳惒簧希莻€字準時全詩最欠妥貼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藍天碧海終有涯,你我之情無時盡,楊絳先生將濃濃長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人間果真是沒有永遠。他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楊絳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4

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么,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讓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后才明白,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從懵懂突然感到了溫馨,是那么突然與迅速。

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xiàn)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緩緩訴說著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這本書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簡短,訴說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隨著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鐘書正在添補他的華氏大辭典三個人的認真與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忙對方理發(fā)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是沒有色彩的照片,可是聞到的,不僅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作者追求的沒有那種壯志凜然,也沒有那種激烈奮斗,而她更多的,是細節(jié)中表現(xiàn)出的星星點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們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當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筆下,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貝殼中的生命體,當沙子進入時,它會用割傷自我的代價來不斷地磨練這顆沙子,讓它成為一顆珍貴的鉆石,而自我卻漸漸淹沒在大海中。

楊絳女士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我的生活與家庭,也沒有去講道理,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向在演著,沒有盡頭……她之后在幕后為她的丈夫錢鐘書默默奉獻著,她就像那個貝殼,慢慢被淹沒。這也說明了她對這個家的那份真摯感情。

讀了《我們仨》,是對此刻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5

“我們仨”的很多文字,讓我感到驚奇,感到溫馨,也有一些無奈。摘錄感動我的文字如下:

我隔著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滾的笑浪。

我退休前曾對他們許過愿。我說:“等我退休了,我補課,我還債,給你們一頓一頓燒好吃的菜。”我大半輩子只在抱歉,覺得自己對家務事潦草塞責,沒有盡心盡力。他們兩個都笑說:“算了吧!”阿圓不客氣說,“媽媽的刀工就不行,見了快刀子先害怕,又性急,不耐煩等火候。”鐘書說:“為什么就該你做菜呢?你退了,能休嗎?”。(出自“我們仨”)

我無奈說:“我怕爸爸要急壞了——他居然也知道打個電話。也多虧是你接的。我哪里記得清。我現(xiàn)在出門,路都不認識了,車也不會乘了,十足的飯桶了。”

阿圓縮著脖子做了個鬼臉說:“媽媽這只飯桶里,只有幾顆米粒兒一勺湯。”我給她說得笑了。。(出自“我們仨”)

他立即睜開眼,眼睛睜得好大。沒了眼鏡,可以看到他的眼皮雙得很美,只是面容顯得十分憔悴。他放心地叫了聲“季康,阿圓”,聲音很微弱,然后苦著臉,斷斷續(xù)續(xù)地訴苦:“他們把我?guī)У揭粋€很高很高的不知哪里,然后又把我弄下來,轉(zhuǎn)了好多好多的路,我累得睜不開眼了,又不敢睡,聽得船在水里走,這是船上吧?我只愁你們找不到我了。”。(出自“我們仨”)

鐘書說:“都聽見了。”他耳朵特靈,他睡著也只是半睡。這時他忽把緊閉的嘴拉成一條直線,扯出一絲淘氣的笑,怪有意思地看著我說:“絳,還做夢嗎?”。(出自“我們仨”)

我把自己變了夢所看到的阿圓,當作真事一一告訴。他很關(guān)心地聽著,并不問我怎會知道。他等我已經(jīng)等累了,疲倦得閉上眼睛。我夢里也累,又走得累,也緊張得累。我也閉上眼,把頭枕在他的床邊。這樣陪著他,心里挺安頓。到應該下船的時候,我起身說,該回去了,他說:“明天見,別著急,走路小心。”我就一步步走回客棧。。(出自“我們仨”)

有一個星期天,三人在船上團聚。鐘書已經(jīng)沒有精力半坐半躺,他只平躺著。我發(fā)現(xiàn)他的假牙不知幾時起已不見了。他日見消瘦,好像老不吃飯的。我摸摸他的腦門子,有點熱辣辣的。我摸摸阿圓的腦門子,兩人都熱辣辣的,我用自己的腦門子去試,他們都是熱的。阿圓笑說:“媽媽有點涼,不是我們熱。”。(出自“我們仨”)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出自“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出自“我們仨”)

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個門牙。(出自“我們仨”)

鐘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于“像我”并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鐘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出自“我們仨”)

兩年不見,她好像已經(jīng)不認識了。她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jiān)視著,晚飯后,圓圓對爸爸發(fā)話了。“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出自“我們仨”)

頤和園后山的松堂,游人稀少,我們經(jīng)常去走一走后山。那里的松樹千姿百態(tài),我們和一棵棵松樹都認識了。(出自“我們仨”)

我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鐘書笑我“借尸還魂”,我不過想借此“遁身”而已。(出自“我們仨”)

我們的菜一一上來,我們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飯算賬的時候,有的“戲”已經(jīng)下場,有的還演得正熱鬧,還有新上場的。我們吃館子是連著看戲的。我們?nèi)嗽谝黄穑傆袩o窮的趣味。(出自“我們仨”)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例如阿瑗小時才五六歲的時候,我三姐就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鐘書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認為三姐說得對。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yōu)樽畲蟮摹g姇俏覀兊睦蠋煛N液桶㈣ザ际呛脤W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nèi)缬袉栴},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fā)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出自“我們仨”)

他并不求名,卻躲不了名人的煩擾和煩惱。假如他沒有名,我們該多么清靜!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出自“我們仨”)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6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_,正因為有_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_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fā)現(xiàn)什么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jié)經(jīng)驗的載體,雖然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很發(fā)達,甚至有“內(nèi)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shù)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shù)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jīng)驗,然后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zhì)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08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tài)上完成的,當然我和_會做好榜樣!

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_的經(jīng)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_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7

我是懷著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nèi)1緯譃閮刹糠?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鐘書夫妻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癡。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著。在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yōu)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才對。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眾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鐘書的幼稚當成有趣,錢鐘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里。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里出來的臺詞。錢鐘書說:“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我不要兒子,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而楊絳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鐘書。

她說:“阿圓溫厚,不與人爭,像鐘書”,“阿圓好靜,像鐘書”,“阿圓膽子大,像鐘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像鐘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說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yōu)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8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guān)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guān)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可是,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29

在我六歲以前幾乎是沒有記憶的,因此對我的爺爺并沒有什么印象,使勁回憶起來剩下的是一個穿著中山裝的消瘦老頭,時常帶著八角帽,兜里總有一塊深藍色格子的手絹,隨身攜帶一桿煙袋,特別安靜地坐在椅子上。我清楚地記得他去世前用力抓著我的手,淚水沿著他的眼角緩慢地往下滑,我從未見過老人流淚,仔細地盯著他已經(jīng)沒有光澤、隱藏著痛苦的臉。

他好像要對我說些什么,似乎又擔心我聽不懂,欲言又止,我確實什么都不懂。可能我當時瞬間意識到他要向我說些特別重要的話或交待些特別重要的事,要知道對于一個七歲的孩子沒有一個大人會這么正式、這么凝重地想和你交流。可能我當時有點急著想讓他和我說話或者突然發(fā)現(xiàn)這可能是我們的最后一面,不知道該向他怎么表達,哇的一聲哭起來了。

那確實是我們最后一面,從那時起我有了記憶,對所有我看過的,聽過的,感受過的都以鏡頭或畫面的形式保存下來,唯一讓我無法理解的是所有的經(jīng)過都像無聲電影一樣刻在腦袋里,即使發(fā)生時聽到的聲音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也變成了畫面。后來,每次想到他去世前的那一幕,淚水沿著我的眼角緩慢地往下滑,我理解了他想和我說什么。人將近死亡的時候,所有的愛恨情愁都會變得淡薄,就像一壺放了一段時間的白開水,喝的時候沒有滋味,飲盡時會覺得一絲絲發(fā)苦。

去年在清華園和一個朋友瞎逛,在禮堂附近的樹上看到一串串紙鶴,千奇百怪的紙鶴一眼就知道不是批量制作的,在學校里的各種活動讓人覺得一點都不新鮮,我們騎著車子穿過小橋,一個巨大黑色條幅進入視野。楊絳先生走了。我從未看過有關(guān)錢鐘書和楊絳的任何書籍、甚至花邊新聞都不愿意關(guān)注,傳說中他們已經(jīng)接近圣人了,至少是完人,我之前對那些傳說中高風亮節(jié)的知識分子總是保有這樣的戒備和謹慎。經(jīng)推薦開始讀《我們仨》(楊絳著),草草讀了前幾篇立即停下來,我發(fā)現(xiàn)我必須重新開始,并且要不斷壓制閱讀速度,否則年輕幼稚的我將會錯過很多。老人們最讓我們遙不可及的地方就是他們年輕過,而我們沒老過。

那些久經(jīng)考驗的愛情故事往往都是從驚鴻一瞥開始,兩個人彼此最初的印象含有足夠的勢能在歲月長河里慢慢釋放。無從得知錢鐘書和楊絳二人之間誰先愛上誰,誰愛誰更多,兩個人的情感就像釀酒一樣,時間長了才有味道,后去世的人難免回味更多。當一個老人喪女喪夫再無羈絆之后,過去的幸福與美好都化作此時的悲傷與孤寂,家里只剩下自己和回憶。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要接受或經(jīng)歷的,既不能過于悲痛也不能無動于衷,不可避免地會時常做起萬里長夢,夢里是如何團聚,夢里是如何分別。

夕陽不總是無限好,一個將要死去的孤獨老人,不知道自己死后能否與親人團聚,對未來沒有任何盼頭,只能靜靜地等待,默默地回想。誠如楊絳所說,他們仨口人是平平凡凡的一家人,平淡而幸福地共同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即使曾經(jīng)有過波瀾壯闊或起承轉(zhuǎn)合的人生,在記憶里也只剩下支離破碎的鏡頭。很難從一個老人身上看到怦然心動或柔情似水,也很難發(fā)現(xiàn)迷茫困頓與不知所措,曾經(jīng)的憤怒、喜悅、矛盾、痛苦、歡樂、愜意都像水滴一樣匯成了一條舒緩的河流飄向大海。在漫長的一生中,幸運有愛人相互欣賞、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幸運有愛女帶來溫馨,帶來理解、帶來陪伴。在教科書里,有國才有家,每一個家庭都是國家歷史下一粒沙,在《我們仨》里,國家歷史是每一個家庭的土壤,在此之上的家才是靈魂的歸宿。

在這里不想記錄他們家庭生活的任何細節(jié),楊錢二人在漫長的道路上總是能走入對方的心里,同時尊重彼此的習性,照顧對方的感受。女兒同他們二人亦師亦友,一家人風雨同舟,和睦溫暖,就這樣度過了三個人的一生。可能人老的時候總是念著別人的好,特別是老到家人都已不在時,只有這些美好記憶讓人感覺活著,讓人還能活著。這本書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神仙伴侶大抵就是楊錢這樣,生活就是這樣波瀾不驚。不得不提醒各位,這部回憶錄既不完整也不客觀,只能理解這是一位孤獨老人的精神支柱,絕不是生活的全部。

老人身上總一些舊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我們以為舊的東西從來沒有過時過,一直如是罷了。

我們仨讀書報告心得篇30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邊。低調(diào)、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jié)婚后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guān)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jié)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xù),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diào),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guān)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guān)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jié),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jīng)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guān)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3026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铝镁锰板厂家_进口钛锌板_铝镁锰波浪板_铝镁锰墙面板_铝镁锰屋面-杭州军晟金属建筑材料 | 亿立分板机_曲线_锯片式_走刀_在线式全自动_铣刀_在线V槽分板机-杭州亿协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电地暖-电采暖-发热膜-石墨烯电热膜品牌加盟-暖季地暖厂家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_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不卡_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AV_精品一区美女视频_日韩黄色性爱一级视频_日本五十路人妻斩_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4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四区_国产小萍萍挤奶喷奶水_亚洲另类精品无码在线一区 | 纯水电导率测定仪-万用气体检测仪-低钠测定仪-米沃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www.milwaukeeinst.cn 锂辉石检测仪器,水泥成分快速分析仪-湘潭宇科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手术室净化装修-手术室净化工程公司-华锐手术室净化厂家 | 齿轮减速机电机一体机_齿轮减速箱加电机一体化-德国BOSERL蜗轮蜗杆减速机电机生产厂家 | 金环宇|金环宇电线|金环宇电缆|金环宇电线电缆|深圳市金环宇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金环宇电缆集团 | 成都茶楼装修公司 - 会所设计/KTV装修 - 成都朗煜装饰公司 | 山东钢格板|栅格板生产厂家供应商-日照森亿钢格板有限公司 |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视觉检测系统-机器视觉系统-ccd检测系统-视觉控制器-视控一体机 -海克易邦 | 粘度计NDJ-5S,粘度计NDJ-8S,越平水分测定仪-上海右一仪器有限公司 | 螺杆真空泵_耐腐蚀螺杆真空泵_水环真空泵_真空机组_烟台真空泵-烟台斯凯威真空 | PCB接线端子_栅板式端子_线路板连接器_端子排生产厂家-置恒电气 喷码机,激光喷码打码机,鸡蛋打码机,手持打码机,自动喷码机,一物一码防伪溯源-恒欣瑞达有限公司 假肢-假肢价格-假肢厂家-河南假肢-郑州市力康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 房屋质量检测-厂房抗震鉴定-玻璃幕墙检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 | 自动售货机_无人售货机_专业的自动售货机运营商_免费投放售货机-广州富宏主官网 | 宜兴紫砂壶知识分享 - 宜兴壶人| 玻璃瓶厂家_酱菜瓶厂家_饮料瓶厂家_酒瓶厂家_玻璃杯厂家_徐州东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 洗地机-全自动/手推式洗地机-扫地车厂家_扬子清洁设备 | 爱佩恒温恒湿测试箱|高低温实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冷热冲击试验箱-您身边的模拟环境试验设备技术专家-合作热线:400-6727-800-广东爱佩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 聚丙烯酰胺_阴离子_阳离子「用量少」巩义亿腾厂家直销,售后无忧 聚合甘油__盐城市飞龙油脂有限公司 | LED投光灯-工矿灯-led路灯头-工业灯具 - 山东普瑞斯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臭氧老化试验箱,高低温试验箱,恒温恒湿试验箱,防水试验设备-苏州亚诺天下仪器有限公司 | 护栏打桩机-打桩机厂家-恒新重工 | 欧必特空气能-商用空气能热水工程,空气能热水器,超低温空气源热泵生产厂家-湖南欧必特空气能公司 | 分子蒸馏设备(短程分子蒸馏装置)_上海达丰仪器 | 湖南印刷厂|长沙印刷公司|画册印刷|挂历印刷|台历印刷|杂志印刷-乐成印刷 | 定制液氮罐_小型气相液氮罐_自增压液氮罐_班德液氮罐厂家 | 档案密集架,移动密集架,手摇式密集架,吉林档案密集架-厂家直销★价格公道★质量保证 | 成人纸尿裤,成人尿不湿,成人护理垫-山东康舜日用品有限公司 | 低浓度恒温恒湿称量系统,强光光照培养箱-上海三腾仪器有限公司 | 密集架-密集柜厂家-智能档案密集架-自动选层柜订做-河北风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九爱图纸|机械CAD图纸下载交流中心 | 【MBA备考网】-2024年工商管理硕士MBA院校/报考条件/培训/考试科目/提前面试/考试/学费-MBA备考网 | 振动筛-交叉筛-螺旋筛-滚轴筛-正弦筛-方形摇摆筛「新乡振动筛厂家」 | 深圳活动策划公司|庆典策划|专业公关活动策划|深圳艺典文化传媒 重庆中专|职高|技校招生-重庆中专招生网 | 美国查特CHART MVE液氮罐_查特杜瓦瓶_制造全球品质液氮罐 | 广州物流公司_广州货运公司_广州回程车运输 - 万信物流 | 电动手术床,医用护理床,led手术无影灯-曲阜明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锤式粉碎机,医药粉碎机,锥式粉碎机-无锡市迪麦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车间除尘设备,VOCs废气处理,工业涂装流水线,伸缩式喷漆房,自动喷砂房,沸石转轮浓缩吸附,机器人喷粉线-山东创杰智慧 | 深圳市东信高科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