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七夕節在當代才被賦予中國的情人節的含義。七夕節在古代并不是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到了現代才被賦予中國的情人節的概念。
七夕節是因為拜祭“七姐”的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才叫做“七夕”。拜七姐,祈福許愿、乞求巧藝、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由來是什么
七夕節發源于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夏歷7月7日,又由于織女有一雙能織云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但愿能到織女的靈氣,以是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天,七夕還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散,惟有象征忠貞戀愛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向傳播民間。 七夕節:夏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最廣泛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 七月初七的夜晚舉辦的各類乞巧活動。 舊時風尚,夏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戴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懇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法大多是女人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域的乞巧的方法不盡溝通,各故意見意義。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情勢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尚的延長。
七夕節吃什么
七夕節吃餃子、巧果、巧芽面、云面、江米條、巧酥、瓜果、雞、五子、綠豆芽等傳統食物。
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巧果
巧果是七夕節的應節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并不是一種水果,而是用面粉、油、糖、蜜制作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點。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織女能賜自己一雙巧手。
又因為“巧”與“橋”諧音,人們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實現。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江米條
七夕節吃江米條是老南京人特有的習俗。江米條是將糯米粉與豆粉加清酒和成面團,放入鍋里蒸熟;再將蒸好的面團放入石臼捶打,待捶打好的面團稍微變干,用刀切成面條,放入油鍋炸熟,炸好的江米條瀝干油后抹上糖漿即可。
七夕節的別稱
1、乞巧節: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斗巧”。因“乞巧”是七姐誕的一項重要風俗,故又稱“乞巧節”。
2、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3、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4、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七夕節是什么意思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于天上的鵲橋相會,后被寓意著象征愛情的節日女孩們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