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簡短導游詞
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外灘。諸位左側就是著名的黃浦江。我們以后會到這兒來的。
為了節省時間,在沒到豫園之前我先講些中國園林和豫園的情況。
在中國,園林被分為三大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豫園屬于私家園林。中國園林有許多技巧,比如借景、障景等等。不過它們都由四個基本因素組成。這四個因素是水、植物、建筑和假山。大多數的私家花園是在江南,就是因為這兒多水源和適宜做假山的石。豫園是四百多年前明朝時建。園主姓潘,是個大官。他建此園是取悅于雙親,讓他們安享晚年。所以豫園的豫字就取其豫悅之意??上У氖撬改改┠苎垡娫@落成就去世了。清末,潘家衰弱,其后代變賣此園于當地行會。豫園之所以成為名勝,還另有一原因。1853年,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園內一廳堂曾被用作指揮部。今天豫園是個必游之地。所以我建議到了那兒我們千萬不要走散,最好大家寸步不離,好嗎?
這兒是停車場。萬一有人走散,請記住車號最后三個數字是121。我想最好不要發生這類事。我會舉著小紅旗,你們全陪張先生會殿后。大家準備好了沒有?我們上路吧。下車時請注意自行車。
女士們、先生們,這座就是著名的九曲橋。為什么是九呢?因為是陽數最高的數。走在橋上,逗留時間就長。還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風景。還有,據說鬼怪只能走直線,所以你不必為遇到鬼怪而擔心。
在橋的中間,有座亭子,始建于清朝,大約在80多年前被改作一茶館。老人們喜歡早晨來此,會會朋友,沏上一壺茶,聊聊天兒。一般他們喝的都是一種綠茶,叫做龍井。這個茶館也是外國首腦常來之地。比如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上海,也親臨茶館喝了茶。
確實,能在這兒喝上一壺也是一種享受。試想一下,在一個夏日,你來到茶館,臨窗而坐,俯視著開滿荷花的綠池。迎面吹來陣陣涼風。在悠雅的江南絲竹聲中,你提起紫砂壺,慢慢地呷上一口微溫的龍井茶。你會覺得飄然若仙。
你們也想喝一壺?對不起,我還是不能讓你們去。等我們看完豫園再做決定,行不行?
這兒就是豫園的入口。當你走進一個私家花園,視線總會被什么東西擋住,有時是假山,有時是這肅的照壁。這是園林一技巧,稱之為障景。不讓你一日了然,卻讓你看到一部分,然后才達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這座堂叫仰山堂。大家知道,上海位于一沖積平原,市內無山、無林。所以此山就指對面那座假山。它高12米,重80噸。它過去乃至今天一直是個奇跡。因為四百多年前沒有水泥和熟石膏,人們就用烹煮過的糯米,加上明礬和石灰,把石塊粘起來。至今安然無恙。看見山頂的亭子嗎?四百年前,這是上海城最高點。從那兒可看到黃浦江上的漁船、帆影,可這些今天只能在電影中見到了。你也僅能看見他們上移的頭頂。因為盤旋的小徑皆被樹、石遮住。這實在是園藝大師張南陽的杰作。也被公認是本地最佳假山。
在假山之后,有座龍墻。這是本園一特色??偣灿形鍡l龍墻。這邊走,我要帶你們去個地方,那兒能清楚地看見另一條龍墻。
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我剛才說的那條龍墻。龍實際上是想像出來的動物。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不知道大家是否讀過賽珍珠的《龍籽》。如果看過的話,這兒很多東西令你覺得熟悉。請看這條龍,你會發覺這是個多種動物的綜合體。你看它頭似牛,眼似蝦,角似我看不太像牛。我們通常說角似鹿,身似蛇,鱗似魚,爪似雞或者鷹。請告訴我,你們看見幾個趾。三個對。但一般龍應有五趾。為什么是三個呢?其中有一故事。以前,只有皇帝和皇室人員才配有龍的圖案。園主潘允端用了龍做墻,他有野心。不知怎么,皇帝得知此事,便派人來調查。潘允端得悉后,立即令人敲下兩個趾。當朝延官吏一到,園主說:瞧,這本不是龍,只有三趾。真是個聰明人,不然他性命難保。
你們說想拍一集體照。我看以龍墻為背景,這可是最佳的地方,我來替你們拍,別忘了說Cheese。
這兒我們可看見三塊石頭。中間那塊稱作玉玲瓏。這并非是玉,但是挺有名,叫太湖石,外型是由水侵蝕而成。這原來是給宋微宗的貢品。宋微宗廣收奇花異石,稱花石綱??稍趺磿竭@兒來的呢?原來,在運往當時京都遺失了。多年之后,又成了地地方官紳的玩物。后來他把該石送給潘允端做嫁妝,因為潘的兄弟娶了他女兒。玉玲瓏因有瘦、透、皺、漏等特點而著稱。假如你自上而下倒水。它72孔孔孔猶如小瀑布;如你在下方燃香,它72孔孔孔煙香縹緲,非常美麗。園主以前常凝視此石多時,留連忘返。這也是園林功效之一,一個景物使你沉思,結果達到情晚合一的境界。
豫園之游就到此結束,希望胸們喜歡它。最后,大家必須做出選擇:是喝茶還是購物。我看,還是舉手表決。有多少人想品茶?哈,全都想去?!什么?我愿不愿去?說實話,這正合我意。那么我們還等什么呢?大家走吧!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2
親愛的游客,我們的車子行駛在延安東路高架上,還有十五分鐘就到了上海的著名景點外灘了。
我在此向大家介紹一下外灘景區的概況。外灘是上海的窗口,是上海的像征,是上海歷史的凝聚。他集中體現了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國際現代化大都市的特點。又能體現出上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外灘景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融合的風景區,又是西方古典風情與中國現代風情相得益彰的風景區,也是中國近代文化與現在文化交相輝映的風景區。外灘位于上海母親河黃浦江與蘇州河的交匯處,與東方明珠景區隔江相望。它北起外白渡橋,南至新開河中山東一路中山東二路地區全長約1800多米地形呈新月形。在它西面有北京東路南京東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延安東路金陵東路等幾條各具特色的重要道路,它們是建設和發展外灘景區的重要支架。
外灘原是在上海城廂外,東北面的沿江灘地。舊時俗稱:黃浦灘。1843上海開阜后,英國第一任駐滬領事巴富爾看中了這一地區,于1845年以上海道臺頒布的所謂〈上海土地章程〉為依據劃定外灘在內的800畝土地為英租界。1849年法國也在英租界的南面劃定畝土地為法租界。隨后兩國沿江開筑道路,稱黃浦路,黃浦灘路。
100年后也就是1945年,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才改名為中山東一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沿江修筑起了二十多棟巍峨參差,各具特色的世界各國古典風格的建筑。并在此地區開設了110多家銀行等經融機構,使之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經濟中心。百年滄桑,上海政府于1992—1993年間對這一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將原來的馬路擴建成十車道的寬闊道路,并在北面建起來造型獨特的吳淞路閘橋以此減輕外白渡橋的重負。隨后又建起了延安東路高架,使該地區的交通更為通暢,更展現了國際化大都市的強勁活力。
沿江則修建起防汛墻和綠色長廊,各類雕塑和建筑小品坐落其間更使得外灘詩情畫意。站在黃浦江邊的觀景臺上,江風拂面,江面波濤粼粼,百舸爭流,江上海鷗高低飛翔,可一覽大城市港口的絢麗風光。隔江而立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聳入云宵,國際會議中心造型優美,金茂大廈。中銀大廈等跨世紀的摩天大樓更是欲與天工試比高,以及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宏偉的氣魄更使外灘借得美景。親愛的游客們想必大家在此時已經很想一覽外灘的壯麗風光了吧,那下面由我帶領大家一起瀏覽外灘風景區。親愛的游客門,現在我們站在外灘的觀景臺上,西面就是著名的:萬國建筑博覽風景線,北面可以看到綠樹成陰的綠色長廊,黃浦公園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也在北面。隔江眺望則能看到陸家嘴經融區的摩天大樓建筑群。下面我將重點給大家講解世界著名的萬國建筑博覽風景線。大家可以看到從延安東路高架下來一直到北面的外白渡橋,在中山東一路的西面成一字排開的20多棟西方古典風格的建筑,他們構成為了萬國建筑博覽風景線。
使上海成為當時世界建筑大師們競相表現自身價值,展示自己不風身手的大舞臺。其時大量外國建筑師的登陸,先期留學歐美的中國建筑師的回歸,給上海帶了西方先進的建筑理念和技術,當然也使得當時建造成的上海近代建筑滲透了西方建筑的影響。所以當時上海的近代建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留下了一大批價值連城的文化遺產。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能像上海一樣擁有如此規模龐大。精美,技術精湛的近代建筑群。其中萬國建筑博覽風景線就是上海最為集中的近代建筑群。先寫到這里吧!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3
豫園位于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游客景點。
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于嘉靖、萬歷年間,截止20_年已有四百余年歷史。
園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號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潘家是當時上海的望門大族。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長達九里的上海城墻建成,使及東南沿海的倭患逐漸平息,二十余年來生命財物經常受到威脅的上海人民稍得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并開始繁榮。士大夫們紛紛建造園林。
潘恩年邁辭官告老還鄉,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建造園林。經過二十余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并親自參與施 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20_年(明萬歷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并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臺,增筑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上海豫園古樓閣景觀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后,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扎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清光緒初年(1875年)后,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余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臺破舊,假山傾坍,池水干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⑽,歷時五年,于1961年9月對外開放?,F豫園占地三十余畝,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樹木蒼翠,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出明清兩代江南園林建筑的藝術風格。
豫園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豫園于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萃秀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深隱于大假山北麓,面臨峭壁,北倚高墻,古木交柯,佳卉盈庭,環境清幽淡雅,靜坐堂中推窗便可近觀大假山景?,F設古玩店。
"漸入佳境"語出《晉書?顧愷之傳》,這里有引人入勝之意。游廊石板鋪地,中為小橋,兩側有鵝項靠,可以坐觀山光水色。廊中間豎一太湖石立峰,高約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元代鐵獅位于"漸入佳境"游廊前。左雌右雄,鑄造于1290年,底座上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七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大假山用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潘允端在《豫園記》中對大假山的評價是:"峻 頗愜觀賞"。
仰山堂為五楹,北有回廊,曲檻臨池,可以坐憩堂內有錄自晉王羲之《蘭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嶺"匾額。卷雨樓名取自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句"珠簾暮卷西山雨"。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園時所建,高9米,是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在清代,這里是官府慶典和"宣講圣諭"之處,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紳聚會活動的場所。
"海上名園"是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八日,時任中共中央、_、_的_同志為慶祝豫園肇建440周年所題。
銀杏樹高達21米,枝葉茂密,相傳為建園時園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萬花樓下四角有梅蘭竹菊圖案漏窗四幅樓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回廊曲檻,廊旁的白色粉墻邊,依墻綴以石峰,栽植翠竹。
復廊東端有一小軒,在這里探首俯視則清泉如鏡,隔崖相望則石峰壁立,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故名兩宜軒。北面有建筑名亦舫,形狀如古代之船舫。
復廊,中間用墻分隔,兩邊皆可行走。墻上開設著形狀不同的漏窗,從漏窗中左顧樓臺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圖畫小品。廊西端連以方亭,亭中有匾,上題"會心不遠"。
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憑欄可觀池中游魚。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墻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墻把小溪隔而為二,墻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
和煦堂與點春堂隔水相望,堂呈方形,周圍開敞。堂內陳列的一套家具,包括桌、椅、幾和裝飾用的鳳凰、麒麟,都用榕樹根制作,已有上百年歷史。旁有石蹬通向聽鸝亭。
"打唱臺",也叫"鳳舞鸞吟"。戲臺依山臨水,臺前的垂檐,雕刻細膩,涂金染彩。戲臺四面的石柱上,分別有描繪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對聯。
點春堂東南有湖石假山抱云巖,水石繚繞,洞壑幽深。山上有雙層樓閣;上層名快樓,下層稱延爽閣。從快樓朝南而下,還有靜宜軒、聽鸝亭,周圍繞以花墻,自成小院。
穿云龍墻位于點春堂西,龍頭用泥塑成,龍身以瓦作成鱗片。園中另外還有幾處龍墻:大假山后有臥龍,和煦堂西有雙龍戲珠,內園"可以觀"前有眠龍,各具特色。
點春堂整座建筑為五開間大廳,扇上雕戲文人物,梁柱花紋造型奇特,飾以金箔。堂后有臨池水閣,上有匾額曰"飛飛躍躍"。點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曾為福建籍花糖洋貨商人在滬祀神議事之^所,俗稱"花糖公墅"。小刀會起義時,這里是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小刀會領袖之一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陳阿林在此辦公,發布政令,稱"點春堂公館"。起義失敗后,點春堂遭到嚴重破壞,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資重修,歷時四載完工?,F堂中掛晚清畫家^任伯年的巨幅國畫《觀劍圖》。畫兩邊是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對聯:"膽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堂內還陳列著起義軍使用的武器、自鑄的錢幣日月錢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
流觴亭,因其兩面臨水,取《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亭側有三曲板橋,貼水而筑。三曲板橋西是浣云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樓,西臨清泉。山洞盤桓,循洞可達山頂,洞內有泉,澗溪水從洞內流出。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4
現在我們來到上海黃浦江畔的外灘,首先,我對各位的參觀游覽外灘表示歡迎,并預祝各位旅游愉快。
新外灘共有五條旅游路線,在您的左手邊是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的壯觀建筑群和寬敞的中山路,您的右手邊是波光粼粼的黃浦江以及前程似錦的浦東陸家點綴金融貿易區,眼前為新穎獨特的觀光游覽區。這建筑群、中山路、觀光區、黃浦江、陸家嘴仿佛樂譜中的五線譜,勤勞上海人民則好似串串間符,正組成最新最華美的樂章,歡迎著各位來賓的光臨。
地粉才能叫外灘呢?簡單的說,它過去曾是上海老城廂外的一塊蘆葦叢生的荒灘地。
眼前這些具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筑,雖然不是出自同一個設計之手,也不是建造于一個年代,但它們的建筑格調是那么的和諧統一,宛然天成。從金陵東路外灘到外白渡橋長僅1.5公里的弧線上,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地矗立著52幢風格各異的建筑,有英國式的、法國式的、古希臘式的等等。當年許多外國銀行、總會、領事館等云集于此,有東方“華爾街”之稱,形成舊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歷史縮影。
各位請看,新外灘2號東風飯店,過去曾是十分聞名的英國總會,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筑。樓高有6層(連地下室),樓頂南北兩端各設瞭望亭一座,內部裝飾極為華麗。一層樓酒吧間當年曾因擁有110.7英尺的東方最長的酒吧柜而驕傲一時,如今美國的肯德基快餐廳設在里面。
新外灘12號以前是大名鼎鼎的“匯豐銀行”,該建筑建于1923年,屬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筑。大樓為接近正方形的矩形建筑,高5層,加上頂部一半球形層頂菜有7層,鋼框架結構。樓內裝飾十分講究,設有美、英、法、俄、日等國各種接待室。這座建筑英國人曾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一座最為講究的建筑。
緊鄰匯豐銀行旁邊的那幢建筑是上海海關大樓,為19世紀復古主義的建筑,建于1927年,為當今世界所罕兇。大樓上面的大鐘四周均可看到走時,每隔15分鐘奏響一段短曲,鐘聲悠揚深沉,聲聞10里。
匯豐銀行大樓和海關大樓都出于英國設計家威爾遜之后,上海親切地稱它們為“姐妹樓”,目前仍是上海的重要標志之一。
南京東路口的兩幢大樓均稱為和平飯店。坐南朝北的這幢樓建于1906年,當時稱匯中飯店,是上?,F存最早的一個飯店。它可作為一座歷史建筑,屬英國文世復興式。該樓的最大特點是立面彩紅磚做腰線,白墻磚做貼面,遠遠望去既莊重典雅,又別具風格,實屬一座難得的佳作。
外灘的這些建筑,都是中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反映了西方殖民者對上海的掠奪和侵略。如今為了讓人們了解這些建筑的歷史,每幢大樓門前均掛有中英文對照的銘牌。
對于外灘,上海人給她的稱呼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上海人把解放前的外灘叫舊外灘,解放后稱作外灘,現在人們贊她為新外灘。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搶占外灘的情景,但每次都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意義。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重心也由南而北,浦東的開發和振興使上海走到了全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春風吹醒了沉睡多年的上海外灘,中外金融機構也紛紛搶占外灘。上海作出了“清巢引鳳”的重大舉措,將外灘金融街房屋大置換,吸引海內外的“老顧客”重新前來落戶,再顯遠東“華爾街”的風采。
外灘是上海的象征,也是中外游客必到之處。但在以前由于道路狹窄、行人車輛擁擠不堪,嚴重影響了外灘整體形象。為了改變處灘的面貌,上海人民政府把外灘作為重點加以改造。眼前這條馬路稱中山一路,是為了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也是外灘綜合改造的一部分。該路全長826米,寬45米,設6至10個車道。這條寬闊的交通線不僅僅限于外灘一帶,它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延伸,北起江灣五角場,南抵南浦大橋。到下個世紀初,這條南北走廊長達15公里,將成為上海旅游觀光的標志性景觀。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濱江大道頗有特色。它不但集文化、綠化于一體,而且早晨是人們習文練武的好地方,白天是國內外旅游者觀光游覽的天地,晚上則是對情侶談情說愛的理想場所,聽說有許多外國朋友都慕名前來體驗生活呢。
各位來賓,漫步在新外灘觀光區,您是否感覺到,新外灘不僅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在熱鬧繁華中透出濃郁的藝術氣息。大家請看:在延安東路外灘設置主題為“為了明天”的藝術景觀,以6根圓柱相擁抱,與具有80多年歷史的氣象信號臺相組合成為一組對景。海關大樓與電子瀑布鐘也是頗有新意的對景。電子瀑布鐘呈階梯式,長27米,高3.5米,設10全臺階。整個操作過程均由電腦控制,約有1000多個噴頭水柱組成各種顏色的阿拉伯數字,使世界各地既是那么的遙遠,雙是多么的親近。觀光區名副其實地成了一條容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特色文化的風景線。
黃浦公園面對的就是聞名海內外的黃浦江?!霸律宵S龍浦水黃”,十分生動地描繪了黃浦江水的顏色。改善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它發源于無錫太湖,是上海境內最長、最寬、最深的一條河流,全長114公里;平均寬度400米,深7至9米。它的原名叫東江,又有春申江,黃歇江等別稱。相傳在20_多年以前,上海當時屬楚,那時楚國有位大將叫黃歇,他很有治國才能,被楚王任命為宰相,并封為“奉申君”,管轄上海這塊土地。由于當時東江上游淤塞,,他就帶領上海人民進行疏浚,并且修正了航道,使上海的水上交通和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后人為了紀念黃歇的功績,就把東江改稱為“春申江”和“黃歇浦”,直到南宋時期才正式定名為“黃浦江”。
遠眺對岸,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與浦西外灘遙遙相望,其功能為金融、貿易和對外服務,它將是新上海的核心與象征?!皷|外灘”濱江大道,總長2500米,集旅游、觀光和娛樂等為一體,沿道設有6個頗具特色的廣場。雖然現在只聞到隆隆的打樁聲,但聲聲入耳,是五線譜上最華麗的樂章,預報著外灘更美好的未來。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5
大觀園位于上海市青浦淀山湖畔,距市中心65公里。大觀園是按照《紅樓夢》中的描述而建造的古典園林。有“怡紅院”、“瀟湘館”、“大觀樓”、“衡蕪院”、“體仁沐德”、“稻香村”、“梨香院”、攏翠庵“、秋爽齋”“紫菱洲”、“沁芳橋”、“牡丹亭”、“曲徑通幽”等10余組建筑景點。
園內中部大觀樓群組,建筑氣勢宏偉,是為元妃省親所造,東是綴錦樓,西為含芳閣。大門內西側為賈寶玉住的怡紅院,是一座兩路三進的院落。林黛玉住的瀟湘館在東側的翠竹叢中。體仁沐德一組建筑是元妃省親時更衣休息處。薛寶釵住的衡蕪院是由藤蘿山石和小樓組成的院落。此外,還有田園風光的稻香村、妙玉修行的攏翠庵等建筑群組。
大觀園是一個大型仿古建筑群和現代園林。位于淀山湖的東岸,分東、西兩大景區。東部以上海民族文化村、梅花園、桂花園為主要景觀。西部則是根據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筆意,運用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手法建成的大型的仿古建筑群體。東部景區面積9公頃,古典建筑近800...
0平米,有大觀樓、怡紅院、瀟湘館、蘅蕪苑等20多個建筑群。 室內陳設華麗雅致,園內古樹名木與朱柱粉墻相互襯托,兼有皇家林苑氣派和江南園林秀麗風格,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大觀園東部栽樹木100公頃共34萬株,另有“梅塢春濃”、“柳堤春曉”、“金雪飄香”、“群芳爭艷”等景點。其中“梅塢春濃”是上海地區賞梅的最佳處。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6
沉香閣又稱慈云禪寺,位于上海市南市,初創了明萬歷二十八年(1620_年),是上海市著名的佛教比丘尼道場。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1943年,現代名僧應慈法師應沉香閣住持葦乘之請,駐錫沉香閣,在這里首先開講華嚴初祖杜順(557-640)所著《華嚴法界觀門》,從此,慈云寺(沉得閣)成為應慈漢師在上海弘揚華嚴宗的道場。
應慈(1872-1965年)法師自稱為華嚴座主,一生教演《華嚴》,深受國內外宗教界的敬仰。他法名濕親,安徽歙縣人,26歲在普陀山出家,28歲在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后到金山、高旻、天寧等寺參學,依明性、寄禪、大定、月郎、冶開等名僧為師,后隨月霞法師研究《華嚴經》,畢生致力于宏揚《華嚴經》教義,對近現代華嚴宗的傳播影響很大。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該宗又稱首宗。華嚴宗認為,世界是毗盧遮那佛的顯現,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宣傳法界緣起的世界觀和頓入佛教的思想。
應慈法師隨月霞法師在上海華嚴在大學、虞山興福寺華嚴講堂講授《華嚴經》。1920_年,他到杭州西湖菩提寺,潛心專修《華嚴經》。隨后數十年,應慈法師在江蘇、浙江、山西、上海等地傳播華嚴宗教義,并在常州、上海等地創辦華嚴學院,培養僧才。1948年,主持華嚴法會事務。晚年應慈法師常住沉香閣,仍弘揚演教,講學不輟,自律為四壁有經皆可讀,一年無日不參禪。
應慈法師是位愛國愛教的佛教界代表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政府的政策法律,擁護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4年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1957年,又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196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1985年,明旸法師為紀念應慈法師圓寂二十周年題詞一首:
佛學耆宿仰應公,德重道高四眾崇。
一片丹心愛祖國,大悲寵愿護禪宗。
經談般若真空理,教演華嚴玄妙功。
二十年前撇手去,今朝又顯六神通。
沉香閣被工廠占用。為了落實宗教政策,市政府花大力氣協調各方面關系,搬遷工廠,將沉香閣移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F沉香閣內還建有應慈法師紀念堂,每天都有許多國內外信徒、游人前來瞻禮、參觀。
1989年落實宗教政策,開始邊修復邊開放。經上海市佛教協會與市文管部門研究,決定按照明清古建筑格局修復沉香閣。經過五年整修,沉香閣又重現了明清時期的舊貌。四柱三間三牌樓的山門,基本保存了原有的石柱和部分構件;天王殿正中奉天冠彌勒、韋馱、四大金剛;大雄寶殿中奉盧舍那佛、文殊、普賢、梵王、帝釋,兩旁為十八羅漢坐像,扇墻后為海島觀音;后殿為全寺主體建筑沉香閣 觀音樓。前后三進,兩邊耳房為配殿、僧寮,結構完整,布局緊湊。
現在的沉香閣,中軸線上,第一個建筑是修復的明代石牌樓,飛檐斗拱,氣宇軒昂,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的匾額沉香閣懸掛在上面。
第二進是天王殿,天冠彌勒、韋馱和四大天王像全部新塑裝金。天王殿里,一般都塑有四大天王,故稱為天王殿。明清以后的四天王像,基本成為定式,即東方持國天王,白面,手執琵琶;南方增長天王,黑面,手執寶劍;西方廣目天王,紅面,手執一條龍或蛇;北方多聞天王,綠面,手執一柄大寶幢(雨傘)。
佛教中認為,四大天王,能護佛護法護國土護眾生,佛教信徒從四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寶(寶劍挾風、琵琶調音、寶幢喻雨、龍蛇喻順人之心意),能保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年年風調雨順。
天王殿的正中,面南而塑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佛教中是受佛授記,繼佛之后在世間教化眾生的未來之佛,故又稱為彌勒佛。沉香閣內,塑的是彌勒尚在兜率天內院時,現菩薩法相的天冠彌勒像。現在大多數寺院都塑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像。相傳在五代時,浙江奉化有一個名叫契此的僧人,常常蓬頭垢面,手里拿一個布口袋,乞討于街上,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某年農歷三月初三日,端坐圓寂之前,說了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佛教徒認為他就是彌佛的化身,而且他慈眉善目,使人見了都能生歡喜心,所以一般的佛教寺院中都將他塑為布袋和尚相。
彌勒的背后是韋馱天將像,佛教中說他常常手執降魔杵,巡游東、西、南三洲,面對佛尊,守護佛法,稱為三洲感應。是寺院的守護神,老百姓又稱他為韋馱菩薩。常見的韋馱像為立像,一種是雙手合十,降魔杵橫擱于兩臂彎中,另一種是雙手扶杵柱地,或左手扶杵柱、右手叉腰,面對大雄寶殿,注視出入之人。個別寺院也有將韋馱塑為坐像的,如江蘇如皋定慧寺內,就塑坐、立各一尊韋馱像。
第三進是大雄寶殿,迎門的一副楹聯,是新加坡吳偉業居士所獻,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成都比丘尼道場鐵像寺和愛道堂的住持隆蓮法師所撰書:
沉淪人盡渡載三千佛子一葉舟中;
香水海無邊禮百億法王千花臺上。
大殿正中須彌座上端坐報身佛盧舍那佛,文殊、普賢,大梵天、帝釋天分列兩旁。頂上精工雕刻的藻井,整個大雄寶殿頂上,有348尊貼金小佛像圍繞盧舍那佛,按佛教《梵網經》經義,象征這所莊嚴的比丘尼道場,嚴持比丘尼348戒。佛前供桌和桌上五供具都按明代式樣配置。大殿兩側是裝金十八歲漢。大殿南端東鐘西鼓,晨鐘暮鼓修持誦經。
進入大殿后的寬敞天井,空地上有一座三層銅制寶鼎和一對石燈臺。廣場周圍建筑都是兩層樓閣,東西兩廂的樓上東邊是專供海外女賓來寺院時的四套客房,按春夏秋冬季節特點布置有明式床寢家具,但配有現代化的衛生設備。西樓上是沉香閣常住比丘尼們的寮房。樓下東廡是客堂,千手觀音殿和伽藍殿,伽藍殿內供有一尊明代木雕伽藍神關羽像。西廡是祖堂,祖堂內供著沉香閣(慈云禪院)歷代祖師蓮位,和1943年起即卓錫于此、并一生弘揚《華嚴經》的華嚴座主應慈法師的蓮位。
天井正面的建筑,可以說是全國獨特的。從庭院向上看,正中四根立柱架起一重飛檐,檐上一個懸空亭閣,東南西全部落地窗。這就是全國聞名的沉香閣的閣,趙樸初居士為之題額為南海飛渡沉香大士寶閣。登兩側的樓梯而上,立即可聞到芳香馥郁,到此方是真正的沉香閣。雖然名稱為閣,實際上,閣只是凸出向外的十乎方的小閣,放幾把明式單背的椅子和高腳花幾而已。
閣的后面的就是一個觀音殿,上面張掛著繡有南海寶筏飛渡沉香大士的歡門和四條風幡。正面一個大佛龕,龕前一張明式楠木大供桌,明黃色瓷五供具,恰到好處地陳列在供桌上,二尺高的縷空香爐內,飄出縷縷檀香味。佛龕兩側有銅制伽藍神和兩童子像。佛完內供的就是沉香觀音。這尊沉香觀音,又名如意觀音。觀音呈坐像,原高三尺,是用特別名貴的沉香木雕就,故而得名。屈右足于坐上,右肘倚于右膝上,左手支撐于座上,頭微右側,作凝思狀,花冠纓絡,莊嚴慈祥。傳說,據《隋書》記載,隋大業四年(608),隋煬帝派大臣常駿出使南方國家,賜贈中國工藝品等禮品,赤土國回贈沉香觀音一尊,常駿回到長安,正值隋煬帝巡游揚州,常駿等從淮河乘船趕往揚州,途上遇風翻船,沉音觀音沉落淮河。直至明代潘允端發現后,奉回上海,建閣供于此處。據說原來每逢雨天,沉音芳馥四溢??上Р恢ハ?。
現在的沉香觀音,是由沉香閣住持觀性法師1990年專程去泰國,從泰國募集到一段極其珍貴的真正的沉香木,價值一萬多美元。運回上海,配以上等檀香木,照原樣放大重雕而成,其神態和工藝水平,不遜于原像。閣的樓下為慈云堂,里面裝修、布置簡潔古雅,正中北壁一長幾、一八仙桌、兩張靠椅,兩側各四張靠椅,居上空地一張園拼桌,四個鼓形園凳。全部明式紅木所制,無桌圍椅披,高雅而有氣度;所有擺設,不過是左右各一座黃梨木獨幅屏風,紅木長幾上一大理石插屏和一對花瓶而已。正面壁上一幅彩描觀音中堂和兩副對聯,分別由趙樸初居士和真禪法師所撰書:
趙樸初所撰為:
花海沉思洞明自性;
旃檀香風恒可眾心。
真禪法師所撰為:
無我無人觀自在;
非色非空見如來。
慈云堂西面是貴賓接待室。東面是方丈室,現沉香閣住持為觀性法師。觀性法師,現已85歲高齡,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曾任南市區人民代表、區政協委員,又兼慈修居住持。由她帶領這兩個比丘尼道場的六七十比丘尼和二十多位佛學院尼眾班學尼熏休修持。沉香閣東北部重建了一幢明式建筑的小樓,現為應慈法師紀念堂,堂額為趙樸初居士所題。底層是一個小法堂,二、三樓陳列著反映應慈法師生前弘法利生事業的珍貴照片、著作、手跡和遺物。
二樓堂中應慈法師遺像兩側,真禪法師為其親教師所書對聯:
霞月宗風不墜佛海圓融曾講三譯華嚴冗稱教主;
永懷無私慧照幸侍師門靈山盛會依然一真法界。
應慈法師(1882一一1965),俗姓余,安徽歙縣人。一生以弘揚華嚴宗為宗旨,自號華嚴座主,晚年又起別號拈花老人。16歲依普陀山明性禪師出家,1920_年依寧波天童寺寄禪法師受具足戒,先后參鎮江金山寺大定1揚州高旻寺月朗常州天寧寺冶開、揚州寶輪寺月霞法師等高僧。1920_年與月霞等同得法于冶開法師,成為臨濟宗第四十二世,法號為顯親。以后隨月霞法師講經、辦僧教育。1920_年任常熟興福寺方丈。同年末,月霞法師圓寂時,囑應慈法師:善弘華嚴,莫作方丈。次年春,應慈法師即辭住持與持松,自任監院。此后,終身以弘法講經為己任。1943年起移錫慈云禪院(原為比丘道場,即現沉香閣),二十年間多次講三十(卷本)《華嚴經》、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建國以后,自1953年起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1954年任上海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1957直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62年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1954年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一直連任至1965年圓寂于沉香閣。應慈法師在遺囑中,希望后輩弟子及學人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努力學習,加強改造,擁護政府政策法令,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至要至要。
沉香閣的東部,建有一幢綜合樓。樓下是能供二三百人用餐的齋堂,在佛教節日和香期中,為佛教信徒們供應有廣東風味的素齋。在二樓上,還設有一個小巧精致的餐廳,古色古香,裝飾有貼金的寶相花圖案。尤其是一幅精美的壁塑,按河南鞏縣石刻原樣復制的北魏帝王禮佛圖,更顯得古雅莊重。這個餐廳在上海佛教寺院,甚至大賓舍館中,也可稱得上第一流的。樓上是上海佛學院尼眾班的教室和學尼們的案房,每廟都有二十多位學尼,來自全國各地?,F在已招收第四屆學員。以前畢業的學員都已受過具足戒,并分配在本市的各個尼庵中或佛學院中,擔任著重要的執事和教師,成為一代新的比丘尼接班人。
上海沉香閣,以其古雅,以沉香觀音,聞名于海內外。它又處在上海市市中心的旅游勝地,與老城隍廟和豫園的鄰近,吸引著無數的海內外佛教信徒和游客,為上海市的繁榮興旺,作出了它應有的貢獻。
修復后的沉香閣為上海最大的比丘尼叢林。沉香閣住持觀性法師。1992年10月15日,沉香閣修繕一新,隆重舉行觀音像開光,觀性法師升座典禮。1994年8月14日上午,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龍華古寺方丈明旸法師主持并隆重舉行了全堂佛像開光儀式。上海佛教信徒以及來自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諸山長老800余人參加了佛像開光典禮,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的法師和信眾專程來滬慶賀開光盛典,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為此次活動發來了賀電。1992年沉香閣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7
各位游客還有幾分鐘,我們的車就將會抵達上海著名的游覽景區—豫園游覽區。它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東南部黃浦區。主要景點有豫園,豫園旅游商城,城隍廟和上海老街,在它的周邊也有像沉香閣,文廟,小桃園清真寺,等這樣令人目不暇接的景點。因此豫園游覽區在上海可謂是久負盛名。說到豫園的由來,那可是有一段悠久的歷史,要上溯到元代建霍光行祠,1373明太祖朱元璋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但一時沒建衙署,后被請進了霍光行祠“辦公”,上海開始有了城隍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潘允端花了20_年時間建成了豫園,后來因為耗資巨大,潘家漸漸衰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上海士紳集款購得園基,重新修園,并交給城隍廟管理。這樣城隍廟既有了自己的內園,又有了豫園。豫園也一度成為了滬上勝景,以致有不到城隍廟等于沒到上海的說法。但鴉片戰爭以后城隍幾乎成了廢垣,幾經修復,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人民政府大力投資修建了仿明的豫園旅游商城,又在方浜中路再現清末民初上海街市的舊觀上海老街。
豫園游覽區的特色它不僅只是中華文化傳承最為典型,旅游資源最集中,也是古今傳承,中外融合最為生動,最為精彩,最具有海派文化魅力的游覽區。它集園林,宗教,建筑,商業,美食,民俗諸多文化于一地。要說豫園的園林文化當年豫園占地70余畝,但近420_年的滄桑風雨,園林夷為廢虛。在豫園游覽區及其近旁寺廟觀堂也十分集中,在這里能體會到濃濃的宗教文化,這里有儒家的文廟和儒,
道,佛文化的豫園;佛教的沉香閣,道教的城隍廟,,伊斯蘭教的小桃園清真寺,天主教的董家渡天主堂及清心堂等。在這其中豫園,沉香閣,城隍廟等建筑也可以說是豫園建筑文化的最好體現,因此有人就曾說老城廂豫園游覽區是一處明,清,民國時期的住宅博物館。當然豫園游覽區也有著購物天堂,小商品王國之美譽。其商品有著,小,土,特的特點。在這里大家除了可以買到自己心意的商品,也可以品嘗到各種美食,“吃在上海”的美名早以蜚聲中外,這里有著上海本幫風味的老飯店,也有著全國各地名特小吃。豫園也有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石庫門,上海老城隍廟廟會,每到正月的元宵燈會,總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感覺。好了,現在請大家拿好貴重物品隨我下車一同游覽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8
大殿正門上懸“城隍廟”匾額,并配以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大殿內供奉金山神主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坐像,左首為文判官,右首為武判官,次為日巡與夜查,日巡、夜查以下為八皂隸。第一對立柱懸有對聯“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贊揚城隍神的功績,上懸匾額“牧化黎民”。第二對立柱上懸“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貞”的對聯以警示世人。城隍廟大殿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存在,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大殿,殿內依舊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為火所焚,1926年開始重建,1927年完工。
又稱六十甲子殿。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中國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結束,以六十為一周,故也稱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在民間,指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儀式,就稱為順星。
慈航殿內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門上懸有對聯“善惡到頭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匾額“慈航普渡”。
財神殿內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祿)、關圣帝君(主平安)、財神(主財運)。財神殿門上懸有對聯“生財有道義為先,學海無涯苦做舟”,上懸匾額“福佑眾生”。
城隍廟內最后一進殿為城隍殿。城隍殿兩側懸有對聯以贊揚城隍神公正無私“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上懸匾額“威靈顯赫”。
殿內另有一幅贊神對聯“天道無私做善降祥預知吉兇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橫批“燮理陰陽”。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紅臉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內仿照明代縣衙公堂陳設,儀仗森嚴。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9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國際大都會上海,我是__旅行社的導游員,現在請允許我為您簡單地介紹一下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娍h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修筑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游,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昆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于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昆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只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诘纳虾?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后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h,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到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h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h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在上海被迫開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憑借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別是歷代中西方文化以及南北地域文化不斷交流融合所造就成的深厚文化底蘊,讓上海迅速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突出的經濟文化中心。使上海成為當時世界建筑大師們競相表現自身價值,展示自己不風身手的大舞臺。其時大量外國建筑師的登陸,先期留學歐美的中國建筑師的回歸,給上海帶了西方先進的建筑理念和技術,當然也使得當時建造成的上海近代建筑滲透了西方建筑的影響。所以當時上海的近代建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留下了一大批價值連城的文化遺產。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能像上海一樣擁有如此規模龐大。精美,技術精湛的近代建筑群。其中萬國建筑博覽風景線就是上海最為集中的近代建筑群。先寫到這里吧。
上海簡短導游詞篇10
七寶古鎮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自古以來,這里人文薈萃,商賈云集。漫長的歲月積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古鎮成為了上海本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七寶老街位于古鎮上,因傳有金字蓮花經、神樹、氽來鐘、飛來佛、金雞、玉筷、玉斧七寶而得名。明清時以布、紗、酒、木器、水運而名重黃浦、吳凇兩江,老街經重新整修后,成為滬上勝景。蒲匯、橫瀝二水交匯,三橋跨于清流之上。
水中槳櫓聲聲,岸表柳絲裊裊。街分南北,巷串東西,呈現出非字形格局。老街的深巷是宋代遺存的,亭臺樓閣是明清風格的,小橋流水是江南特色的,老街上的羊肉、糟肉、方糕、肉棕遠近聞名。漫步老街,感受到的是傳統文化的悠遠與凝重。棉織坊明清兩代,七寶因棉紡織業的發展而繁榮,所產棉布有七寶尖之稱,棉織坊以實物、操作表演、人物蠟像展示傳統的棉布制作工藝,讓人領略到當地的布文化及先人的智慧與勤勞。坊內還設傳統的喜堂,重現古代江南地區的民間婚俗場景。酒坊七寶地區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所產白酒七寶大曲曾風靡滬上。
老酒坊集生產、觀賞、銷售于一體,一展釀酒工藝全過程。內設品酒小席、名酒陳列、歷代宴飲餐具等部分,讓人于休閑之中體味中國酒文化的博大精深。老行當七寶自古為滬西重鎮,商鋪林立,百業俱興。這里將已消失的老行當 傳統行業濃縮、提煉、以街景、實物人物蠟像的形式再現昔日七寶百業興旺的景象。木匠、鐵匠、銀匠、竹匠、作坊、豆腐房、店鋪讓人置身于數百年前的集鎮喧囂聲中,感受先人們的勞作與生存狀態。
蟋蟀草堂七寶蟋蟀歷來名躁滬城、飲譽江南。草堂于典雅環境中,挖掘歷代蟋蟀文化,將捕捉、飼養、競斗以及有關器具、方式一一展示,讓人充分玩賞這一饒有情趣的市井文化現象,感受其中的樂趣。每年秋天,草堂都要舉辦蟋蟀節。當鋪清道光年間,七寶設有當鋪,它成為松郡之地金融活動的重要場所。現于原址建以傳統當鋪模擬景點,重現當年的場景和經營活動,反映古鎮的商業文化風情。