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最熱省份揭曉
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
今年頭伏期間,華北平原等地高溫將先消減再發展,而南方部分地區將維持大范圍高溫悶熱的天氣格局,桑拿天超長待機。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區熱力值拉滿,在部分時段極易出現中暑天氣。
從全國頭伏中暑指數地圖中可以看出,今年頭伏期間,比較容易中暑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一帶、江南華南一帶以及新疆地區。
6月以來,我國多地遭遇極端高溫天氣,不少人直呼“熱度爆表堪比三伏”。這樣的熱度還在持續,今天(7月11日)我國正式入伏,這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今年三伏有多長?會比前期更熱嗎?哪里將開啟“伏”湯蹈火模式?
中央氣象臺今早6時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預計今日白天,華北中南部、黃淮北部和西部、江漢、江淮中西部、江南、華南大部以及四川盆地、陜西中南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陜西關中、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安徽南部、湖北東部和西部、湖南中東部、江西大部、浙江大部、福建中北部、四川東部、重慶中西部和東北部及新疆吐魯番盆地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浙江中部、四川東南部、云南東北部局地可達40℃以上。
2023“加長版”三伏日歷
連續第9年長達40天
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長版”。今年是“加長版”三伏天,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這是自2015年以來連續第9年三伏長達40天。
伏的日期是我國古人按照干支紀日法推算的,俗語說:“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今年的夏至是公歷6月21日,從夏至日算起,第一個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個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個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續的時間固定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從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個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個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續的時間也固定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從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間的時間都是中伏,根據庚日來得早晚不同,留給中伏的時間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個三伏的時長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從7月21日至8月9日,為期20天,今年的三伏也就是“加長版”的40天。
為何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多地都會開啟“蒸烤”模式。伏,指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之意。
三伏天到底有多熱
中國天氣網統計了近30年來(1991年至2020年)的氣象數據發現,三伏天里華北、黃淮、西北地區東部極端高溫在40℃以上,高溫持續日數達5至7天;南方大部雖因濕度大,極端高溫沒有北方強,但極具耐力,高溫日數均在20天以上,局地甚至達35天。而不得不提的“高溫霸王”吐魯番,極端高溫曾達47.8℃(2008年8月5日),高溫日數曾持續達39天,幾乎是高溫全滿貫。
三伏天溫馨提示
未來一段時間,我們都將處于“熱熱熱”的感覺中,希望大家都掌握科學的養生知識,健康過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