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特點和風俗
秋分的特點和風俗
秋分的特點和風俗如下:
晝夜平分 。在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因此晝夜相等,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幾乎相等。
氣溫降低 。秋分以后,氣溫逐漸降低,空氣變得干燥,陽光逐漸減弱,晝漸短夜漸長。
農作物成熟 。秋分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之一,也是收獲的重要季節,農作物進入了成熟期。
秋分風俗有插秧、祭祖、豎蛋、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等。
秋分是農歷還是公歷
秋分是公歷,秋分一般出現在公歷每年的9月22日—24日,今年秋分的具體時間是9月23日9時04分。秋分和春分、夏至、冬至一樣,既是天文學上的重要節點,也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基本反映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時間和大自然中物候變化的規律。
秋分節氣風俗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癥。
實際上,嶺南習俗所謂的“秋湯”也是和現在中醫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只不過嶺南習俗更加典型,有點土生土長的味道,沒有上升到中醫學理論的高度罷了。
秋分的來歷
“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80度,陽歷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歷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
秋分氣候特點
按氣候學上的標準,“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 以下,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時,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團,已經具有一定的勢力。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雨季已經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等詞語,都是對此時景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