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詐騙作案的主要手段
1、假冒身份,流竄作案——詐騙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證與人進行交往,有的還利用撿到的身份證等在銀行設立賬號提取騙款。騙子為了既能騙得財物又不暴露馬腳,通常采用游擊方式流竄作案,財物到手后即逃離。還有人以騙到的錢財、名片、身份證、信譽等為資本,再去詐騙他人、重復作案。
2、投其所好,引誘上鉤——一些詐騙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于就業和出國等心理,投其所好、應其所急施展詭計而騙取財物。
3、真實身份,虛假合同——利用假合同或無效合同詐騙的案件,近幾年有所增加。一些騙子利用高校學生經驗少、法律意識差、急于賺錢補貼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義、真實的身份讓學生為其推銷產品,事后卻不兌現諾言和酬金而使學生上當受騙。
4、借貸為名,騙錢為實——有的騙子利用人們貪圖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資為誘餌,使部分教師和學生上當受騙。
5、以次充好,惡意行騙——一些騙子利用教師、學生"識貨"經驗少又苛求物美價廉的特點,上門推銷各種產品而使師生上當受騙,或者利用網上購物的方式達成“不見面也行騙”的詐騙效果。
6、招聘為名,設置_——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勤工儉學已成為不少大學生謀生求學的重要手段。詐騙分子往往利用這一機會,用招聘的名義對一些急于求職打工的學生設置_,騙取介紹費、押金、報名費等。
7、騙取信任,尋機作案——許騙分子常利用一切機會與大學生拉關系、套近乎,或表現出相見恨晚而故作熱情,或表現得十分感慨以朋友相稱,騙取信任后常尋機作案。
8、編造謊言,騙取錢財——在車站、碼頭,甚至在校園內,經常發現一些青年人假冒從外地來本地實習的學生,向你裝出一副可憐相,借口與同行的老師和同學失散,而學校又急電讓其乘飛機返校,籍此騙取大學生的錢財,且屢屢得逞。有的還以學生發生意外或生病急需用錢治病為由,騙取學生家長的錢財,也往往容易得逞。
預防網絡詐騙的辦法
1、全面了解網站不掉詐騙陷阱
網絡詐騙的共同點是被騙者輕信或貪圖便宜造成的。廣大網民在進行網絡交易前,要對交易網站和交易對方的資質進行全面了解,特別是一些企業類的電子商務網站。網上流行的低價競拍中暗藏著更多的欺詐可能性。如果確定自己在網絡交易中被騙,要及時到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并出具保存的證據。
2、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電腦定期殺毒。不瀏覽不健康的網站,不隨便點擊不明鏈接。
3、注意保護個人資料信息,不可隨意注冊、填寫自己的身份、手機號碼、銀行卡號等私人信息。
4、進行大額匯款或轉賬前要和對方本人親自取得聯系,如果暫時聯系不上也要想方設法通過別的途徑核實網上要求你轉賬一方的身份,不貿然轉賬。
為什么有些大學生在交往中容易上當受騙?
在當今的大學校園,大學生上當受騙的事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單純,分辨能力差。很多同學從小學、中學到上大學都有“十年寒窗”的經歷,與社會接觸較少,思想單純,對一些人或者事缺乏應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問底的習慣,對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詐騙分子有可乘之機。
2、感情用事,疏于防范。幫助有困難的人,這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幫”一個不相識或相識不久的人,這是很危險的。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有不少大學生就是憑著那種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憐憫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稱走投無路急需你幫助的“落難者”,往往就會被騙子的花言巧語所蒙蔽,繼而“慷慨解囊”,自以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騙子設下的圈套之中。
3、有求于人,粗心大意。每個人免不了求他人相助,但關鍵是了解對方的人品和身份。有些同學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幫助”時,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松了警惕,對于對方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惟命是從,很“積極自覺”地滿足對方的要求。
4、貪小便宜,急功求成。貪心是受害者的心理缺點。很多詐騙分子之所以屢騙屢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不良心態。受害者往往是為詐騙分子開出的“好處”、“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為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和付出,獲得的利益和好處,見“利”就上,趨之若騖,對于詐騙分子的所作所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調查研究,最后落得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可悲下場。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一些“精明”的騙子越來越多地把目標鎖定在女性身上,而且屢屢得手。女性容易受騙,其原因主要有:
1、女性大多珍視感情,且富于同情心,易對別人產生信任感和依賴感。一些人正是看準了女性的這一特點而更多地對女性行騙。
2、女性大多講義氣、愛面子,容易遷就對方。女性常常礙于情面,對本該認真的事卻羞于表達,違背自己意愿的事又不忍拒絕,導致騙子得寸進尺。
3、有的女性急于求成,喜歡搞短期行為,容易被一時之利_?,F實生活中有些女性僅僅因為對方的一兩句“我愛你”、“說話算數”,便很快對其形成了“講信用,靠得住”的“良好”印象,一旦對方再施以小恩小惠,就很容易放松警惕,讓騙子牽著鼻子走。
詐騙者常用騙術
1、假冒身份,流竄行騙。詐騙分子利用虛假身份、證件等與人交往,騙取財物后迅速離開。且詐騙地點,居住地點不固定。
2、投其所好,引誘上鉤。詐騙分子利用新生入學,學生人地生疏、畢業生擇業心切等心理,以幫學生找熟人、拉關系為學生辦事為由行騙。
3、招聘為名,設置圈套。詐騙分子利用大學生家住農村、貧困地區、家庭困難等條件。抓住學生勤工儉學減輕家庭負擔的心理,以招聘推銷員、服務員等為誘餌,虛設中介機構收取費用,騙人財物。
4、以次充好,惡意行騙。詐騙分子利用學生社會經驗少,購買商品苛求物美價廉的特點。到宿舍或私定的場所銷售偽劣商品,騙取錢財。
5、虛請家教,實為掠"色"。詐騙分子利用假期學生擔任家教之機。以虛請家教為名,專找女學生騙取女生的信任,騙財又騙"色"。
6、精心策劃,網上行騙。詐騙分子利用學生上網時機,在網上用假名交談一些不健康的內容。之后打印成文找你恐嚇:拿錢了事,不然就交__地處理進行威脅,詐騙財物。
大家容易受騙的原因
俗話說:"貪小便宜吃大虧"。在發生的詐騙案中,受害者都是因為謀取個人利益,貪占便宜,輕信他人,而上當受騙。犯罪分子就是抓住了這些人的心理特點,進行詐騙的。
1、"高攀門弟"的心理。一些人沾染"拍馬屁"的習慣,一見高級干部及子女的出現,就"頂禮膜拜、見之恨晚",這樣很容易成為詐騙的對象。
2、"利令智昏"的心理。有些人見錢眼開、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真假不分,眼睛只盯在"錢眼"上,警惕全無。
3、"封建迷信"的心理。輕信"神"、"鬼"、"命運"。不相信客觀實際,不懂裝懂,輕意相信對方。
4、"崇洋媚外"的心理。貪圖享受,追求國外生活,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