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觀后感1200字
悲慘世界觀后感1200字篇1
當故事從新被翻拍成電影的時候,我就對這部電影格外關注。從半年前第一款預告片就看了好幾篇,對影片的上映也滿懷期待。不過當電影在美國公映之后爛番茄metacritic的評分相比同時期的《被解放的蒂亞戈》低很多,還是讓我有些震驚和失望,不過自己看過之后感覺還是不錯的。當然媒體的評分大可不必在意。如果你過于糾結原版小說和之前的音樂劇相比或許還是稍感失望的。比較電影和小說在表達方面還是不同的。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815至1932年,先后橫跨27年。冉阿讓為快要餓死的姨甥孩子偷了一個面包而被捕,服役中嘗試逃獄失敗,最終被監禁20年。1815年,冉阿讓終于假釋出獄,但因為身份關系被人嫌棄,最終被主教米里哀主教救回。幾年之后,他化名為馬德蘭,成為一個工廠主人與市長,卻被他遇見了追捕他多年的警官沙威。另一方面,冉阿讓也遇上了芳汀,答應她為她照顧女兒柯賽特。這一切的悲傷,痛苦,凄慘,無奈,憤怒,絕望的情緒交融在一起。直到最后冉阿讓紫色身亡。
如果不喜歡聽音樂劇的朋友,看電影之前還是要好好考慮,雖然相比音樂劇,電影有了畫面,情感,狀態和環境在里面,但作為一個超長的電影,估計有2小時40分鐘,而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唱。,盡管演員對唱法的處理都是很合適的。如果之前對小說不了解或者音樂劇不熟悉的情況下,最好看看歌詞,否則在聽不懂唱什么的情況下很容易審美疲勞。我有的時候,就略顯尷尬,因為真的沒幾句是說出來的。
這部電影就是把音樂劇搬上銀幕,以唱歌代替對白,幾乎幾分鐘便出現一首歌曲。電影看音樂是無容置疑的動聽,加上耳熟能詳的歌曲讓人很早陶醉在音樂之中。曾經有人跟我說過,以前看這套音樂劇的`時候,經常被音樂所吸引,忽略了劇中的內容,今次終于正式了解故事背后的意思。電影的改編其實就是把音樂劇視覺化,其實沒太大改動,中規中矩,非常忠實于原版音樂劇。這一點上真的跟導演湯姆霍伯前作《國王的演講》有那么幾許相似的感覺非常工整的作品。影片的藝術指導,化妝,服裝設計,攝影,視效和混音都相當了得,畫面唯美,構圖考究,設計精致,視覺化的成果相當好看。Soundmixing的處理也非常好,有幾處是多人合唱,每個人的唱詞和旋律又不同,混音很好地調整了不同演唱者之前的強弱變化,又與電影畫面的狀態契合。
總的來說觀感還是很享受的,很推薦,好看又好聽的電影也難得。不過,電影改編自同名音樂劇,很多小說情節被刪,以致當中很多細節未能交代。當然,故事主線未被更改,內容清晰,而且其他部分亦有互相補足,但對于鐘情于劇情片的觀眾,也許算是一點的不完美。影片大量的歌唱部分讓你在觀影的時候都有些情不自禁的跟隨影片角色哼唱起來。作為五音不全的我有些考驗。
悲慘世界觀后感1200字篇2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涵蓋了拿破侖戰爭和之后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悲慘世界》因為內容豐富和內涵深刻,使讀者們都體會到作品有一種深遠的分量感,讓眾多讀者感動。
在冉阿讓贖罪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沙威。他無情冷血,死守法律,認為仁慈是罪惡的源頭,并對冉阿讓窮追猛打。所以世人對他為多負面評價,我不可否認,我也是其中一員。但是年齡增長,重新審視這一人物時,有了新的看法。
冉阿讓體現了勇敢,仁善以及覺醒,但是這一切都是有了沙威的對比才呈現出來。并且,沙威身上的一些特質值得我們深思。他絕不是一個絕對無心的人。一個苛守法律的人,不會是一個惡棍。在以法律為最高道德行為準則的社會中。沙威雖不討人喜愛,卻算的上是一個君子。他并非沒有道德。對于他道德,他終其一身也只違背過一次。并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他的信念中,法律是正義的。這是他所認同的真善。也是他終其一生都呵護著的信念。也許正是由于這種堅持讓他的眼睛已經蒙蔽,他已經忘了為什么那些下等人要一次次地偷取食物,觸犯法律。或者并不是忘記而是忽視,逃避,他畢生的信念就是法律是唯一真理,他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他的信仰竟是國家的缺陷弊端所在。可是避而不見并不會改變事實,在那場戰爭,在沙威遇到背著馬利尤斯的冉阿讓時,沙威已經意識到了這些,所以他放走了那個他追捕了一生的人,但是他又難以承受信念的崩潰,以死殉道。
所以這一方面來說,沙威是一個悲劇的人物。沙威的死說明在那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當時的法律。那個為富有的人而存在的法律。只為下等人而設定的法律,已經無法再適應社會的進步。所謂的公平,公正,已經隨著沙威之死而變得崩潰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可以在法律的健全程度上反應出來。悲慘世界中,革命失敗了。然則沙威之死。其實卻影射著那個社會的滅亡。栓釋革命必定成功的信念。沙威的信念與冉阿讓的贖罪。其實都是對那個社會真實的諷刺。同時我們也會窺見也許不久將來會更多更多的國民覺醒,這也許也是作者的期望吧。
但倘若在我們當今的社會,沙威這樣的堅守法律的人真是我們所要贊揚和學習的。腐敗日益嚴重,如若有許許多多這般的人出現,我們的國家會更加的好。我們每個人都愛我們的國家,無論用了什么方式。我記得一位有名的美國批判家,他一生都在批評美國,但是他始終沒有離開過他的國。當有人詢問他為什么不移民時,他雙目含淚說:即使這個國家骯臟不堪,可該死的我愛極了它。所以無論在做什么事時,都要記住最初的初衷:
你是為了愛這個國家,一開始到最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